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科(Corvidae)本科鸟类为雀形目中体型最大者,嘴形强汇总
鸟的分类

雨燕目代表动物Ⅰ
白 腰 雨 燕
小 白 腰 雨 燕
咬鹃目(Trogoniformes)*
特征 体形中等大小。头较大;嘴 短阔粗厚,嘴峰弯曲,嘴须发达; 翅短圆,翅表面具波纹;尾长, 外侧3对尾羽逐渐变短,凸尾形; 脚短弱,局部被羽;异趾足,前 趾基部合并。雌雄异色。晚成鸟。 分布 主要分布于南美洲,还见于 次印度大陆和中国西南部、太平 洋诸岛。 分类 1科6属39种。中国1属3种。 代表动物 红头咬鹃
在开阔的草原或沙地)。
秧鸡科(Rallidae)
• 特征 为中型涉禽。喙短而 强。跗跖长,四趾皆存在, 后趾与前趾同在一平面上, 趾间无蹼或具瓣蹼.
• 分类 33属133种,我国11 属19种。 • 代表动物 骨顶鸡,黑水鸡
黑 水 鸡
骨 顶 鸡
三趾鹑科 (Turuiciformes)
特征 三趾鹑体型和习性似 鹌鹑,多数缺少后趾,只 有三个前趾。三趾鹑与大 多数鸟类不同,为一雌多 雄制,雌鸟体型较大,羽 色较鲜艳,向雄鸟求偶, 而雄鸟负责孵卵。 分类 2属16种,我国1属3 种。 代表动物 我国有1属3种 (右图),广布于旧大陆 温带地区, 。 棕三趾鹑(
拟鹑科2属3种马达加斯加三趾鹑科2属16种除中北美南极鹤科4属15种北美欧亚大陆非洲秧鹤科1属1种美洲大陆喇叭声鹤科1属3种南美秧鸡科33属133种广布日鷉科2属3种非洲美洲印度次大陆太平洋诸岛鹭鹤科1属1种太平洋诸岛日鳱科1属1种中南美叫鹤科2属2种南美鸨科9属25种欧亚大陆及非洲中国4科17属34种gruiformesgruiformes特征特征体型较大头顶体型较大头顶裸出四趾皆存在裸出四趾皆存在后趾小位置稍高
金腰燕
家燕
黄鹂科(Oriolidae)
• 特征 为树栖鸟类。体 型中等,嘴与头等长, 嘴峰稍向下曲,嘴须 细短。跗跖短,爪长 而曲。 • 代表动物 黑枕黄鹂
家禽驯化之源之二十九(喜鹊灰喜鹊松鸦寿带)

家禽驯化之源之二十九(喜鹊、灰喜鹊、松鸦、寿带)家禽驯化之源之二十九(喜鹊、灰喜鹊、松鸦、寿带)家禽驯化之源之二十九雀形目鸟类多彩多姿,种数最多,占鸟类全部种类的一半以上,也是驯化的主要鸟种,是笼养鸟类的大户。
雀形目鸟类体型大多娇小,羽色漂亮,鸣叫动人,非常讨人喜爱。
雀形目共有64科,我国有34科,不少于650种。
雀形目鸟类有的色彩绚丽,如八色鸫属(见上图,蓝翅八色鸫和仙八色鸫),有的羽色单调难看无比,典型代表乌鸦。
雀形目也是进化程度最高的鸟类,据说乌鸦是最聪明的鸟。
93、松鸦类别:鸣禽科属:雀形目鸦科松鸦属产地:亚欧驯化地:亚洲乌鸦,也是鸦类的统称,普遍体色黯淡,长相丑陋,十有八九不太大家欢迎。
秃鼻乌鸦(见下图)是欧亚大陆数量最多的鸦科鸟类。
鸦科一些鸟非常聪明,也非常凶猛,常捕食小型脊椎动物。
其中,渡鸦(见上图)是个体最大的最凶猛的雀鸟,会捕猎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及啮齿动物,时常攻击并杀伤其他猛禽。
松鸦虽名为鸦,可不像鸦科兄弟们那般丑陋不堪。
其实,鸦类中不少鸟儿也很漂亮,只是乌鸦、大嘴鸦、渡鸦、寒鸦、白颈鸦等众多鸦类长相实在摆不上台面,受它们拖累而已。
星鸦(见上图)满身斑点独特有趣,蓝鸦(见上图绿蓝鸦)美丽不亚于花鸟,松鸦属的松鸦,也是美丽的雀鸟,不少人养殖供观赏。
松鸦为雀形目鸦科松鸦属美丽的鸣禽,体长约32厘米。
整体近紫红褐色,腰部及肛周白色,两翅外缘带一辉亮的蓝色和黑色相间的块状斑。
飞行时两翼显得宽圆。
飞行沉重,振翼无规律。
松鸦分布广泛,分布于欧洲、西北非、喜马拉雅山脉、中东至日本、东南亚。
甚常见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及华东的多数地区。
在我国,除新疆,青海及内蒙古没有分布外,松鸦遍布我国南北各省。
中国有不少松鸦亚种分布,brandtii 见于阿尔泰山及中国东北的腹地;bambergi于中国东北的西部及东部地区;pekingensis于河北地区;kansuensis于青海(扎多)及甘肃西部;interstinctus于西藏东南部;leucotis 于云南南部;sinensis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的多数地区;taivanus于海南岛。
形形色色的鸦科鸟类

形形色色的鸦科鸟类作者:金荣莹糜嘉琛来源:《小学科学》2013年第12期俗话说,天下马鸦一般黑,但是在自然界,鸦科鸟类可并不只有乌鸦一类,而且乌鸦中也有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秃鼻乌鸦等分类,下面我们就请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金荣莹和糜嘉琛为大家分享鸦科鸟类的多彩世界鸦科鸟类的成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较为熟悉的,因为它们通常又大又嘈杂,很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自古以来,鸦科鸟类的体型、颜色、智慧以及食腐习性都使得它们频频出现在人类的传说当中。
乌鸦就是鸦科鸟类中最为常见、世人皆知的成员之一,它们却常常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但也有一些民族,如满族就认为乌鸦是吉祥的鸟类,因为传说乌鸦曾经救过满族的先民。
时至今日,人们对鸦科鸟类的态度仍然有着明显的分歧,许多人认为它们是有害的掠食者,但也有人钦佩它们拥有人类一样的智慧和胆识。
天下乌鸦并不一般黑鸦科鸟类中体型较大的是渡鸦类和乌鸦类,其中分布最广、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无疑就是乌鸦类。
这些鸟体型大,尾短或长度中等,体羽有全黑、黑白相间、黑色和灰色等多种。
鹊类也是鸦科中的一员,它们有的颜色斑驳,有的色彩鲜艳。
鹊类都具有短而强健的喙及变异的长尾巴。
区分鹊和鸦的主要依据就是尾巴的长度,一般尾长的为鹊,尾短的为鸦。
但这只是我们从外形上的简单识别,两者种类之间的真正关系还需要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鸦科鸟类的适应能力、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是它们在自然界生存最好的保障。
生活在日本仙台的小嘴乌鸦会利用人类的交通工具为自己打开难以用喙撬开的胡桃。
它们会先衔着胡桃等交通信号灯变成红色,此时车辆会停下,它们迅速将胡桃放置道路中间,然后飞至一旁,待信号灯变为绿色时,车辆开始通过并将胡桃压碎,当信号灯再次变成红色时,乌鸦们便迅速飞过去捡起胡桃仁。
鸦科鸟类也都很勇敢、善斗,有时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地、食物或雏鸟,它们会攻击、驱赶比自身体型大得多的掠食动物,甚至会攻击侵犯它们的人类。
朝九晚五的小嘴乌鸦在隆冬季节,你会看到大群的小嘴乌鸦夜宿在城市中,如北京长安街道路两旁的树上夜宿的就是小嘴乌鸦。
常见鸟类

灰椋鸟 White-cheeked Starling雀形目 > 椋鸟科 > 椋鸟属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Sturnus cineraceus描述:中等体形(24厘米)的棕灰色椋鸟。
头黑,头侧具白色纵纹,臀、外侧尾羽羽端及次级飞羽狭窄横纹白色。
雌鸟色浅而暗。
虹膜-偏红;嘴-黄色,尖端黑色;脚-暗橘黄。
叫声:单调的吱吱叫声chir-chir-chay-cheet-cheet。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中国、日本、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菲律宾。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部及东北,冬季迁徙经中国南部。
常见于有稀疏树木的开阔郊野及农田。
习性:群栖性,取食于农田,在远东地区取代紫翅椋鸟。
俗名:杜丽雀高粱头管莲子假画眉竹雀八哥 Crested Myna雀形目 > 椋鸟科 > 八哥属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描述:体大(26厘米)的黑色八哥。
冠羽突出。
与林八哥的区别在冠羽较长,嘴基部红或粉红色,尾端有狭窄的白色,尾下覆羽具黑及白色横纹。
虹膜-橘黄;嘴-浅黄,嘴基红色;脚-暗黄。
叫声:似家八哥。
经笼养能学"说话"。
分布范围:中国及印度支那。
引种至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长江中游水源处从四川东部及陕西南部至南方;brevipennis于海南岛;formosanus于台湾。
习性:结小群生活,一般见于旷野或城镇及花园,在地面高视阔步而行。
俗名:别别?凤头八哥寒皋华华了哥鸲鹆鹦鹆中国凤头八哥← 0829# → [目录] 喜鹊 Black-billed Magpie雀形目 > 鸦科 > 鹊属PASSERIFORMES > Corvidae > Pica pica描述:体略小(45厘米)的鹊。
具黑色的长尾,两翼及尾黑色并具蓝色辉光。
鸟类分类标注

鸟类分类标注鸟类是一类温血脊椎动物,属于脊椎动物门、鸟纲。
鸟类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类脊椎动物,它们栖息于陆地、水域和空中,形态各异,种类繁多。
根据鸟类的特征和分类学原则,我们可以将鸟类分为以下几个类群。
1. 雀形目(Passeriformes)雀形目是鸟类中最大的一个目,也是最为多样化的一类。
它们的特点是嘴巴小而尖,适应各种不同的食物。
雀形目中包括了麻雀、知更鸟、画眉等常见鸟类。
它们主要分布于全球各地,数量众多。
2. 鹦形目(Psittaciformes)鹦形目是一类具有鲜艳羽色和善于模仿人类语言的鸟类。
它们的特点是嘴巴大而强壮,适应各种坚果和水果的食物。
鹦形目中最为知名的就是鹦鹉,它们智力高,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和声音。
3. 雁形目(Anseriformes)雁形目是一类水鸟,主要分布在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域。
它们的特点是嘴巴平而宽,适应水中的食物。
雁形目中包括了鸿雁、天鹅、鸭子等鸟类,它们具有优秀的飞行能力和水生生活的适应性。
4. 隼形目(Falconiformes)隼形目是一类具有强大猎食能力的鸟类,主要以肉食为主。
它们的特点是翅膀长而尖,适应高速飞行和捕食。
隼形目中包括了鹰、鹫、隼等鸟类,它们具有锐利的视力和出色的飞行技巧,是顶级的猎食者。
5. 雉形目(Galliformes)雉形目是一类具有美丽羽色和较大体型的鸟类,主要分布于森林和草原等地区。
它们的特点是嘴巴短而宽,适应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昆虫的食物。
雉形目中包括了孔雀、野鸡、丛雀等鸟类,它们在繁殖季节会展示出壮丽的羽毛来吸引异性。
6. 鸽形目(Columbiformes)鸽形目是一类小型鸟类,主要分布于城市和农田等地区。
它们的特点是体型较小,嘴巴细长,适应各种谷物和植物的食物。
鸽形目中最为知名的就是鸽子,它们温顺友善,被人类广泛驯养和饲养。
鸟类的分类还有很多其他目的,如鸨形目、鹳形目、鸭形目等。
每个目下面还有更细的科、属和种的划分。
这些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鸟类的多样性和演化关系。
关于乌鸦的科学知识

关于乌鸦的科学知识乌鸦(学名:Corvus corax)是一种大型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地区。
以下是关于乌鸦的一些科学知识:1. 分类:乌鸦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中的鸦科(Corvidae),是鸦属(Corvus)中最大的物种。
2. 外貌:乌鸦通常身体黑色,嘴巴强大且呈黑色,羽毛具有光泽,尾巴长且分叉。
它们的体长约为50-69厘米,翼展可达到100厘米。
3. 智商:乌鸦是鸟类中智商较高的物种之一。
它们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些科学研究表明,乌鸦有记忆力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4. 鸣叫:乌鸦的声音多种多样,叫声可由粗糙的“嘎嘎”声到尖锐的“卡嘞卡嘞”声不等。
乌鸦也可以模仿其他动物的声音。
5. 食性:乌鸦是杂食性动物,以果实、种子、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腐肉为食。
它们也会利用工具,例如使用石块来砸开坚硬的外壳。
6. 社交行为:乌鸦通常生活在群体中,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
它们之间会进行各种交流,例如发出特定的叫声,展示翅膀、摇晃身体等。
7. 繁殖:乌鸦通常在春季进行繁殖。
它们会筑巢在树上,巢由树枝和草等材料构建而成。
雌鸟会产下一到六个蛋,孵化期为18-21天。
8. 功能:乌鸦在自然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够清除道路上的动物尸体,帮助控制昆虫和小型啮齿动物的数量。
尽管乌鸦在某些文化中被视为不祥之鸟,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这些科学知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乌鸦这一物种。
有关乌鸦,海鸥,杜鹃,麻雀,老雕,大雁的资料

1、乌鸦是雀形目鸦科数种黑色鸟类的俗称。
为雀形目鸟类中个体最大的,体长400~490毫米;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
乌鸦共36种,分布几乎遍及全球。
中国有7种,大多为留鸟。
2、麻雀2、麻雀是与人类伴生的鸟类,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
白天四出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
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
主要以谷物为食。
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吃谷物。
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
繁殖力强。
在北方,3 ~4月开始繁殖,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
在南方,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繁殖雏鸟。
巢简陋,以草茎、羽毛等构成,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
每窝产卵4 ~6枚。
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
雌雄轮流孵卵。
孵化期11~12天。
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3、海鸥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鸥。
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黄色,白尾,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
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
海鸥身姿健美,惹人喜爱,其身体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样晶莹洁白,海鸥是候鸟,分布于欧洲、亚洲至阿拉斯加及北美洲西部。
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各省。
越冬在整个沿海地区包括海南岛及台湾;也见于华东及华南地区的大部分内陆湖泊及河流。
海鸥的解释有二:广义的海鸥是鸥科40余种海鸟的总称;狭义的海鸥是鸥科,鸥属的一个物种。
4、杜鹃4、杜鹃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
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
吃毛虫,是益鸟。
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
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
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鲜绿色。
大型的地栖杜鹃身长可达90厘米。
多数地栖杜鹃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红色或白色的斑纹。
有些热带杜鹃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样的蓝色。
多种杜鹃的翅短。
尾巴较长,有的特别长。
尾巴羽毛的尖端还点缀着白色。
地栖杜鹃的腿比树栖杜鹃长。
脚掌前后有双趾。
喙粗壮结实,有点向下弯曲。
爱护鸟类

返回目录
在深圳湾越冬的古北种水鸟有30000只以上,经过深圳湾的 迁徙过路鸟由于数量在不断变化中,难于统计,估计数量有可能
更庞大。春天从澳洲北迁的到亚洲高纬度地区繁殖,秋季又迁回
越冬地长途迁徙的水鸟,必须在深圳湾停歇恢复体力和补充能量, 作好继续迁飞的准备。没有这样的“加油站”,这些水鸟跨洋过 海的长途“旅行”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深圳湾所处的地理位 置和特殊的湿地生态环境,对东半球南北迁徙的古北种水鸟具有 特别重要的意义。深圳湾福田红树林鸟类区系在陆地鸟中保持了 东洋界鸟类区系的特色,在水鸟中却表现出以古北界为主的特点。 对古北界鸟类在向南扩展的“中转”作用,是深圳湾鸟类区系对
雄、雌鸟体重差别最大的、最重的鸟—— 大鸨(bǎo)
尾羽最长的鸟—长尾鸡
飞行最远的鸟类——北极燕鸥
学话最多的鸟——非洲灰鹦鹉
最擅长学别的鸟叫的鸟——湿地 苇莺
在我们生活中你注意到除了
乌鸦和麻雀以外还有其他的鸟类 吗?你注意到乌鸦羽毛的颜色真
观鸟是个向自然学习、陶冶
性情的过程。在鸟儿面前,
全球区系作出的贡献。
返回目录
为什么鸟在睡觉时,不会从栖息的树枝上摔下来?这是由于 鸟有独特的身体结构。鸟有使脚爪蜷缩的筋,通到脚踝关节 后面。鸟栖息时,身体重量便压弯这个关节,那些筋就立刻 把脚爪扭成一个紧绷绷的弯钩,自动抓紧了栖木。
鸟像许多其他动物一样,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知觉天赋。 其中最惊人的是辨别方向的能力。有人做过试验,在德国 某城市捉到7 只燕子,涂上标志,然后用飞机载到英国放 掉。第二天清早,7 只燕子中有5 只已回到自己在德国的 巢里。
鸟类吸进的空气,不但充满肺部,而且经过数不清的毛 细管,注入气囊。这些气囊与许多骨头相连。鸟类的骨 骼与其他动物的不同,里面空无骨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科(Corvidae):本科鸟类为雀形目中体型最大者,嘴形强壮,嘴缘光滑,没有显著缺刻。
鼻孔被羽所掩盖。
脚强大,大多数在地面上取食,多数具群栖性。
例如:喜鹊(Pica pica)除两肩各有一大块白斑及腹部为白色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
背部带有蓝绿光辉。
嘴脚均为黑色。
杂食性。
据北京大学生物系师生在海淀附近采集的46只成鸟及9只雏鸟的鸟胃分析,在1—3月及9—11月的6个月中,植物性食物占的比例最大,4—7月动物性食物占多数。
按重量计算,成鸟食物中,植物性食物占68%,其中32%为农作物,动物性食物占31%,其中11%为昆虫;幼鸟食物中,动物性食物占82%,植物性食物占16%,在动物性食物中以昆虫为主,内有鞘翅目的甲虫、直翅目的蝗虫卵等。
由此看来,在农作物地区喜鹊的成鸟对农作物是有一些害处的,但在繁殖时期,成鸟以及幼鸟吃掉了大量有害昆虫。
因此喜鹊的益害要根据具体地区及季节才能确定。
喜鹊的营巢活动早在二月底就开始了,雌雄鸟都参加筑巢工作。
巢造于高大的树上,巢的外层由粗树枝构成,巢有顶盖,侧方有出入口,巢的内层涂有泥土,铺以麻丝、草根、毛、羽、苔藓等。
一窝产卵5—8枚。
卵淡绿色,上具灰色及褐色斑点。
喂雏期间,曾观察到亲鸟一天回巢喂食达168次。
喜鹊在我国遍布各地,为很常见的留鸟。
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us)俗名老鸹。
成鸟体羽全部为黑色,带有紫色或金属绿色光泽;幼鸟的嘴基部有须,成熟时脱落,故有秃鼻乌鸦之名。
冬季常结成大群。
繁殖期3至5月,集群营巢于村落住家附近的树上,曾在一住家院内的一棵槐树上观察到二十多个老鸹巢。
常见的乌鸦还有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us),成鸟体羽全部黑色,有蓝色和紫色光泽。
嘴强而厚,基部有发达的须。
白颈鸦(Corvus torquatus)俗名白脖老鸹。
体羽黑色,有金属光泽,惟颈、背至胸部有一宽的白圈。
杂食性,常见于稻田附近。
鹟科(Muscicapidae):本科包括东半球的许多食虫鸟类,下设4个亚科:鸫亚科(Turdinae):体型中等,嘴形较短健,上下嘴缘平滑,或上嘴近尖端有一小缺刻,翼尖形,跗蹠前缘为靴状鳞。
例如:红尾斑鸫(Turdus naumanni)。
鹟亚科(Muscicapinae):嘴形宽扁似燕,嘴缘平滑,上嘴先端钩曲,嘴须强而发达,嘴峰显著。
跗蹠与脚细弱,跗蹠前缘被以盾状鳞。
例如:长尾鹟(Terpsiphone paradisi),俗名寿带鸟或一枝花。
莺亚科(Sylviinae):多数体形纤小,嘴形细弱,嘴缘光滑,或上嘴有一缺刻。
跗蹠部细而短,跗蹠前缘具靴状鳞,时或具盾状鳞。
羽色大多单纯,两性羽色一般相同。
例如: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俗名苇子。
是莺亚科中体型最大者。
背面橄榄褐色,腹面淡黄色。
栖于芦苇丛中,常停在苇秆上不停地鸣叫,声调单纯,因此有“吵闹鸟”之称。
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一些扁螺、蠕虫、小青蛙等。
营巢于芦苇秆上,由几根苇秆作支柱,用芦苇叶围绕而成。
杜鹃常将卵产在大苇莺巢内,大苇莺充当了义亲的角色。
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俗名树串儿。
体背面橄榄绿色,腹面白色而带绿黄色,有淡绿黄色的眉纹。
画眉亚科(Timaliinae):嘴强,嘴形或下曲或甚短厚,嘴缘平滑或上嘴有一小缺刻。
鼻孔被羽或不被羽。
翼短圆。
跗蹠前缘被以盾状鳞,趾长。
本亚科种类众多,世界上计有280余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亦见于非洲、澳洲和欧洲南部;在我国本亚科共有130种之多,约占世界种类的47%,故我国号称为世界上“鹛类之国”。
例如:画眉(Garrulax canorus)背部及尾上覆羽呈橄榄褐色,喉、胸及尾下覆羽为棕黄色,腹部中央灰色,眼圈呈白色,向后延伸成白色眉状,故称画眉。
擅长鸣唱,并能仿效其他鸟叫,也能模仿人教的简单话语,为国内珍贵的笼鸟,常被文人引以为诗词的题材。
山雀科(Paridae):体型小,喙短呈圆锥形,鼻孔被羽,翼短而圆。
跗蹠部前缘具盾状鳞。
多为树栖。
食物以昆虫为主,为农林益鸟。
例如:白脸山雀(Parus major)俗名吱吱黑、大山雀。
体型较麻雀稍小。
头黑色,脸部有明显白斑,故名白脸山雀。
背面蓝灰色,腹面白色,中央贯以显著的黑色纵纹。
栖于果园和树林中,以果树害虫为食,包括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如天牛幼虫,梨蟓蛼、苹果天社蛾等。
营巢于树洞或岩石缝内,巢由苔藓、草茎、鬃毛等构成,内铺以鸟羽、兽毛,柔软而温暖。
一窝产卵6—9枚。
白脸山雀为著名的果园区益鸟,用人工巢箱进行招引,很有效果。
文鸟科(Ploceidae):体型小。
喙呈粗短的圆锥形,嘴缘无缺刻。
中央尾羽常特别延长,形成凸形或楔形尾。
例如:麻雀(Passer montanus)俗名家雀儿、老家贼。
头顶栗褐色,颊部有黑斑,背面黄褐色而有宽的黑色纵纹,喉黑色,胸腹部淡灰白色。
麻雀在全年食物中,农作物占一半以上,昆虫只237 占10%,而且在啄食成熟的谷物时,将谷粒弹落地上,糟蹋掉不少。
仅在育雏期间,捕捉昆虫育雏,在这一短暂期间,对农林尚属有益,但一到幼鸟起飞离巢时,就跟着亲鸟到农田掠食农作物了。
麻雀在国内分布广泛,它们在各地都是留鸟。
雀科(Fringillidae):体小,喙均呈短而粗的圆锥形,喙缘无缺刻,中央尾羽不特别延长。
本科鸟有不少种类羽色艳丽,歌声动听,可作为笼鸟。
例如: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俗名黄旦。
体型似麻雀而稍大。
雄鸟头及背部为深红栗色,两翼各有一块白色横斑,腹部黄色,胸前有一栗色项圈。
雌鸟胸前不具栗色项圈,翼上也无白斑。
繁殖区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包括我国东北一带,冬迁东南亚、印度,我国海南岛一带也有越冬者。
为我国的旅鸟。
每年4、5月成群结队由越冬区向繁殖区迁徙,这时正值南方有灌浆的农作物,而华北一带正是水稻育苗时期;每年秋季8、9月份,飞返南方越冬。
这时沿途正是作物陆续成熟的收割季节。
两次往返迁徙时,都给农作物带来严重为害,是我国农业上的一大害鸟,应加以防除。
上述各目鸟类,根据其生态形态可以概括为8个生态类型,见表8-3。
第四节鸟纲的起源及适应辐射一、鸟类的起源在本章开始时就谈到了鸟类与爬行类有许多近似之处,实际上,鸟类是由早期爬行类的一支进化而来。
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代表爬行类过渡到鸟类的一个中间环节。
始祖鸟的第一件化石标本发现于1861年,是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省索伦霍芬附近的印板石石灰岩中采到的,被命名为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种名就是印板石(lithographic)的意思。
标本保存在伦敦博物馆(图8-65)。
相隔16年(1877年),在前一标本产地附近又采到了第二件标本,这一标本当时被命名为原鸟(Archaeornis siemensi),保存在柏林博物馆内。
但经后人的重新研究,认为两者基本上相同,不足以成立为两个属两个种,因而统一归为一属一种,即始祖鸟。
其后在1956、1970和1973年又陆续发现了3个标本。
截至目前,全世界总共只有这5例标本,全发现于相距不远的同一地点、同一层位。
该地层属晚侏罗纪,距今一亿四千万年。
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像乌鸦,不但骨骼齐全,而且还有清楚的羽毛印痕。
始祖鸟化石正好代表着由爬行类过渡到鸟类的中间类型。
它一方面像爬行类,例如:有一根由多节尾椎组成的长尾;有牙齿;3个掌骨彼此分离,没有愈合成腕掌骨;前肢指端有3个爪;不具气质骨;无龙骨突;无肋骨的钩状突。
但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一些显然是鸟类的特征,例如:它全身长着羽毛,前肢已变为翼,有“V”字形锁骨,腰带与后肢是典型鸟类的等。
始祖鸟的详细特征及从进化地位上的分析参见表8-4(图8-66)。
始祖鸟是论证生物进化的关键性材料。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当讲述进化论的观点时,曾提到了始祖鸟,指出:“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是和进化论不相容的……细颚龙和始祖鸟之间只缺少几个中间环节……。
‘非此即彼!’是愈来愈不够了。
”他也在《反杜林论》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自从按进化论的观点来从事生物学的研究以来,有机界领域内固定的分类界线一一消失了;几乎无法分类的中间环节日益增多,更精确的研究把有机体从这一类归到另一类,过去几乎成为信条的那些区别标志,丧失了它们的绝对效力;我们现在知道有孵卵的哺乳动物,而且,如果消息确实的话,还有用四肢行走的鸟”。
恩格斯所说的用四肢行走的鸟,就是指的始祖鸟。
通过对始祖鸟的研究,更可以说明鸟类是起源于爬行动物的。
那末,究竟始祖鸟是从哪一类爬行类进化来的呢?一般认为鸟类是从爬行类的主干初龙类(Archosauria)中原始的槽齿类(Thecodontia)进化来的。
槽齿类繁盛于三迭纪,到三迭纪末期就绝灭了,它是鳄类、翼龙类、恐龙类(包括蜥龙类和鸟龙类)以及鸟类的祖先(图1-5)。
至于鸟类究竟来源于槽齿类中的哪一类,目前还有不同的意见。
过去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始祖鸟是从鸟龙类(Ornithichia)这一支进化来的,但是在比较新的材料中,提出了始祖鸟是从蜥龙类(Saurischia)这一支进化出来的看法(参见图1-5谱系树中鸟类这一支),认为始祖鸟的前肢虽然细弱,但从结构上和蜥龙类中的小型兽脚类(Theropoda)很相似。
最近马尔丁等(Martin et al.1980)的研究,重新认为始祖鸟是从鸟龙类这一支而来。
1986年考古学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了两只似乌鸦的鸟类化石,这是比始祖鸟还古老8500万年的三迭纪鸟类化石。
这两个标本被定名为“原鸟”(Protoavis)。
原鸟与始祖鸟相比,具有更接近恐龙的特征,翼也较小。
古生物学家认为原鸟可能比始祖鸟更接近于导至现代鸟类的进化主干,而始祖鸟(Archaeopteryx)则代表后来绝灭的一支。
这一发现如能被正式肯定下来,则鸟类的起源将上溯到中生代的三迭纪(始祖鸟是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当时正是恐龙刚刚出现的时期。
因此,原鸟的发现,将会否定在此之前关于鸟类来源于蜥龙类或鸟龙类的观点。
很可能,鸟类起源于更早期的槽齿类。
目前,关于鸟类的起源这一问题由于原鸟化石的发现而引起动物学界的瞩目。
关于解释鸟的祖先是怎样发展出飞翔能力的,有两种假说:1.从树栖开始的假说(arboreal theory)(图8-67):认为鸟类的祖先是树栖的,当初还没有飞翔能力,而只能以前肢爪沿树干攀缘,从一个树枝跳跃到另一个树枝上,由跳跃进一步发展到滑翔,前肢发生出翼膜(现代的鼯鼠可看到类似的情况),后来翼膜上的鳞片扩大为羽,相应的,在体侧和尾两侧的鳞片也扩大为羽。
由滑翔逐渐发展为两翼的振动,最后获得飞翔能力。
2.从奔跑开始的假说(cursorial theory)(图8-68):认为鸟类的祖先是具有长尾,两足奔跑的动物,在奔跑时前肢的振动起着助跑的作用(这种情形在一些现代鸟类奔跑时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