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共30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课件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纪元:中华民国纪年
孙中山就职合影
中华民国国旗 五色旗
大总统誓词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2)制度选择:
材料1:内阁制乃平时不使 用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 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 非常时代所宜……余亦不 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 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 计。 ——孙中山(1911年12月)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颁布《修正 大总统选举 法》,总统 任期为十年, 可连选连任。
2.民初政争——北洋军阀统治(2)政党政治失败
▶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辛亥革 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行政 立法
内阁
参议院
政治
体制
司法 最高法院
总统 总理
国家元首 总统命令
政府首脑 总理附属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4)制度反思:责任内阁制有何不足
今天改选总统,把革命大业,让渡于一个老奸巨滑的官僚……临 时约法这时还在讨论中,我们要防总统的独裁,必须赶紧将约法完成, 并且按照法国宪章,规定责任内阁制,要他于就职之时,立誓遵守约法。
总统制
材料2:内阁若有不善之行为, 人民可以推倒之,另行组织 内阁。总统制度为总统担负 责任,不但有皇帝性质,其 权力在英、德诸立宪国皇帝 之上……现就中国情形论之, 以内阁制为最佳。
——孙中山(1913年春)
责任内阁制
1.民初政争——南京临时政府
(3)制度确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为原则,确立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制内阁, 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统命令需要国务员副署才可生效。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四)司法机关
• • • • • 四级三审制 第一级:初等审判厅 第二级:地方审判厅 第三级:高等审判厅 第四级:大理院,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政权
• 省、道、县、镇(乡)当时设有22个省, 未设省的有京兆、热河、察哈尔、绥远、 川边5 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机关
• • • • • • • • • 1.立法机关--省议会 2.省行政长官--都督 民政长 1913.1.8—1914.5.23 巡按使、省长 1914.5.23—1917.9.6 省长 1917.9.6以后 3.地方军政机关 巡阅使:省以上设立 省都督: 1914 年,各省设将军管军政,以后有督军、督理、督 办等名称。
《中华民国约法》: 1.废除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 2.总统权力不受限制 3.取消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归总统 4.实行变相的总统终身制 15 .特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直接 掌握军权。
(四)北洋政府的变迁
• 洪宪帝制 • 1.洪宪帝制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 大倒退 • 2.但未退回到封建君主专制——二元君 主制
• 1905年《中国同盟会宣言》将“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 权”“其措施之次序”分为三个时期— —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 • 1914 年《中华革命党总章》中称为军政 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 1924年孙中山手定《建国大纲》中将建 设之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
(二)南京政府建立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现代 政治制度史
绪
论
• 绪论讲三个问题: •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和目的 •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 同性问题 • 三、参考论文和书目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 究的对象和目的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精美课件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 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从空间分布来看,革命根据 地有何特点?
①两省交际处的山区 ②长江以南的地方 ③分散,没连成片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时间: 1931年 地点: 江西瑞金 名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标志: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文件: 宪法大纲 意义: 中共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马工程教材《中国近代史》
训政时期的到来——颁布《训政纲领》
主要内容: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
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
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 府总揽执行;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 重大国务。
“宋案”后,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被镇压
国会议员受袁世凯胁迫,选举其为正式大 总统后,其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袁世凯复辟始末
盖中国如欲保存独立,不得不用立宪政治,而从其国之历史习惯、社会
经济之状况,与夫列强之关系观之,则中国之立宪,以君主制行之为易,以
共和制行之则较难也。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初期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 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1、找陕甘宁、晋察冀二块根据地位置。
2、抗日根据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①在敌后 ②大多在长江以北 ③很多连成一片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需要。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 去参议会选举产生。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从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对象到如今东方腾飞的巨龙,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究。
探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政治制度是不得不谈的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1840年以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闭关锁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虚幻中无法自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的条约并不能让统治者完全清醒,随后太平天国的建立几乎让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汉臣并在洋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制之师”的八旗和绿营的腐败从侧面反应出整个清王朝的腐朽。
清王朝作为我们封建史上最后的王朝,虽然吸取历代专制统治的教训,丰富了专制统治的经验,但是在经历过康雍乾盛世之后不断地衰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成为强弩之末,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在西方列强以华治华的政策下,统治集团逐渐买办化,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
此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人民处于封建统治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饥寒交迫且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民党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 成立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 宋教仁遗像
“宋案” 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
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二次 革命”
宋教仁被杀,孙中山力主武装讨袁,国民党发动了 “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 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 治制度
基本政 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结合教材18页,梳理建国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
1949年《共同纲领》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 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清帝直逊接位目诏的书:》防1止912袁.2世.12凯独第裁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根中时本华政目民府国 成的临立:以1法91律2.1否.1 定专第制四,十巩四固条共和国,务保员障辅民佐权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责四任十内五阁条 国防务止员袁于世临凯时专大权总,统维提护出共法和律制案度公
各级苏维埃政权→中华苏~共
抗日根据地(1937—1945)
边区政府+各级参议会
解放区(1946—1949)
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会堂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告
思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在人民共和国体制建设 上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百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主发展史。
陈独秀曾指出:“民主主义是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致于政治消灭之间,各时代多数阶级的人民,反抗少数特权之旗帜。
”事实求是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就必须承认,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的历史。
实现国家民主化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在百年民主政治的实践中,中国人付出了巨大艰辛,留下了鲜明足迹。
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的历史。
实现国家民主化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之一。
一.关于民主问题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
1.19世纪40到60年代,鸦片战争后,国门渐开,中国人对民主政治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英国的议会。
书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衙门公议乃行。
”魏源是中国称赞民主制度的第一人。
他指出,美国“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
2.19世纪70——80年代,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有识之士对民主的认识越发深入。
第一,明确民主是立国的根本。
郭嵩焘最先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在1875年清廷关于海防的讨论中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他在出使英国后进一步认识到民主的决定性,他在1877年12月22日写道:“计英国之强……在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此其立国之本也……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
”第二,倡导“君民共主”。
用君主立宪制取代中国专制制度,是19世纪70-80年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主流。
郑观应在成书于1875年的《易言》中介绍了泰西列国的两院制,建议朝廷“仿泰西之良法”,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主张“开设议院”。
1883年,翰林院编修崔国因在《奏为国体不定后患方深请鉴前车速筹布置恭折》中,向清廷强调“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
他主张由王公大臣组成上议院,由“各省民间公举之人士”组成下议院。
新教材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

创 建建 立人 革民 命革 根命 据政地权 建 抗立 日抗 根日 据根 地据 的地政权建设 建 发立 表行 《政 论区 人民民主专政》
核心提纲
主要制度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具体内容
政协制度
发展历程及职能变化
人民代表大会
发展历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特色的制度理论体系
目的和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去抗需参日要议根。会据选设地置举的各产政级生权。参建议设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 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 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 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 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19度49
政商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确立,代人大
1954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代人大职能结束,参政议政
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提出“长期共、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1978
改革开放后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政协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
《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 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工 为人中论阶华人级人民领民民导共主的和专以国政工奠》农定提联了出盟理未为论来基础的。的国人家民是民什主么专样政的的国国家家?。有何意义?
《中 国近代至当代政 治制度演变》党政分工明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演变》党政分工明《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演变——党政分工明》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反映了国家在不同时期对政治体制的探索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历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清朝末期,试图通过“戊戌变法”等改革来挽救危局,但由于封建势力的顽固和改革的不彻底,最终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然而,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挠,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共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为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种政权形式充分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制定法律法规,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政治协商会议是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前言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的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