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合集下载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快乐老师的博客●导航仪同学们,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有一些词语或句子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能快速准确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到作者情感、明白文章表达的主旨。

它在课文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文章中关键词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点津石一、什么是关键词句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 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2. 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如何体会关键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一,潜心阅读文本,找准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及表现方法。

第二,抓住关键词句,并做上记号。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第三,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理解句子后再回到文本,整体体会语篇的思想感情。

(一)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记叙文常以多种修辞方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情味。

阅读时,作一点修辞分析,理解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对语句中的情味感受更真切例1: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神来。

这段话一连用了两个“扑”字,为什么不用“飞”呢?因为,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对海鸥来说,老人就是他们的亲人,海鸥不能让别人带走老人。

此时用“扑”更能体现海鸥悲伤、无奈、急切和焦虑的心情,他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例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鲁教版五下《匆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

轻烟、薄雾的特点是缥缈易逝,瞬间能被“吹散”,被“蒸融”。

在这种比喻中,让我们体会到时光是极其容易流逝的。

通过阅读初步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通过阅读初步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通过阅读初步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扩大阅读面,丰富知识储备。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通过阅读初步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一、关键词句的含义在进行阅读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关键词句。

这些关键词句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理解其含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关键词句的含义有时通过上下文可以推断出来,有时需要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进行理解。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文章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关键词句“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

通过了解环境保护的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关键词句的含义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对于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至关重要。

只有当我们对关键词句的含义有清晰的理解时,我们才能对文章内容进行准确的解读。

二、关键词句的作用关键词句在阅读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1. 简化信息:关键词句可以起到简化和概括信息的作用。

在一篇较长的文章中,关键词句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例如,在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中,关键词句“均衡饮食”、“多样化食物”等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健康饮食的要求。

2. 连接信息:关键词句能够帮助我们将文章中的不同信息联系起来。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但通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与已知的知识相联系,进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

3. 强调重点:作者通常会通过使用关键词句来强调文章中的重点。

关键词句可能会以加粗、斜体或其他特殊的标志方式呈现。

通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聚焦于文章的重要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

4. 解读主题:关键词句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

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我们能够推测出文章可能要探讨的问题或者主题。

这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更好地进行阅读分析。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作者:秦冶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7期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其中一个方面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语文考试改革、中考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还有一些客观试题,但主观试题明显加大,而且还有一些开放型的很有创意的题型。

而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经常出现在各地中考试题上。

优秀记叙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却是十分精心的。

一些重点语句和段落,内容含蓄,既有字面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涵义,有时蕴含作者强烈的情,有时揭示文章的主题。

阅读时,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什么是关键字词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那么,什么是关键词、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2.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在现代文阅读中,若能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词句,有助于把握文意和全文的主旨,那么,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上下文,就是语言因素的语境。

它对词语的意义有过滤作用,它能滤掉多义词中与语境不合的义项,只留下有关义项,它能滤掉有歧义的句子中与语境不合的意思,留下相合的意思。

语境可使词义、句义更具体明确、内涵更丰富。

下面我们来看以下两个句子。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2)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

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王愿坚《七根火柴》)以上两句“蹒跚”一词意思一样,但表达的作用不一样。

前一句“蹒跚”意在表明“父亲”虽然年老体胖,走路腿脚不灵便,却坚持爬上爬下,穿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充分表达了父子情深。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作者:杨爱珍来源:《课外语文》2024年第02期文学就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有人、有物、有事、有理,让我们窥见另一个时空的美好和黑暗,感受到另一个时空的快乐和感伤,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而这些美好和黑暗、快乐和感伤都隐藏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句子也能让文章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从而获得阅读文本美的认识和体验。

这也是语文中考当中常见的文学类文本题型之一,它对强化个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课标和中考语文考查要点,以鲁迅的《故乡》为例理解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含义。

一、理解语句效果和含义的前提在实际的中考题型中,如果离开文本去贸然地谈句子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单个句子、词语并不能代表整体,反而陷入了“断章取义”的境地,为此,阅读文本中有一个前提不能去掉,那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我们知道,作者写一篇文章肯定有自己的目的,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点,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也就是说作者是想通过故事中的人或者事,反映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

比方说在鲁迅的《故乡》当中,文中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三个部分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以杨二嫂和闰土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下层人民生活悲惨现状,他们经济上破产,于是在生活上难以为继;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还遭受到封建时代旧观念、旧思想的迫害,始终难以抽出身来,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思想上的麻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加深,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为了达到这样的写作目的,鲁迅精心构思了很多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描写了生动形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五种方法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五种方法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五种方法
1.关键词分析法:通过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关键信息来
理解句子的含义。

关键词通常是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或具有强调意义的词语。

2.上下文分析法:通过分析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内容来推测句子的含义。

上下文可以包括前后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通过了解相关的信息来理
解句子的含义。

3.逻辑推理法:通过对句子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逻辑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比较关系、转折关系等,通过理解这些关系可
以推断出句子的含义。

4.词汇猜测法:通过对不熟悉词汇进行猜测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可以
通过上下文提供的信息来猜测词汇的意义,或者通过词根、前缀、后缀等
进行推测。

5.句子结构分析法: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
结构可以包括主谓宾结构、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通过理解句子的结构
可以推断出句子的含义。

(全)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全)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一、结合语境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根据比较的内容,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

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

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相关文段]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两处“暗暗嫉妒”的不同之处是:1、从事件经过来看,前者出现在具体的事件之尾,属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现在事件结束以后。

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是出现在叙述之后;后者出现在议论之后。

3、从文章结构来看,前者是出现在高潮;后者出现在结尾。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二、瞻前顾后释义法一个词语单独看,它可能有多种含义,一旦进入语言环境,它就只有一种含义。

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该词语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对词义进行辨析,词语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者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p#分页标题#e#例二: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关键词句的理解

关键词句的理解

试题: 2015 道里区一模《让优秀成 为一种习惯》 22. ( 3 分)你如何理解“优秀是一 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 种奇妙的效果”这句话的含义?
练习: 2014 道外一模《水只流进 处低位的杯子》语段在(5+3)练习册第161页 23. ( 2 分)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 你对选文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
例:2014市模《枪打落尾鸟》 20.本文中的“出头鸟”和“落尾鸟”各 比喻怎样的人? 22.(2分)第(7)段加点词语“成熟” 的含义是什么?
训练: 2014 道里三模《美哉,书卷 气》 21. ( 2 分)文中第二段“一孔之见” 的含义是什么?
二、关键句: 1、能揭示中心,提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 力多居于段首的中心句; 2、能归纳、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起、 承、转、合作用的过渡句; 3、能概括总结全段内容,处于段尾的总结 句; 4、巧用修辞、表意蕴藉的含蓄句等 。
一、关键词 关键词主要指: 1、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 2、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 3、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过渡 词;
4、具有特殊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词。
理解关键词的方法: 1 、还原词语到原文中,结合语境 来分析其特定义、隐含义; 2 、联系文章中心理解词语的转化 义、语境义。 3 、借助修辞的知识、词语所处的 位置及作用来解决; 4、最好利用文中词语来解释
理解关键句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 2.结合语境理解词意. 3.把关键词的词意代入语句.
例文: 2015 香坊区一模《莫让谣言 成为网络“好声音”》 23. ( 3 分)如何理解“谣言也只会 是网络发展中的一支昙花,最终也 化为互联网的春泥,促进网络健康 发展。”这句话的含义?
例文:201道外区二模《成事在于勤 奋》 22. ( 3 分)为什么说“懒惰像生锈 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一、结合语境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根据比较的内容,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

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

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相关文段]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两处“暗暗嫉妒”的不同之处是:1、从事件经过来看,前者出现在具体的事件之尾,属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现在事件结束以后。

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是出现在叙述之后;后者出现在议论之后。

3、从文章结构来看,前者是出现在高潮;后者出现在结尾。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二、瞻前顾后释义法一个词语单独看,它可能有多种含义,一旦进入语言环境,它就只有一种含义。

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该词语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对词义进行辨析,词语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者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例二: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1)、燕剪春风:(2)、鹰击长空:(3)、雁横烟渚:(4)、莺穿柳浪:【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飞燕似剪,在春风中斜掠;雄鹰展翅,在长空中搏击;雁群排成阵式,在烟雾迷濛的小洲上空横列;黄莺掠过层层柳浪,在翠柳绿荫中穿行。

把这几个画面想象出来,表示“飞”的意思的字也就一目了然。

这几个字实际上表现“燕、鹰、雁、莺”在飞行中不同的姿态。

三、遵循规律筛选法语言内部都是有一的规律可循,比如词语本身使用的规律,词语间搭配的规律,事件发生的规律等等,遵循这些规律,筛选最佳词语,是作者创作的必然,我们遵循这些规律,对于词语的理解就如游刃有余。

例三: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在第⑧段的括号里。

[相关文段]⑧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历史事件,也是一个常识,同学如果不知道这个常识也没有关系,我们从规律出发,汉武帝是当时的最高统治,他“罢黜、独尊”的都应该是“原则、思想”,而不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儒术”的重心就是先秦儒家的原则、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把“儒术”筛选出来,放在第一个空里;儒教又称“孔教”。

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它的重心是“流派”,是某种形式,某种集合,因此常常与“仪式”相伴;“儒学”即儒家经学,它的重心是具体的内容,常常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

因此正确的顺序是“儒术、儒教、儒学”。

四、整体把握还原法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以下几点:(1)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某些”是不定指等。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例四:第(4)段画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什么?[相关文段]品味春色,沐浴春光。

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

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分析】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内容一般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的,应在上句或上文中寻找。

因而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找,而且应由近及远地去找。

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了。

本题中的“这”就是近指,一般在代词的前面找,前面有两句,选一还是全选?首先就要对句子分析,“品味春色,沐浴春光。

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是一个渐进式句子,即由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或者是从表面印象到内心感受。

然后,把这个意思还原到句子中间,我们发现作者强调的“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现象是“从表面印象到内心感受”,缺一不可,因此标准答案是“品味春色,沐浴春光。

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五、细嚼慢咽品味法品味词语,离不开文章的语境,不能只理解这些语句的字面意思,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作用。

例五: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

[相关文段]①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

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

【分析】本题是考查品味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题时从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两方面作答。

“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学以致用——边练边思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死一样的寂静笼罩着无人区。

在走过两英里的大道上,阒无一人。

这时才深深感到,人是不可少的,人像房屋、篱笆和田野一样,是风景的组成部分。

②这里距黎巴嫩南部边界只有8英里,介于法塔赫突击队最后一个哨所和以色列的前沿阵地之间,在路上迎接你的只是蹦蹦跳跳的鸡群。

就在48小时前,人们还在院里向它们撒过谷粒。

③这里,就像被火山埋掉的庞培一样,只不过没有岩桨而已。

一切都静止不动了。

就在空空的房屋旁,堆着一筐筐橘子,没有任何人去碰它们。

打断的电话线乱糟糟地盘在电线杆上,已毫无用处。

一个自来水龙头正在往外淌水,流出来的水在地上形成了小溪,然后一直流到一块曾经是花园的低洼地里。

④这里,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会使你吓一大跳,赶快隐蔽起来,等到你钻到橘林里,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你立即会觉得自己太蠢,神经过分紧张。

⑤确切说来,这里也有声音,而且十分嘈杂。

附近就有真正的飞机和高射炮。

当炮弹砰砰地落到山坡上时,羊群四处逃窜,一个劲儿地叫唤,沟里的青蛙也呱呱呱呱,叫声不绝。

⑥但是,只有人的声音,如小孩的哭声、机器的喧嚣声,或是人们的笑声,才能打破这死一样的寂静。

没有人,在两个世界之间的这块天地里,死一样的寂静永远也不会消失。

⑦就在法塔赫最靠近前线的一个哨所后面,一群挎着克拉什尼科夫冲锋枪、戴着流行的贝蕾帽的不到20岁的小伙子正在安闲地聊着天,他们已在这里紧张地度过了好长时间。

⑧人们对以色列人的恐惧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不时地监视着空中的动向。

就在这48小时内,他们不时地在街上和田野里轮班站岗放哨。

⑨他们随时都在移动,有时也参加战斗,但多数时候是移动,而且越来越往后撤。

⑩按以色列人的说法,这里是法塔赫的天下,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突击队员,十岁的小孩也会使用半自动步枪。

这样,法塔赫的天下由北向边界推进,现在已靠近古代地中海的港口泰尔。

尽管行动和谈话有些混乱,但仍然是有组织的。

两天来,面对以色列的强大进攻,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不得不边打边撤。

……选自《漫步在无人区》1.“一个自来水龙头正在往外淌水,流出来的水在地上形成了小溪,然后一直流到一块曾经是花园的低洼地里。

”请品味这句话中“淌”字的妙处。

2.第一段中的“寂静”与第五段中的“嘈杂”是否矛盾?请你用原文说明理由。

3.“他们随时都在移动,有时也参加战斗,但多数时候是移动,而且越来越往后撤。

”中能否把“随时”替换成“有时”?为什么?4.请你对下面的语句进行简要赏析这里,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会使你吓一大跳,赶快隐蔽起来,等到你钻到橘林里,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你立即会觉得自己太蠢,神经过分紧张。

5.阅读本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蒿里行》勾勒出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

他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淌”一般用于大自然中水流的状态,顺其自然,没有人去开关,这个动词用“一个自来水龙头”,鲜明地印证了主题——“无人区”。

2.不矛盾。

理由是“没有人,在两个世界之间的这块天地里,死一样的寂静永远也不会消失。

”3.不能替换。

“随时”强调“不论何时”,突出人的不由自主。

“有时”是可以自由调节的。

4.“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与“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由于战火的频繁、不间断性和巨大的灾难性让人的神经错乱,把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的情形描绘的淋漓尽致。

与“草木皆兵”、“杯弓蛇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