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的形成和魏蜀吴的统治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概括。

《三国演义》概括。

《三国演义》概括。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了魏蜀吴争霸历史的经典小说,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各势力之间的斗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

以下是这部小说主要内容的概括:1. 魏蜀吴争霸: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大势力崛起,彼此之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斗。

最终,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刘备和孙权分别建立了蜀和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三人一同征战,成为忠实的战友。

他们的结义故事成为了千古佳话,对三国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曹操谋刺董卓:曹操企图刺杀董卓,但被发现,险些丧命。

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勇事迹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赞誉。

4. 温酒斩华雄:华雄是董卓手下的一名大将,勇猛无比。

然而,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斩杀了华雄,为刘备和桃园三结义的兄弟们立下了汗马功劳。

5.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和张飞一同作战,与吕布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斗。

三人联手,最终击败了吕布。

6. 孙坚藏玉玺:孙坚在无意中得到了传国玉玺,并藏匿起来。

这引起了袁术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孙坚的死亡。

7. 徐州之围:曹操与吕布在徐州展开激战,曹操运用谋略,最终成功解围并战胜了吕布。

8. 曹操徐州复仇:曹操在徐州遭到背叛后,决心复仇。

他平定了地方叛乱,并采取措施消除了隐患。

9. 煮酒论英雄:曹操和刘备在酒宴上展开了一场智谋之战。

他们相互了解,并在后来的斗争中相互对抗。

10. 袁绍攻曹操:袁绍为了争夺天下,率领大军进攻曹操。

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袁绍败退。

11. 白马之围:白马之围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的一场战役。

为了救援被围困的白马城,曹操派遣大将徐晃等人前去解围,成功击败了袁绍的大军。

12. 曹操斩文丑:文丑是袁绍帐下的大将之一,曾与关羽交战。

在定州之战中,曹操亲自上阵,斩杀了文丑,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13. 曹操郭嘉灭吕布:曹操和谋士郭嘉联手,成功地击败了吕布。

这次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4. 吕布貂蝉生死恋:吕布和貂蝉之间的感情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三字经》63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三字经》63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三字经》63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这句话是说:东汉末年,魏、蜀、吴争夺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氏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启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部小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这一类的古典小说可以作为我们接近和了解历史的一个途径。

魏主曹丕,曹操之子,篡汉献帝位,国号魏,建都洛阳。

其前的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北魏曹操三家,已经在争夺汉朝的天下。

三国时期的历史并不长,只有六十年的时间,其中蜀汉历刘备、刘禅二主,43年;东吴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主,52年。

北魏曹氏勉强支撑了五代,46年“五马同曹”的局面。

至司马师废曹芳、戮曹爽、刺曹髦,到司马炎手里,干脆逼着曹奂禅位,又灭蜀灭吴,统一了天下。

司马炎立晋,建都洛阳,史称晋武帝,开始了西晋王朝五十一年的历史。

晋武帝统一全国,志满意得,开始“日事游宴”“怠于政事”。

司马氏家族本靠阴谋起家,善于玩弄权术,但司马炎却生了个白痴儿子司马衷。

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就是历史上晋惠帝。

西晋出了这样一个痴呆皇帝,野心家们于是蠢蠢欲动。

各地的诸侯王为争夺帝位展开了厮杀,史称“八王之乱”。

王朝内部的“八王之乱”延续了十六年,到了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另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晋怀帝。

外部的“五胡乱华”也开始了,司马炽的怀帝才做了六年,就被北汉王刘聪俘虏了。

刘渊、刘聪父子,本是北方的匈奴贵族,自称汉王。

刘渊死后,刘聪继位开始进攻洛阳,先攻陷洛阳杀了晋怀帝,又攻下了长安。

西晋王朝,由司马氏阴谋篡夺曹魏政权开始,经过祖孙四代,总共才维持了五十一年,其结局比曹魏还要凄惨。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起兵作乱,前后一共出现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的国都长安虽被攻陷,但南方还在晋朝掌握之中,于是北方的士绅贵族纷纷逃到江南避难。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1)八王之乱(291年到306年)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 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事实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 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为“八王之乱”。
二、东晋(317年~420年,都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 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与之前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 朝,六朝都城都是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2、重要事件——淝水之战(383年)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 不止五个游牧民族,而是指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他们在华北地区建立 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 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大量百姓与世族南迁。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 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西晋元气 大伤,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
(2)五胡乱华(304年到439年)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304年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开始算起,一直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 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基业。孙权,生于公元 182 年,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 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 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公元 200年,也就是孙权十 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 领江东的生涯。

东亚的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战乱与统 一

东亚的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战乱与统 一

东亚的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战乱与统一在东亚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纷争可谓是一段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篇章。

这段时期,战乱频繁,英雄辈出,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黄巾之乱的爆发,更是让原本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陷入了更深的危机。

在这个动荡的局势下,各地豪强纷纷崛起,拥兵自重。

经过一番角逐和兼并,逐渐形成了以曹操为首的曹魏、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和以孙权为首的东吴这三大势力。

曹魏政权在曹操的领导下,实力最为强大。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了吕布、袁绍等强敌,占据了中原广大地区。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如推行屯田制,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使得麾下聚集了众多能臣猛将。

然而,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遇惨败,这也使得他统一全国的步伐受阻。

刘备则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在诸葛亮等贤臣的辅佐下,辗转各地,最终在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

蜀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其国土面积相对较小,资源相对匮乏。

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刘备和诸葛亮多次北伐,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据守江东。

孙权善于用人,内部政治相对稳定。

在对外策略上,时而与曹魏结盟,时而与蜀汉联合,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国之间的战乱频繁不断。

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各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战役。

其中,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战役。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夷陵之战则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对东吴发动的战争,结果蜀汉大败,元气大伤。

在战乱的同时,三国也各自注重内部的发展。

曹魏在北方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使得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蜀汉在蜀地积极开展屯田,发展盐业和织锦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东吴则依靠江南的富饶,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尤其是造船业十分发达。

然而,分久必合,天下大势终究趋向统一。

曹魏政权在后期逐渐被司马氏掌控。

三国鼎立时期

三国鼎立时期

三国鼎立时期三国鼎立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东汉末年至西晋建立之间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历史对于中国文化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未来。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和民生困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东汉王朝逐渐瓦解。

社会动荡促使各地的豪强势力崛起,形成了三国割据的局面。

这三个势力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进程的产物。

曹魏是由曹操建立并由其子曹丕继位的政权。

曹操是一位智勇双全、善于用兵的统帅,他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并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刘备,取得了对中原的控制。

曹操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实行草木皆兵的思想,进行改革和治理。

曹魏政权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但是它也面临着不断的内外挑战。

蜀汉是由刘备建立并由其子刘禅继位的政权。

刘备原是东汉末年黑山军的领导者,借助时局混乱及其自身的才华和人脉,他成功地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

刘备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仁义、谦虚的君主形象,并积极开展农业、经济和文化的建设。

蜀汉政权在与曹魏和东吴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内部矛盾和各种限制,最终未能与对手长期抗衡。

东吴是由孙权建立的政权,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刘备对峙的局势下崛起的。

孙权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势力,并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成功击败曹操。

此后,孙权在江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发展了海上贸易,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东吴政权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它也面临着与曹魏的激烈竞争和刘备蜀汉政权的威胁。

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变化。

这段时期的战争频繁,四处战火燃烧,百姓流离失所,长期战争给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这段历史也孕育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和名篇佳作。

三国时期,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涌现。

曹操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治国才能和政治手腕让后世津津乐道。

关羽、张飞、赵云等蜀汉的武将以其忠诚和勇猛闻名于世。

三国鼎立故事概括50字

三国鼎立故事概括50字

三国鼎立故事概括50字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分裂时期,它发生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大致时间为公元220年至280年左右。

这一时期的三大主要政权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它们各自占据着中国的不同区域,相互竞争而又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曹魏: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朝,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曹魏继承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疆域广阔,实力雄厚。

蜀汉: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在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背景下,逐渐积累力量。

221年,刘备在益州(今四川地区)称帝,国号仍沿用“汉”,史称蜀汉或季汉,定都成都。

刘备在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后,取得了一定的根据地,但后来在夷陵之战中败于孙权,失去了部分战略要地荆州。

东吴:
●孙权则是在江东地区逐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先是继承父兄基业,掌控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战后进一步巩固了江南的统治。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都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三国鼎立期间,各国均有杰出人物辅佐君主,如曹魏的司马懿家族,蜀汉的诸葛亮、姜维等忠臣良将,以及东吴的周瑜、陆逊等名将。

三国之间时而联盟,时而交战,最终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内外斗争与战略调整,维持了近六十年的相对稳定局势,直至西晋在司马炎的领导下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时代。

中国的三国时期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中国的三国时期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中国的三国时期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国的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和充满战争的时期。

这段历史时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到了这个时候,东汉政府的衰落已经十分明显,各地州郡的割据局面也非常严重。

这样的背景使得整个中国分裂成了许多小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一个世界充满了战争的格局。

而三国鼎立的局面,则是中国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局势。

当时,中国东部分成了魏、蜀、吴三个势力范围,三国及其主要统治者——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对立与合作,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魏、蜀、吴三个国家均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同时又必须面对其他两个国家的威胁,因此,这种鼎立的局面导致了无数的战争和谋略。

在这个局面下,曹操是最早崛起的统治者之一。

他是三国时期的强者,掌握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建立了魏国。

曹操以其出色的才干和军事战略能力,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且相继征服了许多其他割据势力,逐渐在中国东部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范围。

曹操治理能力的强大和他对待下属的和睦关系也使得魏国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强大的国家。

而刘备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统治者。

他是汉室宗亲,对恢复中原朝廷的积极性一直很高。

于是他也在东汉末年选择了割据地方,建立了蜀国。

刘备是一个重视文治的统治者,他注重发展农业,修筑水利,并且尊重士人。

这些政策吸引了许多江南的贤士加入蜀国,进一步稳定了刘备的势力范围。

与曹操不同,刘备过分依赖各类谋士和他们的智谋,这也导致了蜀国在军事上的一些失利。

吴国则是三国時期最为灵活的存在。

当时的吴国地势险要,且物产丰富,因此,吴国在江东地区非常强大。

孙权是吴国的开国君主,他以其较为灵活的军事政策,巧妙地利用曹操和刘备的对立,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吴国的状况基本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直到孙坚奔赴北方寻求徐州之地时,便有了较为确切的范围。

魏蜀吴三国之间的鼎立局面,直到数十年不断的冲突和争斗。

虽然战争是其间的主旋律,但偶尔也有一些珍贵的和平时刻。

例如,蜀国的刘备偷偷地派人向魏国的曹操送去了一匹珍贵的马,以表达自己对曹操的敬意。

魏蜀吴三分归一统主要内容

魏蜀吴三分归一统主要内容

魏蜀吴三分归一统主要内容摘要:1.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背景2.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与衰落3.魏蜀吴三国的归一统及其影响正文:【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代。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末年,由于皇帝无能、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等因素,导致国家政治动荡不安,最终分裂成魏、蜀、吴三个国家。

魏国,位于北方,以曹操为首的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在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建立魏国。

蜀国,位于西南地区,刘备在经历了一系列战争与联盟后,最终建立蜀国。

吴国,位于东南地区,由孙权领导,逐渐发展壮大。

【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与衰落】魏蜀吴三国在成立之初,都曾有过一段兴盛时期。

曹操统治下的魏国,实行一系列政策,重视农业、选拔人才,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在刘备的领导下,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疆域不断扩大。

吴国在孙权的统治下,积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成为三国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然而,三国之间的战争与政治斗争加剧了各国的内外矛盾。

曹操死后,魏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导致国家逐渐衰落。

蜀国在刘备去世后,政治动荡,加上外部战争的压力,最终走向灭亡。

吴国在孙权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国家逐渐丧失了昔日的辉煌。

【魏蜀吴三国的归一统及其影响】公元280 年,晋国灭吴,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

随后,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实现了魏蜀吴的归一统。

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三国归一统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秩序恢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其次,统一后的国家对外实行强硬政策,收复失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最后,三国归一统为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代。

三国的兴起与衰落,最终在晋国的统一下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双方胜负的原因。 3.疑点 引导学生依据史实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克服《三国演义》给我 们带来的曹操是白脸奸、诸葛亮是神的错误印象,培养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 点。
4.解决办法 以教师启发式的讲述为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阅读归纳,教师综合分析,
(板书)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请同学们归纳曹操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阅读归纳,教师板书)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家想想以前谁实行过?(管仲建议齐桓公实 行过)这种作法顺应了当时人的正统观念,谁也不愿轻易地汉篡位的乱子。当时 东汉的皇帝汉帝虽是个儡,但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征,曹操认识到只要把汉献 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曹操发展势力的措施, 在政治上还有招贤纳土。
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兵力都超过曹操。公元 200年,袁绍率兵10万抵达黄河,企图一举消灭曹操,他派大将颜良率军进攻 白马。白马是官渡的前哨,形势万分危急。曹操认为自已仅有三、四万兵力, 不能硬拼。
他采纳谋土许攸的建议,佯攻廷津,迷惑袁绍。袁绍中计,大军西调, 准备堵击曹军。曹操却立即派出轻骑向东,急救白马。白马解围后,为集中 兵力消灭袁绍主力,曹操快定放弃折马,退守官渡,曹袁两军在官渡对峙。 请一名同学朗读小字——了解官渡战役过程,并思考曹操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偷袭乌巢)
3.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胜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依 据史实评价曹操和诸葛亮,纠正小学、戏剧中的正统观念人物神化的错误。
4.指导学生制作并填定“三国建国年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六、教学目标
(一)明确目标
见“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从公元220年到589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 融合的时期。东汉末年各军阀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 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280年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三国纷争的 局面。由于各种矛盾激化,西晋统一时间只有36年就迅速灭亡。随后,司马睿 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由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历史上叫做南朝。淝水之战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 叫做南朝。淝水之战之后,北方抚后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国五 个朝代,历史上叫做北朝。南北朝同并存。
三国两晋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分裂割据,连后战乱,社会生产的发展到了 一定影响,但北方各族人民在生产和斗争中接触频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 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江南地区由 于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抚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开发了江 南,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曹操势力的发展,和他重用人才分不开。东汉时期选拔官吏,一是看出 身门弟,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勇于冲破“门弟”‘和“世贤”的框框,三 次发布“求贤”令,公开提出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汉国用兵之术”‘的 都可以重用。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大量人才得以 重用。曹操有以皇帝作号令天下的招牌,又有文武人才的辅佐,还奖励农耕, 有充足的军粮于是准备同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决一死战。
3.讲授新课
同学匀都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吗?大家还记得那首主题曲吧:“长江 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还记得剧中再现了哪些英雄人物?(学生回答后,教 师指出)电视剧把许多英雄人物栩栩如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剧中人物虽经过后人 艺术创造,但他们大多也是有历史依据的。今天 我们就对曹操、诸葛亮来一番是非 成败的评论吧。
图示讲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 、教具准备
1.教学挂图:《官渡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形势图》 2.曹操像、诸葛亮像 3. 课本插图:《三顾茅庐》
五、学生活动设计
1.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讲述时多启发设问,牵引学生思维, 参与学习。
2.针对课本内容,指学生朗读、阅读归纳问题,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分 析概括能力。
1.复习提问
在第15课中我们学习了、“黄巾起义”,谁能谈谈这个起义的特点是什么?它 原后果怎样?
2.导入新课
经过共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在镇压起 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 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 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 历史。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指导学生在课方前的导言中找出):一是我国封建国 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从20课到25课我们将学习这 一历史时期的内容。今天我们抚学习第20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组织学生计论思考题 (引导学生从战争双方找原因)。
(板书)(三)影响
(板书)一、官渡之战
(一)背景
(板书)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拥有军政权的州郡官吏乘机扩 大武装力量,争夺地盘,形成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 州(今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势大地广;刘璋占据兖、豫二州(今河 南和山东西南部);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刘璋占据益州(今四 川);孙权占据洒东(今长江下游以南);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 袁绍、、、刘表等。各地军阀为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人民生灵涂炭,民不 聊生。曹操在他的《蒿里行》诗中描写当时的凄凉景像时写道貌岸然:“铠甲生 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希望有安定的 生活,希望统一。同学们想想,统一两面个------曹操和袁绍在各方面都要牮于曹 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渴望结束战乱、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实行了一 系列措施,势力迅速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