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G染色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温度传感器实验报告

关于温度传感器特性的实验研究摘要:温度传感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
本文通过控制变量法,具体研究了三种温度传感器关于温度的特性,发现NTC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小;PTC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两者的线性性都不好。
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关于温度有很好的线性性质。
PN节作为常用的测温元件,线性性质也较好。
本实验还利用PN节测出了波尔兹曼常量和禁带宽度,与标准值符合的较好。
关键词:定标转化拟合数学软件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TEMPERATURE SENSOR1.引言温度是一个历史很长的物理量,为了测量它,人们发明了许多方法。
温度传感器通过测温元件将温度转化为电学量进行测量,具有反应时间快、可连续测量等优点,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
作者对三类测温元件进行了研究,分别得出了电阻率、电动势、正向压降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热电阻的特性2.1实验原理2.1.1Pt100铂电阻的测温原理和其他金属一样,铂(Pt)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并且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利用铂的此种物理特性制成的传感器称为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通常使用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零度阻值为100Ω(即Pt100)。
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精度高,应用温度范围广,是中低温区(-200℃~650℃)最常用的一种温度检测器,本实验即采用这种铂电阻作为标准测温器件来定标其他温度传感器的温度特性曲线,为此,首先要对铂电阻本身进行定标。
按IEC751国际标准,铂电阻温度系数TCR定义如下:TCR=(R100-R0)/(R0×100) (1.1)其中R100和R0分别是100℃和0℃时标准电阻值(R100=138.51Ω,R0=100.00Ω),代入上式可得到Pt100的TCR为0.003851。
Pt100铂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计算公式如下:Rt=R0[1+At+B t2+C(t-100)t3] (-200℃<t<0℃) (1.2)式中Rt表示在t℃时的电阻值,系数A、B、C为:A=3.908×10−3℃−1;B=-5.802×10−7℃−2;C=-4.274×10−12℃−4。
无菌线染色实验报告

无菌线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无菌线染色的方法,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了解无菌线染色的原理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无菌线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将细菌移植到无菌线平板上,再进行染色,可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有利于对细菌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实验步骤
1. 首先,用巴氏液对无菌线平板进行消毒处理。
2. 取一根无菌线棒,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样品接种到无菌线平板上。
3. 等待2-4小时,使细菌生长扩展成培养基上的一条线。
4. 准备染色试剂,包括碘液和靛洁液。
5. 将无菌线平板放在染色架上,先滴加碘液,使细菌线变为蓝黑色。
6. 在收取了碘液后,再滴加靛洁液,使细菌线变为红色或紫色。
7. 观察及拍照记录。
四、实验结果
经过染色后,我们观察到无菌线上的细菌线变为蓝黑色,并且在滴加靛洁液后,细菌线变为红色。
五、实验分析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细菌线的形态和结构,并且染色后的颜色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线。
无菌线染色可以用于细菌的鉴定和研究。
六、实验总结
无菌线染色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为对细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无菌线染色的应用,并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七、参考文献
无菌线染色实验操作手册. (XXXX). 北京: XXXX出版社.
这是一篇无菌线染色实验报告的示例,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以及实验结果和分析。
实验报告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革兰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该实验,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步骤,并通过观察染色结果,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选取已培养好的细菌培养物,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玻璃片:用于制备细菌涂片。
3. 静电炉:用于固定细菌涂片。
4. 革兰染色试剂:包括革兰染色碱液、革兰染色酸液和洗涤液。
5.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结果。
实验步骤:1. 取一枚玻璃片,用火炬或酒精灯加热至红热状态,使其表面无菌。
2. 使用无菌的铁夹夹取一滴细菌培养物,滴在玻璃片上。
3. 用铁夹将细菌涂匀,使其成为一个薄膜。
4. 将涂片放入静电炉中,以固定细菌。
5. 取一滴革兰染色碱液,滴在涂片上,静置1分钟。
6.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使碱液洗净。
7. 取一滴革兰染色酸液,滴在涂片上,静置1分钟。
8.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使酸液洗净。
9. 用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水清澈透明。
10. 用纸巾吸干涂片上的水分。
11. 将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并加一滴显微镜油。
12. 用显微镜观察涂片,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染色法染色后,观察到细菌涂片上的细菌呈现不同的颜色。
根据染色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
这是由于革兰染色碱液将细菌的细胞壁染成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染色酸液无法将其染色去除。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因此在染色过程中更难被去除。
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染色碱液将细菌的细胞壁染成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染色酸液将其染色去除,使细菌呈现红色或粉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少的胆固醇,因此在染色过程中容易被去除。
染色体分析实验报告

1. 了解染色体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染色体观察、计数和核型分析的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对染色体变异和遗传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染色体是生物细胞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分析是研究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计数染色体数目、分析核型,探讨染色体变异和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细胞、甲醇、冰醋酸、Giemsa染液等。
2. 仪器:显微镜、染色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载物台等。
四、实验步骤1. 取材:用消毒的牙签刮取人体口腔黏膜细胞,放入盛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
2. 涂片:将细胞悬液滴于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轻轻压平。
3. 固定:将载玻片放入固定液中固定细胞,然后用流水冲洗。
4. 染色:将固定后的载玻片放入Giemsa染液中染色,然后用流水冲洗。
5. 观察:将染色后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计数染色体数目。
6. 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分析核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染色体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染色体呈带状,有明显的着丝粒和端粒。
染色体分为两类:A类染色体(长染色体),B类染色体(中染色体),C类染色体(短染色体)。
2. 染色体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染色体进行计数,得到每对染色体的数目。
3. 核型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数目和结构,分析核型。
本实验观察到的染色体核型为46,XX。
1. 实验过程中,染色体的固定和染色是关键步骤。
固定要适度,以免染色体断裂;染色要均匀,避免染色过深或过浅。
2. 观察染色体时,要调整显微镜的焦距,确保染色体清晰可见。
同时,要注意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以便进行核型分析。
3.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染色体分析,可以研究染色体数目、结构变异等遗传现象,为生物遗传、发育、进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
甲基蓝染色实验报告

甲基蓝染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使用甲基蓝染料对动物细胞进行染色,观察染色效果并分析染色机制。
实验原理:甲基蓝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细胞学及组织学研究的碱性染料,其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芳香环和季铵盐结构,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亲核性,能够与细胞中的核酸和负电荷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稳定的染色复合物。
甲基蓝的分子结构如下所示:实验步骤:1. 准备甲基蓝溶液:取适量的甲基蓝固体,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并充分搅拌溶解,得到一定浓度的甲基蓝溶液。
2. 预处理细胞:将待染色的细胞进行固定、去膜等预处理步骤,以保证细胞结构完整。
3. 染色操作:将预处理后的细胞放置在含有甲基蓝溶液的培养皿中,浸泡一段时间(时间可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使甲基蓝能够充分与细胞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结合。
4. 洗涤:用去离子水或缓冲液轻轻洗涤染色的细胞,去除多余的染料。
5. 观察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细胞的颜色变化及染色强度,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及分析: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染有甲基蓝的细胞呈现出浅蓝色或深蓝色的染色效果。
这是因为甲基蓝能够与细胞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细胞的颜色。
甲基蓝染色在细胞学和组织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观察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甲基蓝染色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核酸染色机制:甲基蓝具有与DNA互补的染色特性,通过与DNA中的碱基对应结合,形成甲基蓝-DNA复合物。
这种染色机制主要用于染色体结构的观察和分析。
2. 蛋白质染色机制:甲基蓝能够与细胞中的负电荷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复合物。
这种染色机制主要用于染色质结构和细胞质的观察和分析。
甲基蓝染色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细胞形态观察、细胞计数、细胞分类、染色体数目分析等方面。
甲基蓝染色的优点包括操作简单、染色结果清晰可见、成本低等;然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染色均匀性差、染色效果受细胞类型和处理方法的影响等。
总结:甲基蓝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染色技术,通过与细胞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实现对细胞的染色,从而观察和分析细胞的形态结构。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实验报告革兰染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革兰染色法,观察并区分细菌的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的特征,进一步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过程。
二、实验原理:革兰染色是病原微生物鉴定和分类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用于判断微生物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革兰氏阴性菌。
原理是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成不同,前者细胞壁中含有厚壁的murein层和一些多糖类物质,后者细胞壁中只含有薄壁的murein层,革兰染色的原理是根据这一差别来进行染色。
染色步骤如下:1.准备菌液:取一株具有不完全结构的细菌菌落,悬浮在蒸馏水中制备菌液。
2.烘干菌液:从菌液中取一滴,滴在清洁的玻片上,用火焰烘烤几秒钟,待菌液干燥。
3.革兰素溶液:制备革兰染色工作溶液,将1%的革兰素溶液稀释到10倍。
4.染色过程:将烘干的菌液滴在玻片上,滴上革兰素溶液,静置1分钟后用蒸馏水洗净,然后在玻片上滴上碱性紫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最后在玻片上滴上碘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使背景显色。
将玻片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酸酒精中漂洗,直到玻片漂洗后无色即可,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最后,在玻片上滴上红染试剂,染色10秒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镜下观察。
三、实验步骤:1.准备菌液:取一株细菌菌液,用蒸馏水制备悬浮液。
2.烘干菌液:取一滴菌液滴在玻片上,用火焰烘干几秒钟,使菌液干燥。
3.加染料:滴上革兰素溶液,静置1分钟后用蒸馏水冲洗。
4.加试剂:滴上碱性紫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滴上碘试剂,再用蒸馏水冲洗。
5.漂洗:用浓度逐渐增大的乙酸酒精漂洗,直到玻片漂洗后无色。
6.染色:滴上红染试剂,染色10秒钟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革兰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厚,染色较蓝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薄,染色较红色。
这是由于革兰染色方法中经过上述的染色步骤,革兰氏阳性菌能够保留革兰蓝的颜色,而革兰氏阴性菌会被红染剂覆盖掩盖住。
ve成分实验报告

ve成分实验报告Title: VE Experiment ReportIntroductionIn this experiment,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itamin E (VE)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seedlings. Vitamin E is a powerful antioxidant that is known to protect cells from damage caused by free radicals.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addition of VE to the growth medium would enhanc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nt seedlings.Materials and MethodsWe used pea seeds as the model organism for this experiment. The seeds were germinated in petri dishes containing agar growth mediu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 solution of V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 standard growth medium without VE. The seedlings were grown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of ligh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for a period of two weeks. The growth of the seedlings was monitored daily,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plant height, leaf number, and root length were recorded.Results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seedlings treated with VE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VE-treated seedlings were taller, had more leaves, and longer roo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findings support our hypothesis that V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seedlings.Discussion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VE in promot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VE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plant cells from oxidative damage, resulting in improv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e and horticulture, as the use of VE in plant growth media could potentially enhance crop yields and overall plant health. 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V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 seedling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effects of VE on plant growth an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VE for maximum benefit. Overall, this experiment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otential use of VE in promoting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

革兰染色法实验报告一、引言革兰染色法是细菌学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通过染色剂革兰碘紫和酒精洗脱,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两类。
本实验旨在通过革兰染色法的操作步骤,熟悉该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细菌培养液- 革兰染色试剂:革兰碘紫、酒精、脱色剂、碘酒解、碘酒液- 玻璃片- 非吸水性棉签- 显微镜2. 实验步骤:1)取一片玻璃片,用酒精擦拭消毒。
2)取一支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的细菌培养液。
3)将棉签涂抹在玻璃片上,制备细菌涂片。
4)将涂片在室温下晾干。
5)将晾干的涂片固定在火焰上烘烤杀菌。
6)将固定的涂片放入革兰碘紫中浸泡,静置1分钟。
7)将涂片取出,用酒精洗脱涂片,直到洗脱液不再有颜色。
8)用脱色剂洗涤涂片,直到洗涤液变为浅紫色。
9)将涂片放入碘酒解中浸泡3-5分钟。
10)用酒精洗涤涂片,直到洗脱液不再有颜色。
11)用碘酒液洗涤涂片,洗涤液变为深紫色。
12)将涂片晾干,观察细菌染色效果。
13)使用显微镜在1000倍放大下观察细菌形态和染色效果。
三、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染色法处理后,观察涂片下显微镜图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革兰阳性菌:染色后呈紫色或紫黑色,细胞形态较大,常呈固定形状,比如球菌球状、链球菌链状等。
2. 革兰阴性菌:染色后呈红色或粉红色,细胞形态较小,形状多样,比如杆菌、弧菌等。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的差异。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和肽聚糖,革兰碘紫可以与其结合形成革兰碘紫-胆固醇-肽聚糖复合物,导致细胞呈紫色。
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则较薄,革兰碘紫不易穿透,但可以通过酒精洗脱后,用碘酒解中的碘酒液再次染色,使细胞呈红色。
革兰染色法的优点在于简单、快速,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类型。
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对于某些特殊菌株的染色效果不明显,或者存在某些变构菌株,其细胞壁在革兰染色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表现。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革兰染色法的操作,并观察到了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G染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器材及试剂
1、实验器材
名称厂家型号
脱水机武汉俊杰电子有限公司JJ-12J
包埋机武汉俊杰电子有限公司JB-P5
病理切片机上海徕卡仪器有限公司RM2016
冻台武汉俊杰电子有限公司JB-L5
组织摊片机浙江省金华市科迪仪器设备有限公司KD-P
烤箱天津市莱玻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GFL-230
载玻片Servicebio
正置光学显微镜日本尼康NIKON ECLIPSE E100成像系统日本尼康NIKON DS-U3
2、主要实验试剂
试剂名称厂家货号
无水乙醇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100092683
二甲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10023418
EVG染液套装Servicebio G1042
中性树胶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10004160
二、实验步骤
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依次将切片放入二甲苯Ⅰ20min-二甲苯Ⅱ20min-无水乙醇Ⅰ5min-
无水乙醇Ⅱ5min-75%酒精5min,自来水洗。
2、EVG染色:酒精苏木素:三氯化铁:碘液5:2:2混合成EVG染液,切片入EVG染
液染30 min,自来水冲洗。
3、背景分化:三氯化铁分化液稍分化一下,自来水洗一下,如此反复操作,在显微镜下
控制分化程度,至弹力纤维呈紫黑色,背景呈灰白色近无色。
4、复染VG:将饱和苦味酸与酸性品红9:1混合成VG染液,染1-3min,快速水洗,无水
乙醇三缸快速脱水。
5、透明封片:干净的二甲苯透明1-5min,中性树胶封片。
6、显微镜镜检,图像采集分析。
三、结果判读:
弹性纤维呈紫黑色,胶原纤维为红色,背景为黄色。
四、注意事项:
1、分化时,至弹性纤维呈紫黑色的细丝状即可,不可过度分化,弹性纤维褪色,若分化不
足,则VG复染后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