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清朝在万国运动会上的国歌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歌:一首诗配上了“茉莉花”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这首中华民国国歌曾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选为世界最佳国歌。1937年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将国民党党歌作为正式国歌,国民政府随即颁布命令,以法令的形式宣布国民党党歌为国歌,并沿用至今。
后来的清政府统治者依旧蛮横地拒绝创制国歌的建议,他们认为,只有皇家之“家歌”,无需国歌。直到1906年,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颂龙旗》,清朝官员们就用这首军歌取代国歌。每当国际交往中需要演奏国歌时,便用此歌代替。中国第一首法定国歌是1911年即清政府颁布的《巩金瓯》,由著名翻译家严复作词、雅好昆曲与京剧的溥侗作曲:
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后来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又将最后两句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重新改过的这首国歌依旧是文言文。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结果袁世凯暴卒后,灵柩回彰德安葬,便也由这首歌送他上路了。随着袁的灭亡,这首"国歌"也就自行废止,成为他的"挽歌"。1921年北洋政府又将《卿云歌》重新作为国歌。
追溯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是以李鸿章命名的《李中堂乐》,但其的诞生却颇为尴尬。1896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西欧和俄罗斯访问。在欢迎仪式上,各国要演奏中国国歌。中国自唐虞以来,“几至于无国号、无国徽、无国旗、无国歌”。李鸿章只能临时抱佛脚,临时把王建的一首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茉莉花》曲谱,充当国歌。其歌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由于此曲实为“应景”,所以毫无国歌的气魄。但实际上,清朝外交官曾纪泽出使英、法兼任驻俄公使时,谱写了名叫《普天乐》的歌曲作为“国乐”的草案上呈朝廷,但遗憾却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而这首《李中堂乐》由于根本就没有国歌味。在李鸿章去世后,它也很快被人们淡忘了。
【教案】《茉莉花》音乐教学设计

《茉莉花》音乐教学设计年级:九年级(7)班课型: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教材分析】江苏民歌《茉莉花》属小调类民歌,产生于明清时代,最早叫《鲜花调》,2/4 拍,单乐段歌曲。
它以五声调式和级进的旋律表现了委婉流畅、柔和优美的江南音乐风格,全曲婉转精美,感情深厚含蓄,生动地刻画了少女对洁白无瑕、美丽圣洁、芬芳怡人、朴实无华的茉莉花的爱慕与眷恋之情,是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的好教材。
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多次在国家与国际的重要活动中演奏,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因此它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
学生通过对茉莉花香味、外型的了解以及对歌曲旋律逐步深入的感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茉莉花的美,在此基础上达到有感情的完美表达。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欣赏和感悟音乐的能力,并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情感易激发。
此歌曲旋律节奏简单流畅,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情感领悟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的】1.情感、态度价值观: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并对我国拥有优秀的民歌遗产感到自豪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听赏、辨析等活动,同学们能够感受民歌风格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因素的关系;3.知识与技能:1)能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2)欣赏多首以“茉莉花”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了解它们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
【教学重点】能够用舒展、流畅、柔美的声音熟练地演唱江西民歌《茉莉花》【教学难点】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表述出它们在情感、风格、文化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演唱法聆听法辨析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同学们告诉老师,民歌体裁分为哪三类?2.现在聆听四首曲子片段,请辨析它们分别属于什么体裁?1)《无锡景》 2)《放马山歌》3)《川江船夫号子〉〉 4》《茉莉花》3.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最后一首曲子的曲名是什么?是哪个地方的民歌?4.简介茉莉花:茉莉花也叫茉莉,为白色的小花,小巧玲珑,清香四溢。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赏析

曲 调 特 色
曲调特色(江苏版本)
曲调
起、承、转、合式的四句体乐段,细腻优美,委婉动人;旋律 起伏大、曲折流畅、婉转抒情。
第一句分为两个短句,其结构对称,落音相对。 第三句是紧缩句,并且在句后不停顿,紧紧衔接第四句,旋律 起伏大,旋法及节奏变化较多,以悠扬婉转的拖腔做结束,曲折流畅, 婉转抒情。
——(元)许棐
麝著人簪茉莉, 红潮登頰醉槟榔
——苏轼
《茉莉花》曲调 —— 西方审美
《茉莉花》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此同 时, 它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又能 与西方的审美习惯完美适应。 (宋祖英&席琳•翁迪版)
江南小调《茉莉花》 成为中国悠长的历史中 雅俗共赏的典范 它的形象超越了时空限制 将古老中国深厚的艺术魅 力带给了全世界
《茉莉花》的百世清芳
20多年后,英国学者约翰·巴罗的《中国游记》出版。该书 用11页的篇幅介绍了中国音乐国人恩格尔出版的《最古老国家的音乐》、丹麦 人安德烈编著的《民间歌曲和旋律》中,均收录和引用了 《茉莉花》的曲谱,只不过名称不尽相同
揭示了这位少女爱花、惜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表现了一 个天真、可爱、活泼、纯洁的美好形象,同时生动又含蓄地表达了人 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各 有 千 秋
三版《茉莉花》对比
歌词
方言 速度 节奏
旋律
风格
江苏 民歌
歌词重叠
江南 吴语 方言
中 速 稍 快
东北 民歌
衬词
东北 中 方言 速
历史将记住李鸿章

历史将记住李鸿章作者:翟烺吉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18年第04期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
开幕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
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
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没有国歌。
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
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首国歌都没有。
在一片嘲笑声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
他挺着腰肢,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
这位老人就是大清权臣李鸿章。
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今天,我们不读李鸿章,不知爱国为何物,更不会知道,在历史洪流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时需要多大的勇气。
1858年,李鸿章入曾国藩门下当幕僚学习经世致用,思想进步飞快。
1862年,李鸿章率领淮军与太平军激战取得了胜利,当时淮军9000人,太平军10万人,收到捷报的那一刻,曾国藩连夜上折,举荐李鸿章接任江苏巡抚。
曾国藩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在把江苏交给李鸿章的同时,也把大清国的后几十年都交给了他。
竟不料,时至晚清,在与世界对赌国运中,西方国运日上,中国国运日下。
李鸿章“一变”:变中国之体力,用武器强大中国。
李鸿章“二变”:变中国之脑力,为中国培养近代文化人才。
李鸿章“三变”:变中国实业。
然而,古老的中国,疲惫衰老,风光不再,在现代文明前,风雨欲来,单靠李鸿章这样的权臣孤身支撑,又怎能支撑得住?1871年8月,当李鸿章用颤颤巍巍的手签下《中日修好条规》,从那天起,他的后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签约。
1895年3月20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关于《马关条约》的谈判僵持不下。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回住处路上遇刺。
谈判最后一天,李鸿章已是疲惫不堪,在谈判桌上,我们看不到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
最新苏少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花》教案

苏少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花》教案课题:《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茉莉花》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教学目标:1、了解民歌是人民群众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产物,聆听各地的民歌《茉莉花》,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归纳民歌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人文风俗及地方语言都有密切关系;2、学唱中国民歌《茉莉花》,尝试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表达出歌曲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委婉细腻的江南民歌特点。
3、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学唱乐曲的主题旋律,能对中国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特点、风格变化进行正确评价,体验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美。
教学内容: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学重点:用二声部合唱的形式演唱中国民歌《茉莉花》教学难点:以情带声演唱歌曲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短片,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回答小结江南水乡,一个秀美的少女吹起修长的竹笛,婉转悠扬的《茉莉花》旋律如清泉般流淌而出,响彻行云,穿越时空,从江南到巴黎,从埃及到罗马,老人、孩子、绅士、修女,无不侧耳倾听,心驰神往……这部以经典民歌《茉莉花》为“主角”的短片,传递了“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的真诚愿望,也将“中国民歌的好声音——茉莉花”的和谐之音传遍了世界。
(课题)二、茉莉溯源——《鲜花调》1、《茉莉花》最初叫《鲜花调》,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就记录了三段歌词。
据专家考证清代时的《鲜花调》就是在明代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的。
江苏民歌《茉莉花》是《鲜花调》最基本的旋律形态,歌曲曲调细腻优美、旋律婉转流畅,具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特点,宛如一幅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的图画。
大家想不想听老师用扬州方言唱一段?2、老师弹唱《鲜花调》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玫瑰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玫瑰花开碗呀么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奴有心采一朵戴,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茉莉花》中国民歌简谱

《茉莉花》中国民歌简谱《茉莉花》是中国民歌,起源于南京六合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由军旅作曲家何仿采自于六合的民歌汇编整理而成。
1957年完成改编曲、词。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 。
《茉莉花》创作背景灵感来源茉莉花这种植物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广东一带(南越、南海),到宋代开始广泛种植于福建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
作词编曲经过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 ;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 ;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

浅析《茉莉花》流传史一、《茉莉花》在古代的流传远古时期,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音乐。
原始社会的车轮逐渐向奴隶社会开进,人类文明也不断进步。
春秋战国时周朝开始了“采风”制度,派专人到民间收集、修改民歌。
秦汉时期民歌成为了人民的声音,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与黑暗。
封建统治千余年后,元朝出现了小曲,亦称小令。
明清时期出现了民歌、小曲(小调)的歌词集和曲谱集,在刊行、华秋萍编著的《借云馆曲谱》(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和清贮香主人编辑的《小慧集》(公元1821年)中都有关于《鲜花调》的记载。
1804年,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中,称《茉莉花》“似乎是中国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中国旅行记》书中的《茉莉花》英译歌词,是该曲在欧洲最早的英文记载,此外,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使西方人能够开始传唱《茉莉花》。
二、《茉莉花》在近现代的流传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出现了许多反应社会现实的新民歌。
《茉莉花》在我国大疆南北都得到了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歌词不同,特别是方言音韵的不同,使得曲调渐渐发生一定的变化。
流传在江浙一代的《茉莉花》与《小慧集》中所载的《鲜花调》基本曲调相同,但其旋律起伏较大,更加活泼流畅,抒情委婉,是《鲜花调》的变体形式之一,也成为了其她《茉莉花》的基本旋律形态。
大部分《鲜花调》的民歌变体都唱《茉莉花》原词,叙述《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第一段用茉莉花比喻爱情,借以抒情,传唱最广。
如:河北南皮的《茉莉花》、东北的《茉莉花》、山西的《茉莉花》等等。
1924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茉莉花》作为他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的音乐主题,让世界亿万观众对这首具有浓郁中国民间韵味的《茉莉花》迷恋不已。
1942年初冬,军旅音乐家何方在江苏六合地区从民间艺人袁子柏哪里搜集到《鲜花调》。
茉莉花--清朝的国歌

清朝国歌作者:zenmax 王国伟澳门回归仪式时曾播放了一首《茉莉花》。
我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在仪式前乐队好像也吹奏了《茉莉花》。
那么中国的民歌很多,为什么会选这首歌作为国家领土回归的吹奏歌曲之一,不管是巧合或者是有意,这首歌和100年前这一些领土被掠夺出去的一个人关。
他就是清朝的外交史臣李鸿章。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是耆英奉命代表大清所签;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是李鸿章奉皇命代表大清所签。
那么李鸿章经手了不平等条约的签字,又和《茉莉花》有何关系呢?确有关系,是因为李鸿章签约后在万国运动会上表演了《茉莉花》并把《茉莉花》变为了大清的国歌。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夏,李鸿章出任专使,受皇上派遣赴俄国以庆贺沙皇加冕礼为名实是迫签《中俄密约》。
此后的行程便是游历和考察欧美多国。
他访问法兰西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巴黎开幕。
李鸿章应邀观礼。
万国运动会开幕式有一个隆重的仪程,就是升各国国旗。
同时奏各国国歌。
有趣的是,在升大清帝国国旗时,只有两个人在旗杆下拉动旗绳,黄旗慢慢的升起却没有国歌吹奏,一时十分冷场。
引来一片洋人议论嘲笑声。
李鸿章年逾古稀,白发萧疏,原本是应邀观礼的嘉宾,见此窘状,他健步离席,走到黄龙旗下,傲然挺立,大声清唱家乡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这时,全场很吵,几乎听不见李鸿章的歌声。
随着他那1.85米高大的身躯和伸开双臂自信的表情,慢慢,全场鸦雀无声,只有这个老头像模特一样的表演和邻近的人都能听见他换气的声音。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这时,旗已到顶端,旗绳也已固定好,旗手和人们似乎屏住呼吸,眼睛都集中在黄龙旗下的老头生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在万国运动会上的国歌
作者:zenmax 王国伟
澳门回归仪式时曾播放了一首《茉莉花》。
我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在仪式前乐队好像也吹奏了《茉莉花》。
那么中国的民歌很多,为什么会选这首歌作为国家领土回归的吹奏歌曲之一,不管是巧合或者是有意,这
首歌和100年前这一些领土被掠夺出去的一个人相关。
他,就是清朝的外交史臣--李鸿章。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是耆英(李鸿章前臣)奉命代表大清所签;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是李鸿章奉皇命代表大清所签。
那么李鸿章经手了不平等条约的签字,又和《茉莉花》有何关系呢?确有关系,是因为李鸿章签约后在万国运动会
上表演了《茉莉花》并把《茉莉花》变为了大清的国歌。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夏,李鸿章继耆英之后出任专使,受皇上派遣赴俄国以庆贺沙皇加冕礼为名实是迫签《中俄密约》。
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傻了眼: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国歌是什么。
没办法,李鸿章只好把它理解为一首中国的歌曲,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
歌词还算大方:“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
此后的行程便是游历和考察欧美多国。
他访问法兰西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巴黎开幕。
李鸿章应邀观礼。
万国运动会开幕式有一个隆重的仪程,就是升各国国旗。
同时奏各国国歌。
有趣的是,在升大清帝国国旗时,只有两个人在旗杆下拉动旗绳,黄旗慢慢的升起却没有国歌吹奏,一时十分冷场。
引来一片洋人议论嘲笑声。
这正是1881年,身为洋务大臣的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纵高三尺、横高四尺的长方形旗帜。
他曾在19世纪60年代上奏过慈禧太后,
请求颁制国旗。
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国旗为长方形黄龙旗。
自此,清政府的国旗才算最终确定。
所以这国旗李鸿章太熟悉了。
而这时的李鸿章年已逾古稀,白发萧疏,原本是应邀观礼的嘉宾,见此窘状,他健步离席,走到黄龙旗下,傲然挺立,大声清唱家乡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
,而没有唱自己所编的《李中堂乐》。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它。
”
这时,全场很吵,几乎听不见李鸿章的歌声。
随着他那1.85米高大的身躯和伸开双臂自信的表情,慢慢,全场鸦雀无声,只有这个老头像模特一样的表演和邻近的人都能听见他换气的声音。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这时,旗已到顶端,旗绳也已固定好,旗手和人们似乎屏住呼吸,眼睛都集中在黄龙旗下的老头生身上。
李鸿章好得意,不用费力接着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唱完了,没声了,那数秒钟全场悄然肃静,旋即掌声雷动,人潮纷纷涌起。
主席台都在问这位老人是谁。
李鸿章似乎领略到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才是他真正的
使命。
从此,这首《茉莉花》也就成为国际认可的清朝的国歌而传遍了世界。
《茉莉花》---也是在国际场合上唯一一次,以清唱来代替奏乐升国旗的清朝国歌,而不是后称《李中堂乐》的“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曲。
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并在正式国歌《巩金瓯》未出前,暂成为国歌。
每当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演奏国歌时,便使用该首军歌代替。
直至宣统三年的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创作、呈览的“国乐”《巩金瓯》定为国歌,但6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灭亡了。
(作者: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作于陕西商丹工业园区一行科技佛陀表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