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相互作用高一物理导学案
相互作用教案(高一物理)

郯城三中集体备课
课题:
高一年级物理备课组
B、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地球上的物体只有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D、物体只有落向地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2、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
B、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C、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二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D、物体静止地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B、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的集中点,也就是合力的作用点
C、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这个物体上,但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就一定在物体上
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
4、把一条盘在地上,长为L的质量分布均匀的铁链向上提起。
当铁链刚好拉直时,他的重心位置升高
了。
5、如图所示.把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薄板ABCD绕过C点的水平轴转动,其重心最多可升
高。
四、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57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用悬挂法确定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硬纸板、衣服挂)
3、通过实验,能否答;
完成练习题,1。
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七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课时1)【学习目标】1、认识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2、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3、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4、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自主学习】受力分析的步骤:(认真阅读,体会)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的是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
所以分析出的各力的受力物体必须是研究对象受到的力。
画受力图时,可以用一个点表示物体。
物体受到的各力一般画到同一点。
2、受力分析的顺序(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按先找已知力,再找重力,再找接触力(弹力,摩擦力)(以上三种力要根据力产生的原因、条件、特点进行分析)3、画出研究对象所受各力的示意图4、注意事项(1)不能总认为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即在画力时要明确该力的施力物体是哪一个。
(2)受力分析是分析物体受到的力,不能把研究对象对外界物体施加的力也画在受力图上。
(3)判断弹力的有无可假设把外界物体移走,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来判断接触面处有没有弹力。
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可假设接触面光滑,通过物体是否发生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方向来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
平衡状态1、物体处于或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 .【预习自测】1、试画出A 的受力示意图2、三物块均静止。
求:A ,B ,C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课堂探究】知识点一、物体平衡的两种基本模型 二力平衡条件:等大、反向、共线.AB(A静止)αAB C(A 、B 一起匀速向右运动)研究物体平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1)转化为二力平衡模型——合成法三力平衡条件: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共线。
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来代替这两个力,从而把三力平衡转化为二力平衡。
这种方法称为合成法。
例1、在倾角 =30’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2)转化为四力平衡模型——分解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平衡时,也可以把其中一个力进行分解(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从而把三力平衡转化为四力平衡模型。
物理必修一导学案教材

物理必修一导学案教材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应当能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1. 初识物理学1.1 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运动、力量和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是其他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
1.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运动的规律。
涵盖范围广泛,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
2. 物理学的重要性2.1 物理学的应用物理学的许多原理和方法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电器、通讯、交通工具等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原理。
2.2 物理学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物理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 基本物理量和单位3.1 基本物理量物理学中的基本物理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等,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3.2 SI单位制世界上通用的国际单位制是国际单位制(SI单位制),包括米(m)、千克(kg)、秒(s)、安培(A)、开尔文(K)等。
4.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4.1 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4.2 力学力学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运动规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5. 物理学的实验方法5.1 观察法物理学实验的第一步是观察,通过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
5.2 实验法物理学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理论,实验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6. 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明白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各个领域的物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以上就是物理必修一的导学案教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为将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导学案

高一物理导学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一物理导学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如力学、电磁学、光学等,通过设计具体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原理,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此外,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学科素养。
同时,考虑到高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应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点,如力的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光学现象等;(2)了解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科学推理等;(3)具备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物体受力、分析电路现象等;(4)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5)提高物理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2)运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3)注重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欲望;(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观念;(3)通过物理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全面发展个人素质。
高一人教版《相互作用》教学案

学乐教育高一物理《相互作用》教学方案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任务目标: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4.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自主学习:一.力和力的图示1.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改变物体的。
二.重力1.定义:.施力物体:2.大小:(1)可以用进行测量.(2)g是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物体所处的和有关。
3.方向:4.重心:叫做物体的重心.(1)的物体重心是在其几何中心.(2)物体的重心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重心在物体上。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和.2.基本特点: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至于形状有关。
若物体的形状是中心对称的,则对称中心就是重心的位置;若物体的形状不规则,就要用实验的方法确定重心的位置,典型的方法有悬挂法(5)用悬挂法测物体的重心探究3: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武术运动员在训练时,用力冲拳和踢腿,并没有受力物体,说明力可以没有受力物体B.“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存在的C.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不需要与铁钉接触,说明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存在D.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后飞出,网球受力的施力物体不再是球拍6.如图所示,一饮料杯装满水,杯的底部有一小孔。
在水从小孔不断流出的过程中,杯连同杯中水的共同重心将( )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升后降D.先降后升探究3: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第二节弹力任务目标: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4.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5.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高中物理第4章相互作用 教材规划鲁科版必修一

第4章相互作用教材规划
这一章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包括了后面学习的动力学和静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基础性和预备性是本章的特点.
所谓基础性,就是要为学习力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从知识方面来说,就是理解力的初步概念,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特性,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从运用方面说,是初步熟悉对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会画出正确的受力图.
这一章具有预备性,不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运用上都要有一个“度”.比如在本章第二节提到:“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在这一节就不要求从道理上把这一论断说清楚,可先作为事实接受下来,讲过牛顿第三定律后再解决.再比如静摩擦,要想一开始就把问题讲深讲透,企图使学生能够处理比较难的有关问题,可以说是“拔苗助长”,是不可能的.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充分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一章只要求初步熟悉物体的受力分析,不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复杂的情形.这是因为,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形,要结合着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好.对物体受力分析的要求,应贯穿在整个力学教学中,并逐步加以提高.
这一章的内容与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衔接密切,是初中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教材的编写注意到与初中的衔接,教学中应适当复习初中学过的力学知识,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阶尽量铺得平缓些.。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教案+教科版

授课人:授课年级高一课题课时4.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导学目标目标解读1.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能叙述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含义。
2.通过三个共点力平衡的实验探究,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正确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分析实例,初步学会利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与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知识解决平衡问题。
学法指导重点讲述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安排1个课时教学,通过对教材中“图4-1-1”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书、小孩、小球这些物体都处于平衡状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进而从动力学的角度得出物体的平衡条件。
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关于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讲解,解题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总结解题思路。
课前准备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前面我们学习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常说要根据物体的平衡与否来判断受力情况。
那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呢?怎样的物体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图片展示第一层级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PPT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高一物理《3.1重力_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docx

高一物理《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导学案编写人:徐伦伟审核人:徐伦伟使用时间:2013-11-11班级:姓名:学习目标( 1)要明确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2)知道重力及重心的概念.( 3)掌握力的图示法,会画力的示意图.(4)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第一部分:课前自主学习、主动落实学案一、力和力的图示1.物体的运动状态及状态变化(1) 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的.(2) 运动状态的变化:只要物体运动的.改变了,不管是其还是其改变了,都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2 .力的概念:物体与物体之间的.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4 .力的矢标性: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测量.5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6 .力的图示:用一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和,线段是按一定的比例( 标度 )画出的,它的表示力的大小.7 .力的示意图:用一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和,只表明物体在这个上受到了力,不严格表示力的大小.二、重力产生由于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大小物体的重力大小跟其成正比,即G=,G、 m、g 单位分别为:、、方向总是向下的重心物体都受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可认为受到的重力作用,即为物体的重心决定重心的位置( 1)物体的的因素( 2)物体的确定重心的方法( 1)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其上( 2)对不规则的细棒和薄板,可用和确定其重心强调2.重力方向总是向下的。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1.万有引力:之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作用,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地面物体所受的重力只是引力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种表现.2.电磁相互作用:电荷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3 .强相互作用:组成原子核的核子间的相互作用,作用范围只有10-15m,即原子核的大小.距离增大时,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发生在放射现象中,作用范围与强相互作用相同,强度.第二部分:课堂互动探究、整合提升一、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 温馨提示 ] (1)相互作用的物体,可能是直接接触的,也可能不直接接触.比如:(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判断谁为施力物体,谁为受力物体时,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即研究对象为受力物体,另一个就是施力物体.例如:三、对重力和重心的进一步理解1.对重力的理解(1) 概念: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重力一般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2)大小:由于 G=mg,在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在不同地点,如从两极到赤道或离地面越高, g 值均减小,从而使同一物体的重力也有所不同;物体的重力与其运动状态无关.(3)方向: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不能将重力的方向描述为“垂直向下、向下、指向地心”.2.对重心的理解(1) 重心概念的提出,采用了“等效”的观点,“等效”意味着作用效果相同.(2)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质量均匀分布的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3)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人一半体积的水,则球 ( 含水 ) 的重心将下移.典例精讲坛题型 1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 例 1]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思路点拨】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特性以及力的作用效果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解题指导】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A、 C 正确;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故 C 正确;力可以发生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如两块靠近的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故 D 错误.【答案】D活学活用1.关于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就可以产生力的作用B.力的作用效果只跟力的大小有关,一个力只能产生一种效果C.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力是矢量D.只有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题型 2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例 2]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方向一定指向地心B.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C.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杆秤直接测出D.在不同的地点,质量大的物体可能比质量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小.【思路点拨】从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等方面理解重力.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正确解题的前提.【解题指导】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产生的,但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重力只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的一部分,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而并不一定指向地心,选项 A 错误.将物体由静止开始释放,只在重力作用下物体自由下落,所以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选项 B 正确.杆秤称量的是物体的质量而非重力,选项 C 错误.由公式G— mg可知,重力 G的大小由质量m和重力加速度g 共同决定.由于不同地点g 值可能不同,因此在g 值小的地点质量大的物体所受重力有可能反而小,选项D 正确.可见,正确选项为B、 D.【答案】BD活学活用2 .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所以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一个确定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变的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D.地球表面各处的重力方向都相同自测 10 分钟1.关于力的说法,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会施加力B.受力的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的物体C.静止的物体不受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力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可能相互施加力2.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 .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的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3.关于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C.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点上,但一定还在铁丝上D.重心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集中于一点的等效作用点4.关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万有引力只发生在天体与天体之间,质量小的物体( 如人与人 ) 之间无万有引力B .强相互作用只发生在宇宙天体等宏观物体之间C.弱相互作用就是非常小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D.电磁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相互接触就能起作用的5.物体 A 对物体 B 的压力是20 N ,如图 3— 1 一 1 所示,试画出这个力的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导学案020(10月13日)
《第四章相互作用》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
1、下列各组力中按同一方式命名的是()
A 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B 弹力、动力、阻力
C 拉力、压力、支持力
D 重力、弹力、阻力
2、关于物体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B 物体的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集中作用点
C 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
D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外
3、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书的重力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
B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相平衡
C 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 书对桌面的压力性质属于弹力,是书的形变而产生的
4、下面有关弹力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 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
C 只有受弹簧作用的物体才会有弹力作用
D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存在弹力
5、关于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静摩擦力产生在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滑动摩擦力产生在两个相对运动的物
体之间
B 静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阻力,而滑动摩擦力只能作为阻力
C 有摩擦力一定存在弹力,切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相对应的弹力方向垂直
D 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成正比
6、A、B两个相同的物体并排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现以力F推动A、B一起
向右运动,则对B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A B受重力、支持力
B B受重力、支持力、A给它的弹力作用
C B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D B受的支持力是地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7、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物体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现以水
平力F拉B,而两物体均保持静止,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和B之间不存在摩擦力的作用
B A和B之间存在静摩擦力的作用
C B与桌面间存在静摩擦力的作用
D 若撤去外力F,则A和B之间,B与水平面间都不存在摩擦力
8、如图所示,重力为20N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向左运动,同时受到大小为6N,方向水平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为()
A 2N 向左
B 2N 向右
C 6N 向左
D 8N 向右
9、如图,左右两边对木板所施加压力都等于F时,夹在板中间的木块静止不动,现在
两边的力都加到2F,那么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将()
A 和原来相等
B 是原来的两倍
C 是原来的四倍
D 无法确定
10、如图所示,A是主动轮,B是从动轮,它们通过不打滑的皮带转动,轮的转动方向
见图。
P、Q分别两轮边缘上的两个点,则关于P、Q所受的摩擦力判断正确的是()
A P所受的是静摩擦力,方向向上
B P所受的是滑动摩擦力,方向向下
C Q所受的是静摩擦力,方向向下
D Q所受的是滑动摩擦力,方向向上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1、A物体受到B物体给它水平向右的大小为2N的力作用,则B物体受到A物体给它
的作用力大小为N,方向。
12、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重力的
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在。
13、如图所示,两物体A和B的质量分别为M和m,用通过定滑轮的
轻绳相连,A静止于水平地面上,不计绳和滑轮间的摩擦,则A对绳
的作用力大小为,地面对A的作用力大小为。
14、如图所示,用弹簧秤水平地拉重10N的物块,物块放在水平桌面上,
逐渐增大拉力,当弹簧秤的示数为2.2N时物体开始滑动,为维持物
块匀速运动,以后的拉力只需 2.0N,则物块与桌面的最大静摩擦力
为,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三、作图题15-18(每题3分,共12分)
要求:画出下列图中杆AB或球O的受力示意图
四、计算题(第1题8分,第2题10分,共18分)
19、如图,物体重30N,与地面间的摩擦因数为0.2,要使物体恰能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则推力F至少多大?
20、一木块悬挂于轻质弹簧下,静止时弹簧伸长了4cm,若用该弹簧沿水平方向拉木块,
木块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伸长了1cm,则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