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 魏蜀吴三国的真实实力对比

三国时期 魏蜀吴三国的真实实力对比
三国时期 魏蜀吴三国的真实实力对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真实实力对比

魏蜀吴之间的真实力量对比历来争论不休。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国的人口的考证和讨论。

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魏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幼52万户,230万人。这成为当前主流理解,教科书也采用这个说法。

但是李向军对此有质疑。他在《三国人口考》中指出三点疑问。

1、当前人们所认为的三国人口数767万,是263年魏、蜀两国加上280年吴国人口总和。在统计学上欠妥。并且人们认为这是三国时期人口最少的时候。其实在建安末年答曰在221年左右人口数比263年还少。因为那时三足鼎立已经确立,大规模的战争已经没有。人们生活较稳定,人口应有所增加。

2、《晋书》中的记载有疑问。书中载221年蜀国90万人,到了263年才94万,42年只增长4万人疑似有隐漏。另外,《晋书》言吴国在242年时人口240万,到了280年只有230万,人口不增反降,甚为可疑。

3、《晋书-地理志》说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户口245万,人口1616万。计算下来,从263年到180年的十七年之间魏国和蜀国平均每年户口增长率为43%,人口增长率为57%。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近来有学者撰文说三国人口没有这么少。尤其是蜀国人口应该被隐瞒、漏报。王育民在《三国人口探索》中列出了4种户籍人口统计错误的原因:世家豪族荫庇人口的漏报,屯田者步南路户籍,兵、吏及其家属漏报,少数民族不计入人口。

二、蜀国之弱

蜀国是最先被灭亡的。国力差别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的。还有以下的因素:

1、蜀国后期人才贫乏。刘备建立蜀国主要依靠荆楚地主士人集团的支持。其中以诸葛亮、庞统、马良等豪族为主。随后刘备入川,以前拉拢蜀地本土地主集团但未获成功。随后刘备采取以荆州士人集团压制益州背地势力的策略。这在蜀国刚建立的时间曾取得较好的效果,稳定了政权。但其后遗症也十分大。尤其是以诸葛亮、费祎、郭攸之、董允等荆州人才的相继去世和被害,蜀国人才凋零,再也无法和魏国抗衡。

2、未能与士族豪强合作。李开元认为蜀国是一个以豪侠武人、寒门下士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在三国中带有浓厚的下层社会特点。他始终没有与当时

的强大力量,士族豪强合作,尤其是益州士族豪强一直对蜀汉政权阳奉阴违。在邓艾率军队到达成都城下时,朝中大臣力劝投降是最好的证明。这也是诸葛亮在前几次北伐时虽然占领了雍凉二州,却无法在哪里站住脚的重要原因。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战争结果。 2、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和都城。 3通过学习三国时期众多失败和成功的实例,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失败和成功是并存的,有成功就有失败,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2、曹操没有统一南北的原因。 【学习过程】:出示自学提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思考讨论),完成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一 (一)官渡之战 1、交战时间: 2、交战地点: 3、交战双方: 4、双方兵力的悬殊: 5、曹操的战术 6、战争结果: 7、历史作用: 自学提纲二 (一)赤壁之战 1、交战时间: 2、交战地点: 3、交战目的: 4、交战双方: 5、双方兵力悬殊: 6、孙刘联军战术: 7、战争结果:8、历史作用: 自学提纲三(一)三国鼎立形势图(在下图中分别填出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 蜀吴 小结(歌谣)学生齐读并记忆: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1、独立完成下列各题:(1)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是() ①东汉王朝很空虚②军阀割据③战乱频繁④生产迅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84年,在黄河南北领导黄巾军起义的是() A.陈胜 B.吴广 C.张角 D.曹操 (3)东汉末年,曹操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的原因是() A.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招纳贤士,采纳正确意见 C.重视农耕,使人民生活稳定 D.实行屯田,保证军粮供应 (4)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5)下列人物中哪一位不是三国时期的()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6)列举东汉末年两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达标测试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三国蜀国的特产是() A.青瓷 B.蜀锦 C.陶器 D.丝绸 (2)三国鼎立后,首先实现了大陆与台湾之间联系的是() A.魏 B.蜀 C.吴 D.西晋 (3)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263年 B.266年 C.280年 D.283年 (4)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著名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 (5)今天的南京,在三国时期是哪个国家的都城?() A.魏 B.蜀 C.吴 D.汉 (6)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孙权 B.刘备 C.袁绍 D.刘表 (7)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使全国归于统一的是() A.西晋 B.曹魏 C.东汉 D.蜀汉 (8)阅读下列材料(15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请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3分)他的壮心是什么?(4分)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 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4分)④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此人?(4分)

三国时期 魏蜀吴三国的真实实力对比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真实实力对比 魏蜀吴之间的真实力量对比历来争论不休。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国的人口的考证和讨论。 梁方仲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蜀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28万户,94万人;同年魏国有52万户,440万人。吴国在280年幼52万户,230万人。这成为当前主流理解,教科书也采用这个说法。 但是李向军对此有质疑。他在《三国人口考》中指出三点疑问。 1、当前人们所认为的三国人口数767万,是263年魏、蜀两国加上280年吴国人口总和。在统计学上欠妥。并且人们认为这是三国时期人口最少的时候。其实在建安末年答曰在221年左右人口数比263年还少。因为那时三足鼎立已经确立,大规模的战争已经没有。人们生活较稳定,人口应有所增加。 2、《晋书》中的记载有疑问。书中载221年蜀国90万人,到了263年才94万,42年只增长4万人疑似有隐漏。另外,《晋书》言吴国在242年时人口240万,到了280年只有230万,人口不增反降,甚为可疑。 3、《晋书-地理志》说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全国户口245万,人口1616万。计算下来,从263年到180年的十七年之间魏国和蜀国平均每年户口增长率为43%,人口增长率为57%。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近来有学者撰文说三国人口没有这么少。尤其是蜀国人口应该被隐瞒、漏报。王育民在《三国人口探索》中列出了4种户籍人口统计错误的原因:世家豪族荫庇人口的漏报,屯田者步南路户籍,兵、吏及其家属漏报,少数民族不计入人口。 二、蜀国之弱 蜀国是最先被灭亡的。国力差别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的。还有以下的因素: 1、蜀国后期人才贫乏。刘备建立蜀国主要依靠荆楚地主士人集团的支持。其中以诸葛亮、庞统、马良等豪族为主。随后刘备入川,以前拉拢蜀地本土地主集团但未获成功。随后刘备采取以荆州士人集团压制益州背地势力的策略。这在蜀国刚建立的时间曾取得较好的效果,稳定了政权。但其后遗症也十分大。尤其是以诸葛亮、费祎、郭攸之、董允等荆州人才的相继去世和被害,蜀国人才凋零,再也无法和魏国抗衡。 2、未能与士族豪强合作。李开元认为蜀国是一个以豪侠武人、寒门下士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在三国中带有浓厚的下层社会特点。他始终没有与当时

三字经解释: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三字经解释: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wèishǔwú 魏蜀吴 zhēnghàndǐng 争汉鼎 hàosānguó 号三国 qìliǎngjìn 迄两晋 【注释】 魏:曹操的国号。

蜀:刘备的国号。 吴:孙权的国号。 鼎:传国的实物,象征王位。 迄:到。 两晋:东晋、西晋。 【解释】 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启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部小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到古代战争的动人画面。 【故事】 三国时代名将如云,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的刘

备、关公和张飞,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在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常常你争我夺,因此战争频繁,当时军力最弱的蜀国,虽然拥有许多猛将,但是独缺一位谋臣替他策划。他从谋士徐庶和司马徽那里,得知诸葛亮是一位精于谋略的人才,便决定亲自去请他来共谋国事刘备第一次亲临诸葛亮的住处——卧龙岗时,不巧诸葛亮正出门在外,刘备只好无功而返。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回来了,刘备二人度驾临卧龙岗,不巧这次刘备还是没有见到诸葛亮,但是他并不灰心,过了几天,他进行了第三次造访。这一天,当刘备到达时,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便在岗外静候,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向他说明来意,并诚心地请他出山为蜀国效力,早已不管世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十分感动,便同意了。这就是历有名的“三顾茅庐”。 【赏析】 “蜀魏吴,争汉鼎。”东汉之后,天下分为蜀、魏、吴三国。“蜀”, 河北琢郡人刘备建立,统领四川一带。汉灵帝末年,刘备、关羽、张飞结为兄弟,组织武装镇压黄巾军。刘备数经征战,四处颠簸,最后请诸葛亮出山,于赤壁一战,形成三足鼎力之势。蜀汉炎兴元年,刘禅降魏,蜀亡。 “魏”,曹丕篡位,代汉为文帝。曹丕是曹操次子,曹王代汉后,以魏为国号。曹丕重用人才,惟才是举。226年,曹丕死,终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找准目标】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 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 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 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 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 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 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 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 世。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著名的有 ( ) ①袁绍 ②刘备 ③曹操 ④刘表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3.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集团是 ( ) A.袁、曹、刘集团 B.曹、刘、孙集团 C.刘、孙、袁集团 D.孙、袁、曹集团 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5.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 A .公元200年 B .公元208年 C .公元220年 D .公元229年 1.东汉末年著名的军阀有哪些?他们之间进行了哪些战争,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2.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1.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 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你得到什么启示? 2.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官渡之战:200年, 在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年,曹操率军南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 大败曹军。 魏、蜀、吴的建立:220年, 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221年,刘 备在 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229年, 称 帝,国号吴,定都建业。随着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 局面正式形成。 1.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该战役是 ( ) A. 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子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 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 (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4.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 .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 .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 .天气环境(刮东风)使曹军失败 5.阅读材料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三国鼎立成语故事 成语:三国鼎立 拼音:sanguodingli 名词释义: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造句:三国时候,魏蜀吴三足鼎立。 历史记载: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三国鼎立时期战争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 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汉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古有魏蜀吴三国鼎立谱写伟大战歌今有xyz三线交汇还原立体几何

古有魏蜀吴三国鼎立谱写伟大战歌今有xyz三线交汇还原立体几何 导读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以刘关张三人所代表的蜀国,以曹操曹老板所代表的魏国与以孙权孙仲谋所代表的吴国,三股势力汇聚在一起,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带给读者无穷无尽的遐想与美妙绝伦的阅读体验,堪称为一部近乎完美的历史小说!而今天叶老师要介绍的“x,y,z”三线交汇还原法跟三国演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它的精髓得追溯到三视图的定义中去理解:我们说三视图是从前左下三个方向对一个空间几何体进行观察,而这所谓的前左下三个方向正好对应于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y,z三个方向,所以说那些同时被xyz三个方向所在直线所穿过的节点必定是立体几何图的边界点。因此当我们根据这个方法找到所有空间几何体的边界点之后顺势连接便可将三视图还原成立体图。这个便是三线交汇法的基本原理,但是光根据这个基本原理,没有实际操作与易错点分析的话,同学们也无法将此类题型彻底解决。因此在今天的内容中,叶老师将通过具体例题详解以及易错点分析两个方面,向大家详细叙述一下三线交汇法在立体几何图还原中的运用! 一、具体例题详解

我们先通过一道具体题目,来详细叙述一下x,y,z三线交汇还原法的操作过程:例题: 详细操作过程: ①我们根据三视图线段的长度关系先画出一个棱长为2的正方体,并把三视图所对应的节点标在正方体中: ②根据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原则以及三视图的观察方向,我们把正视图上的节点用沿x轴方向的直线穿过;把侧视图上的节点用沿y轴方向的直线穿过;把俯视图上的节点用沿z轴方向的直线穿过,并把被三个方向的直线同时穿过的点用黑色笔标出来: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 人教版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绘制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势表格,掌握归纳、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应该维护统一、安定局面。通过吴国船队到达夷洲,说明台湾自古即是中国领土,分裂祖国不得人心,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三国的小故事,举办三国故事会以开拓视野。 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影音视频素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形势图 教学方法以自主教学为主,结合练习。 教学过程 导入: (幻灯片1:课题) 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幻灯片2:滚滚长江东逝水) 谁知道刚才我们所听到的那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对!是《三国演义》。关于《三国演义》,同学都不陌生,电视剧、小说、戏曲、三国游戏,甚至有时我们说话都常常带有三国人物。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一部《三国演义》居然对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一点恐怕连小说的作者罗贯中都始料不及。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历史小说,有作者虚构的情节。那么,真正的三国前后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教授新课: (幻灯片3: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官渡之战。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授课人:董小荣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生分析 (一)我所执教的初一(11)班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 2、搜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解决问题。 3、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军阀混战”;第二部分为“三雄崛起”;第三部分为“三国鼎立”,从而形成一个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学习 一.官渡之战:_____年,_____和_____在________进行决战。________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_____打下了基础。二.赤壁之战:_____年,曹军同_____和_____联军在________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___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_____,最终曹军大败。赤壁之战为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形成:__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____称帝,国号魏。______年,_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______年,________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_____。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_,加强了_____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____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地区的开发。 ●合作探究: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哪些历史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提高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历史人物作品、权威史书典籍、历史教学读本等资料,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

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重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赤壁之战的影响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作用。 教学资源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6月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XX年6月版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岳麓书社XX年2月第2版 [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岳麓书社XX年6月第1版 沈伯俊:《沈伯俊说三国》中华书局XX年3月版

《三国鼎立》教案

第15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内容,复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历史史实。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领悟到战争的胜败取决于许多因素。 3、启发学生对历史人物曹操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 4、总结绘制本课政权更替图,让学生明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flash动画《历史的天空》,让学生从感情上进入三国鼎立时期的氛围。 师: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让我们随着这首沧桑的歌曲走进三国鼎立时代,学史实,评人物,谈感悟。请大家齐读本节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二、自主学习, 师:心中有目标,学习有方向。请大家结合学习目标,自学课文,完成导学案学习内容一、二、三。(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 三、班级展示: 学习内容一:军阀混战东汉末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概括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生个别展示。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式图》) 过度: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他们“务相兼并以自强大”,东汉末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请大家展示两次战役的基本信息。 学习内容二:以少胜多两战役 步骤一:归纳比较(请认真阅读课文第二目,结合材料一、二完成下表内容)

材料一:官渡之战势力对比:曹操有三四万人,袁绍有十万大军 材料二:赤壁之战势力对比:孙刘联军不足五万,曹操二十余万(生逐项展示表格内容,师出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解过程。) 过度:(师指表格)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都是曹操,为什么会一败一胜,请大家从下面的视频中寻找答案吧? (出示合作探究题目,播放动画视频《赤壁之战》) 步骤二:合作探究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主角都是曹操,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1、生分组探究,师提醒从政治、经济、军事、用人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2、生展示探究结果,师出示参考答案,并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适当的评价) 过渡:赤壁之战后,三方力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示地图,指图讲解)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趁机占据湖南,湖北,进而进占四川,三方势均力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请三位同学展示三国政权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并在地图上指出其准确位置。学习内容三:平分天下三政权 步骤一:读课文中《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第三目第一段内容,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国名时间建立者都城魏 蜀 吴 济的发展情况。 步骤三:拓展延伸: 从东汉末年的统一政权到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温馨提示:可以从人民生活变化,生产发展等角度思考。) 学习内容四:众说纷纭评人物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可结合曹操在政治志向、军事才能、文学成就等方面的史实,看其是否推动了生产,社会的发展来谈论.) (1、生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提示,发表自己的看法。2、师点评学生的观点,明确曹操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3、强调出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课堂小结】(自己动手,完成本节政权更替图)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20 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掌握两次作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介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通过史料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曹操这一人物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全面,不能单纯依靠影视资料判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2.正确评价曹操这一历史人物。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影视剧照,“神秘福袋”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导入新课。 出示《三国演义》影视剧照,让学生回忆识别曹操这一人物,进而向 学生发问:“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七

嘴八舌说曹操。 出示京剧中曹操的扮相。向学生发问:“京剧中,曹操被装扮成白脸,白脸象征着什么?”学生回答:“阴险、狡诈”。教师:“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京剧扮相准确吗?让“神秘福袋”来告诉我们吧。” 设置“神秘福袋”环节,让每个小组领取“神秘福袋” ,根据“神秘福袋”中的与曹操相关的故事资料,讨论一下福袋中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神秘福袋”资料如下: 1.曹操在53 岁(晚年)写下《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诗中,你能看出曹操有什么品质? 2.割发代首:曹操曾规定:行军时不得践踏麦田,违者斩!有一次,他的坐骑受惊,冲进麦田,践踏了庄稼。曹操要执法官议罪,执法官说:“您是军中主帅,不能加罪。”曹操说:“立法的人自己违法,如不议罪,怎能统帅部下?”说罢拔出佩剑,当众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以示他不能置身法外。这说明曹操在军事管理上有什么特点? 3.从210 到217 年,曹操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只要有才能,即使出身下层的人,他也任用、提拔。这说明曹操有什么品质? 4.曹操临死之前交代:“现在天下还未安定,不要按照旧有的丧葬制度办。我死后,文武官员来殿中吊唁(yan),只要哭几声就算了,驻守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岗位。把我埋葬在邺城西面的山冈上,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这说明曹操有什么品质? 5.关于曹操的书法,历史上留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

部编版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

《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 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2.《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 C.吴、东晋、梁 D.宋、齐、梁 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是() A.战国兼并图 B.赤壁之战图 C.人口南迁图 D.三国鼎立图 4.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 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6.三国,是一个永远激起豪情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坚忍不拔的刘备,胆略超群的孙权构筑起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 淝水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7.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8.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刘备 C.孝文帝 D.曹丕 9.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下列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马陵之战 D.巨鹿之战 10.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 1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12.《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这表明诸葛亮 A.赏罚分明,突出法制 B.为国损躯,忠心耿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北京师范大学武德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面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奠定全面统一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时序,展示此时中国的政治变动、经济开发和民族融合以及文化发展情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单元第一课,以东汉后期中央力量衰微,地方势力割据混战为背景,拉开三国历史,对应教材“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个子目。其中两个子目着重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再经历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势力发生变化,形成三分天下之势。第三个子目展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后,魏、蜀、吴三国的区域发展,为实现全面统一奠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对三国故事抱有浓厚的兴趣,有利于课程开展;但另一方面,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较为薄弱,需要教师引导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此外,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三国鼎立形成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人物导入,进一步发问:“他们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作为?”,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2.讲授新课 (1)曹操统一北方 a.东汉衰亡 教师讲述:介绍东汉后期的局势和“历史人物”曹操,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引出曹操治理地方、壮大实力的策略,这也是之后官渡之战取胜的客观原因。 学生思考: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才能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 设计意图:交代本课的第一条线索——“曹操奋斗史”,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跟随曹操“亲历”历史,以实现统一为最终目标。增加课程的情节性、趣味性,为官渡之战的讲述做好铺垫。 b.官渡之战 教师讲述:以图表展示双方的实力悬殊;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过程,启发学生概括其历史意义——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学生思考:曹操势力的发展 设计意图:略讲官渡之战,主要让学生理解曹操势力扩大的过程及趋势。 (2)赤壁之战 教师讲述:以曹操下一步的奋斗计划为开端,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即赤壁之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分析赤壁之战以后的形势发展。 学生思考:北方大局已定,曹操为实现统一,下一步该怎么做?观看视频《赤壁之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