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遗留宝藏是如何被发现并挖掘的
【民间故事】张献忠的沉银谜踪

【民间故事】张献忠的沉银谜踪在中国历史上,张献忠是一位极为残忍的军阀,他手下的军队曾经肆虐四川地区,烧杀掳掠,造成了数以千计的人们的惨死。
这位军阀最著名的事迹之一就是在峨眉山上攻打了一座寺庙,他抢走了许多贵重的宝物,其中包括了一大批沉银。
据传说,这批沉银一直都没有被找到,许多人都去过峨眉山寻找这批沉银的踪迹,但是都没有成功。
其实这批沉银的去向一直都是一个谜题,许多人都猜测过,但是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
然而,最近一些考古工作者在峨眉山上发现了一些有可能与这批沉银有关的遗迹,让人们对这个谜团有了新的解释。
据传说,张献忠一旦得到了这批沉银,就把它们藏在了峨眉山的一个秘密地点。
当时的政府军派人去搜捕张献忠,但是他已经带着他的财宝逃走了。
为了保护沉银,张献忠找了一些有经验的人藏了这批宝物。
在峨眉山上寻找这批沉银的人数不胜数,有的人甚至可以称之为狂热。
有些人相信这批沉银还在原地,但是被地震或者其他自然灾害所掩盖。
还有一些人则认为,这批沉银已经被张献忠的手下所挪用,迁到了其他地方。
近年来,一些考古学家在峨眉山的一些古建筑下面找到了一些曾经被掩盖的宝藏。
这些宝藏中包括了一些明清时期的文物和硬币,但是并没有找到与张献忠有关的物品。
然而,这还不足以证明这批沉银不存在,因为这些考古发掘的规模还远远不够。
在中国,民间故事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
许多故事都与历史上的名人有关,而且充满了各种悬疑以及神秘感。
张献忠的沉银之谜也是其中的一种,它充满了神秘感和各种悬疑。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谜团可能会被彻底解开。
张献忠宝藏传奇

张献忠“宝藏”传奇新闻背景年底年初时分,关于张献忠“宝藏”的消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一批权威考古专家聚集四川眉山市彭山区,宣布基本确定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张献忠“宝藏”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三百多年来,围绕它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这里我们就为您一一道来。
关于“宝藏”的传奇,也许最能刺激人们心底某种原始的欲望,因此在全世界都大行其道。
中国的“宝藏”传奇,最有名的应该就算张献忠“宝藏”了。
这事儿后来被演绎得越来越神奇,甚至有人有鼻子有眼地宣称,这笔财富的价值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还有人演绎了这样的故事:张献忠的后人逃往海外,在印度洋上建立了国王岛、酋长国,几百年来一直没停止过寻宝行动……演绎归演绎。
真实的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张献忠确实有宝张献忠其人,大多数读者都很熟悉。
明朝末年,在延安府当捕快的张献忠参加了起义军,和李自成同属高迎祥领导。
后来,各股起义军中,只有张献忠和李自成的势力越来越大,李自成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发展,张献忠则转头向南进攻长江流域。
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称大西王;1644年8月9日,张献忠攻破成都,8月16日登基成为大西皇帝,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
史料中,对于张献忠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说他“嗜杀”,二是说他“掠财”。
应该说,这里有后来的统治者对“反贼”刻意抹黑的成分,但也不全是空穴来风。
据史料记载,张献忠攻下武昌后,将明朝的楚王塞进竹轿,抛入湖中溺死,自己则“尽取王宫中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
还有人说,张献忠在四川,从各州郡的富商大贾处掠取的钱财,少则数千两黄金,多则上万,拿到钱后还会杀人灭口。
同时,他还对抢掠所得财产进行严格的控制,立下规矩: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
如此一来,整个四川之财尽归张献忠一人。
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张建斌先生撰文记载了这样的说法:崇祯皇帝和张献忠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
张献忠曾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间屋子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精品】张献忠藏金之谜

【关键字】精品张献忠藏金之谜对于张献忠,古老的成都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1646年7月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干了一件奇怪的事。
张献忠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然后将他所抢来的数亿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
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
张献忠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
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据说即指此事。
张献忠究竟是否曾经藏宝,至今仍为疑案。
一首民间歌谣可能暗藏了一个悬疑的宝藏秘密;一张藏宝图可能引发一场浩大的挖银工程。
长期以来,多少人空怀“买尽成都府”的妄想,却苦于识不破这个秘密。
资料记载:晚清时,有个叫杨白鹿的“贡生”就知道这个惊天秘密。
杨在晚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马昆山(曾当过师长),并把一张无价的“藏宝图”给了他。
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当即成立“锦江淘金公司”,公开招股。
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杂各类工人,购置各种工具,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于1938年农历九月轰轰烈烈大干了起来。
挖呀、挑呀,几天后,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
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
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准备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一部起重机,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
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
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而只有三大箩筐小铜钱。
流经成都市内的锦江,其干流起于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止于成都所辖的彭山县江口镇。
全长97.3公里。
而江口镇作为锦江的下游,有没有可能与这批沉银有联系呢?多年来,总是出现令人惊奇的线索。
在彭山江口镇,人们发现了在这里竟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歌谣,出现了这场沉银谜踪的第二种版本,当地人这么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张献忠宝藏”的百年谜团

32农家之友 2016. 02大千世界历史密档 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率部进入四川,尽掠蜀内富民大贾。
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自此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停止过。
2015年12月25日,经过多家权威部门与专家认定,近年考古发掘的四川眉山彭山区“江口沉银遗址”即当年张献忠藏银中心区域之一。
这个重大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之谜终于有了答案。
“大西皇帝”张献忠两件事最出名: 杀人如麻,抢钱无数 张献忠生于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延安人。
1630年(崇祯三年),恰逢明末乱世,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张献忠在家乡米脂追随王嘉胤起事。
王死后,张献忠改投高迎祥,和李自成同属一股起义军。
张献忠不久即与李自成因故分裂,他率部进攻长江流域,李自成则进攻黄河流域。
随着起义力量的壮大,李自成称“闯王”,张则自称“八大王”。
在经历了13年的艰苦“创业”后,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称帝,国号“大西”,终于实现了皇帝梦。
张献忠爱财,且一以贯之,从不嫌多。
1644年,也就是清兵入关的那一年,张献忠则带兵入川。
在天府之国,他干了两件让他留下恶名的事:一是杀人,一是掠财。
据说,张献忠攻陷成都后,部下报粮草不足,他便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这个最困难的问题——杀人,杀百姓,杀伤兵。
成都有一块《七杀碑》,记录的便是他的杀人如麻:“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 张献忠对抢掠所得财产进行严格的控制,立下规矩: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
如此一来,整个四川之财尽归张献忠一人。
后来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
按明末白银的购买力与现在人民币折合比算,一两白银相当于当今300元左右。
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张献忠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财富,在明末清初那个动乱的年代,肯定是财富榜上有名的。
历史趣谈: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千金南下稀世宝藏下落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千金南下稀世宝藏下落之谜导语:自从两千年前,陈涉在大泽乡决定“反了”以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便一浪接一浪。
从东汉到隋唐,起义军一支强过一支。
到了元朝末年,红巾自从两千年前,陈涉在大泽乡决定“反了”以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便一浪接一浪。
从东汉到隋唐,起义军一支强过一支。
到了元朝末年,红巾起义更是赶跑了蒙古皇帝,让赤贫出身的朱元璋当上了大明皇帝。
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是农民起义起家的,他的第十几代孙子崇祯却被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逼得上了吊。
历代农民起义,参战的主体都是农民。
也难怪,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农民占了九成以上,那动不动就几十万上百万的义军不是农民还能是“市民”吗?但是,这并不代表,为首的头头也是农民。
陈胜和吴广是地道的农民,但是黄巢是农民吗?洪秀全是农民吗?自然,逼死崇祯的李自成不是农民,他的老搭档张献忠也不是。
那么,张献忠是何许人也?史载,张献忠原本是陕西延安卫的一个捕快,后来捕快当不成了就去当兵,直到当兵又被开除,这才想起“起义”。
要知道,他原来跑去当兵,那干的可是镇压农民起义的事儿呀。
可见,张献忠一开始,根本就没想过当什么“义军”。
当然,他拉起队伍以后,难免会打出一些“替天行道”“为名请命”之类的旗号来,也难免会和李自成一样,打出什么“均田免粮”的幌子来收买人心。
实际上,当张献忠夺得了权利之后,对农民的剥削并不亚于明朝统治者,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甚,比如杀人。
像那种以科举为名,将读书人骗来杀光的事情,明朝统治者也是不敢做的。
可是,张献忠做了。
要知道,正义有时候是掌握在读书人手里的。
所以,张献忠起义注定生活常识分享。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寻找张献忠江口沉银用上“黑科技”素材

寻找张献忠江口沉银用上“黑科技”这一次考古不在土里,而在水下,地图不是来自古籍,而是电子科大绘制的"3D藏宝图"。
水上电阻率成像法、两栖地质雷达、高精度磁法、频率域电磁法……这些"黑科技"和考古发掘就这样在四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发生了碰撞,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得到了证实。
1.2万余件文物出水!4月20日,四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江口沉银)2017~2018年度水下考古取得重大成果:首次出水明代蜀王金宝,据明史记载,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
世子承袭王位,止授金册,传用金宝,也就是说每个藩王府只有唯一一枚金宝;首次挖出"三眼火铳"以及刀矛箭镞等大量兵器,确认了江口为明代古战场遗址……在本次发掘中,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地学特色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以下简称"探测团队")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对超过10万平方米的探测区域进行了扫描成像,探测了古河道的位置,为"沉银有利储集区"的划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助力"江口沉银"水下考古的探测团队,由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牵头,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2地质队、重庆南江地质队、四川省冶金水文队、四川省地矿局106地质队、劳雷工业有限公司、四川省冶金605地质队、成都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共计10家地学领域的知名单位联合组队,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力量。
探测团队在2017年"江口沉银"一期考古工作中就积极参与,在"江口沉银"遗址区开展了"CT"扫描试验。
在本次二期考古中,探测团队进一步采用综合探测方案,避免了单一技术手段在信息层面缺乏印证的缺陷,进一步提高了"3D藏宝图"的精确度。
团队还开展了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与建模工作,使探测成果的可靠性有了极大提升。
藏宝数量亚洲第一!考古队抽干江水,揭开300年前张献忠沉银之谜

藏宝数量亚洲第一!考古队抽干江水,揭开300年前张献忠沉银之谜中国有五个失落宝藏:西夏王陵藏宝、楼兰王宝藏、李自成宝藏、张献忠宝藏和石达开藏宝,堪称中国宝藏传奇。
其中,最有名、藏宝最多、最吸引人的就是张献忠宝藏了。
据《世界年鉴》估算,张献忠的藏宝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财产能够养活一个国家,是四川五年的GDP总值。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民间传说,聊聊那些宝藏背后的故事。
图1 张献忠“江口沉银”村民潜江盗宝警方成立专案组2013年,每到夜深人静的夜晚,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江面上,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成群的船只从不同方向驶来,驶入江心后,就开始抛锚固定。
这时候一群穿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拿着金属探测仪的人,趁着夜色,“扑通”一声,就潜入了江中。
半响,又浮出水面。
接着,小船神神秘秘地消失在夜色之中……也就是在这一年,市面上总会流出金册、银锭、“西王赏功”钱币等多种文物。
虽然交易总是秘密进行的。
但是数量之多,再加上文物来历的特殊性,很快引起眉山警方的注意。
图2根据线索,警方持续调查发现,有人夜间潜入岷江,盗挖文物并高价倒卖。
于是迅速组建了“2014.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专案组,进行秘密侦查。
一经调查,发现不得了。
这群穿着潜水服、带着氧气管、拿着金属探测仪和成分分析仪,以及专业水下考古工具的“寻宝人”。
竟然一半以上,都是岷江彭山一带的村民!如果不是警方证实,任谁也想不到。
白天还扛着锄头的村民,到了晚上,就摇身变成了盗宝人。
传说变现实实际上,上个世纪90年代,陆续有百姓在江中打捞出一种金属的黑坨坨。
就在这片盗宝的江面上。
图3有一位村民还捡到了50两一枚的大银锭。
俗话“好事不出门,捡宝传千里”。
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得沸沸扬扬。
一时间,江边寻宝,人满为患。
刚开始,村民们只是好奇,试着到岷江河滩,用锄头啊、铁锹啊铲铲挖挖。
还真捡到了一些小铜钱之类的,但是不太值钱。
如果想多赚些,就要潜到水下,挖大物件。
历史趣谈张献忠宝藏之谜 张献忠千船宝银藏身在何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献忠宝藏之谜张献忠千船宝银藏身在何处
导语:“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张献忠千船沉银的传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这首一直在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流传数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张献忠千船沉银的传说,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这首一直在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流传数百年的童谣,也成为无数人追求张献忠财宝的“寻银诀”。
去年底,国内10余名权威专家齐聚彭山,并宣布: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经考证为历史记载的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流传数百年的童谣,终被证实。
3月14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彭山区文管所了解到,经四川省文物管理部门批准,石龙保护工程于14日当天全面动工,石龙将进行全面清淤,被掩埋的龙头和龙身将现世,3个月内石龙将有“出头之日”。
石/龙/破/土
高浮雕摩崖造像
保存完美,全国少见
57岁的赵尚春,是地地道道的彭山江口人,目前是彭山文管所文物保管员。
3月14日上午,走在江口镇石龙村泥泞的山路上,老赵有点喘,“石龙石虎就在这山腰的竹林里,等路修通了就好走了。
”
这是赵尚春今天第六次走这条路,石龙保护工程今天开始全面动工,作为曾经历过石龙修复的当地人,老赵很关心这条千年石龙。
在老赵的记忆中,这条路曾是当地村民通往场镇赶集的必经之路。
“你看这石砖,起码都是上百年了。
”上世纪70年代,彭山区开建红光支渠,这条道路已从此封闭。
但在建设过程中,石龙村一处悬崖,大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献忠遗宝”流传300年,未见真容,后来如何被发现并挖掘的
张献忠是明朝末年与闯王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清军入关后号称百万的李自成“大顺军”迅速败亡,而张献忠的“大西军”则进入四川继续活动,直到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底才被清和硕肃亲王豪格率军击败,张献忠本人也中箭而死。
此后随着清朝的建立,一首有趣的民谣也在四川各地广为流传:“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据说,这首民谣涉及张献忠留下的一笔巨额宝藏。
与同在四川流传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宝藏不同,“张献忠遗宝”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史料支持的。
据记载,就在张献忠覆亡的这一年年初,内外交困的大西军曾计划从水路出川,重新回到两湖地区继续发展。
但在沿岷江撤退途中,张献忠船队与南明大将杨展率领的水师遭遇,一番交战后损失惨重,战船被焚,沉没过半,张献忠慌忙率残部撤往川北地区,“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百,悉沉水底”。
此后,杨展一边组织士兵用长枪在岷江打捞,一边招募善泅者潜入水中,收获的金银全部接济川南百姓,使得当时全蜀“惟嘉定(今乐山)不饥”。
此后近300年的时间里,不少人都尝试寻找到能够“买尽成都府”的张献忠遗宝,但只有乾隆年间有人成功过1次,“获银万两有奇,珠宝多寡不一”。
此后,“张献忠遗宝”渐渐沦为江湖上的传说,再也没有人成功过,更没有人亲眼见过。
直到2005年,当地政府在岷江河道内修建引水工程时,意外挖出一段中间被掏空的木鞘(即将一根完整的木头剖成两半,中间掏空后再用铁或者铜片重新箍紧),里面装有7枚50两重的大银锭,银锭上刻有“湘潭县运粮官军行月银五十两”“沅陵县征完解司载充兵饷银五十两崇祯十年”等字样。
这一发现很快被人与“张献忠遗宝”联系在一起,因为张献忠大军入川前,长期在湖南、湖北活动,掌握着两省大批银锭。
此外,当初明将杨展命士兵用长枪打捞时,文献上形容是“钉而出之”,捞出的就是这种装盛金银财宝的木鞘,不过,由于这段木鞘是在河道饮水过程中获得,要想在滔滔岷江中获得更多证据,实在有些困难,因此是否确定是张献忠遗宝,还不敢十分肯定。
直到2014年“5.1彭山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告破,张献忠遗宝的确切信息终于大白天下。
当时警方追回了价值3亿元人民币的千余件文物,包括大西王张献忠赏赐给有功将士的“军功章”“西王赏功”金银币,及张献忠政权自己发行的“五十两银锭”等,还有铸造于1643年的虎钮“永
昌大元帅”金印册封金册。
大量的实物证据充分证明了张献忠遗宝的真实性,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势在必行。
2017年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多方论证和考察下,对岷江区域正式展开围堰考古(发掘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为遗址公布总面积的1/50)。
工作人员事先通过广泛调查、翻文献、借助金属探测等科技手段,确定发掘地点。
然后选择在岷江枯水期,通过临时围堰的方式,用抽水机把围堰内水排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明确河床深浅及遗物的大致分布,进行考古发掘,先后出水文物42000余件,可谓硕果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