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鼎立共27页文档
三国鼎立ppt70

三国的经济发展
• 魏:兴修水利,北方生产得到 回复和发展 • 蜀:丝织业行销三国 • 吴:造船发达,加强了内地和 台湾的联系
快速抢答
魏
洛阳
(pī)
曹丕
220年
刘备
221年
蜀
成都
吴
建业
孙权
222年
三国鼎立示意图
依据本课内容概括总结 :
①一种局面: 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 魏蜀吴
2.三国时期开始于 A.219年 B.220年 C.221年 D.222年
3.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是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赤壁之战
4、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A诸葛亮 B曹操 C孙权 D刘备 5、下列朝代的统治区域主要在 黄河流域的是 A东汉
动 手 测 试
B魏
C蜀
D吴
官 官 渡 千 白 兵多粮足,实 之 渡 白马 里 骨 袁 绍 力强大 战 之 无 露 前 曹 延津 操 的 战于 《鸡 蒿 形 里鸣 野 曹 操 行 势
——
。,
曹 操
队
3-4
官 渡 之 战
时 间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奠定统一北方的战后的形势
1.兵多将广,曹操骄傲轻敌。 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3.孙刘联军团结抗敌,战略得当;采用火攻, 战术正确。
以 史 为 鉴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 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吸取 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 人等。
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
④四个人物:袁绍、曹操、孙权、刘备、 ⑤五个时间: 200年、208年 220年、221年、 222年
《三国鼎立》课件(共36张PPT)精编版

要统一天下,主要对手是谁?
再现“三国”风云——剑指天下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
曹操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备
孙权
再现“三国”风云——赤壁之战
曹 二十多万人
赤壁 大战 刘
五万人
孙、刘联军 孙
再现“三国”风云——赤壁之战
看图说史
再现“三国”风云——赤壁之战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强而失败, 你能分析原因吗?
5万
局面的形成 以少胜多 奠定基础
启示:骄兵必败,战争需要天时、地利、 人和及正确的战略战术等。
再现“三国”风云——曹操
★ 曹操眼中的曹操 ★ 百姓眼中的曹操 ★ 名家眼中的曹操
★ 你 眼中的曹操
曹操眼中的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感悟“三国”情怀
《三国演义》虽是文学作品,但大多取材于史料与传 说,可谓“七分虚,三分实”,对我们研究那段历史 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三国演义》毕 竟是一部小说,我们切不可将里面所描述的故事当作 历史史实来对待,这是一定要明确的。
《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但同时, 《三国志》文辞简约,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况 且,陈寿是晋国人,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三国志》 便尊曹魏为正统。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 代史,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 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 料的选用和我们认识三国真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图示小结
2024年《三国鼎立》ppt课件

2024/2/29
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清时 期的内阁制等都可以看到三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子。
31
三国故事在后世文学艺术中的传承和发展
三国故事在后世文学艺术中得到 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如小说《 三国演义》、京剧《三国戏》等
。
这些作品在传承三国故事的同时 ,也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作, 使得三国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12
03
重要战役与战略决策解读
2024/2/29
13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关键战役
战役背景
袁绍与曹操争夺北方统治权,袁 绍兵力强大但指挥不当,曹操兵
力较弱但善于谋略。
战役过程
曹操利用奇袭战术,烧毁袁绍粮 草,使其军心大乱,最终曹操以
少胜多,赢得官渡之战。
战役意义
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 战役,奠定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
城市的兴起
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国时期,许多城市兴起并得到了发展, 如建业(今南京)、洛阳、成都等,成为 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024/2/29
城市中的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有各种娱乐活 动,如戏曲、杂技等,也有各种宗教信仰和 风俗习惯。
25
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传承
2024/2/29
道教的兴起
道教在三国时期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传播。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和 超脱尘世,对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士人流动的原因
政治动荡、战争频繁、自然灾害等导致士人背井 离乡,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士人流动的路线
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迁徙,同 时也有向西北、西南等地区流动的。
士人流动的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 合和发展。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三国鼎立的形成 • 三国鼎立的政治经济文化 • 三国鼎立的战争与和平 • 三国鼎立的结束与影响
01
三国鼎立的形成
背景介绍
汉朝末年政治腐败和民不聊生
汉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各地豪强并起,形 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
群雄逐鹿中原
吴国在孙权死后,内部纷争不断,实 力逐渐衰弱,最终在公元280年被晋 朝军队所灭。
三国鼎立的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三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政治演变,促进了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三国鼎立局面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和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的标志性事件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标志性事 件之一。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 之战中击败了曹操的大军,奠定 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基础。
荆州争夺战
荆州是三国交界的重要城市,也 是魏、蜀、吴三方争夺的焦点。 荆州争夺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 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2
三国鼎立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制度
三国鼎立局面期间,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对后世的制度建设和治理思 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提出 的“以法治国”思想,成为了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THANKS
财政状况则以商业税为主,吴国的财政状况则以渔业税和盐业税为主。
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
三国时期的文化发展也各不相同,魏 国的文化发展以儒学为主,蜀国的文 化发展则以道教和佛教为主,吴国的 文化发展则以江东文化为主。
2018年秋七年级上(人教部编版)历史同步课件:第16课 三国鼎立(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董卓乱政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 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 阳 。最后董卓废黜幵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 握了朝廷 。 190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収檄文 ,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 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幵起,共推袁绍为盟 主,史称“关东军”。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于是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 长安,幵火烧旧都洛阳 。其间,关东联军只有孙坚 、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 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 。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 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 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 帝,专政四年 。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 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195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収生内斗,分 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 。7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 。 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 追击。196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 以 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 。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 死。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230年,孙权派卫温将军率万人 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
B
A、海南岛 C、澎湖列岛
B、台湾 D、辽东半岛
快速抢答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7张PPT)

赤壁之战过程
战役 时间 作战双方 力量对比 战争特点 战术 结果 影响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军
孙刘联军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黄盖诈降,借东风,火烧赤壁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败兵北撤。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在赤壁之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为 何会战败?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
战的局面,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
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而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常态。
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二:三国鼎立形势图
课堂小结
为曹操统 一北方奠
孙刘联军,战略得当
孙刘联军采用火攻, 战术得当
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水战,水土不服 曹操实力强大而骄傲 自满轻敌
三、三分天下谋发展——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形成背景
刘备占领荆州南 部以后,又向西 南发展,占取益 州。(巩固和发 展西南)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割据势力,完成 了北方的统一。(占 领北方,无力南下)
16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料实证,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提升 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史料实证)
2 . 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能够理 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进步性。(历史解释)
(结合教材97、98页回答)
魏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 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 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时代,被称为"三国鼎立"。
这一时期,魏、蜀、吴三国并立,相互角逐天下,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三国政权、文化交流等方面,对这一时期进行探讨。
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指西晋末年至东晋建立前的时期,具体时间为220年到280年。
当时,汉朝东汉政权已经衰败,形势动荡不安。
而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相继兴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领域的重要力量。
三国政权魏、蜀、吴三国在政权组织、国土疆域、统治政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是魏国,它的政权组织更具正统性,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机构完整且体系健全。
魏国着重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不断扩张疆土。
魏国以曹魏为主,统治范围覆盖了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
其次是蜀国,它的政权组织相对较为简单,采用地方自制的分权制度,国家机构不够完善。
蜀国以刘备为主,其势力范围位于今天的四川、重庆等地区,为较为封闭的割据政权。
再次是吴国,它的政权组织较为灵活,采用了相对松散的分权制度。
吴国以孙权为主,建立在江东地区,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吴国注重文化建设和海上经济发展,对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
文化交流三国时期,除了战争和政治斗争外,文化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文学方面,三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后汉书》等。
这些作品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那个时代,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艺术方面,三国时期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绘画方面,以田径纳为代表的蜀地山水画风格独特。
在雕塑方面,以吴国的吴王墓石刻艺术最为著名。
在音乐方面,吴国的短笛和琵琶成为当时重要乐器。
此外,三国时期的科技也有所发展。
以蜀国为例,蜀地特有的蜀锦、竹编等工艺品成为当时的特色产物,魏国的冶铁技术也相当发达。
结语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虽然存在相互争斗和竞争,但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进步。
三国鼎立

曹操 胜
分析官渡之战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 ④重用人才
……
袁绍 败
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粮草被烧、军心动摇……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问:您在统一北方后,有怎样的雄心壮志? 曹操:…… 问:要实现您的雄心壮志,有什么障碍吗? 曹操:……
3、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的是
(D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4、三国时,以今天南京作为都城是 (D )
A、东汉 B、魏 C、蜀 D、吴
5、230年,孙权派卫温将军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即 今天的(B )
A、海南岛
B、台湾
C、澎湖列岛 D、辽东半岛
6、 三国时,为开发我国西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曹操 历就的史是奸粉长在象脸白目征上一臣谱脸。的个吗中阴曹阴?,险操险白细疑真疑眉色诈的诈
评价曹操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 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 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 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 面,即凶残、奸诈.
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 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 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5、作用: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
材料一: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曹操知道只要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于是曹操借 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人少力弱
天时 地利 人和
二、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