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
饮茶方法的演变

明清时期,使用撮泡法
这是我国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直到 今天仍为广大群众所沿用。
品茶十分重视沏泡技巧和追求艺术韵 味,这是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的雅趣。 至於普通老百姓为了解渴而泡茶,自 然没有必要这么讲究,只要将茶叶放 进壶里和杯中,冲入开水,稍停片刻 即可饮用。这是最简单的撮泡法。
但是随著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的发达,人们生活节 奏加快,传统的茶叶产品和饮用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 的需要,在一些青少年当中,甚至对传统的撮泡法也嫌麻 烦,追求快速、简便、易于操作和携带的茶叶产品及其饮 茶方式。於是出现了袋泡茶、速溶茶、浓缩茶和罐装饮料 茶等新产品。
饮茶方法的演变
主讲人:朱铭静
那么,饮茶的历史发展 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通过下面的幻灯片,让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饮茶方法
煎茶
点茶
泡茶
煎茶即煮茶 。这是唐朝的主要喝茶方式。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唐朝将茶叶成产成饼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到了宋代,烹茶 法被淘汰,盛行点茶 法。
将筛过的茶末放 入茶盏中,注入少量 开水,搅拌得很均匀, 再注入开水,用一种 竹制的茶筅(类似小 竹刷子)反复击打, 使之产生泡沫(称为 汤花),达到茶醆边 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 状态。
茶叶与其他东西搭配饮用
花茶
奶茶
枸杞红枣茶
柠檬茶
点茶的演示
竹制的茶筅
点茶法从宋代开始传入日本,流传至今。 ·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点茶法和唐代的烹茶法最大不 同之处就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 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 瓷瓶烧开水注入,再加以击拂, 产生泡沫後再饮用,也不添加 食盐,保持茶叶的真味。
点茶法也是宋代 斗茶时所采用的 方法。斗茶实际 上就是茶艺比赛, 通常是二三人或 三五知已聚在一 起,煎水点茶, 互相评审,看谁 的点茶技艺更高 明,点出的茶色、 香、味都比别人 更佳。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作者:陈荣冰来源:《茶道》2018年第02期中国是茶的祖国,早在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表明在距今4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古代的医学专家对茶的营养保健功效就有深刻的认识;我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煎茶、点茶、泡茶以及当代饮法等几个阶段。
唐以前的生煮羹饮在神农时代,古人开始咀嚼鲜叶,后又用鲜叶煮做羹饮,饮用或解百草之毒。
如《晋书》中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日茗粥。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就把鲜叶晒干后像中药一样贮藏、利用。
到了三国时期,人们开始将茶叶制成茶饼,饮用时碾碎煮饮,这就是制茶的开始。
后来饼茶发展成团茶,使茶叶从解毒、饮用发展成为饮料。
在此之前,人们将茶叶或茶膏与其它佐料混在一起,煮熟后食用。
茶的混煮羹饮,在国人利用茶的历史上存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茶从食用到饮用的过渡阶段。
唐代煎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从以茶为羹饮再逐渐演变到茶之为品饮的煎茶法,这与唐之前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的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其烹煮技巧、作料内容及烹饮器皿等都更加讲究。
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觀火、辨器。
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唐中叶盛行煎茶。
唐代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
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
饼茶须经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烘干燥,谓之“炙茶”。
待到茶饼变软或透发出香气时趁热放在纸袋子里,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
碾成的茶末还要经过箩的细筛,筛下的茶即成待烹的茶末,存放在茶盒里备用。
另外,烤茶的燃料用炭最好,木炭要用炭挝打碎,再投入风炉烧水。
煎茶包括烧水与煮茶。
先将水放到两侧有方形耳的大口锅中烧开。
水的选择,以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再次之。
煮茶分为三个阶段,即“三沸”。
当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声时,是第一沸。
这时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盐调味,当锅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时,是第二沸。
茶文化源流

唐代煮茶法
源起:煮茶法直接来源于茶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将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
汤而饮,通常加以调料。
器具:釜、铫、风炉、壶、罐、碗、盏、瓢等。 佐料:茶与水混合,或先或后,水或冷或热,置炉上火煎,直至煮沸,
煮茶与煎茶的不同: 煮茶中投冷热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煮熬;煎茶
法只是在第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宋代点茶法:
起源:宋代。
茶叶:福建建安北苑的龙凤茶饼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型或凤型,专用贡茶
又称龙团凤饼。 步骤:炙烤——碾罗——筛茶——候汤——鍏盏——点茶 点茶:点茶尤为不易,将适量茶粉放入茶盏,点泡一些沸水,将茶粉调和成 清状,然后再加沸水,边添边用茶匙击沸。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 色,茶汤表面泛起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 泡好茶。 斗茶:又称茗战,始于唐盛于宋,宋代斗茶选用建茶中的白茶最佳,一般是
加工精细的饼茶,斗茶一斗汤色(纯白如乳为上,其他颜色等而下之),二
斗汤花,汤花色泽和汤色要求一致。斗茶所用的茶盏为福建建瓯的盏。厚实、 预热、保温性强,便于观色。
元代:走入曲折时代,出现大量青花瓷,在茶叶 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明代:朱元璋废饼为散。 清代:六大茶类齐全
当代
清饮:品尝色香味, 感受品啜时的闲情 逸志 调饮:添加其他 物质,如酒、水 果、冰块、牛奶 等 袋泡法:将茶叶装 在快速泡茶袋里, 便于携带、冲泡
罐装茶:纯茶饮 料或者非茶之茶
冷饮:冷开水冲 泡茶叶,或冷却 后品饮
酌情加入盐、姜、椒、桂、酥等,也可清饮。
步骤:煮沸加入佐料沸腾时间长短皆可。
煎茶:
由煮茶法演变而来,萌芽于西汉。是唐代饮茶方法的主流。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饮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方式和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以下是历代饮茶方式的简述:1. 古代煮茶法:在古代,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
人们将茶叶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茶水倒入碗中饮用。
古代茶具以陶瓷器为主,如汝窑茶碗、钧窑茶壶等。
2. 唐代的搅茶法: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高峰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搅茶法。
搅茶法是将茶叶和水放入碗中,用竹筷子搅拌,直至茶叶均匀分布于水中。
唐代还发展出了使用茶船、茶筅等茶具。
3. 宋代的点茶法: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点茶法得以推广。
点茶法是将茶叶装入茶具,然后加入开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宋代的茶具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如建窑茶盏、青瓷茶壶等。
4. 明代的煎茶法:明代兴起了煎茶法。
煎茶法是将茶叶炒制煎熟后,再用热水冲泡饮用。
明代的茶具逐渐多样化,如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等。
5. 清代的泡茶法:清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泡茶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泡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具中,用热水冲泡,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清代的茶具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如宜兴壶、景德镇青花瓷等。
6. 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更倾向于便捷的饮茶方式。
例如,使用茶包、茶罐等方便泡茶的工具,或选择喝茶饮料、茶粉等现成的茶制品。
总体来说,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
从古代的煮茶法到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精细制茶工艺还是现代的便捷方式,茶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美的追求。
唐宋明清茶叶的发展及品饮方式

章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
鎏金银镡子
鎏金银茶托
系链银头箸
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章 Nhomakorabea宋代点茶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 饼茶碾碎成粉末,置碗中,以沸水冲点入碗,。注水时,一手执茶瓶, 一手抓特制的茶筅,不断搅动茶汤,使茶汤成乳液状,表面泛起白色泡 沫,水乳交融,渐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即可。 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汤 水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 称为“咬盏”。
章
明代茶文化
(二)饮茶方式的转变 散茶饮用在明代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 从明朝开始,饮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而且与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结合起来,产生了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茶谱》 《茶谱》共16则,约2 000字,分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 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 瓶、煎汤法、品水诸章。 朱权(1378—1448年) 明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1)茶—— “有裨于修养之道”的一种方式。 (2)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3)清饮之风
茶唐 宋
明
艺清 茶 文 化
章
七字诗 茶(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唐代煮茶
唐人直接将茶置釜中煎煮,通过煮茶、 救沸、育华产生饽沫以观其形态变化。通 常要经过三个步骤。
清饮之风。
主张保持茶叶本身的色、香、味以“遂其自然之性”。 创造了自饮茶以来所未有的“茶灶”。茶灶以藤包扎, 后改用竹包。惠山竹炉又称“苦节君”,表示逆境守节 的意思。 朱权在茶具上多有省俭,黜金银不用而代之以竹、木、 石等物,使茶又回到了清俭的轨道上来。
详解从古至今茶的四种烹饮方法

详解从古至今茶的四种烹饮方法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降,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
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烹饮方法。
一煮茶法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饮。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
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
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
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
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黄庭坚《谢刘景文送团茶》诗有'刘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琼糜'。
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
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
清代周*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
……其熬茶有火候'。
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唐代烹茶、宋代点茶、明清瀹饮的特点及区别

唐代烹茶、宋代点茶、明清瀹饮的特点及区别唐代烹茶唐代茶的发展是从以茶为药到以茶为羹、再到茶之为品饮的演变过程,《茶经》就是这个过程的里程碑,唐代饮茶以煎为主,将茶饼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
煎茶法包括选茶、选水、烧水、酌茶、品茶等程序。
唐代饮茶除煎茶外,还有庵茶、煮茶等方式。
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为庵(yan淹)茶,即夹生茶的意思。
煮茶法在唐以前就盛行,即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汤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茶沫。
这种方法在唐代已经过时。
宋代点茶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更讲究,追求茶的色、香、味之纯及动作技艺的优美。
点茶法包括备器、洗茶、炙茶、碾罗、候汤、熁盏、点茶等程序。
宋代点茶用茶饼,饮茶时先炙茶,再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茶末要求很细,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
整个过程点茶尤为不易,先要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中,点泡一些沸水将茶粉调和成膏状;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筅击拂。
点泡后,如果茶汤的颜色呈乳白色,茶汤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杯盏内壁不动,这样才算点泡出一杯好茶。
点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
宋代饮茶之风炽盛,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也称茗战。
明清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
瀹饮法,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
瀹饮无须经过以往的炙茶、碾茶、罗茶三道工序,只要有干燥的叶茶即可。
饮茶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随着茶叶加方法的简化,饼茶被散茶代替,茶的品饮方法也走向简单,加上宋元时期的斗茶之风衰退,占主导地位的唐烹宋点逐渐被瀹饮法取代。
明末清初,瀹饮法成为品饮的主要方式。
瀹饮法主要包括备器、备茶、涤具、洗茶、候汤、投茶、品茶等程序。
瀹饮法多适合清饮,有利于品尝茶之真香、真色、真味。
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
中国茶道的演变过程

中国茶道的演变过程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自然、艺术和心灵修养的追求。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哲学的体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茶道经历了多次演变,每一次演变都带来了新的理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会从唐宋时期、元明时期和清代三个时期的茶道发展,探讨中国茶道的演变过程。
一、唐宋时期的茶道演变唐宋时期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茶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唐代以煮茶为主,茶具简单,制茶工艺粗糙。
这一时期,茶叶作为药物使用,具有清热解渴的功效。
宋代则提倡了煎茶法,茶具逐渐变得精致。
这一时期,茶叶不仅被用于药物,还成为了一种社交的手段。
人们通过品茶交流感情、讨论文艺等。
唐宋时期的茶道注重品茶的过程,追求的是茶叶本身的滋味和气质。
二、元明时期的茶道演变元明时期是中国茶道演变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茶在这一时期成为了贵族社交和文化展示的重要元素。
元代的茶道发展迅猛,茶具制作更加精细,茶具种类增多。
元代的茶道也注重茶的烹制和品尝的仪式感。
明代时,茶道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制茶工艺进一步提高,茶具种类更加丰富。
明代茶道强调茶的饮用仪式和礼仪,使得茶道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三、清代的茶道演变清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茶道的演变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
清代的茶具制作遵循严格的工艺标准和审美规范,茶具的造型和装饰更加精美细致。
清代的茶道强调茶叶的味觉和茶具的美学价值,对于茶的烹制和品尝都有较为详细的规范和流程。
清代的茶道在促进茶叶贸易和文人茶文化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唐宋时期中国茶道强调茶叶本身的滋味和气质,元明时期茶道发展为社交和文化展示的重要元素,而清代的茶道更注重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
这三个时期的茶道演变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茶道的不断追求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茶道的演变过程不仅仅是茶叶和茶具的改变,更是中国人对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探索和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
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
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
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
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
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着名贡茶。
“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
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
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
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
明代有关饮茶的着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
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
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
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
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