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第二课时)

11.核舟记(第二课时)
11.核舟记(第二课时)

11.核舟记(第二课时)

魏学洢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

动的语言。

2.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

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图片及音频。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图片欣赏

(1)播放背景音乐《生僻字》,借助耳熟能详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惊叹中引入对中国最令人惊叹的民间艺术——微雕的学习。

(2)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微雕”技艺的若干图片,让学生在感受我国雕刻技艺精湛的同时,增加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2.导入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图片欣赏,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相信你们会更为惊叹吧?微雕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研习文本

1、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集中说明了什么?

“奇巧”二字是文眼,后文从原材料体积小、雕刻物品种类繁多、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等方面展开,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2、阅读文章第二部分(2-5),思考: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意在表现什么?

表现核舟之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2)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奇巧”?

提示:如第2段中对对联的描绘,核舟那么小,船舱上的对联内容却清晰可见,足见雕工之精细。

(如第3段中的“珠可历历数也”,如第5段中对船顶题名及篆章的描绘,“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等,无不突出核舟的精妙纤巧,以及雕刻家的细心。)

(过渡语:王叔远的“奇巧”不仅体现在所刻景物之多、雕工之精细,更体现在对人物“各具情态”的细致刻画上。除了主要的人物,对于一些貌似不必要却必须存在的小人物也是刻画得相当有趣。)

(3)第4段对两个舟子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写右边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第6段为何连用了9个“为”字?

“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过渡语:一篇好的说明文,除了要用细致的刻画说明物体本身的特质,还要有合理的说明顺序,让读者一读就能获得恰当的印象。)

(三)深入探究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

先写核舟的中部(船体),核舟的中部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决定核舟外观的部分。作者从核舟中部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核舟的总体印象。

(过渡语:一件好的作品,除了本身含金量高之外,还得有人帮着做介绍和说明。假如换个拙于表达的人来介绍这颗核舟,估计会逊色许多。因此,一篇好的说明文,还必须具备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这句话只用3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结构布局、用材、雕刻人、总体印象等内容。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令人惊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约……有奇”,大概……多一点。对船首尾长度的描述较为科学而不显绝对。

“可……许”,大约……上下。对船上下高度的描述较为准确而不显模糊。

上述词语用得恰如其分,却又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清晰明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些语句不仅使核舟上的两位舟子在读者面前形象鲜明,而且使核舟上的衡木、蒲葵扇等事物在读者面前具体生动。与其说是对核舟人事的说明,不如说是描写。语言看似古朴,实则精彩、生动。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让我们连连惊叹古代雕刻家巧妙绝伦的艺术构思。

如此精湛的技艺展示,靠的不仅是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更要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予了我们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的许多启示。

(六)拓展延伸

通过对《核舟记》一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写作上的心得与启示呢?请组织语言,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学生代表举手发言,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并作归纳总结)

(七)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结合课堂上的交流分享,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感,题目自拟。

(八)板书设计

11.核舟记

魏学洢

细节描写(“画眼睛”)

合理的说明顺序

简洁、生动、严密的语言

……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习《核舟记》的第二个课时。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主要的文言虚词及重要字词的用法,对课文的意思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同时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我搜集了许多有关微雕技艺的图文资料,并从中精选了一部分加入到课件中,学生观看时如预期般惊叹,对于本文的学习兴趣也有了提高。

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很好地进行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师生交流频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不足的时是,学生不够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这可能与本班人数较少、学习氛围不浓厚有关,当然,作为教师的我,引导也不到位,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策略与方法上的调整,也会更多的向其他教师请教,争取上好每一节课,争取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学到更多知识。

核舟记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及反思

《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核舟记》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体学生的知识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对文言文的学习也缺乏兴趣,文言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想办法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形式,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3、理清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初步感受微雕技艺的精湛。 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难点:理清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初步感受微雕技艺的精湛。 学法 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按照课文内容进行完善。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朗读、朗读配乐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个性展示 导入新课 1知识链接: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2 微雕作品欣赏 * 一位叫潘启慧的微雕大师把诗仙李白的《静夜思》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在显微镜下,字字清晰可见。 * 作品上10只3毫米左右的螃蟹落在白色的沙粒上。 * 作品上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 石刻微雕作品《红楼梦》的第一回,在这块高15至18厘米、宽约10厘米的印石上刻有5400个字 * 浙江宁波的微雕大师李期慈,在一颗普通米粒大小(6毫米×3毫米椭圆)的象牙片上,刻出了从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到第41届连任的总统布什在内的共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作品放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观赏,42位总统的头像形貌清晰可见。 * 蚊子腿上的微雕作品埃菲尔铁塔 3 引出新课 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你对微雕艺术的感受!----嘻!技亦灵怪矣哉!今天我们要领略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核舟的奇异之处。 (通过欣赏,增强学生对微雕工艺的视角感染,初步感受微雕技艺的精湛) 预习检测 预习检测一: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魏学?(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核舟记优秀教学设计

23核舟记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3.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1.教学过程 1.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了解天下奇闻(PPT)。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一,有删节。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义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字词,落实重点字词翻译,有疑问可向组员或老师求助。 2. 落实重点字词句翻译(详见学案答案) 四、整体感知文义,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义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核舟记 公开课教案

11核舟记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一颗桃核,能变成一件艺术品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关于能否变成一件艺术品,下面这段视频会解答这个疑问。 配《微雕欣赏》视频(见光盘) 师:多么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一颗平凡的桃核,竟在人工的雕琢下变得如此生动精美。不过,视频中的画面转瞬即逝,你也许未能仔细观察这瑰丽的艺术。没关系,作为补偿,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核舟记》,去感受这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破除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罔.(wǎng)贻.(yí)有奇 ..(yòu jī)箬.篷(ruò)髯.(rán)衣褶.(zhě) 袒.胸(tǎn) 黍.(shǔ) 矫.首(jiǎo) 篆.章(zhuàn) 壬戌 ..(rén xū) 2.教师范读,或听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4.特殊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 ①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2)一词多义 ①奇: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②为:A.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 B.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B.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④之:A.径寸之木(助词,的)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A.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B.其人视端容寂(那) (3)词类活用

核舟记教学设计(王剑)

八上《核舟记》教学设计(王剑)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

11.核舟记(第二课时)

11.核舟记(第二课时) 魏学洢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 动的语言。 2.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 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品味本文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图片及音频。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图片欣赏 (1)播放背景音乐《生僻字》,借助耳熟能详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惊叹中引入对中国最令人惊叹的民间艺术——微雕的学习。 (2)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微雕”技艺的若干图片,让学生在感受我国雕刻技艺精湛的同时,增加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2.导入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图片欣赏,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相信你们会更为惊叹吧?微雕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二)研习文本 1、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集中说明了什么? “奇巧”二字是文眼,后文从原材料体积小、雕刻物品种类繁多、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等方面展开,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2、阅读文章第二部分(2-5),思考: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意在表现什么? 表现核舟之小,衬托景物之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2)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奇巧”? 提示:如第2段中对对联的描绘,核舟那么小,船舱上的对联内容却清晰可见,足见雕工之精细。 (如第3段中的“珠可历历数也”,如第5段中对船顶题名及篆章的描绘,“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等,无不突出核舟的精妙纤巧,以及雕刻家的细心。) (过渡语:王叔远的“奇巧”不仅体现在所刻景物之多、雕工之精细,更体现在对人物“各具情态”的细致刻画上。除了主要的人物,对于一些貌似不必要却必须存在的小人物也是刻画得相当有趣。) (3)第4段对两个舟子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写右边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第6段为何连用了9个“为”字? “通计一舟”,连续用了9个“为”字进行细致的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以显示核舟所刻容量之大,艺人技艺之高。

初二语文第二课时核舟记教案

初二语文第二课时核舟记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明确:奇巧。 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初二语文第二课时核舟记教案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更写出了核舟体积的准确性与形象性。 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初二语文第二课时核舟记教案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

(完整word版)《核舟记教学设计》

23.《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新课学习 1、自主学习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b、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想关情况。 c、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d、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e、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 F、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2、合作学习 1)关于作者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诘、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题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读想法。

2、发现法、探究法。 3、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课堂训练,强化文言知识积累和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着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教师提示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3.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三、整体把握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

《核舟记》教案

23《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本课文教学可细可粗,可深可浅。请根据不同对象斟酌处理。)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核舟记 第二课时

初中__二___年级__语文___学科教案 执教人李威课 型新 授教案 类型自 主 主 备 人 李 威 集备日期 合 作 释 疑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使用日期主管人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课题第23课核舟记第二课时研讨意见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说明顺序。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重点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说明顺序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核舟。奇巧 难点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量多)。 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教具自制PPT 【交流点拨】 教学过程(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明标自学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后写船舱、船头、船尾。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 人物的状貌神情的?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船尾是次;船头是主,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 直、佛印是次。

点拨拓展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达 标 训 练 一、翻译句子 【交流点拨】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体积有多大,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二、按要求填空 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作者是__,字___,_ 四、拓展延伸__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是宋代大作家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 象,说明了什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板 书 设 计 总说: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 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核分说---舟的正面技艺精湛2.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舟舟的背面 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记总说:总结核舟“容量”,再叹技艺高超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 堂堂清 天天清 三、填空 “记”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从对象看,《桃花源记》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_____ 、 ____ 的说明方法, 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这样说明的作用是_______。 说明文。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则多用说明。清的对象 3、读了《核舟记》这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 点是什么?教后感 五、本课小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核舟记(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重点: 1.学习文章对舟上的人和物细致入微、生动形象的描写与说明方式。 2.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学习写作各种不同说明对象的说明文。 1.背景资料: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2.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了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的语句是“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说明是“泛赤壁”的语句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也说明了雕刻的精巧。 4.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将核舟上所刻景观一一列举,强调雕刻内容的丰富,以显示核舟体积虽小,却容量巨大,凸显艺人雕刻技艺的高超,让人称奇。 问题一: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1)用料体积小;(2)所刻事物繁多且逼真;(3)雕刻人物和事物情态毕备。 教学建议:也可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并进行全班交流。 问题二: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辨明说明顺序。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学法指导:我们可以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2.探究思考。作者将介绍船舱置于首位,而非船头,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中对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 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

核舟记第一课时教案

核舟记第一课时 核舟记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 3.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表演。 2.朗读、背诵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中 国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 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要向同学 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 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 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二)整体感知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 代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 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

核舟记 优秀教案

核舟记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三、阅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正音及解决疑难词句。(可以听录音) (1)正音。(略) (2)释词。(略) (3)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结成小组,互相讨论。 四、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说明对象:核舟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初步领略了核舟的奇特,和核舟各部分的组成。同学们都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自行解决了不少问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找一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如数词的使用,实词中个别词的变化等等。 六、布置作业 1.本文开头一段称赞王叔远手艺“奇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这一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核舟雕刻得十分精细,作者是怎样加以描述的? 3.核舟雕刻人物十分传神,你最欣赏哪些地方?

《核舟记》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核舟记》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讲明:第一课时,主要是教了一些字词与难理解的句子,介绍苏轼、佛印与鲁直。具体的讲,让学生解释每一句话、一个学生负责解释一句,其她同学补充。这大概用了半节课的时间,然后归纳了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语法现象,一字多义呀,通假字呀,表示数量的句子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的几点呀,再讲苏轼、佛印与鲁直这几个人、) 1 1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核舟记》。 2 师“核舟”是什么东西呀? 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讲得大致不错。(多媒体展示) 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特别小的桃核刻一条船。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 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 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 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不? (生摇头) 师:她讲“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还有“八分”呢?明白是多少不? (生摇头) 师:下面老师给您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特别吃惊,意外、)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您差不多看得愣住了,请您来讲讲吧。 生:整个桃核特别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差不多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 师:还有谁来讲讲看?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鲁教版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

《核舟记》教案第一课时 2020年2月25日星期二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你流过眼泪吗?你会很好奇:老师怎么问这么天真的问题?是啊,当我们呱呱落地,就是伴随哭声和眼泪降临人间。生活中我们往往拒绝不了眼泪,那是一种情感的倾诉。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我们所真心流下的泪水大多与自己的成长有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看到旧中国满目疮痍时而要奋起救助的泪水”,回顾一下:最近你流过泪水吗?你的泪水为谁而流?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 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4.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说明文的角度了解介绍事物的顺序和方法 2.真切领悟工艺品所包含的文化价值

教学时数:四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感叹于它的“奇”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嘉善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阉党 威逼悲愤而死。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