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课时小练答案

《<论语>十则》课时小练参考答案1. 答案:C解析:A项,修正;B项,同“智”,聪明、明智;D项,活跃。
2.答案:A解析:“已”通“矣”。
3.答案:B解析:A项,古义:有道德的人。
今义:有办法。
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
今义:没有遗憾。
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4.答案:(1)仲尼鲁儒《论语》仁(2)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5.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3)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答案:D解析:侍,立侍。
7.B解析:A、C、D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8.(1)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
9.体现了他“仁者爱人”、以爱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志向。
(大意对即可)答案:10.B解析:“事事都要讲‘和’”与原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主张相违背11.解析:要分析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区别。
参考答案: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同而不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重。
先王的准则中这是最完美的,大小事情都遵循它。
有的时候行不通,是因为为了和谐,如果不用礼节来节制,也是不行的。
”12.(1)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
”(2)那么四方的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13.解析:要联系孔子的一贯主张和这段文字里出现的重要词语来分析。
参考答案:当权者应做到好礼仪,爱好道义,讲诚信。
参考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
”樊迟请求学种蔬菜。
孔子说:“我不如老园丁。
”樊迟退了出去。
论语十则练习题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敏而好学()(3)学而不思则罔()(4)吾日三省吾身()(5)人不知而愠()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__________ 愠: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___________(3)诲女知之乎?女:_____________(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填空题。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_____篇,是我国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春秋时期____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子说了哪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把整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是谁?为什么把他的话收录在《论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从这句话中,可以提炼出两个成语,它们是:①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认为读书人(“士”)应该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什么?(先用原文作答,再把它译成现代汉语)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曾子所说的“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则》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论语十则》阅读练习及答案《论语》十则(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B.不耻下问(可耻)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小题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
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B。
阅读《论语》十则附答案

阅读《论语》十那么附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2分)【小题2】找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分)(1)不亦说乎()(2)诲女知之乎()(3)是知也()【小题3】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2分)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死而后已()【小题4】解释以下句中“之”字的意思不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B.诲女知之乎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驱之别院【小题5】翻译以下。
(4分)(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题1】略【小题2】略【小题3】略【小题4】C【小题5】略。
论语十则 讲义+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特殊语句1、倒装句式:(1)“徐喷以烟”。
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2)“留蚊于素帐中”。
译为:又在未染色的帐子里留几只蚊子。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为: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被动句式:“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译为: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4、固定句式:以丛草为林:以-----为。
译为:把------当作。
论语十则基本【读音】: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整体结构】: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三体组成。
【内容】: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时习:时常地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
说: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自:从。
本段理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重点字词解释三省(xǐng):多次反省。
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意思是:真诚、诚实。
传:传(动词用做名词),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思而不学则殆.(2)学而不厌.(3)、不亦说.乎(4)、温故.知新(5)、思而不学则殆.(6)、是不可以不弘毅..2、下列加点词读音和解释不通的是()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自省.也C、诲.汝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C、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D、有朋自.远方来自.三峡七百里中4、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5、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人不知/而不愠C、吾/日/三省吾身D、择其善者/而从之7、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8、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四个:9、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10、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11、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
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案:1、(1)、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满足(3)、通“悦”,愉快,高兴(4)、旧(知识)(5)、有害(6)、刚强,勇敢2、D3、B4、A5、(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3)、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6、A7、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8、例: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9、围绕“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他们(自己也有)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论语〉十则》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论语〉》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论语〉十则》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十则》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十则》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1 阅读《论语》(节选),完成7-11题。
(10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2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9.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2分)参考答案:7.wǎngdài8.(2分)愉快学过(旧)的知识9.B(2分)10.(2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11.(2分)(正确默写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成语或格言警句) 《〈论语〉十则》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练习题一 填空: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的一部书。
二、原文填空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3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4.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5.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11.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 ”,并阐述为: , 。
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 。
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 。
四、解释加点的词: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不信. 传.不习 温故. 罔.殆. 诲女. 是知. 弘毅.五、翻译句子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4 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5 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一.晋太原中……怡然自乐。
(03北京,04长春)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穷②舍③悉④属⑤俨然⑥缘2.翻译下面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霄达旦 D。
博古通今4.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答:6.用文中的原句填空: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段节选自《》,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长春)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04常德)二.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①交通②绝境③无论④妻子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3.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
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用简要的话概括整个故事中“渔人”的行踪,并填入方框内:5.找出写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6.文中“惊者”“问者”“叹者”“不知者”指______;而“答者”“辞者”指_____。
7.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请选出省略同一个主语的一组()①便舍船,从口入②见渔人,乃大惊③具答之④皆叹惋⑤停数日,辞去A。
①②③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8.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9.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0.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答:11.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源中人了。
”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答:12.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
”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屋舍俨然 B。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
寻向所志/寻病终 D。
寻向所志/处处志之14.文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答: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答:(2005年青海)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年级语文上《陋室铭》复习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名:(2)斯是陋室斯:(3)惟吾德馨馨:(4)何陋之有何:(5)谈笑有鸿儒鸿:儒:。
(6)往来无白丁白丁:(7)可以调素琴调:(8)无案牍之劳形劳:形: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之:②何陋之有之:。
③辍耕之垄上之:④操蛇之神闻之之:。
(2)①无丝竹之乱耳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乱:。
3、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4、(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家、家(填人名),他的字是。
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用原文回答: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
(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7、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1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
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论语》答案:一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二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三 1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5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理解填空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 三人行必有我师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五 1 按一定时间“悦”的古字愉快生气发怒每天反省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旧的知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有害通“汝”你通“智”聪明刚毅2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