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COVID-19:从临床到基础再到临床的认知
新冠病毒发展历程

新冠病毒发展历程
2019年末,中国湖北武汉市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了人们
的关注。
最初,这种病毒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病毒迅速传播到湖北以外的其他省份和国家。
2020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这种病毒感染
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
新冠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给他人。
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染有病毒的表面,然后再接触自己的眼、口、鼻等黏膜而感染。
这使得疫情在短时间内快速扩散。
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许多国家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如实施封锁、限制国际旅行和加强社交距离等。
许多医疗机构也加大了病毒检测和隔离的力度。
2020年3月,世界各国陆续出现了COVID-19病例并且死亡
人数不断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宣布为全球大流行病,这是自2009年H1N1流感之后第二次将疾病定义为全球流行。
为了加强对疫情的研究和应对,许多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努力工作。
他们推动了疫苗的研发,开展了大规模的病毒检测,并提供了各种应对疫情的建议和指导。
到2022年初,新冠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普及,为人们提供
了一种有效的防护手段。
然而,新冠疫情仍然在某些地区持续
存在,需要继续加强防控措施和科学研究。
总的来说,新冠病毒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挑战和危机并存的过程。
人类社会为了应对疫情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我们依然需要保持警惕,并继续努力应对这一持续存在的威胁。
COVID-19临床诊疗课件详解

COVID-19的临床表现
详细描述COVID-19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等以及少见症状如味觉和嗅觉丧失。
确诊和治疗方法
介绍COVID-19的确诊方法,包括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以及常用的治疗措施, 如抗病毒药物和支持性治疗。
临床分型
详细解释COVID-19的不同临床分型,如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以及 针对不同分型的治疗策略。
COVID-19临床诊疗课件详 解
本课件详细介绍COVID-19的临床诊疗机制,涵盖病毒的基础知识、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确诊和治疗等方面。与世界分享抗疫成果与特别救援策略。
病毒的基础知识
了解COVID-19病毒的核心特征和传播方式,包括病毒结构、感染途径、潜伏 期等。
病毒传播途径
介绍COVID-19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
指出病毒性肺炎和非病毒性肺炎之间的区别,并介绍相关的检测方法。
心理干预
讨论COVID-19流行期间心理健康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心理干预方法。Fra bibliotek 人群防护措施
详细讲解如何采取有效的人群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等。
临床护理常见问题
回答 COVID-19临床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如隔离指导、康复护理和病房管理等。
疾病预防和健康理
提供预防COVID-19的健康理念和行为,如定期锻炼、良好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等。
全球研究成果分享
分享全球研究人员对COVID-19的最新研究发现和治疗方法的进展。
抗疫物资管理
介绍如何合理管理和利用抗疫物资,包括防护服、口罩和呼吸机等。
特别医学救援策略
讲述在疫情期间特殊医学救援策略的重要性,如急救措施和人员调配等。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COVID-19的症状和临床表现
COVID-19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导致 肺炎、组织损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COVID-19的诊断方法
COVID-19的诊断通常通过RT-PCR检测、抗体检测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应用
快速诊断试剂盒可快速检测COVID-19感染,提高病例的筛查效率和诊断速度。
RT-PCR检测的作用
RT-PCR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可以检测病毒RNA,对于早期诊断和追踪感 染情况非常重要。
抗体检测的意义
抗体检测可以检测被感染者体内产生的抗体,有助于了解个体的免疫状态和疫苗效果的评估。
COVID-19的治疗方法
COVID-19的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 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了解COVID-19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探索传染途径和危害,以及关键的预防方 法和最新的科学研究。
COVID-19简介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首次爆发于2019年底,过飞沫传播,但也可能通过空气传播、接触污染物表面和直 接传播等方式传播给他人。
新冠病毒发展历程

新冠病毒发展历程新冠病毒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19年12月,当时武汉市就报告了一系列类似肺炎的病例。
这些病例最初被认为是普通的呼吸道感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例的数量不断增加,且病情严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后,病毒被鉴定为冠状病毒,被称为2019冠状病毒(COVID-19)。
冠状病毒是一类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的病毒,但是这种特定的冠状病毒在人类中尚未发现过。
2020年1月,在疫情进一步蔓延之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来控制疫情的扩散。
这包括封锁城市、限制人员流动、加强医疗资源和病毒检测等。
然而,由于疫情的爆发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控制手段,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
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冠病毒宣布为全球流行病,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指导措施,以帮助各国控制病毒的传播。
各国纷纷采取举措,关闭边境、实施封锁措施、限制人员流动、推迟体育赛事和音乐会等大型活动。
随着病毒的蔓延,医疗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医院床位不足、实验室设备紧缺等问题成为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各国政府纷纷增加医疗资源的投入,加强病毒检测和治疗能力,寻求疫苗和药物的研发。
在2020年末,多个国家开始推出新冠疫苗,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疫苗接种。
然而,由于病毒变种的出现,疫苗接种进展仍然面临挑战。
此外,疫苗的公平分配也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疫苗短缺的情况。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经济刺激措施来缓解经济危机,帮助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
到了2021年,病毒的传播情况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虽然病毒的传播速度有所减缓,但是新的病例仍然持续出现。
各国政府通过加强疫苗接种、持续进行病毒检测、强化公共卫生措施等方式来控制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新冠病毒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对全球卫生系统的一次巨大考验。
疫情暴露了全球卫生系统的薄弱之处,也揭示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未来,各国需要加强卫生系统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并在国际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新冠肺炎治疗方案第四版

新冠肺炎治疗方案第四版引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SARS-CoV-2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
自疫情爆发以来,传染病专家和医疗团队一直在不断努力,研究出适用于不同病情阶段的治疗方案。
本文档是新冠肺炎治疗方案的第四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建议。
1. 诊断和分级在治疗新冠肺炎之前,准确的诊断和分级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将新冠肺炎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不同分级的患者将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2. 轻型和普通型治疗方案对于轻型和普通型的新冠肺炎患者,主要采取以下治疗方案:•对症治疗:包括退烧、止咳、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措施。
•休息和饮食:患者需要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
•中药治疗: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中药进行治疗,但需谨慎选择中药方剂和剂量。
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因为目前缺乏确凿的证据证明其有效性。
此外,患者需要定期监测体温、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3. 重型和危重型治疗方案对于重型和危重型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采取更加积极和综合的治疗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氧疗:对于氧饱和度低于90%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氧疗。
•机械通气:对于呼吸急促或呼吸衰竭的患者,应考虑机械通气。
•抗病毒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如瑞德西韦等。
•抗炎治疗:可以使用类固醇等抗炎药物来减轻肺部炎症反应。
•免疫治疗: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免疫治疗手段。
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进行。
4. 康复和随访治疗后的康复和随访工作同样重要。
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包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必要的康复治疗。
此外,还需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积极应对疾病和康复过程中的问题。
新冠肺炎重型诊断标准

新冠肺炎重型诊断标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自2019年12月起始于中国武汉市,并迅速传播于全球,成为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目前,COVID-19确诊病例不断增加,医护人员在抗疫一线持续奋斗,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诊断标准。
一、疾病病因和流行特点SARS-CoV-2属于一种高度接触传播的呼吸道病毒,其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病毒最初通过野生动物进入人体,随着病毒传播的扩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成为主要途径。
COVID-19的临床表现从轻型至重型不等,轻型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重型病例则可能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泡出血、暴发性心衰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二、疾病诊断标准疾病诊断标准是指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等方面的数据,对一个疾病进行诊断和判断的标准。
对于COVID-19的重型病例,其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标准:1.病毒学检查:SARS-CoV-2核酸检测或病毒抗原检测结果阳性。
2.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重度肺部感染,出现明显呼吸窘迫,如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93%,呼吸频率≥30次/分;肺部影像学检查出现多发性实变,肺部炎症范围显著扩散,病变扩散速度明显快于轻型和普通型病例。
3.分类标准: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其中,重型病例表现为:SpO2≤93%,呼吸频率≥30次/分,在静息状态下动态指标多次检测均持续异常,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面积明显增加;危重型病例表现为高度昏迷、休克、多个脏器衰竭等严重症状。
三、诊断异常对于一些异常或特殊类型的病例,需要在诊断中进行特别注意。
常见的异常病例有:1.儿童病例:COVID-19在儿童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可能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重症肺炎的诊治进展

重症肺炎的诊治进展重症肺炎是指肺部感染严重造成炎症和损伤,导致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的一种严重疾病。
近几年来,由冠状病毒引发的重症肺炎(COVID-19)疫情爆发,使得人们对于重症肺炎的诊治进展更加关注。
一、诊断首先,要明确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炎症、血液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氧合指数下降等。
此外,鉴别诊断也非常重要,因为有些其他肺部疾病可能与重症肺炎表现相似,例如肺栓塞、肺不张等。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重症肺炎,临床上还可以利用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以及呼吸道样本检测病原体,辅助诊断病因。
特别是在COVID-19疫情中,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已变得非常重要。
二、治疗重症肺炎的治疗需采用综合策略,包括支持治疗、抗病原体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
1. 支持治疗:支持治疗是重症肺炎的基础,旨在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这包括提供足够的氧气以保证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以维持呼吸功能,以及监测患者的呼吸道压力和肺活量等指标。
2. 抗病原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医生会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COVID-19,已经开发出一些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 其他辅助治疗:针对重症肺炎患者的并发症,还可以采用其他辅助治疗措施。
例如,对于肺炎引起的氧合障碍,可以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等方法帮助通气。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在重症肺炎的诊治中得以应用。
例如,细胞因子疗法、免疫调节疗法、干细胞治疗等新兴的治疗手段,正在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
三、预后评估在治疗过程中,预后评估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前,常用的预后评估指标包括临床指标(如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实验室指标(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以及影像学指标(如胸部CT扫描结果等)。
这些指标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以及时发现并调整治疗计划。
新冠分型诊断标准第九版

新冠分型诊断标准第九版
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引起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重大健康问题。
国家临床诊断标
准第九版提供了临床医生诊断新冠肺炎的依据。
诊断标准第九版基于两种方面: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是根据患者出现的
症状来诊断新冠肺炎,这些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气促和胸痛等。
另外,临床医生
在查看CT或X线检查结果的基础上,也可以更精准地诊断新冠肺炎。
影像学方面,CT检
查结果显示为感染具有特征性的模式,即新的病灶影像,如圆形模糊的毛细胞,散在分布
的小高密度病灶,以及晕散状模式的混合病灶和灰色厚针。
X线检查也可以确定新冠病毒
感染,但相比CT检查,准确度较低。
此外,根据临床特征,诊断标准第九版还规定,患者应该接受检测,以确定新冠肺炎
病毒的存在,特别是当存在少数临床表现但病情不明的情况时。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确
诊标准,检测分为实时荧光PCR检测和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可以确定病人
是否有COVID-19感染的标志性基因存在。
通过以上检查,患者才能得出确诊的诊断结果,抗病毒治疗措施也才能得到合理施行。
基于此,临床诊断标准第九版是医学界根据科学原理,结合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综
合总结提出的依据,为诊断新冠肺炎创造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诊断依据,并为新冠肺炎的防
治工作提供了指导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因子双向作用:大量的炎性因子目的是杀灭病毒。过多释放,伤及自 身组织器官。
COVID发病机理 免疫性炎症反应
• 免疫性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不一定导致炎症反应,如非致病菌免疫应 答。致病性病毒感染早期通常是免疫反应为主,炎性反应为辅。活化 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炎症因子又激活免疫细胞。炎症是 病理学概念,是免疫反应的临床表现,剧烈的免疫反应往往同时引起 强烈的炎症反应。
小结:COVID发病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 重症COVID由于病毒的致病力和病毒数量大+机体过激的免疫反应; 个体对病毒的反应性,是免疫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的难题;
COVID感染谱
感染谱是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 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根据人体免疫系统(强、中 等/弱,前弱后强等)和病毒数量(开始便多,后来增多) 和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结局。这 几种状态可以移行或转化,呈现动态变化
– 新冠肺炎的病毒负荷变化趋势与流感类似。病毒载量会在症状出现后5-7 天达到最高峰,此后逐渐下降,但重症患者的气管内吸引物检测,没有 这种变化趋势。老年患者的年龄越大病毒负荷越高。--枊叶刀
– WH: COVID-19重症患者的平均病毒转阴时间为20天,最长持续时间甚 至为37天;“上海 轻症病人平均2-4天咽拭子核酸转阴”;
COVID确诊者死亡率1.38%,全部感染者0.66%;死亡与年 龄:40y后 0.3%,50后1.25%,60后4%,70后8.6%,80后13.4% 。随着年龄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数量都不断下降,X于免疫 衰竭,是一场免疫战争
COVID发病机理
呼吸道病毒免疫反应
人体抵御病毒的三道防线:物理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一、呼吸道物理屏障 鼻毛浓密黏膜分泌的粘液多,就越容易通过物理的方式将病毒排出; 冬天干/喝水/口罩 二、血液中的补体系统两种抗病毒效应:1补体系统被激活,介导被感染细胞表面打孔,诱 导细胞死亡,快速清除细胞内病毒;2补体介导巨噬细胞吞噬;3 三、肺上皮细胞自身的免疫力 COV Spike-ACE2介导进肺泡上皮,激活细胞I型干扰素合成 ,阻止病毒细胞内复制。 补体成分主要是由肝脏的细胞所产生,当肝脏功能不好时,补体的量会降低。 个体免疫力不强,I型干扰素产量很低,则病毒在肺上皮细胞内的复制和扩增将不受限制。 四、固有细胞免疫(先天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对病毒颗粒的吞噬与降解、浆细胞样树突 状细胞大量释放I型干扰素、自然杀伤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等,病毒入侵后0—96小时 内发生;同时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加工抗原。 在大多数情况下,与CoV相关的肺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是由先天免疫系统在识别出病毒时触发 的。不同的个体乃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道固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是不 同的,防御效果有差异的。而T B细胞免疫为特征的获得性免疫功能是与脾、骨髓功能有关 ,相对稳定。
• 重症病生:COVID是COV病毒靶器官肺和血管为主的,感染和炎性 介质引起的肺等组织细胞损伤和全身的继发性免疫损伤,出现细胞破 坏、血管渗漏、凝血异常、低氧\低灌注、嗜血反应;表现为包括靶脏 器的充血、水肿、发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肺外心,脑、肾和肝脏 等多脏器(免疫性和中毒性)功能损伤和高凝状态、血细胞减少、继
COVID临床与病毒载量
• 疾病早期,病程1至3天,患者临床症状轻或者没有症状,胸部CT细微病变。 • 疾病进展期,病程4至14天,病情进行性加重,临床出现明显咳嗽、发热、胸
闷、喘憋,胸部CT表现为初期渗出性病变增多、病变范围扩大,指氧饱和度 进行性下降,大部分患者在病程14天左右逐渐恢复。 • 疾病恢复期,在病程14至21天,体温渐正常,呼吸道症状逐渐减轻消失。
• CSS是1严重病毒感染2 免疫功能异常过激的反应。CSS是人为描述。 控制细胞因子风暴的机制不明。BRISC复合物认为可以调节免疫信号。
• CSS标志一种失控和功能失调的免疫反应,在一种过度活跃、持续放大 的免疫反应,涉及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持续激活和扩增,大量细胞因 子产生。
• 活化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的IL-6等炎性因子,通常可以作为细胞 因子风暴中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标的生物标志物;
COVID临床潜伏期
COVID 3~7 天,中位5天, 1~14 天,最长24天潜伏期 SARS 2~7天,部分可长达10天,极少数长达14天; MERS 2~6天,可长达14天。
潜伏期和病程早期阶段,人体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潜伏期病毒与人体 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病毒可长期潜伏在人体组织内,不引起症 状。 潜伏期长短和 1初始进入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数量、病毒的毒力有关。一 般初始病毒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反之亦可能。2和免疫力, 免疫调控方式有关。病毒强弱,是个体认为的强弱,即个体反应性。
• 重症并发低血压休克患者占71%,而没有明显的继发感染证据(渗漏机制) • 最常见的死因是呼吸衰竭,50-80%的气管插管后死亡(于细菌感染)。” • 印象:个体免疫水平和免疫机制与病情的关系
COVID危重症临床
• 疫情早期金银潭医院收治的710例COVID-19,危重症52例。
• 平均年龄为59.7岁(年轻的重症病人不少见)与存活者相比,死亡患 者的年龄更大(64.6岁vs. 51.9岁),更易发生ARDS(26例[81%] vs 9例[45%] 。
发性感染等,免疫器床表现
功能 血管扩张
炎症介质种类 组织胺、缓激肽、PGE2、PGD2、PGF2、PGI2、NO
血管通透性增高
组胺、缓激肽、C3a、C5a、LTC4、LTD4、LTE4 PAF、 活性氧化产物、P物质、PLT激活因子
趋化作用
发热 疼痛 组织损伤
COVID临床病理学
一 肺脏 肺脏呈不同程度的实变。肺泡腔内见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及透明膜 形成;渗出细胞主要为单核和巨噬细胞--。II 型肺泡上皮细胞显著增生--。Il 型肺 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内可见包涵体。肺泡隔血管充血、水肿,可见单核和淋巴 细胞浸润及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2例轻症病例:病毒性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肺 水肿相对比较突出,气腔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未见透明膜形成。 支气管黏膜部分上皮脱落,腔内可见黏液及黏液栓形成。---支气管黏膜上皮和 Il 型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冠状病毒颗粒。
• 发热51例(98%),6例(11%)直到出现症状后的2-8天后才发热。 • 慢性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者21例(40%) • 多器官功能损伤:肺ARDS 35例(67%),急性肾损伤15例(29%),
心肌损伤12例(23%),肝功能不全15例(29%),气胸1例(2%); 机械通气37例(71%);院感7例(13.5%)(肺内皮靶肾心中毒)
2. 免疫系统的炎症损害严重;淋巴细胞耗竭现象在重症或危 重症患者身上出现概率为100%。 CoV可直接感染人单核 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耗竭现象也可继 发于T淋巴细胞的激活。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 毒会直接攻击免疫系统,因此,淋巴细胞减少可能是一种 免疫防御后免疫系统耗竭的继发表现。 COVID重症后期 严重的免疫低下状态,死亡病人表现免疫衰竭。
COVID发病机理 呼吸道病毒免疫反应
五、获得性细胞免疫即T细胞和B细胞两种,抗病毒的决定力量。巨噬细胞、树 突状细胞-(提呈信号)--辅助T细胞CD4(分析)---细胞毒 CD8-T细胞(杀灭感染 细胞 V复制)--- B细胞,免疫记忆(持续)。抗体在感染后4d开始, 高亲和力抗 体需要约1周诱导期,2周左右达峰(轻重症病人可能没有区别)。
先天免疫有强弱,获得性细胞免疫有快慢,但都能达到一定强度(++、- -、- + 模型,更可能有前弱后慢);病毒强弱,是个体认为的强弱,存在免疫调控的差 异。 先天和获得性免疫之间联系紧密。
COVID发病机理 呼吸道病毒免疫病理学
普通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嗜上皮性,粘膜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组胺和前 列腺素等;COV新发;嗜肺气道上皮、血管内皮等,表现广泛。
C5a、LTB4、细菌产物、IL-8 TNF
细胞因子(IL-1、IL-6、和TNF等)、PG PGE2、缓激肽、P物质 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COVID发病机理 重症与细胞因子风暴
• COV-CSS: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激活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 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 TNF-α、IL-1、IL-6、IL-12、IFN-α 、β、γ、MCP-1 和 IL-8 等,细胞因子再招募、活化大量免疫细胞,分 泌更多促炎性因子导致正反馈循环,当反馈调节机制失灵,炎性因子过 度过度升高(CSS),更多人体自身细胞破坏和自身免疫性损伤,机体 进入无差别终极攻击模式,而这早就开始,只不过当时处于代偿之中;
3. 全身多器官如肾脏、心脏、肠道、泌尿系统等损害(病变 轻,归于继发性免疫性损伤)
COVID病理提示
普通病毒性肺炎死亡原因 ①1/3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多由于机体防御机制过度激活而引起全身炎症 反应综合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②1/3在合并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是由于致病微生物不能被局限、杀 灭,直接播散入血造成MOF ③1/3 直接死亡原因基础疾病,同样可表现为MODS-
• 提示:病毒载量/病情/细胞因子水平一致性。病毒负荷达峰时间与重 症起病时间一致;轻病人的病毒清除快;
COVID临床表现
• SARS一般症状表现为肺炎,不是肺炎的很少,而且一发病就很重。COVID 80%以上是轻症患者,相当一部分没有肺炎。
• 感染者无症状约50%;发病者重症占14%,危重症5%(一个稍强的病毒,较 高RO的疫情,一点点末日病毒特征) 。
COV某种方式进入体内,潜伏期和病程早期阶段,人体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 快、弱、广、变、摔锅,边防军),症状无或轻。因为特异性免疫出现(慢、强 、专、稳、记性),其时可能/如果因为非特异免疫功能弱不能清除/而出现病毒 的大量繁殖,几天(4-7)后,特异免疫功能激活,其作用强大,可能反应激烈 (中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