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宝藏传奇

合集下载

他在四川就干了两件事:沉银与屠杀“大西王”张献忠宝藏之谜

他在四川就干了两件事:沉银与屠杀“大西王”张献忠宝藏之谜
尸 『 J 瞳 蚕 雹
他在 四川就干 了两件事 : 沉银与屠 杀 “ 大西王" 张献忠宝藏之谜
文 1 未几
1 蒸 一
圆 /图绘张献忠在谷城起义 , 口述檄文的场景
3 2
I《 国家人文历史 》
2 0 l 5 年6 月2 5曰 ,四 川 省 眉 山 市 彭 山 区 检 察 院 官 网 刊 登 了 这 样 一 则 消 息— — 《 彭I I J 检 察 院 主 动 介 入 张 献 忠
系 不 好 。他 决 策 向 四 川 转 移 正 是 李 自
成 歼 灭 了 孙 传 庭 部 官 军 席 卷 西 北 地 区 之 时。 这 时 明 王 朝 灭 的 前 景 已 经 洞 若观 火 , 大顺 军眼 看就要 着手 实现统
个 是关 于 杀 人 的 传 说 。
作 为 明 末 农 民军 的 起 义 领 袖 , 张
的 了解 , 加 上蜀 中拥 有 丰 富 的 人 力 、 物 力资 源 。 “ 存 大 顺 政 权 行将 统 一 全 国 的
大案件 , 该 案 系 多个 团伙 作 案 , 涉案 人
员众 多 , 涉 案文 物据 专家 初 步 估 计 , 一 级 以 上珍 贵 文 物 有 多 件 , 其中有金狮 、
稀 世宝藏 被盗掘 案 ) ) n 消 息显 示, 2 0 1 5
年5 月5 日. 彭l l l J 区人 民检 察 院 侦 监 科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全 国 的大 业 了 。 张 献忠顺 军 ,自
己 又 不 甘 心 向 李 自成 俯 首 称 臣 , 丑 _ 『 5 就
只有另寻出路。 ” 鉴 于 张 献 忠 过 去 曾 一
再 进军 四川 , 对 其 各 方 面 条 件 有 全 而

江口之战:“大西王”张献忠到底藏了多少财宝?

江口之战:“大西王”张献忠到底藏了多少财宝?

江口之战:“大西王”张献忠到底藏了多少财宝?本文导读:张献忠对朱明宗室深恶痛绝,入川后即下令:凡王府室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为了防范敌探奸细,还推行了严格的户籍、城禁和特务制度。

几十万大西军的粮食问题通过没收和打粮这种暴力方式解决,当时的四川,家有余粮的固然主要是地主,可这种见粮就抢、见猪就杀的政策,必然会触及一般农民的利益,这些情况发生在政权初建,敌对势力尚未反扑时尚没什么危害,可一旦所有反对者在南京弘光朝廷号召下集合起来,趁机反扑,大西政权必然在四川站不住脚。

官绅地主是敌对势力,要消灭掉,于是张献忠于1645年举行“特科”,将来成都参加考试的各府县生员约5000多人全部杀光,听说自己所选“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害,甚至有一县三四月内连杀十余县官者”,张献忠怒不可遏,又派军队对当地居民实施屠杀。

而僧道、医卜、阴阳诸流,及百工技艺人,这些流民中的各类人员,自然也难逃被杀厄运。

一旦按下屠杀这个按钮,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就像上了发条的杀人机器一样,再也停不下来。

怀疑叛乱的分子潜藏在城市中内应外合,张献忠竟然做出“除城尽剿”的决定,分遣军队到所属州县搜杀百姓,连西京成都也不放过,《圣教入川记》中,详细记载了西方传教士目睹张献忠下令将成都“城内居民一律杀绝”的残酷情形。

为什么张献忠在统治四川前后期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学者杨鸿基认为,大西军之所以会发生“以杀戮为威,而剿洗之兵四出”的现象,是由于各地“义兵”把张献忠“所置郡县贼吏”“群起而杀之”的结果,大西军一味用杀戮和剿洗去平息反对势力的方法,恰恰暴露了张献忠“非帝王之器,无绥靖之能”,也揭示了大西政权的根本弱点。

不过张献忠之屠蜀导致四川人口急剧下降的论断,多少有失偏颇。

明朝军阀的屠戮平民、清军的滥杀无辜,连年兵荒马乱导致的生产大面积停顿,人民大批量地逃亡,都是导致四川许多地方荒无人烟、人口锐减的原因,按顾诚说法,“直到张献忠牺牲,大西军转入云贵时,四川遭受的破坏还是比较有限的”。

【精品】张献忠藏金之谜

【精品】张献忠藏金之谜

【关键字】精品张献忠藏金之谜对于张献忠,古老的成都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1646年7月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干了一件奇怪的事。

张献忠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然后将他所抢来的数亿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

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

张献忠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

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据说即指此事。

张献忠究竟是否曾经藏宝,至今仍为疑案。

一首民间歌谣可能暗藏了一个悬疑的宝藏秘密;一张藏宝图可能引发一场浩大的挖银工程。

长期以来,多少人空怀“买尽成都府”的妄想,却苦于识不破这个秘密。

资料记载:晚清时,有个叫杨白鹿的“贡生”就知道这个惊天秘密。

杨在晚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马昆山(曾当过师长),并把一张无价的“藏宝图”给了他。

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当即成立“锦江淘金公司”,公开招股。

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杂各类工人,购置各种工具,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于1938年农历九月轰轰烈烈大干了起来。

挖呀、挑呀,几天后,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

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

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准备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一部起重机,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

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

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而只有三大箩筐小铜钱。

流经成都市内的锦江,其干流起于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止于成都所辖的彭山县江口镇。

全长97.3公里。

而江口镇作为锦江的下游,有没有可能与这批沉银有联系呢?多年来,总是出现令人惊奇的线索。

在彭山江口镇,人们发现了在这里竟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歌谣,出现了这场沉银谜踪的第二种版本,当地人这么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张献忠宝藏”的百年谜团

“张献忠宝藏”的百年谜团

32农家之友 2016. 02大千世界历史密档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率部进入四川,尽掠蜀内富民大贾。

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自此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停止过。

2015年12月25日,经过多家权威部门与专家认定,近年考古发掘的四川眉山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即当年张献忠藏银中心区域之一。

这个重大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之谜终于有了答案。

  “大西皇帝”张献忠两件事最出名: 杀人如麻,抢钱无数 张献忠生于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延安人。

1630年(崇祯三年),恰逢明末乱世,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张献忠在家乡米脂追随王嘉胤起事。

王死后,张献忠改投高迎祥,和李自成同属一股起义军。

张献忠不久即与李自成因故分裂,他率部进攻长江流域,李自成则进攻黄河流域。

随着起义力量的壮大,李自成称“闯王”,张则自称“八大王”。

在经历了13年的艰苦“创业”后,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称帝,国号“大西”,终于实现了皇帝梦。

张献忠爱财,且一以贯之,从不嫌多。

1644年,也就是清兵入关的那一年,张献忠则带兵入川。

在天府之国,他干了两件让他留下恶名的事:一是杀人,一是掠财。

据说,张献忠攻陷成都后,部下报粮草不足,他便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这个最困难的问题——杀人,杀百姓,杀伤兵。

成都有一块《七杀碑》,记录的便是他的杀人如麻:“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 张献忠对抢掠所得财产进行严格的控制,立下规矩: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

如此一来,整个四川之财尽归张献忠一人。

后来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

按明末白银的购买力与现在人民币折合比算,一两白银相当于当今300元左右。

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张献忠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财富,在明末清初那个动乱的年代,肯定是财富榜上有名的。

历史趣谈: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千金南下稀世宝藏下落之谜

历史趣谈: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千金南下稀世宝藏下落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千金南下稀世宝藏下落之谜导语:自从两千年前,陈涉在大泽乡决定“反了”以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便一浪接一浪。

从东汉到隋唐,起义军一支强过一支。

到了元朝末年,红巾自从两千年前,陈涉在大泽乡决定“反了”以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便一浪接一浪。

从东汉到隋唐,起义军一支强过一支。

到了元朝末年,红巾起义更是赶跑了蒙古皇帝,让赤贫出身的朱元璋当上了大明皇帝。

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是农民起义起家的,他的第十几代孙子崇祯却被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逼得上了吊。

历代农民起义,参战的主体都是农民。

也难怪,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农民占了九成以上,那动不动就几十万上百万的义军不是农民还能是“市民”吗?但是,这并不代表,为首的头头也是农民。

陈胜和吴广是地道的农民,但是黄巢是农民吗?洪秀全是农民吗?自然,逼死崇祯的李自成不是农民,他的老搭档张献忠也不是。

那么,张献忠是何许人也?史载,张献忠原本是陕西延安卫的一个捕快,后来捕快当不成了就去当兵,直到当兵又被开除,这才想起“起义”。

要知道,他原来跑去当兵,那干的可是镇压农民起义的事儿呀。

可见,张献忠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当什么“义军”。

当然,他拉起队伍以后,难免会打出一些“替天行道”“为名请命”之类的旗号来,也难免会和李自成一样,打出什么“均田免粮”的幌子来收买人心。

实际上,当张献忠夺得了权利之后,对农民的剥削并不亚于明朝统治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甚,比如杀人。

像那种以科举为名,将读书人骗来杀光的事情,明朝统治者也是不敢做的。

可是,张献忠做了。

要知道,正义有时候是掌握在读书人手里的。

所以,张献忠起义注定生活常识分享。

张献忠宝藏之谜 被打捞上岸的宝藏值30亿?

张献忠宝藏之谜 被打捞上岸的宝藏值30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献忠宝藏之谜被打捞上岸的宝藏值30亿?
导语:关于张献忠的宝藏有这么几种传说,一说是张献忠的宝藏藏在锦江,二说:藏宝于青城山普照寺;三说藏宝于雅安州府芦山县青衣镇,这三种传说似
关于张献忠的宝藏有这么几种传说,一说是张献忠的宝藏藏在锦江,二说:藏宝于青城山普照寺;三说藏宝于雅安州府芦山县青衣镇,这三种传说似乎都在表明,张献忠的宝藏并非是传说中那样简单。

关于张献忠的宝藏,在民间还有这么一个说法。

在清代末年有个叫杨白露的人,因为救了一个姓杜的人,这个人为了暴打他,便把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子转赠于杨白鹿,内藏张献忠埋银地点图样,并告诉他这件宝物是当初参与埋银的一个石匠画成简图交给孙儿带走,后来落到杜家,珍藏至今,希望善为运用。

杨白鹿接手后30多年,从未向任何人泄漏。

张献忠宝藏成真
2015年的最后几天,媒体披露,张献忠藏宝的传说成真,考古专家认定,四川眉山彭山江口的岷江“江口沉银遗址”,即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

文物包括铭刻年号的金册、银锭及“西王赏功”金币、银币等。

至少千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
在武昌劫掠金银各百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1644年杀进成都建立大西国。

此前他在安徽、江西、湖北多处流窜劫掠财富,民间一直传说他曾在四川藏宝,藏宝地点成谜。

编写《张献忠剿四川真相》的郑光路,查阅过200多种文献典籍,他介绍,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家乡起事。

当时起义军大都以流窜劫掠为目的,被骂为“流贼”。

他们每到一地,以严酷刑法逼迫官
生活常识分享。

张献忠宝藏真的存在吗?张献忠的宝藏究竟在哪?

张献忠宝藏真的存在吗?张献忠的宝藏究竟在哪?

张献忠宝藏真的存在吗?张献忠的宝藏究竟在哪?本文导读:其实全国各地都类似的“密咒”,千百年来在普通百姓之间口口相传,我宁愿相信这都是真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在这些有“密咒”的地方,历史都曾出现过人物或者事件的。

下面我来说一些“密咒”,喜欢寻宝的小伙伴们可以行动了。

在明朝弘冶年间,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曾经出现过一个人物,他叫寸玉,当地人至今仍尊他为桥头老爷。

他是四夷馆的一个老师,教人缅甸语,时常出使缅甸。

相当于今天的礼宾司,退休后皇帝赏了很多金银,他一部分造福乡里修建双虹桥,桥建好后,立了一块"桥倒碑修,碑倒自修"的碑,把修桥剩下的银两埋在碑底下,留给后人补桥时备用。

有外地聪明的人悟透了"桥倒碑修,碑倒自修"的含义,晚上把碑推倒,把财宝盗走了。

可是还有一个传说至今仍没有结果,那就是"上七丘、下七丘、金银埋在七七丘,哪个能找到它,买得个腾越州"。

在贵州省中部瓮安县玉华乡有一处景点,在那里,有两块名叫“石鹅”、“石笋”的通灵石头。

石笋在小山上,似初出之笋,石头上的几株灌木就是笋尖嫩叶,苍翠欲滴。

石鹅在半山腰,它与石笋两两相对,脉脉含情。

但可惜的是,不知何年何月,石鹅受一个风水先生之害,被人请来的石匠打掉了嘴壳子。

一句千年隐语:“石笋对石鹅,脚踏岩根河,哪人识得破,金银用马驮。

”这个在玉华一带经年流传的民谣,让一代代人参悟了一生,成了一个难以破译的谜底。

辽宁鞍山地区有个叫平阳堡的地方,早年亦有平洋堡、平安堡之说,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此曾掘出一块刻有“平阳堡”三字的长方形石碑,才得以确定。

1621年,后金首领攻破沈阳之后,率兵将矛头直指山海关,而平阳堡是必经之路。

平阳堡一役,兵强马壮的后金军队几乎没损一兵一卒,明朝守军不等努尔哈赤逼近,早已弃城奔命了。

在仓促逃命中留下了许多宝贝,当地人都知道一段民谣:“九缸十八锅,不在南坡在北坡,父子爷十个。

”500年过去,谜题仍未解开。

历史趣谈张献忠宝藏之谜 张献忠千船宝银藏身在何处

历史趣谈张献忠宝藏之谜 张献忠千船宝银藏身在何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献忠宝藏之谜张献忠千船宝银藏身在何处
导语:“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张献忠千船沉银的传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这首一直在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流传数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张献忠千船沉银的传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这首一直在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流传数百年的童谣,也成为无数人追求张献忠财宝的“寻银诀”。

去年底,国内10余名权威专家齐聚彭山,并宣布: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经考证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流传数百年的童谣,终被证实。

3月14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彭山区文管所了解到,经四川省文物管理部门批准,石龙保护工程于14日当天全面动工,石龙将进行全面清淤,被掩埋的龙头和龙身将现世,3个月内石龙将有“出头之日”。

石/龙/破/土
高浮雕摩崖造像
保存完美,全国少见
57岁的赵尚春,是地地道道的彭山江口人,目前是彭山文管所文物保管员。

3月14日上午,走在江口镇石龙村泥泞的山路上,老赵有点喘,“石龙石虎就在这山腰的竹林里,等路修通了就好走了。


这是赵尚春今天第六次走这条路,石龙保护工程今天开始全面动工,作为曾经历过石龙修复的当地人,老赵很关心这条千年石龙。

在老赵的记忆中,这条路曾是当地村民通往场镇赶集的必经之路。

“你看这石砖,起码都是上百年了。

”上世纪70年代,彭山区开建红光支渠,这条道路已从此封闭。

但在建设过程中,石龙村一处悬崖,大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献忠“宝藏”传奇新闻背景年底年初时分,关于张献忠“宝藏”的消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一批权威考古专家聚集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宣布基本确定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张献忠“宝藏”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三百多年来,围绕它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这里我们就为您一一道来。

关于“宝藏”的传奇,也许最能刺激人们心底某种原始的欲望,因此在全世界都大行其道。

中国的“宝藏”传奇,最有名的应该就算张献忠“宝藏”了。

这事儿后来被演绎得越来越神奇,甚至有人有鼻子有眼地宣称,这笔财富的价值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还有人演绎了这样的故事:张献忠的后人逃往海外,在印度洋上建立了国王岛、酋长国,几百年来一直没停止过寻宝行动……演绎归演绎。

真实的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张献忠确实有宝张献忠其人,大多数读者都很熟悉。

明朝末年,在延安府当捕快的张献忠参加了起义军,和李自成同属高迎祥领导。

后来,各股起义军中,只有张献忠和李自成的势力越来越大,李自成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发展,张献忠则转头向南进攻长江流域。

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称大西王;1644年8月9日,张献忠攻破成都,8月16日登基成为大西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史料中,对于张献忠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说他“嗜杀”,二是说他“掠财”。

应该说,这里有后来的统治者对“反贼”刻意抹黑的成分,但也不全是空穴来风。

据史料记载,张献忠攻下武昌后,将明朝的楚王塞进竹轿,抛入湖中溺死,自己则“尽取王宫中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

还有人说,张献忠在四川,从各州郡的富商大贾处掠取的钱财,少则数千两黄金,多则上万,拿到钱后还会杀人灭口。

同时,他还对抢掠所得财产进行严格的控制,立下规矩: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

如此一来,整个四川之财尽归张献忠一人。

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张建斌先生撰文记载了这样的说法:崇祯皇帝和张献忠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

张献忠曾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间屋子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

按明末一两白银折合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人民币计算,在那个年代,他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财富。

但是张献忠的大西皇帝没有做多久。

1646年,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

同年11月,大西军被清军包围。

张献忠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

张献忠死了,他的起义军后来也都被清朝剿灭了。

但张献忠聚敛的那些财宝,清朝廷好像并没有收上来多少。

这自然就留下了疑团:那些宝物都去哪儿了?不知从哪里传出了这样一首歌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人们认为这是破解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此后一直在成都流传。

()江口沉银史上有据不久前,一批权威考古专家宣布,基本确定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事实上,300多年来,这里也是最可信的张献忠藏宝地。

不过,这里的“宝藏”很可能不是张献忠主动“藏”的,更可能是他无奈“撒”的。

与此相关的事件,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

1646年,也就是顺治三年的时候,大清军队压境,张献忠已经明确意识到自己在成都的地位岌岌可危了。

因此当年年初,张献忠曾经进行过一次大的战略行动,他亲率大西军十多万人马,乘坐数百艘木船,并且带上了他的大部分金银财宝,从成都启程沿锦江南下。

关于此行的目的,史料上说法不一,但从当时的形势看,张献忠南下转移图存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当船队来到锦江汇入岷江的彭山县江口境内时,却遭到明朝故将、当地地主武装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

张献忠只带少数亲军败归成都,而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则沉入江底。

至于这些金银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

很神秘的是,江口镇石盘山的石龙沟中,真的有“石龙对石虎”,就是对面的两座山,一座很像石龙,一座很像石虎,至于这是否是后人的演绎,就不得而知了。

当时的史料中对沉银有更多细节的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

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打捞上来。

但是后来张献忠部队遭到了阻击,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

据说,杨展得胜后,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些沉船里装的是金银财宝,后来是从张献忠部下逃脱出来的船夫口中得知此事,才开始组织士兵在江口打捞遗金。

针对木鞘装银的特点,杨展采用的打捞方法是用长枪“钉而出之”,所获巨大。

得益于这一批飞来横财,杨展“自是富强甲诸将”。

不过,杨展得了这笔外财的说法,也被很多人惦记上了。

此后几年中,四川陷入各种武装混战中,顺治六年(1649年),杨展被人杀害,袁韬、武大定等武装力量瓜分了杨展的部众、地盘。

这两个人都认为杨展得了张献忠的“宝藏”,一心要把这笔“宝藏”挖出来,不惜严刑拷问杨展的夫人,但最终却一无所获,令二人大失所望。

自此以后,江口沉银一直被各方人士所觊觎,从来没被忘却。

据《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

”咸丰三年(1853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说,他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捞到江中银子。

当时正值太平天国闹事、财政困难,咸丰皇帝下旨给成都将军裕瑞,让他“悉心访察,设法捞掘”,但最终也是空费心机,毫无结果。

()锦江藏宝真假莫辨关于张献忠江中藏宝,还有一个更有戏剧性的说法,就是张献忠在成都城外的锦江,主动藏下了大量金银。

这个说法乍听上去耸人听闻,殊不可信,然而却影响巨大,主要因为它在清朝的官修正史《明史·张献忠传》中有明确记载,这里我们就抄录如下:“(张献忠)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阔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

”“用法移锦江”,好像是神仙做的事儿。

后人给出了“科学”的解释:张献忠曾经出动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灾为名,在锦江筑起高堤,然后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无数金银财宝埋入坑中。

再重新决堤放水,淹没埋藏珠宝的地方。

甚至很可能在坑旁筑起石牛和石鼓,并以此为记号,这也是那个著名歌谣的来源。

至于做这件事的时间,也是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发生在“江口沉银”之前,也有人认为是发生在“江口沉银”之后,各有各的理由。

长期以来,这事儿不过是说说而已。

但到了抗战时期,却真有人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在锦江上轰轰烈烈开展了一番打捞事业。

这里的核心人物,是曾任四川省府秘书长的杨白鹿。

战争往往给人们带来特别的激情,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人们日常的生活秩序都被打破,很多在和平年代平庸生活中人们不太会想不太会做的一些事儿,这时候也可能被人们尝试。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杨白鹿拿出了一张藏宝图。

关于这个图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最有戏剧性的说法是这个:民国时期,一位姓杜的清朝遗老因犯案走投无路,受到杨白鹿接济,在杨家一住就是几年。

为报恩,临别前,杜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转赠与杨白鹿,并说,匣内所藏是张献忠埋银的地点图样,由当时参与埋银的一名石匠偷偷绘制,几经辗转流落杜家,希望杨白鹿能“善为运用”。

此后多年,杨白鹿一直珍藏木匣,从未向任何人透露。

至于杨白鹿在1937年冬,把这张藏宝图拿给谁看,也有不同说法,有人说是在川军当过师长的好友马昆山。

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样的,川军将领们被这张图深深打动,出资组建了锦江淘金公司,准备把“宝藏”打捞出来献给国家,以为抗战所用。

而作为川军师长的幸蜀峰,被推选负责整个工程。

他们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终于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是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点左侧接近江心的地方,于是在1938年冬季趁河水较小,加速开挖,结果一无所获。

第二年秋水退后又继续,上百人前后历时十多个月的辛勤劳动,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打捞主办方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特大“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

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

然而,早已做古的张献忠其实是和川军将领们开了个大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是3大箩筐小铜钱!轰轰烈烈的挖银事件,最终成了一场闹剧。

(边栏)(一锤定音)江口沉宝形成了“证据链”正如专家们所说,宣布基本确定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是有许多证据链支持的。

据报道,1990年8月,彭山县江口镇渔民邬长福网得大小银锭各一枚,大的3斤,小的1两;1998年7月,彭山县灵石乡村民张志华在河中淘沙,却淘出一个银鼎……彭山县文物管理所方明、吴天文曾撰文介绍最重要的一起发现宝物经过:2005年4月20日,彭山县引水工程在江口镇岷江河道内进行施工过程中,由挖掘机在距地表2.5米左右的地方挖出一圆木并从中散落7件银锭。

由施工民工全部捡走。

21日上午,江口镇政府得知此情况后,当即向县政府作了报告,随即责成公安和文物部门对出土情况进行调查和追缴。

27日,经过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努力,收回所有流失的7件银锭,并收回已被损毁的贮藏银锭的木筒。

2005年8月,出土银锭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明代银锭,属国家珍贵文物。

其中6件有铭文为二级文物,1件无铭文为三级文物。

通过铭文能看出,这批银锭来自湖南沅陵县、湘潭县,湖北京山县、黄冈县等地,与当年张献忠转战之地十分吻合,时间上也是同步的,无疑可以视作“江口沉银”的又一力证。

很有趣的是,出土的银锭由木筒包裹,这和史料记载中张献忠“木槽夹银”的说法十分吻合。

而2010年11月底,距四川彭山县城仅两三公里的江口采沙场又传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中挖出一只重12斤的黄金盘。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再露端倪。

据说,1993年,彭山县曾秘密邀请了一支物探队伍,在江口河道进行了细致探查,有望揭开这一江底白银之谜,但奇怪的是,当事人对这次物探结果却始终秘而不宣,只是语焉不详地说他们在水底发现7个“异常物”。

而2015年6月25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检察院官网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彭山检察院主动介入张献忠稀世宝藏被盗掘案》,据称案件涉及财物价值过亿,更给了人们无限的联想。

(不解之谜)一夜暴富的普照寺在民间,张献忠藏宝的传奇还有许多版本,这里我们来介绍其中最有戏剧性的一个。

据传说,在大西国灭亡的前几年,张献忠最为倚重的义子张可旺率兵进驻灌县,并在民间搜罗了300石匠到大观镇境内的青峰山采石。

奇怪的是,张可旺监督数百石匠采石,却并未运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筑物或用铺路。

采石半年,却连300石匠也未见走出山来,消失在青峰山中。

有人提出了一种解释,张可旺可能奉张献忠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为掩护,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宫,用来藏宝,因为根据时局的发展,大西国政权已岌岌可危,转移财宝是情理之中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