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 核舟记(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核舟记补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进行说明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经过上节课的梳理,大家对本节课的说明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作者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呢?我们还需要深入地阅读和分析。
二、问题导学。
1、第二至第五段的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2、读第二段,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
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3、第三段,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4、分析讨论第四段, 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5、分析第五自然段,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三、训练达标。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峨冠:(2)髯:(3)袒:(4)历历:(5)诎右臂支船(6)左手倚一衡木(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佛印绝类弥勒。
(2)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嘻!技亦灵怪矣哉!3.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4.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7.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8.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叶做成的船篷、、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四、拓展延伸:东坡画扇(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核舟记》第二课时

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 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本文语言兼具简洁、生动、周密的特 点,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品 析。
③周密:文章第四段用语前后关联,照应紧 密:舟尾与船头关联照应;楫(左右)和“居右 者”“居左者”照应;“左手倚一……”和“右 手攀右……”关联,“右手”和“左手”关联。 “右手执蒲……”和“左手抚炉”关联。“其人 ”和“居右者左”, 写“左”之后必写“右”,抓住这个规律快 速背诵。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 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 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 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 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 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 文?它与《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 “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 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 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 从对象看,《小石潭记》记的是景和事,是记叙 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 从语言看, 《小石潭记》多用记叙、描写;而 《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核舟记》
第二课时
学习步骤
一.访奇巧人。 二.探奇巧舟。 三.明奇巧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的,不寻常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头,名词 高可二黍许: 大约
3.11 《核舟记》(第2课时)(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文本研读 2.朗读课文第2段,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一句。
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的特点,呈现 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准确而形象地点明了核舟 的体积。
文本研读
3.文章先介绍了核舟的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 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 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两位“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 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 声”。但都表现出一种愉悦轻松、悠闲自乐的氛围。
文本研读
6.阅读第5段,哪些语句表现了雕刻者技艺高超这 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文本研读
7.阅读第6段,作者为什么在文末再次对船上的事 物进行说明?
合作探究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以刻为船 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 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璧赋》中写景的名句, 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 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 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 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而且因未 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 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
品味语言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 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 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和教学参考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和教学参考教学实录教学目标•掌握和运用汉字的笔画及结构,进一步提升汉字书写能力。
•了解“核舟记”这一经典故事,并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
•培养学生品德素质,善良、勇敢、诚实、正义等品质。
教学过程1.上课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学习第二个字“核”。
2.分割汉字:“核”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是“木”,右边是“亥”。
3.讲解笔画:分别讲解“木”和“亥”的笔画,让学生掌握这两个部首的笔画顺序和书写方法,特别是“木”字的“勾”笔画要注意书写规范。
4.教学练习:教师示范书写“核”字,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汉字笔画和结构。
5.讲解故事:向学生讲解“核舟记”这个经典故事的梗概,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
6.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故事中的重点内容和教育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7.课堂汇报:要求每个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收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含义。
8.总结反思: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有助于增强学习记忆。
9.作业布置:布置汉字书写作业,要求学生书写“核”字3至5遍,并写出其意思和构造。
教学参考语言课•《初中语文必修1》第8课《核舟记》•《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与时间做朋友》、《从国画慢慢说起》等。
品德课•节目:《善良的人》•课文:《种菜养花,从心出发》书写练习•每天写汉字:对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进行每日训练,让学生提高书写规范和美观度。
•手机或平板上的字帖软件:电子字帖应用可以让学生在手机或平板上练习书写,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和结构,提升书写能力。
•小学汉字练习册:针对小学生的汉字练习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写法和笔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核”字的笔画和结构,更深入了解“核舟记”这一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品德素质,同时提高自己的汉字书写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3 核舟记(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二、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姿态和活动。
“船头坐三人……鲁直居左”。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
而:连词,连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系。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人。
这里先总记人数,后分记三人姓名。
在分记中,对于东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鲜明地突出这一主要人物,照应“大苏泛赤壁”一句,紧扣核舟主题;对黄、佛,却只点明他们的位置,行文有详有略,有主有次。
下面分两组描述三个雕象。
先写苏、黄。
“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所”和它后面的助词“语”组成名词性词组,直译成现代汉语是:好象在说话似的。
这里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以“手卷”为界,先写苏、黄上半身。
具体写法是先总后分:先总写苏、黄的动态,后分写时,则先苏后黄。
写苏、黄共阅手卷的状态时,极其传神,把两人共同欣赏书画的兴味,情投意合的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雕刻艺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写活了。
从“东坡现右足”起,转为写两人的下半身,写法正好与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
“现”与“隐”正好相对,“微侧”补述“坐”的姿态。
两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见刻工技艺之高,作者描绘之细。
次写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
绝:极。
类:象。
作者先写外形,次写神态,后写次势。
写佛印的“矫首昂视”与前面苏、黄的共阅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对照,足见艺人的匠心独运;写神情不属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
这种区别,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养与身分决定的。
这说明雕刻艺人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观察很细致,很深刻。
“珠可历历数”,细致至极,写尽刻工的奇巧。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是全文的重点。
核舟记第二课时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 州上任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 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 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 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ji)游 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 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 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 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课文分析 (第二课时)
课文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 的结构顺序来写的?
第1段,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 “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 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 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 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 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 按“总——分——总”结构,空间顺序
问题探究 : 第六段写了什么内容?
统计核舟雕的内容:容量大:为人五、窗八;箬 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统计核舟雕了这么多内容有何作用?
是为了与后面的“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作强烈对比, 一多一少,从而衬托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最 后作者的赞叹也就顺理成章了。 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从第六段中哪句话可 以看出来? “嘻,技亦灵怪矣哉!” 全文的中心。作 者高度赞叹雕刻家精湛的技艺,“灵怪”呼应 了上文“奇巧”。
大苏泛赤壁 不是,是作者
3、说明对象:
核舟
4、说明对象的特征: 奇巧
研读第一段: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奇巧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核舟记第2课时

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 要想顺手拣来的伟大科学发明是不可想 象的。 ——华罗庚
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依一衡木,右手攀 右趾,若啸呼状。 D.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 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C、D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 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 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 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 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 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 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 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 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 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A.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 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 A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 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 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 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B.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神 情与苏、黄不属。 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 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 到他在王者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 明月中。
局部
精读课文
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总
分
总
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 “核舟”主题。
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 物和题名。 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 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第一部分(1) 第一部分(2—5) 第一部分(6)
本文的作者要给 我们介绍的是什 么?
目的是:赞美王叔远技艺高超,精湛,构思巧妙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核舟的精巧;2、感悟作者生动形象准确地介绍说明对象的方法:在说明中加入描写,运用多种说明手法使说明更为生动形象、准确;运用想象联想;按空间顺序说明。
【教学重难点】感悟作者生动形象准确地介绍说明对象的方法:在说明中加入描写,运用多种说明手法使说明更为生动形象、准确;运用想象联想;按空间顺序说明。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把《核舟记》的文意疏通了一遍,并由此看出全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核舟的,那我们今天就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这些翻译的掌握情况。
请几位同学翻译以下几句话:“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进一步品析《核舟记》一文。
二、品核舟之精巧:1、请一学生朗读全文,其余思考: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核舟艺术的特点?明确:“灵怪”(出自“技艺灵怪矣哉”,意思是:灵巧奇妙)2、自读2~5节,找一找:核舟“灵怪”的具体表现。
明确:(第2节)核舟尺寸极小,且船舱有八扇窗能自由开合且有纹饰刻字(第3节)船头三人外貌、神态、衣着、动作各异(第4节)船尾舟子发髻、动作生动,周围物件精致(第5节)题名、篆章清清楚楚分析:在极小的空间内创作出极多的内容,细节都雕刻得清清楚楚,可见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
呼应第一节“奇巧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观赏核舟:如此看来,这枚核舟的确称得上是精巧异常,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雕刻者雕刻技艺的“灵怪”。
(PPT展示“大苏泛赤壁”核雕)当年王叔远赠与魏学洢的核舟恐怕早已无处寻觅,我们如今只能观赏后人根据本文仿制出来的。
这就是后人仿制的一些核舟的图片(PPT展示),大家可以欣赏一下,是不是的确很精巧啊?4、朗读课文,再次感受核舟之精巧。
三、读作者之精巧:如果没有魏学洢生动形象的说明,后人也无法仿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核舟,我们更无此眼福观赏到如此精美的艺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九核舟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四、课后检测:
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
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
船舱的旁边开着小
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
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