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十大陷阱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

解析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九大陷阱陷阱一曲解文意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对比选项](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对应文本]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参考答案】原文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选项曲解文意。
陷阱二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对比选项](2015•天津卷T6-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对应文本]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根据原文中“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发挥的同样的作用”一句可知,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并非“自然规律”。
社科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问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1.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2.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3.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4.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5.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6.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7.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
8.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不明确而发生错误。
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9.未然变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10.已然变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论述类文本三步阅读法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采用三步阅读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判定选项的正误。
1.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第二步,审读题干,圈划语段。
对应每个选项,圈划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审读题干时,需注意两点:(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共24页文档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Hale Waihona Puke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论述类文本设题的那些坑,真的是防不胜防啊!咱们得承认,写题目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得有点门道。
不然,光是个题目就能让你扑街。
这第一大坑,当然是题目不清晰。
你想啊,给人一个模糊不清的题目,谁能读懂呢?就像给人发了一道数学题,结果数字和符号全没了,唉,这不是坑吗?大家一头雾水,最后只好随便写点东西。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真是让人捧心口叹气,完全没法沟通嘛!然后再说说第二个坑,题目太宽泛。
你说,给个题目让你写“谈谈人生”,这不是让人抓瞎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厚厚的小说,随便翻翻都是好几章,谁知道从哪儿切入?就像点了个外卖,结果送来一整桌,完全不知道从哪个菜开始下手。
这样写,十有八九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根本没法深入探讨。
第三个坑,题目太狭窄。
你想写个“讨论猫咪的尾巴”,这也太小众了吧?这就像让你在海边找沙子,明明一片沙滩,你却偏要盯着一颗沙子。
这种题目写出来,不但没意思,读的人也会打瞌睡。
试想一下,猫咪的尾巴又能聊出啥新花样?越狭窄越容易让人觉得无聊,最后写出来的东西简直让人想哭。
第四个坑是太复杂的题目,真是让人挠头。
给个题目像是过山车一样,弯弯绕绕,让你根本看不明白。
这就像让你研究宇宙的起源,还得引入量子物理,咱们普通人哪能搞得明白?要是连题目都读不懂,那怎么写得出来?最后往往是搞得自己晕头转向,结果写的东西全是“我觉得”,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说到这,咱们得提提第五个坑,就是题目缺乏吸引力。
你想,给个“论述春天的到来”,这不就是个老掉牙的题目吗?春天来来去去,谁还没见过?人家一看就没劲,根本不会花时间去读。
要是能加点创意,什么“春天的色彩在我心中绽放”,哎呀,这就让人眼前一亮了。
题目也要会说话,抓住人心才行。
接下来是第六个坑,题目不符合受众的需求。
你说,给个高深的哲学题目去给小学生讲,那简直就是在空中跳舞,谁也听不懂。
适合谁就给谁的题目,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不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论述类文本阅读七大命题陷阱

设题陷阱:偷__换__概__念__
原文“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 期”中是货币信用迅速发展,不是信用迅速发展。
二、无中生有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七大命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
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暗中将 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 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 的现象,尤其注意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 文的是否一致。
[2015·安徽省卷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 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 有些偏狭。
六、因果混乱
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 加因果,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致,但 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 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 倒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 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 特点。
设题陷阱:混__淆__时__态__
把文中的“未然”,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 清洁的角逐”转述为“已然”,即“化解了龌龊 与清洁的冲突”。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 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原文]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 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 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 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 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十陷资料

我国的政党制度(下)【解析考点】1、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多党合作的基本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①人民政协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国家职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4、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直击高考】(07.海南卷.11)2006年7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这表明民主党派在我国①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②是有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参政党③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是有基本政治制度保障的执政党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06.上海卷.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奋斗的结果。
我国民主党派是A.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工人阶级政党 B.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执政党C.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参政党 D.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10.福建卷.30)在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各界的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向大会提交提案5000多件,涉及我国经挤、政冶、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混淆肯定与否定 【典例分析】 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 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理念 的一般意义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 【选项】 特定群体或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 变都是一种文化转型。
16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勾画那些标志肯 定与否定的词语,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 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2021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 阅读之十大陷阱
1
目录
01
十大陷阱
02
真题回顾
03
对应训练
2
01
十大陷阱
3
1.曲解原意 偏离或者偷换概念 【典例分析】 原文: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 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选项】 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 识进行了修正。
18
9.遗漏信息 【典例分析】 原文: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 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地艺术追求和精神宣 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技艺。 【选项】 自从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围棋作为自觉 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技艺。
19
10.答非所问 【题干】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 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 已经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 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 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 民众难以“卒读”。
20
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 表述的是“通俗历史”的流传特点,而不是“通俗历史 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
7
3.混淆已然和未然 【典例分析】 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 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作出各自的 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 【选项】 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8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 语。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了、现在、目前、正在、 在、着、将要、即将、将来、尚未、之前、之后、成为、 过。
10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 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 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11
5.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范围上随意扩大或缩小 【典例分析】 原文: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适应了一天24小时的循环形 式,植物当然也不例外。大部分生理过程都是按一天的生 理节奏进行的。 【选项】 植物的感光受光体会自动调整自己的生理钟,与太阳的循 环周期保持同步,保证了所有生物白天生长、夜晚休眠的 生理节奏。
14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 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 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 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 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 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 断。
17
8.逻辑错误 语意不符合客观事理、情理 【典例分析】 原文: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 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 【选项】 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 演构成。 【注意】 只要......就......;只有......才......。
5
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 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 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 求表现得日益突出。 【选项】 社会成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6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 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 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9
4.无中生有 找不到依据或者主观臆断 【典例分析】 原文: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 关系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 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 发展”。 【选项】 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 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4
2.因果混乱 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典例分析】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 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 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选项】 2017年全国Ⅱ卷第1题D项说,“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 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分析:选项中“从而”一词强加因果。从原文最后一段的最后 一句话可知,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 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 多元转型”的因素。
12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 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 个,大多数); 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 等); 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 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 等)
13
6.张冠李戴 故意弄错对象 【典例分析】 原文: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 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 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 书合流。 【选项】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这 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 法写章草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