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文化艺术赏析

合集下载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仍旧散发着其强大的生命力,赏析书法艺术对于陶冶情操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书法艺术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书法艺术赏析论文篇1试谈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

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

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

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8 ]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

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

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

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

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积淀千年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分析进行探讨。

1. 尊崇传统文化中国书法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传承。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艺术家们通过笔墨纸砚的运用,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发扬融入作品之中。

书法艺术家通过研习古人的字帖,如《兰亭序》、《二王帖》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延续至今。

2. 追求艺术之道中国书法艺术强调“心境、气韵、神韵”,注重艺术家的修养和内涵。

书法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求意境与技法的完美统一,既注重技术的准确性,又要有情感的抒发和艺术的灵感。

通过对书法的修炼与体悟,艺术家们追求一种超越物质的境界,在笔墨间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3. 启迪人心中国书法艺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能够直接启迪人心,激发人们的灵感和共鸣。

书法作品通常以简洁、凝练的方式表现出文字的魅力,唤起人们的思考和感悟,并传递出人生哲理和智慧。

书法艺术家们运用自己的才华与智慧,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的情感和感受,引发观者产生思考和共鸣的回响。

4. 倡导思想与品质中国书法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始终倡导良好的思想和品质。

中国书法追求“字正、书法正、心正”,要求书法家不仅要熟悉技法,更要注重道德修养。

在书法家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展示,更是一种心灵的显露。

书法艺术的创作背后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和品质,体现出人们对美好、高尚的追求。

5. 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中国特色。

它在形式上多样且丰富,不仅有隶书、楷书等书体,还有草书、行书等不同的风格。

书法作品中常见的横竖撇捺、虚实相宜、秀丽的节奏感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标志。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中国书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与美誉度。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书法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不仅要求字体的形状和布局,还要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本文将从书法的起源、分类以及欣赏与赏析等方面探讨书法的魅力。

一、书法的起源与分类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

在甲骨文、金文和篆字的基础上,经过演变和整理而形成了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的书体形式。

1.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汉时期,是对篆书的改进。

它以直线为主,笔画平整,字形规整,清晰易懂。

楷书字体端庄大方,被广泛应用于印章、书法作品和书籍中。

2.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扁平而简洁,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一般用于记事、书信等实用场合。

3.草书:草书起源于汉朝,是书法中最具艺术创造性的一种形式。

草书的字迹横空出世,形态多变,笔画迅疾奔放,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力量和个性。

4.隶书:隶书是汉代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制定的一种官方字体,其字形严谨简洁,线条纵横交错。

隶书主要用于文书、碑铭等场合。

二、书法的欣赏与赏析书法艺术的欣赏与赏析需要准确把握字体的韵律、筆画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的笔墨情趣。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1.韵律与节奏:字体的韵律是指笔画的顺序、距离和力度等因素所造成的节奏感。

通过欣赏字体的韵律,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力度变化和情感表达。

2.构图与布局:书法艺术中的构图和布局是指字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合理的构图和布局可以使字体在纸面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使欣赏者产生舒适的感觉。

3.笔画与用墨:通过观察字体的笔画和墨迹的运用,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笔墨情趣和个性特点。

一支硬笔或毛笔,一块墨,通过精准的运笔和呈现,带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

4.意境与情感:书法艺术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分析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与表现方式,更是对中国古人的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审美追求的完美体现。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艺术的价值与魅力。

中国书法艺术传递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倡导“士风”,视书法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

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个人的情操和风采。

书法作品不只是文字的展示,更是文人的修养和人格的展示。

通过笔端的神韵和气息,中国书法艺术传递出对人类生活的深切关怀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着对自然的崇敬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中国古人将自然界的山水草木视为书法的灵感和题材,通过笔画的运用展示出自然之美。

中国书法追求的是以极简洁的笔画勾勒出万象的境地,揭示事物的真实本体。

书法作品要求气势磅礴,寓意丰富,寓意着中国古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

中国书法艺术还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审美注重整体的和谐美和精神意蕴的表达。

书法艺术追求的是“气韵生动”,即通过线条的秀丽流畅和墨色的醇厚浑然,表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展示出对美的追求和对精神境界的追逐。

通过观赏书法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增强审美的眼光和品味,培养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

中国书法艺术传承了儒家文化精神、展示了人文精神、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积极态度,同时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

这些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使中国书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强大魅力,并且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与观赏方法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与观赏方法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与观赏方法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观赏方法。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书法艺术强调意境和情感表达。

在书法作品中,文字的排列和结构不仅仅是为了传达文字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线条、笔墨的运用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书法家通过对字形的处理和技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书法艺术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

书法作品的美感主要来源于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

在字体、结构和布局上,书法家会运用不同的笔墨表现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线条的优美和流畅是书法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再者,书法艺术追求意境和神韵的统一。

传统书法注重承传和创新,既要遵循传统的技法和规范,又要赋予作品新的意境和神韵。

书法家通过对传统技法的揣摩和发挥,使作品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兼具现代的审美特点,让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最后,书法艺术强调内涵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内在修养的表现。

书法家在创作作品时,会注重内在的情感和精神追求,通过外在形式的表现来传达作者的内在情感和思想。

这种内涵与外在形式的统一赋予书法作品更深刻的审美内涵和思想意蕴。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观赏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升欣赏体验:首先,要注重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布局。

在观赏书法作品时,要注意整体的结构和布局是否合理,字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是否和谐统一。

通过对整体结构的把握,可以更好地领略作品的美感和意境。

其次,要细致品味作品的线条和笔墨。

书法作品的线条和笔墨是其美感的关键所在,观赏者可以通过仔细品味作品的线条情感和笔墨表现,感受到作品的韵味和意境。

可以从线条的流畅度、端庄度和笔墨的墨色深浅、浓淡来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

再者,要注重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感受。

书法作品是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抒发,观赏者可以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书法艺术赏析创作意义

书法艺术赏析创作意义

书法艺术赏析创作意义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表达。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创作意义不仅体现在艺术表现上,更重要的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人的情操和修养方面。

首先,书法艺术的创作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文以载道”,是传播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重要途径。

通过书法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和思想,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因此,书法艺术的创作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书法艺术的创作意义在于培养人的情操和修养。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要求作品的形式美和技法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具有内在的精神内涵。

通过书法的创作,艺术家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操和修养,使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人生,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欣赏书法作品,观众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从而得到心灵的滋养和启发,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再次,书法艺术的创作意义在于艺术表现和审美享受。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书法作品不仅要求具有工整的结构和流畅的笔墨,更重要的是要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魅力。

通过书法的创作,艺术家可以表现自己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追求,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同时,观众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追求,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愉悦,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总之,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创作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培养人的情操和修养,以及艺术表现和审美享受方面。

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

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

它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哲学和审美的综合体现。

中国书法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笔画秀美的奇妙魅力书法的美其实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笔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的笔画具有丰富的变化和表现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线条,每一笔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和意义。

这种变化和表现力可以从笔划的细节中看出来。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些书法家的作品,可以发现有些笔画明间一线的变化能够传达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

像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字里行间的笔画变化配合着句子的情感,使读者感到一个真切的情感世界,这就是笔画的奇妙之处所在。

二、写意的魔力书法作品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表达,也是书家的个性与艺术追求的结晶。

而写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特色。

写意,指的是书法家用自己的感性认识来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舒展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书法写意在字体的创作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

书法家们通过运用丰富的笔法,写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象的意境。

这些意境让作品更有生命力、更具有思想性,也让作品更加具有时代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国人自己所创造的一种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绝佳体现。

汉字在书法中的应用也成为了书法所独有的艺术形式。

汉字不仅拥有表达语言的基本功,其形态一直被人们赞美为“雕塑式字体”。

在书法艺术中,将堂皇典雅、潇洒自如的汉字形态与帅气潇洒、淋漓尽致的笔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非凡的魅力与内涵。

四、传承中华文化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精髓。

从塞北的魏碑,到中原的楷书,到秦淮的草书,每一种书法都带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而它们的传承与发展又构成了整个中华文化的脉络。

通过学习书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既是汉字的艺术运用,也是一种视觉审美的享受。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并对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和作品进行赏析。

一、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形式美、意境美和技法美。

首先,形式美是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视觉表达的载体,通过书写的形式来展示文字的美丽。

在中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艺术,艺术家通过使用毛笔、墨汁和宣纸等工具,通过书写时的笔法、笔画、字形和布局等因素,创造出各种独特的形态。

这些形态具有动态美、静态美、对称美、曲线美等,在书写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

其次,意境美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书法注重表达文字背后的意义和情感,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笔法和线条形成书法作品的独特气质和情感表达。

古代书法作品常常包含着诗词、名言警句等,通过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文字的意义得以进一步传达,赋予读者以思考和感受的空间。

最后,技法美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书法技法包括用笔、调墨、布局等各种技巧,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技法展现出多样的书法风格。

例如,“飞白”是一种独特的技法,它强调墨水溅射的效果,形成随意而灵动的墨迹,在书法作品中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感。

二、书法家和作品赏析1. 王羲之王羲之,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尊为“书圣”。

他的作品兼有骨力和飘逸之美,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兰亭序》,这是一篇由王羲之亲自书写的序文。

通过书写的形式和意境的表达,王羲之成功地展示了书法艺术的卓越之处。

2. 柳公权柳公权是唐朝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骨力和遒劲著称。

他擅长于行书,尤以楷书闻名。

他的作品《祭侄文稿》是行书的代表之一,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线条的流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3. 王献之王献之是南朝时期的书法家,他擅长于隶书。

他的作品《王羲之碑》以其严谨的笔画和工整的结构而闻名,被后世书法家称为“隶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文化艺术赏析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并称行书三大经典。

千百年来,这三大经典一直深深地打动着、影响着历代书家们,它是后辈学习、品赏、研究的范本,对中国书法发扬光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书三大经典的生成环境离我们越来越远,那种以实用为基础的毛笔文化也远我们而去,我们还能不能创造出堪与古人比肩的书法经典,已成为当今书坛十分关切的问题。

对此,我们每一位书法从艺者只有足踏实地,深入传统,寻找规律,科学分析,融化新机,创造条件,不懈努力,才有可能交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

创造新的经典需要从历史经典中汲取营养,认真分析行书三大经典的生成因素,无疑对我们创造新的书法经典会有所帮助。

那么,行书三大经典的生成因素究竟都有哪些?这些因素对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会有哪些启示呢?我以为有四个方面。

其一是天赋因素,大凡艺术经典的创造者必具有天赋(禀受于天,生来具有),这不是唯心,因为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灵智是他体质的高层次的表现,并不神秘。

如音乐家一定有音乐天赋,舞蹈家有舞蹈天赋,画家有绘画的天赋,创作书法经典同样要有天赋,要具有一种天生的灵感和悟性,一种天生的热爱。

有了天赋,对古奥深邃的技法就会有超常的理解力和掌控力,功力的提高就比常人快。

相反,如果对书法没有天赋、没有天生的热爱,即使下再大的功夫,也出不了经典。

史载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书论》。

其对书法的热爱和用功可见一斑。

董逌在《广川书跋》中曾说:“羲之书法,正自然工胜,岂待积学而至哉,议者不知书有天机,自是性中一事,而学习特求法度规矩尔,至离方遁圆,不守绳墨,自作胜概,谓非天德不可也。

”颜真卿更是书香世代,幼承庭训,勤奋向学。

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据史书载鲁公幼时家贫缺纸笔,常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可见其对书法的酷爱与勤奋。

苏东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书法才气世所公认。

他的很多书学思想如:“把笔无定法”、“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黄庭坚曾评其曰:“东坡善书乃其天性。

”行书三大经典的作者,在治学治艺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凡艺术天才,均无一不是秉承家风,所来有自。

当然,天赋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打开天赋之门的钥匙——发现和培育以及勤奋和努力。

所谓“一份天赋九分努力”。

其二是技法功力因素,所谓技法功力,是指对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书法艺术综合技巧的熟练程度和掌控能力。

技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是衡量一件书法作品艺术水准高下的重要尺度。

没有技法内涵的书法是不能称其为书法的。

而技法的娴熟程度则取决于书法家功力的深厚与否。

要知道没有墨仰池水难有兴酣兰亭。

其三是文化素养因素,书法艺术自诞生之日就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但凡创造书法经典的书法家首先必定是有学识、有修养的文化人,还应具有文史哲美的知识,这是一个书法家应有的基本条件。

只知写字、临帖和抄写他人诗文的书法家,很难创作出书法经典。

朱以撒先生说:“倘若把技巧放大到最大值,莫视了其他的重要成分,书法家就仅是技巧型了,而这是难以成为大家的。

”堪为的论。

其四是非理性因素(或创造性思维因素),非理性因素是一个现代哲学概念,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的。

从认识形式上来说,凡在内容的知觉综合上具有自觉性、有序性、可推理性,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形式,则属理性因素,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则如临帖、技法训练等。

而非理性因素则是在内容的知觉上以不自觉性、无序性、不可推理性、不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形式为其特征。

如灵感、知觉、潜意识、情感、习惯、信念、本能的反应和欲望等,如书家的随手简扎信函之类,也即形象思维和直感思维以及灵感思维和动感思维。

这些都属于非理性思维,即非理性因素。

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文学艺术更是以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为其全部活动的本质,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如此,文学艺术的欣赏也是如此,中国的文学艺术讲究意境,如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如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

意境的创造,不论在作者还是在读者,都不是靠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相对于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更是如此,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此三部经典在创作时竟无一例外的表现为非理性思维方式,三人均没有对笔墨、字法、章法进行刻意安排,完全注思为文,无意于工。

尽管他们书写时的心情各不相同,如王羲之的思逸神超、颜真卿的悲愤交集、苏东坡遭逢贬谪后的凄楚郁愤,但对书法而言又都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思维状态之中,这时的书法对于他们来说是潜意识的,是一种娴熟的书法技艺经过长期磨练和雄厚积累后的喷发和宣泄,是典型的“无意于佳乃佳”和“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正如怀素“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和启功所谓“纸上神行手不知”,这时的书法运笔,犹如“人开步走后就直走下去,腿脚的动作是自发的。

”是靠植物神经支配的。

更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总能撼动听众的心一样,超纯熟的音符已融入到阿炳的指尖,他只是一任心声如月下清泉般自然流淌而已,他不曾也不会想到要创作流传后世的经典名曲,这也是“无意于佳乃佳”的范例。

还有书法家在长期的技法研习中,由于受某一事物的启发,使得所欲解决的问题得到明确的解决结果,这种豁然开朗的情形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公主与担夫争道”、“公孙大娘舞剑器”等,都是非理性因素状态下的联想、灵感和顿悟。

综上所述,我以为非理性因素(创造性思维因素)是成就书法经典的重要因素,而非理性因素又要求书法经典的创作者必须具有超凡的艺术天赋、深厚的技法功力以及丰富的文化素养作支撑。

这四大要素构成了书法经典生成的沃土。

降低或削减其内容,则很有可能难以接受历史的考量。

因为历史的标杆不会因为我们不能逾越而降低,况且历史从来都严格实行“宁缺毋滥”的原则,以至于王权也对其无可奈何,孰不知梁武帝之贬大王,李后主之贬鲁公。

因此,若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让“书法进万校”,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扎实的基本功,着眼于百年大计,培养大成智慧的人才,夯实书法发展的人才基础,并在书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注重书法家的技法功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或许不失为“培土生金(经)”之道。

书法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最堪选择的代表。

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无穷的智慧。

自甲骨,金文,石鼓,秦篆,隶书,草书,行书,以至于楷书,千姿百态,构成了一个上下三千多年的历史长廊,这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开始书法就不是以一种孤立的文化形态出现的,而是同各种文化紧密相连。

书法同历史、哲学、文学、绘画等,从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看,都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书法是进入中国文化的一扇门,它反映了中国文字的演变。

书法艺术从来也没完全独立于社会,书家情感力度的表现则更具时代感,历史感。

书法那几根简单的线条究竟传达了什么?它传达了一切,这种线的艺术千变万化,它凝结着的是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与精神依托。

甲骨文的契刻依附于占卜的力量,传达着来自神灵的微妙信息,因此甲骨文显示着一种虔诚而诡秘的神奇色彩。

金文大都是神圣祭祀典礼的产物,书者对着主宰自己与亲族,国家命运的超自然,超现实的神灵,自然怀着一种敬畏,期待的复杂感情,所以金文所表现的震慑的气概,炫耀的力量,张扬的神威,强悍的尊严充分显示着当时那些强悍无敌的胜利者统治天下与征服时空的欲念与渴求。

秦朝出于政治需要,统一六国文字,形成了以小篆为代表的典范,给书法艺术开创了新的天地。

石刻简牍依附材料而展现自身特性,稚拙多变,粗犷简朴,给人们自由创造的启迪。

东汉大量树碑立传,形成了以汉隶为代表的隶书典范,其博大,沉雄,浑厚的气度蕴含着汉文化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晋人讲究清逸之气,书法追求“不激不厉”的中和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含蓄蕴藉,在阴柔美的基础上力求达到阴阳的和谐统一。

北魏碑刻崛起民间意识,打破了书法长期被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垄断的局面,其天真古朴的书风,给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代是我国历史上手写成书的极盛时期,科举取士标榜字如其人,楷书成就极高。

强盛的大唐给人带来豪放雄健的气度,颜真卿的雄强茂密的书风成为当时时代的主旋律。

宋代文人尚意,追求个人意趣的痛快淋漓,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的个性突显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

元代处于异族统治,以赵孟钗淼囊慌娜吮黄任斐甲樱艘恢至稻傻奶颖苄睦恚谑撬前颜庵智榻峒脑⒃诔逊绯镜慕耸榉缱非笾小C鞔寺主义兴起,以祝允明为代表的“狂草派”便应运而生了,他们多用露锋,方笔,飞白表现出一种惊骇人心的狂放之力,标新立异的八尺巨幅便随之出现。

清朝处于满人统治,大批文人的民族自尊心倍受压抑,他们在远古的金石碑帖中发现了先民强悍的生命力,在古代文字形式的再创造中释放苦闷情怀,因而出现个体斗妍的复古局面。

书法正是在社会,宗教,哲学等外衣的包裹中,才逐渐的丰实起来,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宣泄方式。

从宗教思想角度而言,儒家倾心庙堂,佛家沉溺涅槃,道家钟情山林。

儒家思想倡导的“入世”,“治世”都是以人为本的,它要求人们必须具备精湛的自我修养功夫,中国书法崇尚人品学养都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在书法艺术上把“美”和“善”的观念统一起来,认为学习书法是身心修养的出发点,所以在书法上追求“雄浑”,“苍郁”,“刚强”等。

颜真卿的楷书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的楷书结体宽博稳重,雍容大度,舒展开张,雄健恣肆,凝重坚实,朴厚古茂,豪气逼人,蕴涵着的是中国儒家学说倡导的凛然正气,表现了震慑的气概,体现着儒家入世的学而致用的积极精神。

佛教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在思想上激发了封建文人对禅境的追求。

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书僧当推怀素,他的创作方式是一种追求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追求精神上那种脱略形骸,超举尘外的自由心迹。

他的草书是排除情感的,抽象的玄意挥扫,其笔触甚细,在纸上少有顿压,不论疾徐盘环,斩截跳荡,都力求一以贯之,大量曲线圆劲委婉,流走条贯,其字的大小,斜正,长短,高低等一切外在形态的变化,莫不以动态的显示为转移,这种对艺术形式的动态把握与不加思索的自如调控,既显示了其高超的技巧,又鲜明地表现了他在精神上已摆脱了束缚,体现了其以心手两忘,悠然物外的自由自在为归,反映出他情感上没有悲欢,对生活现实维持一个距离,只在这距离上冷观世界。

道家则是一种修道性质的文化。

它认为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必须通过主体自身的修身养性为阶梯,认为无论对于什么事物,都要顺应而不违背它们的那天生固有的至真性情,强调自然率真之美。

道家在书法艺术上把“美”和“自然”统一起来,所以在书法上追求“空灵”,“飘逸”,“自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