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烂病特点

合集下载

桂花炭疽病叶斑病腐烂病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桂花炭疽病叶斑病腐烂病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桂花炭疽病叶斑病腐烂病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桂花又名木犀,为我国特产的珍贵芳香植物。

近年来,桂花的病虫害有上升的趋势,常见的病虫害有:炭疽病、叶斑病、腐烂病,吉丁虫、木虱、粉虱、介壳虫、刺蛾、卷叶蛾、蓑蛾和尺径等
1、炭疽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发生,在叶茎上产生近圆形紫褐色病斑,并在其上生有黑色小点,为害严重时枯叶。

从6-7月开始,喷代森锌500-600倍液预防。

同时注意树体通风透光,合理浇水与施肥。

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销毁,并喷洒50%代森胺800-1000倍液防治。

冬季彻底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及杂草。

2、叶斑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发生,在叶面上出现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斑点上生有黑霉,致使叶片早落。

从6-7月开始喷洒14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后喷70%托布津800-1000倍液防治;合理浇水及施肥;注意通风透光;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源。

3、腐烂病:多发生在根颈部,被害部位呈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后,造成植株生长衰弱乃至死亡。

早春在植株周围撒施少量硫磺粉;患病严重处涂以福美砷煤油剂。

桃树腐烂病

桃树腐烂病

病害自早春到晚秋都可发生,尤以4-6月发病最盛,为害也最烈。桃树腐烂病菌为弱寄生菌,只能从伤口或 自然孔口侵入。而且当树势衰弱,抗病力减弱时病害才会大发生。因此,凡削弱树势,造成伤口的条件,都能加 重病害的发生,冻害往往是引起大量发病的重要因素。 中晚熟品种发病重,早熟品种发病轻。
冬季寒冷,继之春季温度骤增,并且天气潮湿以及土壤粘重,缺乏有机肥或病虫害严重者,都容易促使病害 严重发生。栽培管理仔细与否和发病程度也有密切关系。凡与蔬菜或秋季需肥水较多的作物间作,桃树腐烂病发 生十分严重,与豆科作物间作的发病就较轻。施肥量过多或时期过晚均能诱发病害。桃园中凡地势高旷、排水良 好,沙质土的发病都较轻,而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的发病都较重。
感谢观看
分生孢子器多产生于被害枝梢上,而子囊壳多产生于被害大枝和树干上。有时两者也可混合在同一病组织上 发生。分生孢子发生时间较子囊孢子早1个月左右。
菌丝的发展以暖和的季节为最适宜。春秋两季是适宜的季节。秋末11月则进入休眠状态,次年3-4月再行活 动。高温时病害发展受到抑制。5-6月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
流行规律
分布范围
桃树腐烂病在中国辽宁、河北、北京、山东、陕西、甘肃、新疆、云南、江苏、浙江等省(市)均有分 布。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及分生孢子器在树干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3-4月份分生孢子吸水后从孢子器孔口挤 出,经雨水溶解后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也可通过皮孔侵入。冻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 入的主要途径。侵入之后,以菌丝在树皮与木质部之间发展,消解细胞间的中间层,并分泌毒素杀死附近细胞, 树皮受病菌刺激后于形成层及内皮层之间形成大量的胶质孔隙。当胶孔联合、胶质增多,树皮开裂时,即发生流 胶现象。菌丝不但侵入皮层还能深达木质部。

苹果腐烂病的症状识别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

苹果腐烂病的症状识别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

苹果腐烂病的症状识别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苹果枝干腐烂病俗称臭皮病、烂皮病、串皮病。

主要为害苹果树主干、主枝和较大的侧枝,致使皮层腐烂,树势衰弱,严重者出现死枝、死树,甚至毁园。

发病症状:发病症状有两种,即枝枯型腐烂和枝干腐烂。

枝枯型腐烂一般发生在剪锯口向下或小枝条上,病斑不太明显,常全枝迅速失水干枯死亡(图1-1、图1-2)。

枝干腐烂则在大枝干上形成腐烂病斑(图1-3),初期病部表面呈红褐色、水浸状,随后皮层腐烂,常溢出褐色汁液,病皮松软、湿腐,有酒糟味后期病部失水干缩下陷呈黑褐色,边缘开裂,表面产生许多小黑点。

在雨后和潮湿的情况下,小黑点内分泌出橘黄色卷须状孢子角(冒黄丝)发病特点:腐烂病菌主要在枝干病斑上越冬。

早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周年传播侵染,从皮孔及各种伤口侵人树体,在侵染点潜伏或发病。

1年中有2个发病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春季高峰期)在3~4月,此期新病斑出现多,扩展速度快,发病数量和程度均较重。

第二个高峰期(秋季高峰期)在8~9月,一些新病斑出现,旧病斑变软扩大。

所以在两个时期前需要及时防治。

苹果树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真菌,多侵染树势较弱的树体。

凡是造成树体衰弱的因素,如水肥不足、干旱、冻害、挂果太多、偏施速效氮肥造成的土壤酸化、其他病虫为害及高枝嫁接等都是腐烂病发生的诱因。

老树发病重于幼树。

防治方法:1)培育壮树是防治腐烂病的根本。

要合理施肥、灌水,合理留果和修剪,及时防治病虫,避免早期落叶病。

2)萌芽前树体消毒。

苹果萌芽前,整树淋洗式喷施铲除性杀菌剂,药剂可选用溃腐灵+大蒜油,之前的病斑印记这个时候可以溃腐灵原液涂抹。

弱树可以外加灌灌根。

3)及时刮治病斑,用刮刀将病斑组织彻底刮除干净并涂药保护,药剂使用溃腐灵原液涂刷。

使用时可以参沃丰素高能量营养物质和有机硅一起。

4)配合果树生长期喷雾靓果安+大蒜油+沃丰素。

通过树体吸收后由内而外的愈合伤口,促进新生树皮。

并且有效防治早期落叶病褐斑病轮纹病等叶果类病害。

姜腐霉菌腐烂病

姜腐霉菌腐烂病

姜腐霉菌腐烂病症状特点主要危害姜株茎基部及地下块茎。

病株外观症状与姜青枯病(姜瘟)相似,常易混淆,不易区分。

地上部亦表现叶片萎垂,植株枯萎;地际茎基部及地下块根亦变褐、变软以至腐烂,甚至会散发恶臭。

症状特点主要危害姜株茎基部及地下块茎。

病株外观症状与姜青枯病(姜瘟)相似,常易混淆,不易区分。

地上部亦表现叶片萎垂,植株枯萎;地际茎基部及地下块根亦变褐、变软以至腐烂,甚至会散发恶臭。

但细加比较,两病症状不同点在于:1、症状上,本病叶片叶尖变黄褪绿多从下部叶片开始,由下而上蔓延,此与青枯病叶片多从上而下叶尖褪绿变黄萎垂有别;2、在病征表现上,潮湿时木病茎基部及地下块根有时会见蛛丝状物(口色菌丝体),此与青枯病挤捏茎基部及地下变褐块根渗出米水状菌脓有别。

如通过显微镜检查,本病病部还可能见到球状的卵范子, 而青枯病可见到大量游动着的细菌菌体。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的腐霉菌属(Pythiumspp」,包括结群腐霉菌(PythiummyriotyluinDrechsher〕、简囊腐霉菌(PythiummonospermumPringsheim )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

病菌均以菌丝体和卵泡子在姜块上及遗落在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

带菌的姜块、病土和病肥成为木病的初侵染来源。

病菌借助灌溉水和雨水溅射而传播,以游动范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侵染致病。

通常日夜温差大及多雨的天气有利于发病。

植地低洼积水,土壤过湿、土质粘重的地块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不明。

防治方法木病防治策略跟青枯病相同,均应强调抓好植地轮作、高畦深沟栽培、选留健种、精选姜块、种姜消毒、加强肥水管理以及早淋药预防等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鉴于木病由腐霉属真菌所致,在以本病发生为主的地方或田块,于齐苗后最迟于抽侧枝时喷淋25%甲霜灵可湿粉600〜800倍液,或50%瑞毒霉镭锌可湿粉800〜10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粉600〜800倍液,或69%安克辛孟锌75% 百菌清(1:1)800〜1000倍液,或50%甲霜铝铜可湿粉500〜600倍液, 喷施与淋施相结合,3〜4次,隔7〜15天1次,交替施用,前密后疏,喷透淋足。

月季腐烂病

月季腐烂病

月季腐烂病1.腐烂病定义:腐烂病是一种由携土细菌或真菌引致的植物病害,多发于果树,特征是使植物解体腐败。

腐烂病轻则导致植株衰弱,生长受阻,重则造成植株死亡,严重威胁植物生长。

2.月季腐烂病主要类型及防治方法:1)腐烂病:多发生在2年生枝条上, 受害部位产生褐色斑点, 周围呈紫色, 老的病斑上产生黑色的点粒,严重时植株养分流通受阻, 导致上部枝叶和花朵枯萎, 病菌多从修剪部的剪口或嫁接时去刺的伤口侵入。

防治方法:a注意避免枝条受损或冻害;b彻底刮除受害部位,集中销毁,并涂抹20%托布津800倍液。

(贾子亮,月季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2010)2)黑腐病:主要危害叶片。

发病时叶面出现不规则的紫褐色小点, 随后迅速扩大成为圆形或近圆形黑褐色病斑, 边缘呈放射状,周围凹凸不平,病斑上散生许多黑褐色小点粒,病斑周围的叶肉组织有时大面积病变, 病斑往往联合成一片,病叶调萎。

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菌抱子通过雨水或喷水蔓延.因此多雨季节或空气相对湿度大时,此病最易蔓延.(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13 (1998) 235–243)防治方法:a.发现病叶, 及时摘除烧毁, 并经常保持地面环境清洁;b.发病期尽量减少喷水, 以免浇湿叶面, 为袍子侵入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c.发病季节每周喷洒25 %多菌灵500一800倍液l次, 此药具有内吸性, 且抗雨水冲刷, 杀菌效果较好;d.发病后及时喷洒70 % 托布津80一100倍液。

3.腐烂病的成因:月季腐烂病主要是由12-14种真菌引起的,最主要的致病菌有:角担菌属真菌Ceratobasidium spp.;伏克盾壳霉Coniothyrium fuckli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芳香镰孢菌F.redolens;腐皮镰刀菌solani;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中等的致病菌有:英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柱枝双孢霉属真菌Cylindrocladium parvum,榆枯萎病菌Ophiostoma piceae,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Bonllen G.J,Black rot of stentlings of roses a disease caused by various soli fungi.)4.腐烂病的影响因子:1)土壤含水量:水分胁迫能加重腐烂病病斑2)营养因子:营养失衡和缺少会加重腐烂病3)环境因子:高温潮湿的环境最易发病;4)其他病害:当其它病虫害发生严重时会使植株衰弱,从而使腐烂病发生严重,病斑扩展速度快。

腐烂病特点

腐烂病特点

简介腐烂病亦称腐朽病(decay),果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等,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腐烂病主要危害结果树的枝干。

幼树和苗木也可被害,但发病较少。

发病初期从外表不易识别,如果掀开枝干的表皮,可见到暗褐色致红褐色湿润的小斑或黄褐色的干斑,有时,内部病变面积已较大了,而从外部仍不好识别。

受害较重时皮层腐烂坏死,用手指按下即下陷。

病皮极易剥离,烂皮层红褐色,湿腐状时有酒糟味。

发病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下陷,并在上产生黑褐色小点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成为再发病的传染源。

除侵染枝干外,有时也侵染果实。

果实上病斑症状为暗红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轮纹,边缘清晰。

发病部位腐烂软化,略带酒糟味,病果表皮易剥离。

病原由几百种土携细菌或真菌引致的植物病害,特征是植物解体腐败。

腐朽可以是硬的、乾的、海绵状的、或是多水的、粥糜状或黏性的。

根腐由许多真菌,特别是密环菌(Armillaria mellea)、易逝杯伞(Clitocybe tabescens)及腐黴属(Pythium)、疫黴属(Phytophthora)、丝囊黴属(Aphanomyces)及镰孢黴属(Fusarium)所引致。

根腐朽并以黴层(根状菌索)的黑色线状束覆盖(密环菌属、杯伞属)。

应选排水良好而有机质含量高的良好土壤种植无病植株及抗病品种,轮作一年生及两年生作物,避免过密,合理施肥、灌水和修剪,防治鼠、昆虫、线虫和杂草。

小面积的花卉、灌木及树木苗床可用杀菌剂。

苗床或盆钵中所用土壤可以用热力或化学处理法灭菌。

木材腐朽由迷孔菌属(Daedalea)、层孔菌属(Fomes)、革裥菌属(Lenzites)、多孔菌属(Polyporus)、卧孔属(Poria)及韧革菌属(Stereum)等几百种真菌所引致。

受侵木材常变色或著色,软腐易碎或呈粉黴状。

损害缓慢,常经多年。

侵染几乎都经伤口发生。

马蹄形及层架形子实体沿著树干及枝发育,或在树干基部或伤口处形成菌蕈。

苹果腐烂病

苹果腐烂病

北京地区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苹果树进入盛果期后,腐烂病逐年增多,冷冬年份之后和冻害地块呈爆发态。

此病害早春主干、大枝病斑累累,重者大枝及整树死亡。

梨树、桃树也见发生。

1症状:有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

1.1溃疡型:早春发芽前至4月份,主干、大枝、枝杈部位、剪锯口、老病疤周边,产生略隆起、红褐色、表面湿润、病组织松软、分布大小病斑。

进入5月份后,病部逐渐失水、稍凹陷,病部长出病菌无性繁殖结构,外观为小黑点。

雨后病部小黑点出现淡黄色卷须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角。

中国系统梨溃疡型病斑小,且不如苹果树明显;桃树树皮厚,溃疡斑前期不明显,当病部明显隆起时,掀开表皮多见大量、体积稍大的无性繁殖结构和鲜红的分生孢子角,与苹果树区别明显。

苹果树上还有表面溃疡型病斑,晚秋初冬时发生在树皮表层的病斑不明显,仅局部扩展较深、深褐色。

主干、大枝基部的落皮层下易见。

1.2枝枯型:春季3-4月发生,小枝或大枝迅速枯死,4月下旬至5月份枯枝长出病菌繁殖结构。

大枝枯死在树势极度衰弱的树上出现。

中国系统梨只见小枝有枝枯型;北京地区西洋梨结果后多发生重度枝枯表现。

桃树此型少见。

2、病原菌: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黑腐皮壳属,学名为V alsa mali,1972年改名为V alsa Ceratosporma。

子囊壳在辽西田间可见,北京地区田间未发现。

病菌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壳囊孢属,学名Cytospora sacculus。

此菌腐生性强,在死组织及即将死亡的组织上生长。

侵染健康组织须先积聚侵染势并分泌毒素将健康组织杀死,菌丝才能侵入。

梨树腐烂病菌、桃树腐烂病菌是另外的种。

苹果枝条人工接种试验表明,梨树腐烂病菌扩展速度快、苹果树腐烂病菌居中、桃树腐烂病菌慢。

3、侵染循环3 .1病菌越冬:病斑内的菌丝体在严寒冬季扩展慢,并非完全停止活动。

冬季,病斑、枯枝、干橛上病菌繁殖结构内的传播体处于休止状态。

3.2、潜伏侵染:此菌具潜伏侵染特性,田间外观无病的树皮普遍带有病菌,带菌率远大于发病率。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苹果树腐烂病俗称烂皮病,是一种危害重、分布广、难治愈的侵染性病害。

他主要侵染树体枝干,导致树势衰弱,防治不当会造成减产、品质下降,发病严重时会出现死枝、死树,甚至毁园,给果农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因此,果农又称其为果树的“癌症”。

1腐烂病危害症状腐烂病主要危害结果树的枝干,当管理不善时幼树和苗木也可被害。

受害皮层腐烂坏死,其症状主要表现有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溃疡型:早春发生在主干及主枝上的不定型红褐色、略隆起的病斑。

病部皮层组织变软、水渍状、易撕破、有酒糟味。

后期病部干缩下陷,四周与健部产生裂缝,表面长出许多小黑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

雨后,小黑粒点涌出黄色丝状物。

枝枯型:多发生在2~5年生的枝条或果台上,树势极度衰弱的树上发生更明显。

病菌迅速蔓延,枝条迅速失水干枯,后期病枝上长出许多小黑粒点。

2腐烂病的发生规律2.1腐烂病原菌的弱寄生性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只能在死亡或垂死的组织上生长、繁殖。

对活细胞和组织,病菌先要分泌毒素杀死,然后菌丝才能扩展进去。

对于生长旺盛,树体健康、健壮的果树不易造成危害。

这就是在腐烂病严重发生区管理好的果园能独善其身的原因。

2.2腐烂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腐烂病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普遍寄生于果园的病残枝干及果树粗老翘皮的死组织上越冬,是每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

在3-11月份,每次降雨后,孢子角均有出现。

孢子主要靠风雨、昆虫传播,在每年大发生月份都可以侵入树体,3-5月侵染较多,6-11月侵染较少,12月至次年2月的冬季不发生侵染。

2.3腐烂病原菌的潜伏性腐烂病菌具有侵染潜伏的特性。

病菌先通过果柄痕、叶痕、皮孔、落皮层,特别是各种伤口侵入定居。

当树体健壮时侵入的病菌不能扩展,以潜伏状态存活在侵染点内,树势衰弱后病菌开始扩展、蔓延。

外观无病的树皮普遍带有潜伏病菌,枝条带菌率随枝龄增大而增高,5年生枝条带菌率为1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腐烂病亦称腐朽病(decay),果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等,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腐烂病主要危害结果树的枝干。

幼树和苗木也可被害,但发病较少。

发病初期从外表不易识别,如果掀开枝干的表皮,可见到暗褐色致红褐色湿润的小斑或黄褐色的干斑,有时,内部病变面积已较大了,而从外部仍不好识别。

受害较重时皮层腐烂坏死,用手指按下即下陷。

病皮极易剥离,烂皮层红褐色,湿腐状时有酒糟味。

发病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下陷,并在上产生黑褐色小点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成为再发病的传染源。

除侵染枝干外,有时也侵染果实。

果实上病斑症状为暗红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轮纹,边缘清晰。

发病部位腐烂软化,略带酒糟味,病果表皮易剥离。

病原
由几百种土携细菌或真菌引致的植物病害,特征是植物解体腐败。

腐朽可以是硬的、乾的、海绵状的、或是多水的、粥糜状或黏性的。

根腐由许多真菌,特别是密环菌(Armillaria mellea)、易逝杯伞(Clitocybe tabescens)及腐黴属(Pythium)、疫黴属(Phytophthora)、丝囊黴属(Aphanomyces)及镰孢黴属(Fusarium)所引致。

根腐朽并以黴层(根状菌索)的黑色线状束覆盖(密环菌属、杯伞属)。

应选排水良好而有机质含量高的良好土壤种植无病植株及抗病品种,轮作一年生及两年生作物,避免过密,合理施肥、灌水和修剪,防治鼠、昆虫、线虫和杂草。

小面积的花卉、灌木及树木苗床可用杀菌剂。

苗床或盆钵中所用土壤可以用热力或化学处理法灭菌。

木材腐朽由迷孔菌属(Daedalea)、层孔菌属(Fomes)、革裥菌属(Lenzites)、多孔菌属(Polyporus)、卧孔属(Poria)及韧革菌属(Stereum)等几百种真菌所引致。

受侵木材常变色或著色,软腐易碎或呈粉黴状。

损害缓慢,常经多年。

侵染几乎都经伤口发生。

马蹄形及层架形子实体沿著树干及枝发育,或在树干基部或伤口处形成菌蕈。

避免木材腐朽可去除死亡的及濒死的树枝,茎部修剪注意贴合无缝(使尽可能不使真菌进入);要防治携带致病菌的钻蛀虫可包扎幼树。

发生规律
通常果树进入结果期后,腐烂病开始发生,随着树龄的增加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腐烂病会逐年增多,在正常管理情况下,树体负载量是左右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连年结果,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如果养分供给不足,必然招致腐烂病的发生。

经实际调查,枝条含水量80-100%时病斑扩展缓慢,枝条含水量67%时病斑扩展迅速。

冬季修剪时,修剪过重,伤口过多,又未及时消毒保护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冻害、冰雹都会使树体受伤害而加重腐烂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
1、预防方案:在发病前,钙加硒按1000倍液稀释喷洒或38%恶霜菌酯1200倍液,或者巴斯夫新产品25%吡唑醚菌酯喷洒15天用药一次。

(1)加强经营管理,及时修枝间伐,通风透光,提高植株抗逆性。

(2)及时砍除病株烧毁,减少病原。

(3)选择当地抗逆性强的树种,营造混交林。

2、治疗方案:噻霉酮涂抹,轻微发病时,钙加硒按800倍液稀释喷洒或38%恶霜菌酯1000倍液,10—15天用药一次;病情严重时,按800倍液配合稀释,7—10天喷施一次。

腐烂病亦称腐朽病(decay),果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等,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腐烂病主要危害结果树的枝干。

幼树和苗木也可被害,但发病较少。

发病初期从外表不易识别,如果掀开枝干的表皮,可见到暗褐色致红褐色湿润的小斑或黄褐色的干斑,有时,内部病变面积已较大了,而从外部仍不好识别。

受害较重时皮层腐烂坏死,用手指按下即下陷。

由几百种土携细菌或真菌引致的植物病害,特征是植物解体腐败。

腐朽可以是硬的、乾的、海绵状的、或是多水的、粥糜状或黏性的。

一、合理施肥加强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以增强土壤透气性。

控制氮肥施用量,
适当增施磷、钾肥。

二、刮治病斑采用常规的梭形直茬法刮除病斑,并及时涂药。

三、加强树体保护及时收集、烧毁修剪下来的枝条、病枝以及刮下来的病皮等。

同时还要积极防治害虫,减少树体的病虫伤口和机械伤口,杜绝病菌侵入。

四、缠绕治病若腐烂程度过重,好皮过少,不能按常规法进行刮治,可适量刮
皮后涂抹石硫合剂、多菌灵、退菌特等杀菌剂,然后用黏泥涂抹病部。

待黏泥
晾干后再用薄膜将其缠紧,创造一种缺氧的环境条件,以抑制或杀死病菌。


续缠绕1个月,就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五、病树复壮对枝干上因病斑过大、过宽,刮治后不易愈合的伤口,要及时桥
接,以恢复树体长势,延长树木寿命。

六、生长期防治结合叶片、果实病害的防治,在树的枝干喷布200倍波尔多液。

总的来说,腐烂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

在此病大发生的地区,防止
病菌传播特别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目的。

杨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青海等省区,危害杨树、柳树、板栗、桑树等树木,常引起行道树和防护林大量枯死。

1病症
杨树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

主要表现为干腐及枯梢2种类型:①干腐型。

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树干分岔处,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渍状斑,略微肿胀,病部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用手压有水渗出。

后失水,树皮干缩下陷,呈龟裂状。

病斑边缘明显。

后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小突起(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后,自针头状小突起中挤出桔红色胶质卷丝状物,此为病菌分生孢子角。

感病组织皮层变成暗褐色,糟烂,纤维细胞分离,并易与木质部分开。

腐烂部位有时可深达木质部,当病斑扩展,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

②枯梢型。

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枝条1周后枝条便死亡,后期在病枝上形成许多散生的分生孢子器,并在死亡枝条上形成许多子囊壳。

2病原
引起腐烂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污黑腐皮壳菌,为无性型全黄壳囊孢菌。

该菌子囊壳多个,埋生于子座内,叶长颈、烧瓶状,子囊根棒状,中部脐膨大,子囊孢子腊肠形,2行排列,
分生孢子器埋生子座中,多室或单室,子座埋于寄主囊皮下,该菌在4~34℃之间可生存,但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8~25℃。

3影响杨树腐烂病发生的因子
调查发现,杨树腐烂病的发病率与生长势成反相关,林地经营越好,生长量越大,生长旺盛,发病率越小;反之则发病率高。

因此,在防治病害时应首先考虑树木的生长,造林要适地适树,加强抚育管理,以提高林木生长势,控制腐烂病的发生。

另外,郁闭度低,发病率较高;在防护林、行道树边行、迎风处发病率较高;日灼和修剪伤最易感染病菌,虫伤、机械伤也能感染;纯林的发病较混交林重。

4发生趋重的主要原因
4.1栽植树种过于单一
伊犁河谷近年来栽植的树种绝大多数是速生杨系列,但在引种时对该品种的抗病性缺乏考虑,未能做到适地适树。

一些群众在荒地、次耕地上栽植林木,一般没有水源条件,土壤瘠薄,盐碱化程度高,地势低洼,这样的地块上,有的仍然选择需要高水肥的速生杨系列品种,导致杨树生长不良,树势变弱,感染腐烂病病菌而发病。

4.2栽植密度过大
近年来,群众栽植的杨树,多数密度是1 665株/hm2,造成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树体养分不足,生长衰弱,腐烂病发生重。

4.3管理过于粗放
多数农民林木管理意识不强,重造轻管,常年不进行中耕、除草、灌溉、排涝、施肥等管理,造成树木生长不良。

4.4修枝不适时
修枝伤口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发病率与修剪伤、虫伤的数量成正比。

有些群众在夏季修枝,此时正值病菌孢子飞散期,为病菌的侵入、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防治方法
(1)提倡适地适树,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造林树种,提倡乡土树种造林;杨树插条应贮藏在5℃以下的背阴处,避免感染。

移栽时应避免碰伤根部或树干,移栽后应及时灌水,保证及时成活复壮;提倡营造混交林,尽量杜绝造纯林。

(2)科学整型,合理修剪。

主干应合理保留、避免树体营养消耗加大、长势变差。

及时涂保护剂保护伤口,同时清除病死木及病枝,并集中烧毁,有效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正常生长。

(3)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树木抗逆性。

要对苗木和幼林进行松土除草,科学施肥,合理灌溉,适时整枝修剪,防止树木抽条、干梢。

针对近几年春季干旱、地下水位下状况,应适时浇水,确保树木长势。

(4)树干刷白是预防和治理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于幼树的保护更为重要。

白涂剂配方:生石灰15kg,硫磺粉或退菌特杀菌剂0.5kg~1.0kg,水40kg,并加人适量纤维素和食盐,以增加附着力。

(5)化学防治。

前期预防要用化学药剂喷洒树干和大枝进行保护。

常用药剂有:40%福美砷200倍液、50%多菌灵300倍液、45%代森锌400倍液。

发病后治疗要用刀划破病斑喷涂腐烂敌20倍液,或10%双效灵10倍液,或5°Bé石硫合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