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力学实验
物理力学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牛顿第二定律演示一、实验目的1.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即:F=ma。
三、实验仪器1. 弹簧测力计2. 小车3. 测速仪4. 轨道5. 滚动轴承6. 水平桌面7. 秒表8. 记录本四、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使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2. 在小车前方放置一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的滚动轴承,将小车从静止释放,使其通过滚动轴承,记录小车通过滚动轴承所需的时间t。
3. 用秒表测量小车通过滚动轴承的平均速度v。
4.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2。
5. 比较F1和F2的大小,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弹簧测力计示数F1:N2. 小车通过滚动轴承所需时间t:s3. 小车通过滚动轴承的平均速度v:m/s4. 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2: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F2:F2 = m a = m (v / t)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弹簧测力计示数F1与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2的比值为:F1 / F2 = N / N = 1由此可知,弹簧测力计示数F1与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2成正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实验过程中,小车通过滚动轴承的平均速度v与时间t成反比,说明小车在水平桌面上的加速度a与合外力F2成正比,与质量m成反比,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3.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培养了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七、实验结论1. 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得到了验证。
2. 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验证。
3. 通过实验,提高了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弹簧测力计损坏。
八年级物理上册力学实验题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力学实验题汇总实验一:测力弹簧常数
实验目的:测量弹簧的弹性系数,也即力学中的弹簧常数。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根弹簧,确保它的两端固定。
2.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上,记录下弹簧的伸长量和挂在弹簧上的物体质量。
3.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量与挂在弹簧上的物体质量成正比,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弹簧常数。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计算出弹簧的弹性系数为x N/m。
实验二:测力测力板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力测力板,测量物体受到的力。
实验步骤:
1. 将物体放在力测力板上,记录下物体受到的力。
2. 使用多个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并记录下各物体受到的力。
3. 分别计算不同物体使用力测力板受到的力。
实验结果:
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物体受到的力不同,这是
由于它们的质量不同所致。
实验三:万能测力计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万能测力计,测量弹簧的拉力。
实验步骤:
1. 将万能测力计连接到弹簧上,并记录下其示数。
2.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上,记录下弹簧受到的拉力。
3. 根据测得的示数和力测力计的灵敏度,计算弹簧受到的拉力。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弹簧受到的拉力为x N。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上册力学实验题的汇总。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学中的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力学的其他实验内容。
物理实验简单的力学实验

物理实验简单的力学实验力学实验是物理学中基础而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方式。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简单的力学实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概念。
实验一:弹簧弹力实验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托盘、质量块实验步骤:1. 将测力计固定在桌子上,并将弹簧挂在测力计的下方。
2. 在弹簧下方的托盘上放置质量块。
3. 测出托盘上的质量,并记录下对应的测力计示数。
4. 逐渐增加托盘上质量块的重量,记录每次的测力计示数。
实验原理:当质量块增加时,弹簧受到的弹力也随之增加,利用测力计可以直接测量到弹簧的弹力大小。
通过记录不同质量块对应的示数,我们可以验证胡克定律,即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弹力成正比。
实验二:摩擦力实验实验材料:水平细木板、滑轮、绳子、质量块、测力计实验步骤:1. 将绳子系在质量块上,通过滑轮将绳子拧绕在水平细木板上。
2. 使木板保持平稳,调整绳长和质量块的质量,使木板开始运动。
3. 通过调整施加的力的大小,使木板以匀速运动。
4. 不断调整质量块的质量和施加的力的大小,记录示数和所用力的大小。
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力平衡时,木板以匀速运动,施加在木板上的力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测力计记录施加在木板上的力和所用力的大小,可以推算出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三:斜面实验实验材料:光滑斜面、质量块、测力计、绳子实验步骤:1. 将光滑斜面固定在桌子上,并用绳子将质量块绑在测力计上。
2. 将质量块静止放在斜面上,并记录测力计示数为F1。
3. 逐渐加大斜面角度,记录不同角度下的测力计示数F2。
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质量块处于斜面上静止时,施加在质量块上的力平衡,即受重力和法向力的合力等于零。
通过测力计所示的力大小可以计算出受重力和法向力的大小,进而验证静态力学中的平衡条件。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力学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力学实验可以进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条件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物理实验报告基本力学(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技巧。
2. 学习使用力学实验仪器,如天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3. 通过实验验证力学基本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胡克定律等。
4. 培养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和总结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ma。
2. 胡克定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 F=kx,其中 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x 为弹簧的伸长量。
3.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F浮 = G排= ρ液体gV排,其中ρ液体为液体的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V 排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三、实验仪器1. 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3. 刻度尺: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4. 金属小球:用于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5. 弹簧:用于验证胡克定律。
6. 烧杯:用于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7. 水和盐:用于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四、实验步骤1.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1)将金属小球放在水平面上,使用天平测量小球的质量。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球所受的重力。
(3)改变小球的质量,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
(4)根据 F=ma,计算小球的加速度。
2. 验证胡克定律(1)将弹簧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连接弹簧测力计。
(2)逐渐增加弹簧的伸长量,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计算弹簧的劲度系数 k。
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1)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将金属小球浸入水中,使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小球的质量和体积。
(2)将金属小球浸入盐水中,重复步骤(1),记录数据。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小球在水和盐水中所受的浮力。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物体质量:m = 0.2 kg重力:F = 1.96 N加速度:a = F/m = 9.8 m/s²2. 验证胡克定律弹簧伸长量:x = 0.1 m弹簧测力计示数:F = 0.98 N劲度系数:k = F/x = 9.8 N/m3.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水中浮力:F水 = G排= ρ水gV排 = 0.98 N盐中浮力:F盐 = G排= ρ盐水gV排 = 1.02 N1. 实验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加速度成正比。
初中物理力学的应用实验

初中物理力学的应用实验引言:物理力学是研究力、运动和力的效果的学科。
在初中阶段,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学的概念和原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初中物理力学的应用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科学。
实验一:平衡力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物体在平衡条件下的力的作用,理解力的平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球、杆状物。
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2. 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放置一个小球,使其悬空。
3. 用杆状物将小球与弹簧测力计连接起来,使系统保持平衡。
4. 测量弹簧表显的力值,并记录下来。
5. 移动小球的位置,再次测量弹簧表显的力值,并记录下来。
6. 分析实验数据,说明物体在平衡条件下力的平衡特点。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显示,在平衡状态下,测得的力值为0,说明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力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二:摩擦力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物体之间的摩擦力,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和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水平力表、小块木板、不同材质的物体。
实验步骤:1. 将小块木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 将不同材质的物体分别放在木板上。
3. 调整力表,使其与物体相连。
4. 缓慢移动力表,记录下力表读数。
5. 通过改变物体质量和接触面积等条件,进行多次实验。
6. 总结实验数据,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和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无关。
当接触面积增大时,摩擦力也随之增大。
实验三:斜面上的物体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研究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计时器。
实验步骤:1. 将斜面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2. 将小车放在斜面上,使其能够顺利滑下。
3. 使用计时器测量小车在不同斜度下滑下所需的时间。
4. 改变斜面的角度,重复实验多次。
5. 计算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平均速度,并记录下来。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题及解析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题及解析引言物理力学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学现象,并通过解析实验结果来深入理解力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初中生的物理力学实验题,并给出相应的解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知识。
实验一:斜面上的物体滑动实验目的探究斜面上物体的滑动规律。
实验器材和材料•斜面•物体•刻度尺•秒表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在桌面上,使其与桌面成一定的角度。
2.将物体沿斜面放置,释放物体,测量它滑下斜面所用的时间。
3.多次重复上述步骤,分别记录物体在不同位置的滑动时间。
实验结果斜面角度物体位置滑动时间/s30°起点 2.130°1/4位置 1.630°1/2位置 1.3斜面角度物体位置滑动时间/s30°3/4位置 1.030°终点0.745°起点 1.545°1/4位置 1.145°1/2位置0.945°3/4位置0.745°终点0.560°起点 1.360°1/4位置0.960°1/2位置0.760°3/4位置0.560°终点0.3实验解析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1.相同斜面角度下,随着物体位置的升高,滑动时间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斜面角度不变时,物体所受的重力分量减小,所以物体滑动的加速度减小,滑动时间变短。
2.不同斜面角度下,滑动时间有所差异。
斜面角度越大,物体所受的重力分量越小,所以滑动时间越短。
实验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实验目的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和材料•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实验步骤1.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桌面上。
2.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使其悬空。
3.根据弹簧测力计上的刻度,测量物体的重力。
实验结果物体重量/g 弹簧测力计示数/N100 1.0200 2.0300 3.0400 4.0500 5.0实验解析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1.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力学实验,让初中生们能够理解物体的力学特性,熟悉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实验内容2.1 重力实验实验材料:弹簧秤、不同质量的物体。
实验步骤:1. 将弹簧秤悬挂起来,使其保持垂直。
2. 用弹簧秤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
3. 记录质量和对应的重力值。
4.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讨论物体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2.2 斜面实验实验材料:斜面装置、小车、各种角度的直尺、计时器。
实验步骤:1. 将斜面固定在桌面上,并确保其倾角固定。
2. 将小车放在斜面上,利用直尺确定小车相对斜面的高度。
3. 用计时器记录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所用的时间。
4. 更改斜面的倾角,重复步骤2和3。
5. 通过比较不同角度斜面上小车的滚下时间,讨论角度与小车滚下时间之间的关系。
2.3 弹簧振动实验实验材料:弹簧、质量块、计时器。
实验步骤:1. 将弹簧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使其垂直放置。
2. 将质量块挂在弹簧上,并将其拉伸到一定程度。
3. 记录质量块在弹簧上的振动时间。
4. 更改质量块的质量或弹簧的拉伸程度,重复步骤3。
5.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质量和振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3.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重力实验,我们发现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当质量增加时,重力也会相应增加。
在斜面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斜面倾角的增加会导致小车滚下时间的减少。
较大的斜面倾角会产生更大的加速度,使小车更快地滚下。
弹簧振动实验结果显示,质量的增加会导致振动时间的增加,而弹簧的拉伸程度的增加会导致振动时间的减少。
4. 实验结论1. 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2. 斜面的倾角越大,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大。
3. 质量的增加会导致弹簧振动时间的增加,而弹簧的拉伸程度的增加会导致振动时间的减少。
5. 实验感想通过这些力学实验,我深刻认识到物体和力之间的关系,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
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准备充分的实验材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八年级物理力学实验

八年级物理力学实验实验名称:测力计测量物体质量和重力实验目的:1.掌握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了解质量的概念及其运用;2.检验重力作用的存在并探究其性质。
实验仪器:测力计、托盘、小砝码、弹簧片、计时器、尺子等。
实验原理: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固有属性,单位是千克(kg)。
2.重力的概念及其公式重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公式为:F = G * m1 * m2 /r²,其中G为普适引力常数,m1、m2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间的距离。
实验步骤:一、测量物体质量1.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然后将托盘挂在测力计的下面,将托盘上的普通物体(如砖头、手机等)放在测力计的托盘上。
2.记录下测力计显示的读数,这个读数即为所测量的物体质量。
二、检验地球引力作用1.调零测力计,然后将测力计吊起来使其自由悬挂,读数应为零。
2.在测力计下面加挂一个弹簧片,并将测力计再次悬挂上去,记录下测力计显示的读数。
数。
4.在各种情况下的读数中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将读数与弹簧片所承受的拉力(即所挂物体的重力)建立一个直接的量比较关系。
可以通过画出弹簧片所受拉力与所悬挂物的重力的图线。
这条直线称为弹性势能的直线。
实验注意事项:1.测力计读数时要平稳,不要推拉过重或过轻;2.托盘上所放物品要平稳,不可晃动;3.测量结果需进行精确记录。
实验过程及结果:一、测量物体质量在实验操作中,我们选取了几个不同质量的物品进行了测量,具体操作为: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然后将托盘挂在测力计的下面,将托盘上的物体放在测力计的托盘上。
记录下测力计显示的读数,这个读数即为所测量的物体质量。
如下表所示:物品质量(kg)手机 0.132钥匙扣 0.018砖头 1.217二、检验地球引力作用在实验操作中,我们选取了几个不同质量的物品进行了测量,具体操作为:1.调零测力计,然后将测力计吊起来使其自由悬挂,读数应为零;2.在测力计下面加挂一个弹簧片,并将测力计再次悬挂上去,记录下测力计显示的读数;数;4.在各种情况下的读数中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将读数与弹簧片所承受的拉力(即所挂物体的重力)建立一个直接的量比较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力学实验部分1、小明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弹簧测力计、小石块、烧杯、小桶等进行实验操作,如图所示a、b、c、d、e是五个步骤示意图.(1)指出上述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错误步骤:(只要填右图所标的序号),改正:;(2)改正错误后重新进行实验,读出a、b、d、e四幅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别是F1、F2、F3、F4.①由a图和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以求出小石块受到的浮力;②被排开液体的重力为;(用F1、F2、F3、F4表示)③如果关系式成立,就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用F1、F2、F3、F4表示)④若在d步骤中,小石块未能完全浸没到液面下,其它测量均正确,是否也能得到③中所填写的关系式?(选填“能”或“不能”).(3)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盐水,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
其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a)(b)(c)(d)(e)①分析图(a)、(b)、(c),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有关。
②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无关系,可选用(a)、(d)、图的装置来进行操作.③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密度的关系,可选用(a)、(d)、图的装置来进行操作.④用图示实验数据测出盐水的密度是kg/m3.(g取10N/kg)(4)小明又利用圆柱体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在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下的过程中(该过程圆柱体始终保持竖直位置)①圆柱体的重力是N.②请在图丙坐标系中画出浮力..F浮,随深度h变化的图线(F浮~h图像).③接着,小明又将容器中的水换成盐水,再次将圆柱体浸没在液体中,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如图丁所示.增加该实验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的关系.(5)有同学猜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跟该物体的体积有关”.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验证:①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塑料药瓶分别装上不等量的细沙,使它们的相等.②把两药瓶放入水中,均能在水面上漂浮,如图所示,根据平衡知识可知:药瓶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药瓶受到的重力大小,则这两个药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③有同学猜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并写出判断方法。
2、如图所示,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装置图。
(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如图(a),杠杆在支架上,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调节.小明调节杠杆平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b),在右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进行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_______(填字母).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3)实验记录的数据如表中所示,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_________ ___ __;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符号表示)。
/N1(4)途中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每个钩码受到的重力式0.5N,则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的拉力是______N;拉着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并保持杠杆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
(5)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
其原因是:。
(6)杠杆在图甲的水平位置平衡后,用手使杠杆缓慢地转过一个角度(如图乙)后松手,杠杆(选填“能”或“不能”)保持静止.甲乙3.小明同学为了测量“浦楼牌”陈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1)把天平放在,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处,然后调节,使天平横粱平衡.(2)接下来进行以下三项操作:;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陈醋的总质量m1B.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陈醋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陈醋的体积V,C.将待测陈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陈醋的总质量m2,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填字母序号)(3)由图可得陈醋的体积为cm3,陈醋的密度是kg/m3.4.在“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中:(1)用调好的天平测金属块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金属块质量m为________g.(2)用细线系住金属块放入装有20mL水的量筒内,水面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体积V为________cm3.(3)计算出金属块密度ρ=________g/cm3.(4)实验中所用细线会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误差,导致所测密度值________(偏大/偏小).(5)在上面实验基础上,利用弹簧测力计和该金属块,只需增加一个操作步骤就能测出图丙内烧杯中盐水的密度,增加的步骤是:________.盐水密度表达式ρ盐水=________(选用所测物理量符号表示).5.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数.(1)小明用测力计拉同一木块进行了三次正确的实验操作,实验情景如图甲、乙、丙所示.①在乙图中,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N,方向.②比较两图的实验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③比较甲、丙两图的实验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2)在操作过程中小明还发现,弹簧测力计不沿水平方向拉动时,也可以使木块在木板上眼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丁所示,此过程中,木块处于(平衡/不平衡)状态;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不是)一对平衡力,理由是:;竖直方向上,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木板对它的支持力(是/不是)一对平衡力.6.(8分)冰壶比赛中,为减小冰壶与冰面间的摩擦,运动员需在冰壶运动路线上的某些区域刷冰,如图甲。
(1)为探究刷冰长度的影响因素,小明和同学用图乙装置寻找模拟刷冰区域的材料,他们将木块分别放在长木板、绸布、棉布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运动,发现测力计示数关系是F棉>F木>F绸。
若用木板模拟未刷冰区域,则应选模拟刷冰区域。
(2)他们用图丙装置,将长为ι的所选材料M平铺在木板上,让木块从斜面上滑下,经过M后停在木板上的固定位置P。
木块运动到位置P,所需M的长度ι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家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与木块由静止滑下时的高度h有关;猜想2:与M左端到斜面底端的距离χ有关。
①验证猜想1时,保持χ不变,将木块从不同高度静止滑下,改变ι。
在图丁中描点作出ι与h的关系图线:ι与h的定量关系是ι= 。
②验证猜想2时,小明改变χ,将木块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正确操作,发现每次只将M前后移动时,木块都会经过M停在P位置。
该现象可否定猜想2的依据是;若在上述正确操作中同时改变χ和ι,则木块最终可能停在_________________(选填“P点左侧”“P点右侧”“P点左侧或右侧”)。
7.(7分)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和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对实验的影响.(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8.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1)在图乙中,将橡皮膜先后放在a、b位置处可知,同种一条,越大,压强越大,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2)为了探究密度对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还需将橡皮膜放在图丙中(选填“c”或“d”)位置处.9.小虎同学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估测大气压的值。
设计的方案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虎的实验步骤如下:A.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
B.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颈部,使绳的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_______(选填“活塞”或“注射器筒”)。
当_______时,记下测力计的示数,即等于大气对活塞的压力F.C.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刻度部分的长度,记为L,读出注射器的容积V,算出面积S。
这里的S是指上图中_______(选填“A”或“B”)的面积.D.最后计算出此时大气压的数值p=_______(写出用测量值表示的表达式).(2)同组的小王发现注射器顶端装针头处,空气无法排尽,这将使得测量结果比当天气压值_____。
小王将小虎的实验步骤A加以改进:先让注射器吸入少量水,然后将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此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___.(3)小吴一组实验多次后发现测量结果总比当天气压大得多,于是小吴在完成a、b步骤、活塞回到注射器底端后,添加了“取下封住注射器小孔的橡皮帽,再次水平向右匀速拉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这一实验步骤,目的是___________.10.如图所示,为小明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中所选用的器材及在水平桌面上进行的实验过程图示。
(1)在实验中,小明同学是通过观察海绵的________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小明为了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应该通过图中的________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该通过图中的_______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通过实验小明得出结论: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________的大小有关,而且跟________有关。
(4)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 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本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5)若将带砝码的小桌分别放在下图所示的海绵、木板上,比较图a中海绵受到的压强Pa和图b中木板受到的压强P b的大小关系为P a ____P b(选填“>”、“<”或“=”)。
11.小张在家中自制了一个简易密度计并用它来测定盐水的密度.实验器材有:刻度尺、圆柱形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②竹筷的下端缠上适量的细铅丝③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1(如图所示)④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静止后用刻度尺测出液面上竹筷的长度h2根据上面的你步骤回答下列问题:(1)竹筷下端缠上适量的细铅丝,主要目的是(选填“降低重心”或“增大支撑面”)使竹筷能竖直漂浮在液面.(2)密度计是利用浮力重力的条件工作的,竹筷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竹筷下表面受到盐水的压强(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选填“越小’”或“越大”)(4)被测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盐水=(不计铅丝体积,水的密度为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