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的性质和主要用途
乙烯法pvc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乙烯法pvc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乙烯法聚氯乙烯(PVC)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塑料材料,它通过乙烯单体的聚合反应得到。
PVC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稳定性,因此在许多不同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乙烯法PVC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成本低廉,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工程塑料之一。
乙烯法PVC的生产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乙烯单体与氯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
通过控制聚合反应的条件,可以调节PVC的分子结构和性能。
乙烯法PVC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PVC的生产更加高效,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生产出不同性能的产品。
乙烯法PVC具有一系列出色的物理性质,包括高强度、耐热性、耐化学品侵蚀性以及良好的电绝缘性等。
这些物理性质使得乙烯法PVC在建筑、汽车、电子、医疗和包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建筑领域,乙烯法PVC广泛用于管道、地板、窗框、壁纸等建筑材料的制造。
其耐腐蚀性和易加工性使得PVC成为了一种理想的替代材料,取代了传统的金属材料,并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在汽车工业中,乙烯法PVC常被用于制造汽车内饰件、密封件和电线保护套等。
它的热稳定性和耐用性使得PVC能够在汽车的恶劣环境条件下保持较长的使用寿命。
在电子领域,乙烯法PVC被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的绝缘层、电子元件的外壳和绝缘套等。
它的电绝缘性能和耐热性能使得PVC成为电子产品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此外,乙烯法PVC还被广泛用于医疗器械、输血管道和食品包装等领域。
PVC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医疗领域中常用的材料之一。
然而,乙烯法PVC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在加工和回收过程中可能释放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方法被引入到PVC的生产和处理中,以提高其环境友好性。
综上所述,乙烯法PVC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工程塑料,在建筑、汽车、电子和医疗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相信乙烯法PVC的应用领域将会进一步扩大,并且逐渐取得更加环境友好的生产和处理方式。
氯乙烯生产及危害综述

氯乙烯简介第一部分氯乙烯物理化学性质1 名称化学名:氯乙烯(chloroethylene)、乙烯基氯(vinyl chloride)2 物理性质2.1 性状:无色、有醚样气味、易液化气体,沸点-13℃,临界温度151.5℃,临界压力5.57MPa。
相对密度2.2%。
它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3.6%~33% (体积),在加压下更易爆炸。
2.2 贮运:贮运时必须注意容器的密闭及氮封,并应添加少量阻聚剂。
3 化学性质结构式: CHCL=CH2不饱和度:1分子式C2H3CI 相对分子量62.4987密度(空气=1) 2.2 闪点-78℃熔点159.7℃危险性符号R11 R12 R45 R23/24/25 R39/23/24/25CAS登录号75-01-04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等多数有机溶剂EINECS登录号200-831-0 UN危险货物UN1086 2.1稳定性:稳定危险反应: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或无抑制剂时可发生烈聚合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禁配物:强氧化剂危险的分解产物:氯化氢第二部分氯乙烯的生产1 氯乙烯的发现1835年法国人V.勒尼奥用氢氧化钾在乙醇溶液中处理二氯乙烷首先得到氯乙烯。
20世纪30年代,德国格里斯海姆电子公司基于氯化氢与乙炔加成,首先实现了氯乙烯的工业生产。
初期,氯乙烯采用电石,乙炔与氯化氢催化加成的方法生产,简称乙炔法。
以后,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氯乙烯的合成迅速转向以乙烯为原料的工艺路线。
1940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开发了二氯乙烷法。
为了平衡氯气的利用,日本吴羽化学工业公司又开发了将乙炔法和二氯乙烷法联合生产氯乙烯的联合法。
1960年,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开发了乙烯经氧氯化合成氯乙烯的方法,并和二氯乙烷法配合,开发成以乙烯为原料生产氯乙烯的完整方法,此法得到了迅速发展。
乙炔法、混合烯炔法等其他方法由于能耗高而处于逐步被淘汰的地位。
乙烯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1].
![乙烯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1].](https://img.taocdn.com/s3/m/666130dd910ef12d2bf9e702.png)
乙烯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一、概述1.氯乙烯的性质和用途氯乙烯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的有乙醚香味的气体,沸点-13.9℃,临界温度142℃,临界压力为5.12MPa,尽管它的沸点低,但稍加压力,就可得到液体的氯乙烯。
氯乙烯易燃,闪点小于-17.8℃,与空气容易形成爆炸混合物,其爆炸范围为4~21.7%(体积)。
氯乙烯易溶于丙酮、乙醇、二氯乙烷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是0.001g/L。
氯乙烯具有麻醉作用,在20~40%的浓度下,会使人立即致死,在10%的浓度下,—小时内呼吸管内急动而逐渐缓慢,最后微弱以致停止呼吸。
慢性中毒会使人有晕眩感觉,同时对肺部有刺激,因此,氯乙烯在空气中的允许浓度为500ppm。
氯乙烯是分子内包含氯原子的不饱和化合物。
由于双键的存在,氯乙烯能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工业应用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是其均聚与共聚反应。
氯乙烯是聚氯乙烯的单体,在引发剂的作用下,易聚合成聚氯乙烯。
氯乙烯也可以和其它不饱和化合物共聚,生成高聚物,这些高聚物在工业上和日用品生产上具有广泛的用途。
因此,氯乙烯的生产在有机化工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氯乙烯的生产方法氯乙烯首先在工业上实现生产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是使用电石水解成,乙炔和氯化氢进行加成反应得到的。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C2 + 2H2O → Ca(OH)2 + C2H2C2H2 + HCl CH2CHCl50年代前,电石是由焦炭与生石灰在电炉中加热生成:CaO+3C CaC2 + CO随着氮乙烯需求量的增加,人们致力于寻找生产氯乙烯更廉价的原料来源。
在50年代初期,乙烯成为生产氯乙烯更经济、更合理的原料。
实现了由乙烯和氯气生产氯乙烯的工业生产路线。
该工艺包括乙烯直接氯化生产二氯乙烷及二氯乙烷裂解生产氯乙烯。
随后,人们注意到二氯乙烷裂解过程,除生成氯乙烯外还生成氯化氢。
由此,工业界想到由氢化氢可以连同乙炔生产工艺一起生产氯乙烯。
CH 2=CH2十C12 → CH 2C1—CH 2C1CH 2C1—CH 2C1 → CH 2=CHC1十HC1十HCl → CH 2=CHC150年代后期,开发出乙烯氧氯化工艺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对氯乙烯的需求。
氯乙烯的聚合

氯乙烯的聚合一、氯乙烯物理性质:氯乙烯: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易燃的气体,沸点℃; ,凝固点一℃;,闪点一78℃,自燃点472℃,爆炸极限4%一22%。
氯乙烯是致癌物,具中等毒性。
二、安全喷淋水系统聚氯乙烯树脂是由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
国内外聚氯乙烯生产厂曾多次发生聚乙烯单体空间爆炸事故,损失惨重。
氯乙烯单体的泄漏,直接威胁着生产的安全。
使用安全喷淋水系统,对泄漏的氯乙烯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并且隔绝空气,降低了环境温度,防止了空间爆炸,从而达到了安全生产的目的。
三、生产工艺流程:聚氯乙烯生产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性强、有毒有害物质多、生产过程连续性强、生产工艺复杂等特点,生产情况复杂、条件多变,稍有疏忽就会发生事故。
悬浮氯乙烯聚合过程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先将去离子水加入聚合釜内,并将聚合配方的助剂如分散剂、缓冲剂等加入釜内搅拌,然后加入引发剂,密封聚合釜,抽除釜内空气,必要时用氮气替换,使釜内残留氧含量降至最低,最后加入氯乙烯单体VCM,然后通过反应釜夹套中的过热水加热,将釜温升至预定温度并进行聚合。
为了缩短聚合周期,也可以在反应釜脱氧后开始加热釜内物料,达到预定温度时再加入单体并开始聚合。
聚合反应大量放热"VCM生成PVC时放热量1532kJ/kg"。
这些聚合反应热通过3种方式散热,但是根据反应釜大小,3种途径可以只利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散热:1)釜夹套冷却水;2)釜内冷水管;3)釜顶冷凝器等。
要严格操作技术,始终保持预定反应温度,以保证氯乙烯产品质量。
如果釜内聚合反应放热不足或失控造成温度过高不下时,釜内饱和蒸汽压也将大大超过反应釜的操作压力甚至设计压力,从而造成聚合釜的物理破坏。
对此在制造聚合釜时对温度及压力的设计留有充分的余量,防止物理爆破酿成的灾难性后果。
聚合反应的温度、压力的失控事故常常发生在反应的前中期,即VCM聚合为PVC的转化率小于70%时"单体富相存在,才会发生上述温度!压力超高"VCM转化率大于70%时,单体富相消失时,压力稳步降低。
氯乙烯

氯乙烯(1)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氯乙烯;乙烯基氯化学品英文名:chloroethylene; vinyl chloride分子式:C2H3Cl相对分子量:62.50(2)成分/组成信息成分:纯品CAS No:75-01-4(3)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急性毒性表现为麻醉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氯乙烯病。
本品为致癌物,可致肝血管肉瘤。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病人出现眩晕、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可发生昏迷、抽搐,甚至造成死亡。
皮肤接触氯乙烯液体可致冻伤,出现局部麻木,继之出现红斑、水肿,以致坏死。
眼部接触有明显刺激症状。
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消化功能障碍、雷诺氏现象及肢端溶骨症。
重度中毒可引起肝硬化。
皮肤经常接触,见干燥、皲裂,或引起丘疹、粉刺、手掌皮肤角质化、指甲变薄等;有时偶见秃发。
少数人出现硬皮病样改变。
肝血管肉瘤系氯乙烯所致的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职业性肿瘤,本症状主要见于清釜工。
环境危害:对大气可造成严重污染。
燃爆危险: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4)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
不要涂擦。
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
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传播。
(5)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燃烧或无抑制剂时可发生剧烈聚合。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氯化氢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氯乙烯

氯乙烯msds中文名称氯乙烯英文名称:chloroethylene;vinyl chloride分子式:C2H3Cl;CH2CHClCAS: 75-01-4 RTECS:KU9625000 危编号:21037理化性质外观及性状:无色具有醚增气味的气体。
熔点:-159.8℃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沸点:13.4℃相对密度:空气2.15 水0.91闪点:-78℃/开杯爆炸极限: 3.6%-30.0%自燃点:蒸气压:346.53kPa/25℃燃烧爆炸危险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燃烧或无抑制剂时可发生剧烈聚合。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稳定性:稳定禁忌物:强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毒害性及健康危害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毒性资料LD50:500mg/kg(大鼠经口)。
LC50:职业接触限值MAC:30 mg/m3PC-TWA: mg/m3PC-STEL: mg/m3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急性毒性表现为麻醉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氯乙烯病。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病人出现眩晕、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可发生昏迷、抽搐,甚至造成死亡。
皮肤接触氯乙烯液体可致红斑、水肿或坏死。
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消化功能障碍、雷诺氏现象及肢端溶骨症。
皮肤可出现干燥、皲裂、脱屑、湿疹等。
本品为致癌物,可致肝血管肉瘤。
氯乙烯是一种刺激物,短时接触低浓度,能刺激眼和皮肤,与其液体接触后由于快速蒸发能引起冻伤。
对人体有麻醉作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与轻度酒精中毒相似的症状。
吸入量在0.5%以上时,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神不安、不辨方向,暴露于含量达20%~40%的浓度时,可使人产生急性中毒。
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是一种使用一个氯原子取代聚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的高分子材料,是含有少量结晶结构的无定形聚 合物。这种材料的结构如下:-(CH2-CHCl)n-。PVC是VCM单体多数以头-尾结构相联的线形聚合物。碳原子为锯 齿形排列,所有原子均以σ键相连。所有碳原子均为sp3杂化。
在PVC分子链上存在短的间规立构规整结构。随着聚合反应温度的降低,间规立构规整度提高。聚氯乙烯大 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头头结构、支链、双键、烯丙基氯、叔氯等不稳定性结构、使得耐热变形及耐老化差等缺点。 故作交联后,可将该类缺点消除。
氯乙烯反应方程式_概述及解释说明

氯乙烯反应方程式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长文旨在对氯乙烯反应方程式进行概述和解释,探讨其定义、结构以及反应路径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应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展示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
同时,本文还将回顾近年来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思路进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以下结构展开:首先,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介绍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的定义与解释,包括相关化学概念和背景知识,以及氯乙烯的结构与性质。
随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氯乙烯主要反应路径及影响因素,强调加氢反应路线、高聚物生成反应路径以及其他重要反应路径和影响因素。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展示氯乙烯反应方程式在工业生产中的常见运用,并对新颖反应方程式在氯乙烯合成中的前景进行讨论。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的研究思路和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全面地介绍氯乙烯反应方程式,以增进读者对该领域的理解。
通过深入剖析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的定义、结构、反应路径及影响因素,我们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有用的参考,并为进一步推动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相关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的定义与解释2.1 化学概念和背景知识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2H3Cl。
它是乙烯分子中一个碳原子被氯取代形成的单体,属于卤代烯烃。
由于其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氯原子,使得氯乙烯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并广泛用于化工行业的生产。
2.2 氯乙烯的结构与性质氯乙烯分子由两个碳原子、三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组成。
在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个碳-碳双键和一个碳-氢单键。
这种双键结构使得氯乙烯分子具有一定的不饱和度,易发生化学反应。
氯乙烯的主要性质包括:无色、可压缩液体;有特殊刺激性味道;密度较小;沸点相对较低等。
同时,它也能够与许多其他物质发生多样化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