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测试题doc
论语试题十则

《论语》十则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论语()说()不愠()②陬邑()三省()传()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学而时习之()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诲女知之乎!()④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⑥其恕乎!()3.解释下列成语。
①温故而知新:②见贤思齐: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论语》是一部的书。
5.孔子,名,字,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二、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第一则中谈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的句子分别是哪些?7.写出文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并将此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曾子说的“三省吾身”具体是指哪些内容?9.你对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怎样看?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二)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之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10.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谁当南阳县令,他与祁黄羊是什么关系?11.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谁当尉官,他与祁黄羊有什么关系?12.祁黄羊推荐的人是否合适?13.孔子是怎样夸赞祁黄羊的?14.祁黄羊的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三)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论语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论语十则基础知识训练试题及答案一、字词知识1、给下面画线字注音:论语( ) 不亦说乎( ) 默而识之( )不亦乐乎( ) 诲人不倦( ) 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 )2、解释下列画线词: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平?⑵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⑶ 温故而知新⑷ 学而不厌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吾尝终日不食。
二、句子翻译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已成为人们习惯用的成语,请用现代汉语准确地表达下列成语的含义。
1、温故而知新2、诲人不倦3、不耻下问4、学而不厌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内容理解下列各句是谈学习态度的,还是谈学习方法的?将序号填入答案中:1、不耻下问2、默而识之3、学而不厌4、温故而知新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谈学习态度的有。
谈学习方法的有。
四、文学常识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 )2、《论语》中的“子”“先生”均指的是孔子。
(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战国时代鲁国人。
( )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 )5、《论语》中所说的子贡是孔子的同学。
( )【参考答案】一、字词知识1、略2、⑴ 同“悦”,愉快。
⑵ 道德高尚的人。
⑶ 温习旧的。
⑷ 因过多而不喜欢。
⑸ 舍弃。
⑹ 曾经。
二、句子翻译1、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2、教别人时不嫌疲劳。
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3、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4、专心学习,没有厌倦、满足的时候。
形容好学。
5、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能做我老师的人。
三、内容理解学习态度:1、3.5 学习方法:2、4、6四、文学常识1、/2、/3、X4、/5、X。
七年级论语十则测试题 试题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那么测试题人教实验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①论语〔〕说〔〕不愠〔〕②陬邑〔〕三〔〕传〔〕2.解释以下句中加粗的字。
①学而时习之〔〕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诲女知之乎!〔〕④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⑤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⑥其恕乎!〔〕3.解释以下成语。
①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论语?是一部的书。
5.孔子,名,字,我国古代伟大的家、_________家。
二、阅读阅读下面文段,答复文后问题。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为政?〕6.第一那么中谈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的句子分别是哪些?7.写出文中孔子阐述学习与考虑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并将此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曾子说的“三吾身〞详细是指哪些内容?9.你对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怎样看?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二〕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无令,其谁可而为之?〞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也?〞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之尉,其谁可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孔子,名,字,时期伟大的家、家。
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为。
2、解释加粗的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勿施于人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看待“学”与“习”的?4、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就可以称其为“君子”?5、“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6、你是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结合你日常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7、下面两则内容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什么?9、第十则强调的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0、孔子认为“士”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11、结合你对《论语》十则内容的理解,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2、按原文默写。
(1)孔子论述个人修养的句子:,。
(2)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语文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综合能力测试题

《论语》十则·综合能力测试题一、注音。
论语()亦()罔()焉()二、为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愠()________ 温()________2.诲()________ 悔()________3.殆()________ 冶()________4.罔()________ 惘()________三、解释加粗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三省吾身:择其善者:四、解释下列语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五、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七、阅读。
(一)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第一则中的加粗词语。
(1)惑:(2)忧:(3)惧:2.试着将第二则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这一则是论述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3.从第三则语录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一、lún yì wǎng yān二、1.愠:yùn ,愠色;温:wēn ,温暖; 2.诲:huì,教诲;悔:huǐ,后悔;3.殆:dài ,百战不殆;冶:yě,陶冶; 4.罔:wǎng ,置若罔闻;惘:wǎng ,迷惘。
《论语》十则测试题(含答案)

《论语》十则测试题(含答案)第一篇:《论语》十则测试题(含答案)《论语》十则测试题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座号 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人不知而不yun()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 ___(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 ___(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_(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 _(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 _________(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 ________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思而不学则殆()D、择其善者而从之()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1)(2)(3)/(4)B、(2)(3)/(1)(4)C、(2)(3)/(1)(4)D、(1)(3)/(2)(4)6、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2)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试题(考试)

《论语》十则练习 TLX1.填空:⑴《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字,时期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⑵“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五经”指、、、、。
⑶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4)《论语十则》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6)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8)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9)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10)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11)如何对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说:,。
(12)《论语》十则》中强调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1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一句话“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论.语()不愠.()三省.()罔.()殆.()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再翻译句子。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诲女知之乎(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⑷择其善者而从之(从:)⑸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⑹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于:)5.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0分)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综合能力测试题2(答案)

《论语》十则·综合能力测试题一、注音。
论语()亦()罔()焉()二、为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愠()________ 温()________2.诲()________ 悔()________3.殆()________ 冶()________4.罔()________ 惘()________三、解释加粗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三省吾身:择其善者:四、解释下列语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五、填空。
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3.《〈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七、阅读。
(一)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解释第一则中的加粗词语。
(1)惑:(2)忧:(3)惧:2.试着将第二则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这一则是论述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3.从第三则语录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一、lún yì wǎng yān二、1.愠:yùn ,愠色;温:wēn ,温暖; 2.诲:huì,教诲;悔:huǐ,后悔;3.殆:dài ,百战不殆;冶:yě,陶冶; 4.罔:wǎng ,置若罔闻;惘:wǎng ,迷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同步测试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学而不思则罔.()(4)思而不学则殆.()(5)逝.者如斯夫()(6)诲.人不倦()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朋.自远方来——朋.友解说:两个“朋”字意思不同,“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是志同道合的人,“朋友”的的“朋”是关系亲密的人。
B. 默而识.之——识.字“解说:两个“识”字意思不同,默而识之”的“识”是记住,这里是理解,领会的意思;“识字”的“识”是“认识”的意思。
C. 学而不厌.——厌.倦解说:两个“厌”字意思相同,都是“厌倦”的意思。
D.温故.知新——无缘无故.解说:两个“故”字意思不同,“温故知新”的“故”是“从前的,旧的”的意思;“无缘无故”的“故”是“原因”的意思。
3.填空:(1)《论语》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记录。
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__________家,是______家的创始人。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
(2)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3)《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
”《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4)讲述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续仿写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1)根据文意,再举两个例子,句式与例句相同。
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
(2)根据课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不耻下问利修身,。
二、感知与品味5.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本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话?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孔子在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中最赞赏的是哪个层次?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段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雍也》)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耻.下问()终夜不寝.()诲女.知之乎()12.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中的话有的已变成了现在的成语,请写出四个: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14.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论语》中有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为固定成语,请判断一下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有省焉。
”()(2)、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谓《韶》:“尽美参,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四、拓展训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_ (2)是.知也。
是:_____________(3)满则覆.。
覆:_____________17.翻译下面句子。
(1)诲女知之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18.[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9.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20.(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1)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2)怨恨,心里不满;(3)迷惑不解,现写作“惘”;(4)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5)流逝。
(6)教导2.C 3.(1)儒,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
丘,仲尼,春秋,教育家,儒。
“四书”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