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细胞的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中的最后一节内容。
也就是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之后,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后的一节。
在统观初中《生物学》教材,并结合自己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一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细胞的生活》中前所未有的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有机物,无机物,细胞膜的作用,能量转换器,受精卵,遗传信息等等,这几乎是整个初中生物学内容的概述。
鉴于此,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现在学习《细胞的生活》内容,只能做到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就像一个电视剧的序幕,精彩的主要的情节会在今后的节次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
比如:叶绿体和线粒体如何转换能量,受精卵怎样将遗传信息代代相传等等。
而本节的教学活动只是让学生认识,知道这些概念而已。
《细胞的生活》由两个主要内容组成。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教学中我将它们划分为三个部分: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
2,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
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学生接受困难的主要有三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分类。
2,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作用。
3,遗传物质。
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对本节教学内容设计了导学案,并辅之以课件。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从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来复习引入。
让学生观察图片,完成动物植物细胞异同点的两道选择题,来达到强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一二级概念。
教学中的第一部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的内容,知道: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并尝试区分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无机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及功能;3.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和过程。
1.2 教学重点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1.3 教学难点1.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1.4 教学内容第一课什么是细胞1.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2.掌握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第二课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课细胞的分裂1.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2.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
1.5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课件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1.6 教学资源1.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2.PPT课件;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的三节课,覆盖了生物学第一个重要的内容——细胞的生活,是生物学乃至所有生命科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们在课程中了解细胞的基本包括结构、分类和功能,并且能够掌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重要部位的显微构造和功能,并且教授他们哪些重要的任何可以掌握的内容。
同时,为了加强小组讨论和交流,我们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讨论和问答,以收集和交流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并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细胞生物学知识自主积累的有效性。
通过参与该教学活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
尤其对课程中对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部位的显微构造和功能的详细介绍,使得学生在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方面获得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在教学步骤上,我认为需要加以改进,比如在教学第二节时更加客观地介绍细胞器的功能特点,让学生通过课上的研究、讨论来明确细胞器的意义,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细胞生物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更好地驱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课程中来。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优秀6篇)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优秀6篇)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2、学习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3、学习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根据数据获得结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1、细胞分裂的过程;2、细胞分裂的意义。
教学难点1、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中预测的提出、数据的处理、结论的获得;2、染色质、染色体等概念以及在分裂中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板书设计第3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一、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二、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1、什么是细胞分裂2、细胞分裂的过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3、细胞分裂的特点:遗传物质平均分配4、细胞分裂的`意义学生学校情况由于内容高度抽象,学生趣味性不强,但学生天性好奇又好动,可以选择有学生动手操作来获得知识。
教学过程本节围绕“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细胞怎样保持较小的体积?”这两个问题进行的。
由问题引出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学生完成下表:标题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50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讨论1、立方体的体积增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减小。
2、细胞大小会不会影响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会。
一般说来,细胞越小,其表面积越大,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面积越大。
通过活动中的计算和讨论,理解细胞体积较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进而引出如何保持较小的体积的问题。
细胞分裂过程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边画图边理解。
其中,染色体的变化是个难点要特别注意观察。
课堂作业(讲评)p54思考与练习1、2题(1)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首先一分为二,然后细胞质也一分为二,每部分细胞质包含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动物细胞分裂为两个动物细胞。
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中央还形成了新的细胞壁,使一个植物细胞成为两个植物细胞。
(2)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使新个体由小长大,使生物体内衰老死亡细胞不断更新,保证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同时,细胞分裂也与新个体的产生有关。
《细胞的生活》名师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设置(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依据1:课程标准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依据2:《教师教学用书》教学目标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
2.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4.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教学难点: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依据3: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想象力丰富,对生物学现象和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探索生物奥秘,这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好储备。
但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相对欠缺,综合分析能力不够,知识储备有限,教材中设计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分类,以及八年级物理的能量守恒、能量转换的知识,是七年级学生学习本节的较大障碍。
2.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到了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并通过实验观察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但是对于细胞各结构以及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作用并不清楚。
(二)学习目标陈述1.分析资料、小组合作,概述克隆羊的产生过程,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图片,结合实例,说出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三)课堂评价设计提问式评价、表现性评价二、学习过程预设(一)导入新课:老师小时候读《西游记》时,特别羡慕孙悟空,因为他不仅会七十二变,而且在遇到困难需要帮手时,拔出几根毫毛一吹,就会出现许多一模一样的孙悟空来帮他降妖除魔。
不过,在2017年,我国已经通过克隆技术把神话变成了现实。
不仅如此,批量生产也已不在话下。
(播放短片:中国正式进入实验动物模型猴“量产”时代)中中、华华有着相同的遗传物质,是利用猴的体细胞培育产生的。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系列(人教版)

2.1.4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探究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控制,细胞中叶绿体、线粒体的能量转换作用,认同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
2.科学思维: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及动画模拟,理解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培养分析、推理、类比等科学思维能力。
3.实验探究:通过花生种子燃烧和方糖溶解清水中等实验,培养科学观察与实验探究能力。
4.责任态度:通过对克隆技术的学习与讨论,正确认识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培养关注克隆生物的伦理问题的责任责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教学难点: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三、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构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并且它们大多是由分子组成的。
师可以借助演示实验“花生种子燃烧”实验、“方糖溶解清水”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然后通过链接生活,和结合模拟动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关于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将人摄取食物和汽车需要加油进行类比,认识到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
然后通过之前演示实验“学生种子燃烧”和其他三个实例,让学生理解到能量有不同形式,而且还可以进行转化。
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发生的能量变化,仍然可以通过类比:叶绿体——发动机;线粒体——动力车间,帮助学生理解“能量转换器”的含义;学习细胞核的作用时,通过资料分析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过程,领悟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复习旧知: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简单复习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利用课文中的“想一想、议一议”导入新课。
想一想,议一议:为解决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植皮难题,科学家研制出人造皮肤,研制过程中就需要将人的皮肤细胞置于培养瓶中进行培养。
《细胞的生活》教学教案设计.doc

《细胞的生活》教学教案设计.doc
一、教学内容:《细胞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对细胞的生活和其调控现象及其机制的认知;
2. 激发学生对细胞生活现象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细胞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
1. 对细胞的生活调控进行系统性介绍;
2. 对细胞的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有所了解;
4. 对细胞的凋亡及其调控机制有所认知。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讲解法:以细胞的生活特征为中心,以实例分析法进行讲解;
2. 小组讨论法:由学生分析讨论细胞的生活调控,并通过讨论交流相互推动;
3. 研究性探究:通过实验室研究及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细胞生活现象的探索能力.
五、教学步骤:
第一步:设置教学游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细胞的构成及其功能,引出细胞的生活过程,以及细胞内能量代谢及膜脂构成及其作用。
第三步:介绍细胞生活调控及其机制,如细胞呼吸、细胞能量代谢调控、细胞膜脂代谢调控及凋亡调控等,并介绍相关概念。
六、板书设计:
1. 细胞构成:
细胞主要由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及细胞器等构成;
A. 寄主激素调控;
B. zidovudine调控;
C. 非特异性抑制剂调控。
3. 细胞的膜脂构成及调控机制:
A. 磷脂复合物;
B. 磷脂及其衍生物;
C. 核酸类脂质;
D. 大分子膜载体通道蛋白;
E. 杂获物质的转运蛋白;
F. 其他膜蛋白质。
A. 必需凋亡;
B. 细胞信号转导;
C. 细胞凋亡调控因子;
D. 细胞凋亡作用机制。
六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5. **反思总结作业**:
-写一篇学习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细胞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以及未来学习的计划和目标。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
2.细胞生长是如何进行的?
3.细胞分化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模型、动画、实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细胞的生活过程,特别是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
-细胞的生命周期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复杂的知识点,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来突破。
-教学中应设计一系列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生命过程,加深理解。
-绘制细胞结构图,标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主要结构,并简要说明各自的功能。
2. **探究实践作业**:
-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分析这一现象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之间的关系。
-利用家中的材料,如显微镜、载玻片等,尝试观察不同物体的细胞结构,比如植物叶片、洋葱表皮等,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特点。
六年级生物上册《细胞的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活过程。
-学生能够描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细胞的生活》 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学生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学生能够理解细胞核是控制中心,知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细胞生活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教学难点(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原理。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机制。
(3)细胞核控制生物发育和遗传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人体细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是如何生活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细胞的生活。
2、细胞中的物质(1)教师提问:细胞是由什么构成的?细胞中有哪些物质?(2)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细胞中物质的分类。
(3)教师讲解: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氧等,有机物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
(4)教师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物质在细胞中的作用。
3、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1)教师提问:细胞中的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2)教师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画,讲解细胞膜的功能。
(3)学生分组讨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1)教师提问: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细胞是如何获取和利用能量的?(2)教师讲解: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包括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是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叶绿体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细胞的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中的最后一节内容。
也就是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之后,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后的一节。
在统观初中生物学教材,并结合自己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一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完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初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细胞的生活》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有机物、无机物、细胞膜的作用、能量转换器、受精卵、遗传信息等,这几乎是整个初中生物学内容的概述。
鉴于此,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现在学习《细胞的生活》内容,只能做到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就像一个电视剧的序幕,精彩的、主要的情节会在今后的节次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
比如,叶绿体和线粒体如何转换能量,受精卵怎样将遗传信息代代相传等。
而本节的教学活动只是让学生认识、知道这些概念而已。
《细胞的生活》由两个主要内容组成:(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教学中我将它们划分为三个部分:(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
(2)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
(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学生接受困难主要有三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分类。
(2)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作用。
(3)遗传物质。
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对本节教学内容设计了导学案,并辅之以课件。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从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来复习引入。
让学生观察图片,完成动物、植物细胞异同点的两道选择题,来达到强化“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一二级概念。
教学中的第一部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第50页的内容,知道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并尝试区分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无机物。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
至于什么是有机
物,什么是无机物,只需举种子燃烧的实例略加说明,不能深究。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物质进出细胞是由细胞膜控制的,从而建立“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这一概念。
第二部分“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由感受汽车和人的运动都需要能量入手,引出细胞内的两个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中的位置及大致形状。
知道叶绿体是储存能量,而线粒体是释放能量。
至于如何储存,如何释放,提示学生将在今后的生物学学习中加以认识理解,但要告诉学生无论是叶绿体储存的能量或者线粒体释放的能量最终都是来源于太阳的光能。
第三部分“细胞核是控制的中心”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
这个概念的引入要从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入手。
通过分析资料使学生明确看出“多莉长得像提供细胞核的母羊B”,从而形成“细胞核是控制中心”的结论。
同时通过阅读课本知道:细胞核中控制生物生长发育和遗传的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展示图片,了解DNA的结构模型。
至于DNA的结构是怎样的?它如何控制遗传信息?那是本节课所不能解决,只能为今后的教学活动埋下伏笔,作为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兴趣的手段和方式。
根据每个内容的目的和要求,导学案中设计了适当的练习题,来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大部分练习题是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少数的几个综合题,结合前面的知识,大部分学生也有能力完成。
在课堂小结后,设计的练习题起回顾、记忆和综合之功效,使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结构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为此,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而恰恰课文的最后一段内容又正好是突出和强化这一概念的,所以在课堂的剩余时间里,让学生识记并熟读这个内容,我认为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要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要与学生手中的导学案相辅相成,同时又要尽量避免与教材中的内容相左或重复,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
我在选择幻灯片的时候,力求少而精,主要是为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题提供帮助。
图片有复习引入的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物质的分类、细胞膜控
制物质进出示意图,反映生活现象的“汽车和人的运动”。
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位置、为说明“细胞核是控制中心”的“小羊多莉的身世”资料、DNA的结构模型等。
总之,我希望这节课学生能够按照导学案中设计的程序,通过阅读课本、分析资料,来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题。
如果有疑难的,辅助以课件展示,教师加以说明强化所学知识,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和完善“细胞不仅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事发于轫,贵在尝试。
妥否,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