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五、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实验五、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系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系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
实验五、线粒体的超活染 色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 掌握口腔上皮细胞临时标本的制做方法 • 理解并掌握超活染色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原理
1)活体染色是应用无毒或毒性较小的染色剂真实地显示活细 胞内某些结构而又很少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染色方法。 2)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细胞器,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 场所。细胞的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呼 吸作用来提供的。 3)詹纳斯绿 B(Janus green B)是线粒体的专一性活体染色 剂。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系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 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
• 称取0.5g詹纳斯绿B溶于5mL Ringer溶液中,稍加热(3040℃)溶解,用滤纸过滤后,即为1%原液。
• 取1mL 1%原液加入49mLRinger溶液,即得1/5000工作液, 将其装入棕色瓶中备用。最好现配现用,以保持充分的氧化 能力。
四、实验步骤
(一)口腔上皮线粒体显示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涂片的制作 染色 绘图并描述现象
1、口腔粘膜上皮细胞涂片的制作:
1)将载玻片刷洗干净,用纱布擦干,置于实验台的 适当位置;
2)蒸馏水漱口,将牙签粗的一端放入自己口腔中; 3)用力适当的在口腔颊内刮几下(用力轻重适宜,
以获得活力旺盛的细胞,又不损伤皮肤) 4)将刮下的白色粘性物薄而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 (可用生理盐水,细胞容易展开;可不用,不用的
容易贴壁)。
2、染色: 将片子放在37℃水浴中
在材料部位滴3-5滴詹纳斯绿B染液
染色5-10 分钟

实验三 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实验三 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实验五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实验目的一、观察动、植物活细胞内线粒体、液泡系的形态、数量与分布。

二、学习一些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

实验原理活体染色是指对生活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能着色但又无毒害的一种染色方法。

它的目的是显示生活细胞内的某些结构,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以致引起细胞舶死亡。

活染技术可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根据所用染色剂的性质和染色方法的不同,通常把活体染色分为体内活染与体外活染两类。

体内活染是以胶体状的染料溶液注入动、植物体内,染料的胶粒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结构里,达到易于识别的目的。

体外活染又称超活染色,它是由活的动、植物分离出部分细胞或组织小块,以染料溶液浸染,染料被选择固定在活细胞的某种结构上而显色。

活体染料之所以能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的部分,主要是染料的“电化学,,特性起重要作用。

碱性染料的胶粒表面带阳离子,酸性染料的胶粒表面带有阴离子,而被染的部分本身也是具有阴离子或阳离子,这样,它们彼此之间就发生了吸引作用。

但不是任何染料皆可以作为活体染色剂之用,应选择那些对细胞无毒性或毒性极小的染料,而且总是要配成稀淡的溶液来使用。

一般是以碱性染料最为适用,可能因为它具有溶解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等)的特性,易于被细胞吸收。

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和中性红(neutral red)两种碱性染料是活体染色剂中最重要的染料,对于线粒体和液泡系的染色各有专一性。

实验用品一、器材显微镜、恒温水浴锅、解剖盘、剪刀、镊子、双面刀、载玻片、凹面载玻片、表面皿、吸管、牙签、吸水纸。

二、试剂1.Ringer溶液氯化钠0.85g(变温动物用0.65g)氯化钾0.25g氯化钙0.03g蒸馏水100ml2. 10%、1/3 000中性红溶液称取0.5g中性红溶于50 ml Ringer液,稍加热(30~40'C)使之很快溶解,用滤纸过滤,装入棕色瓶于暗处保存,否则易氧化沉淀,失去染色能力。

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实验报告

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实验报告

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
实验目的:1、掌握线粒体活体染色技术
2、观察和了解活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与分布特点
实验材料:小鼠、解剖盘、镊子、眼科剪、小烧杯、双凹片、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詹纳斯绿B溶液、Ringer溶液
实验原理:詹纳斯绿B是毒性较小的碱性染料,可专一性地对线粒体进行超活染色。

这是由于线粒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的作用,使染料始终保
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
这些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色基(即无色状态)
实验步骤:1、断头法处死小白鼠,置于解剖盘中,剪开腹腔,取小白鼠肝组织。

选取边缘较薄的肝组织0.5cm³,放入小烧杯中,用Ringer溶液冲洗
去血污
2、在干净的凹面载玻片的凹穴中,滴加1/5000詹纳斯绿B溶液,再
将肝组织块移入染液中,注意不可将组织块完全淹没,要使组织块上
面部分半露在染液外,这样细胞内的线粒体酶系可充分得到氧化,易
被染色。

当组织块边缘被染成蓝绿色即成(一般需染20~30min)
3、吸去染液,用眼科剪将组织块着色部分剪下重置小烧杯中,滴加
Ringer溶液0.5ml,用剪刀充分剪碎制悬液。

4、去上述细胞悬液滴片加盖玻片,高倍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肝细胞中的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
分析与讨论:视野中除肝细胞外还有很多红细胞,红细胞比肝细胞小,且没被染上蓝绿色。

线粒体活染色实验报告

线粒体活染色实验报告

线粒体活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活染色技术观察和研究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形态结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线粒体在细胞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验原理活染色是一种通过活体显微镜观察染色物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线粒体是细胞中重要的能量产生器,通过染色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研究线粒体的特征和状态。

本实验使用的线粒体活染色试剂为Mitotracker,它是一种荧光染料,可选择性地标记线粒体。

Mitotracker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随着线粒体的活动而移动,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分布和强度,可以直接观察线粒体在细胞中的运动和分布情况。

实验步骤1. 培养细胞:选择合适的细胞系,将其培养在含有适宜培养液的培养皿中,使细胞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

2. 处理细胞:将培养好的细胞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细胞加入适量的Mitotracker活染试剂,对照组细胞不添加Mitotracker。

3. 孵育: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以37C恒温孵育2小时,使Mitotracker 能充分进入细胞内,与线粒体结合。

4. 观察:将培养皿取出,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荧光信号分布,并拍摄图像进行记录。

5. 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线粒体的数量、形态结构和分布情况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实验组细胞中线粒体呈现出强烈的红色荧光信号,分布均匀且较为集中。

而对照组细胞中,没有观察到红色荧光信号,线粒体无特别明显的分布。

实验讨论1.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荧光信号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结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推测线粒体的活动程度和数量是否发生变化。

2. 通过与对照组细胞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线粒体的特征和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

3. 本实验结果表明,线粒体活染色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线粒体在细胞功能和生物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

实验总结线粒体活染色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的观察线粒体形态和特征的方法。

实验二 线粒体超活染色技术及观察

实验二 线粒体超活染色技术及观察

• • • • • • • • • • • • •
【实验用品】 实验用品】 材料: 材料: 人口腔上皮细胞、 人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 器材: 器材: 显微镜、恒温水浴锅、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 显微镜、恒温水浴锅、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牙 吸水纸、 签、吸水纸、洋葱 试剂: 2、试剂: (1)Ringer溶液 ) 溶液 0.85 g 氯化钠 氯化钾 0.25 g 0.03 g 氯化钙 詹纳斯绿B (2)1/5000詹纳斯绿B溶液: ) 詹纳斯绿 溶液: 称取0.5g詹纳斯绿B溶于 詹纳斯绿B 溶液中, 称取 詹纳斯绿 溶于5ml Ringer溶液中,稍加热 溶液中 稍加热(3040℃)溶解,用滤纸过滤后,即为 原液。 溶解, 原液。 ℃ 溶解 用滤纸过滤后,即为1%原液 原液加入49mlRinger溶液,即得 溶液, 工作液, 取1ml1%原液加入 原液加入 溶液 即得1/5000工作液, 工作液 将其装入棕色瓶中备用。最好现配现用, 将其装入棕色瓶中备用。最好现配现用,以保持充分的氧 化能力。 化能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 • • • • • •
【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 1、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取载玻片于 ℃恒温水浴: )取载玻片于37℃恒温水浴: 詹纳斯绿B (2)1/5000詹纳斯绿B溶液 2滴 ) 詹纳斯绿 滴 (3)人口腔上皮细胞黏液 ) 牙签刮取 (4)染色 ~15min,盖上盖玻片,吸去周围染液, )染色10~ ,盖上盖玻片,吸去周围染液, 显微镜下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 个细胞中线粒体数目, (5)计数 个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得出平均值。 )计数50个细胞中线粒体数目 得出平均值。 2、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取载玻片于 ℃恒温水浴: )取载玻片于37℃恒温水浴: (2)1/5000詹纳斯绿B溶液 2滴 ) 詹纳斯绿B 滴 詹纳斯绿 (3)洋葱鳞茎内表皮 ) 镊子撕取 溶液1 (4)染色 ~15min,吸去染液,加Ringer溶液1 )染色10~ ,吸去染液, 溶液 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 滴,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 个细胞中线粒体数目, (5)计数 个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得出平均值 )计数50个细胞中线粒体数目 得出平均值。

实验二 线粒体超活染色技术及观察

实验二 线粒体超活染色技术及观察

• • • • • • • • • • • •

【实验方法】 1、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取载玻片于37℃恒温水浴: (2)1/5000詹纳斯绿B溶液 2滴 (3)人口腔上皮细胞黏液 牙签刮取 (4)染色10~15min,盖上盖玻片,吸去周围染液, 显微镜下观察。 (5)计数50个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得出平均值。 2、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取载玻片于37℃恒温水浴: (2)1/5000詹纳斯绿B溶液 2滴 (3)洋葱鳞茎内表皮 镊子撕取 (4)染色10~15min,吸去染液,加Ringer溶液1 滴,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 (5)计数50个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得出平均值。
• 根据所用染色剂的性质和染色方法的不同, 活体染 色可分为体内活染与体外活染两类.体内活染是以 胶体状的染料溶液注入动植物体内,染料的胶粒固 定于细胞内某些特殊结构内以达到易于识别的目的 . 体外活染又称超活染色,是由活的动植物分离出部 分细胞或组织小块,以染料溶液浸染,染料因其 “电化学”特性与被染部分相互吸引被选择固定在 活细胞的某种结构中而显色。 • 但不是任何染料都可作为活体染色剂使用,一般应 选择那些无毒或毒性小的碱性染料(易溶于类脂质) 并配成较稀的溶液来使用.詹纳斯绿B是活体染色 中重要的染料,对线粒体有专一性.詹纳斯绿B可 专一性地对对线粒体进行活染,这是由于线粒体内 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的作用,使染料始终保持氧化 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 质中,这些染料被还原为无色的色基。
• • • • • •
【注意事项】 1、显微镜的使用 2、掌握好詹纳斯绿B染色时间 3、实验结束后,注意清理实验用具 【作业】 1、绘出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茎内表皮 细胞示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 • 2、分析染色时间对结果影响。

小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实验报告

小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题目:小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姓名:刘恋学号:201000140049 系年级:10级生科2班一、【实验目的】1.掌握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原理及方法。

2.观察动物肝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分布。

二、【实验原理】1.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细胞器,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细胞的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呼吸作用来提供的。

活体染色是应用无毒或毒性较小的染色剂真实地显示活细胞内某些结构而又很少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染色方法。

詹纳斯绿B(Janus green B)是线粒体的专一性活体染色剂。

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系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

不同细胞中线粒体的形态和数目不同。

在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的外形多样,如圆形、椭圆形、哑铃形和杆状。

线粒体的数目与细胞类型和细胞的生理状态有关,线粒体多聚集在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

线粒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能使詹纳新绿染料始终保持在氧化状态而呈蓝色,周围细胞内的染料却被还原成无色的色基,在进行细胞的体外染色时,至少要使材料在詹纳斯绿染料中染色15min后再盖上盖玻片,以使材料充分氧化。

2.活体染色是指用燃料标记生活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但又无毒害的一种染色方法。

它的目的是显示活细胞内的某些结构,同时即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也不会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导致细胞的死亡。

活染技术可用来研宄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活体染色之所以能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的部分,主要是染料的“电化学”特性起作用。

碱性燃料的胶粒表面带阳离子,酸性染料的胶粒表面带有阴离子;而被染的部分本身也是具有阴离子或阳离子,这样,它们被此就发生了吸引作用。

但不是任何染料都可以作为活体染色剂之用,应选择那些对细胞无毒性或毒性极小的染料配成稀的溶液来使用。

一般以碱性染料最为常用,因为碱性染料具有溶解在类脂质的特性,易于被细胞吸收,如中性红、詹钠斯绿、次甲基蓝、甲苯胺蓝、亮焦油紫等。

小鼠肝细胞实验报告(3篇)

小鼠肝细胞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鼠肝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2. 掌握肝细胞分离、培养及观察的基本方法;3. 通过观察肝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探讨肝细胞的功能特性。

二、实验原理小鼠肝细胞是研究肝脏生理和病理的重要模型。

通过分离、培养和观察肝细胞,可以了解肝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本实验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小鼠肝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

三、实验材料1. 小鼠:体重20-25克,雌雄不限;2. 培养基:DMEM培养基;3. 胎牛血清;4. 胰蛋白酶;5. 离心管;6. 离心机;7. 显微镜;8. 其他实验器材。

四、实验方法1. 分离肝细胞:(1)处死小鼠,取出肝脏;(2)将肝脏剪成小块,加入胰蛋白酶,消化肝细胞;(3)将消化后的肝细胞悬液过滤,收集滤液;(4)将滤液以1000 rpm离心5分钟,弃去沉淀;(5)将上清液以2000 rpm离心10分钟,收集沉淀,即为肝细胞。

2. 肝细胞培养:(1)将肝细胞用DMEM培养基洗涤,制成细胞悬液;(2)将细胞悬液以1×10^5个细胞/毫升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3)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3. 肝细胞观察:(1)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2)观察肝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如细胞形态、细胞器分布等。

五、实验结果1. 肝细胞形态:(1)肝细胞呈多边形,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丰富,含有丰富的细胞器;(2)细胞间连接紧密,形成单层细胞。

2. 肝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1)正常培养条件下,肝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形态稳定;(2)在缺氧条件下,肝细胞出现肿胀、空泡化等变化;(3)在肝损伤因子作用下,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等变化。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成功分离和培养小鼠肝细胞,为后续研究肝细胞的功能特性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2. 肝细胞在正常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表明肝细胞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3. 肝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表明,肝细胞具有调节自身生理和病理状态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
【实验题目】
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
【实验目的】
1、掌握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原理及方法。

2、观察动物肝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分布。

【实验材料与用品】
1. 试剂:0.02%的詹纳绿B染液、Ringer试剂
2. 器具:解剖盘、镊子、剪刀、双凹片、小烧杯、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显微镜等
3. 材料:小鼠
【实验原理】
I.线粒体
线粒体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由两层膜包裹的细胞器,直径在0.5-10微米左右;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活动提供了能量,有“细胞动力工厂”之称。

线粒体在代谢活动旺盛的细胞,如肌肉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等中大量存在;线粒体的数量差异巨大,如在肝脏细胞中有1000-2000个线粒体,而有些细胞只有一个线粒体,如酵母菌细胞的大型分支线粒体,大多数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不具有线粒体。

线粒体分布方向与微管一致,通常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如在肾脏细胞中靠近微血管,呈平行或栅状排列;在肠表皮细胞中呈两极分布,集中在顶端和基端,在精子中分布在鞭毛中区。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
II.超活染色实验原理
超活染色也称活体染色,是指对生命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能着色但又无毒害的一种染色方法;超活染色的目的是显示生活细胞内的某些结构,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以致引起细胞死亡。

应用活体染色技术可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活体染色根据染色剂的性质和染色方法不同分为:体内活染(注入、固定、堆积)、体外活染(分离、浸染、固定)
1)体内活染:是以胶体状的染料溶液注入动植物体内,染料的胶粒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结构里,达到易于识别的作用。

2)体外活染:又称超活染色,它是由活的动植物分离出的细胞或组织小块,以染料溶液浸染,燃料被选择固定在活细胞的某种结构上而显色。

活体染色之所以能固定,堆积在细胞内某些特殊部分,主要是染料的“电化学”特性起到
重要作用;碱性染料的胶粒表面带阳离子,酸性染液的胶粒表面带阴离子,被染的部分本身也是具有阳离子或阴离子,这样它们彼此之间就发生了吸引作用,从而使样品着色。

不是任何染料皆可以作为活体染色剂之用,应选择那些对细胞无毒性或毒性极小的染料。

活体染色剂的选择原则:
1、对细胞无毒性或毒性极小的染剂
2、具有电化学特性
3、配成稀淡的溶液来使用
4、具有专一性(特异性)
5、一般是以碱性染料最为适用,可能因为它具有溶解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等)的特性,易于被细胞吸收。

本实验采用的活体染色剂---詹纳斯绿B
詹纳斯绿B是毒性较小的碱性染料,可专一性的对线粒体进行超活染色,这是由于线粒
姓名 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 学号 同组者:
科目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题目 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 体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的作用,使染料始终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蓝绿色);而线粒体周围的细胞质中,这些染料被还原呈无色的色基(即无色状态)。

另外,中性红也属于碱性染料,对植物液泡系的染色有专一性。

【实验步骤】
一、大体流程
二、具体操作 1、用断头法处死小白鼠,置于解剖盘中,剪开腹腔,取出小白鼠肝组织,选取边缘较薄的肝组织0.5cm3,放入小烧杯中,用Ringer 液冲洗去血污。

2、在干净的凹面载玻片的凹穴中,滴加1/5000詹纳斯绿B 溶液,再将上述洗净的肝组织移入染液中(注意:不可将组织块完全浸没,要是组织块至少三分之一的部分露在染液外,这样细胞内的线粒体酶系可充分得到氧化,易被染色)进行染色,一般染色20—30min ,以组织块边缘被染成蓝绿色为准。

3、吸去染液,用剪刀将组织块着色部分剪下重置小烧杯中,滴加Ringer 溶液0.5ml ,用剪刀将组织充分剪碎制成悬液。

剪下合适大小的肝组织小块洗净 用詹纳斯绿B 染取着色部分加
制片,高倍镜观断头法处死小
白鼠取肝组织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
4、取上述细胞悬液滴片,加上盖玻片,在高倍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与分析】
I.实验结果
理想状态下小鼠肝细胞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应被染成蓝绿色,在高倍镜(10*40)下观察到的结果如下:
图1:10*40倍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肝细胞
图2:10*40倍显微镜下观察图
II. 实验分析
在打开小鼠腹腔后,可找到呈淡红褐色的肝脏,其边缘很薄,呈小三角形状;在取下肝脏的操作中,发现其比较柔软,易被镊子的尖端挑破。

所以剪的时候要注意,既要是所得的组织块体积较小,又不要让其破碎。

在将肝细胞进行染色的过程中,大约20min左右可看到半浸在染液中的肝组织的边缘部分出现蓝绿色;
取着色部分制成细胞悬液后在40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小鼠肝细胞细胞质中的线粒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
体被詹纳斯绿B染液着色,不过着色程度很浅,为浅绿色,可能是染色时间不够,染色不够充分导致的,也有可能是因为所选用的詹纳斯绿B染剂的浓度极稀(0.02%),使得染色过程有一定难度。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肝细胞的周围有红细胞出现,但是数量并不是很多,不影响观察。

若是在观察中发现有大量的红细胞,可能是在处死小鼠时,放血不够充分,导致大量血液淤留在了肝脏中,使最终视野中红细胞过多;也有可能是取出肝组织块后,没有用Ringer溶液将血污冲洗干净,使部分血液残留在肝组织块表面,并最终混在了细胞悬液内。

III.实验讨论
使用肝细胞的缘由:
1.线粒体含量较多,每个肝细胞有1000-2000个线粒体;
2.长度适合观察,约5μm;
3.肝脏较软,易于破碎,并且适于快速提取,因而利于保持线粒体活性;
【注意事项】
1、用断头法处死小白鼠后,要将血放干净,可以剪开小鼠两侧颈动脉,使血液尽量流出,防止肝脏中储存过多血液,影响观察。

2、打开腹腔后,可以看到肝脏位于左手边,呈红色,但颜色有一些偏淡,不要与右手边血红色的脾脏混淆,切下小鼠的肝脏,备用,剪的时候要注意避开各种血管,防止出血量过多凝结。

3、在从小鼠体内取肝组织块时要尽快,从而保证它具有更高的活性。

4、剪下来的组织块要立即放到Ringer缓冲液中去洗去其上的血液,因为如果组织块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话,其上的血液会凝固,使得染色操作变得困难,洗的时候用镊子轻轻的夹住涮洗,这样可使血液快速的被洗脱,但不要太用力,这样会将组织块弄碎。

5、从小鼠肝脏上取组织块的时候,要选取薄边的一端,从此处取2小块,这一部分血少,易取(另一端太厚,不易取也不易染色,而且剪的时候出血量比较多)。

在选取肝组织片时要在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小白鼠肝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及观察
处于边缘,且为由薄到厚的地方选取。

6、染色时要使组织块上面部分(至少三分之一)露在染液外,不可完全浸没在染液中,以便使线粒体酶系得到氧化。

7、染色结束后,刚开始加入的Ringer液的量不能太多,只需要刚盖过肝组织块即可。

如果量太多,则在剪组织块的时候会造成其上浮,从而不易剪碎。

8、观察前要将肝组织充分剪碎,制片时要吸取上悬液,使游离的细胞或细胞群留在载玻片上,而要避免吸取稍大的组织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