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 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教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教案

高中物理《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教案教案: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2. 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了解透镜成像的原理。

3. 能够应用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a. 光的折射定律b. 折射率的概念与计算c. 全反射现象及其应用2. 透镜的基本概念a. 透镜的种类与结构b. 透镜的焦距与焦点c. 透镜成像的规律三、教学过程:1. 光的折射现象a. 引入: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如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的兴趣。

b.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

c. 概念解释:解释光的折射定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角度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解释。

d. 计算练习: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巩固学生对折射率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e. 拓展应用:介绍全反射现象及其应用,如光纤通信等。

2. 透镜的基本概念a.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透镜的应用,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

b. 概念解释:解释透镜的种类与结构,引导学生理解透镜的焦距与焦点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解释。

c. 透镜成像的规律:介绍透镜成像的规律,如物距、像距、物高、像高的关系,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解释。

d. 计算练习: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巩固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和示意图的展示,直观地呈现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的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并通过讨论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和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实验设备:光源、透明介质、直尺、刻度尺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PPT等。

六、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理解能力。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WTT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复习课: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复习课: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凸透镜的折射作用。
2.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实验现象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等概念。
3.引导学生推导凸透镜成像公式,并通过实例计算,使学生掌握公式应用。
4.分析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凸透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题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十章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题目要求,准确运用成像公式,并注意单位的转换。
6.总结反思,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物理学科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信心不足,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特别是物体距离与像距离的关系,以及实像与虚像的判断。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精选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能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的最一般的事物中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逐步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使学生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科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难点: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三.教具:激光笔、水槽、光的折射演示仪、硬币、筷子、杯子、水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光现象:筷子在水中变弯,海市蜃楼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告诉学生,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光的折射有关。

那么,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光的折射现象演示师生互动实验,用两个相同的开口较大且深的杯子、水、硬币、筷子等带领学生在做完课本上的实验后,启发指导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并完成实验。

(1)做好筷子折断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折断。

(2)在杯子中放入硬币,把杯子端到刚好看不到硬币时,向杯子中倒水,则可再次看到硬币,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能再看到硬币?2、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1)光的折射规律分三步进行:显示折射光线: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光笔被固定,射出光线照在容器P点形成光斑,让学生猜想,容器中加水后,光斑P的位置是否不变。

光的折射及凸透镜成像教案

光的折射及凸透镜成像教案

光的折射及凸透镜成像单位:霸州市第六中学授课人:邢开勇学科:物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复习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复习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与实际结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三、知识梳理三、复习内容照相机幻灯机光的折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应用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知识点一: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知识点二:透镜典型例题1、几种光学的作图2、在方框内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3、在图中填写上适当的光学元件(至少三种元件)知识点四、凸透镜成像规律典型例题图6是物体A 通过凸透镜(透镜未标出)成像的示意图。

当凸透镜放在哪点时,才能产生图中所成的像图( C )A .a 点B .b 点C .c 点D .d 点2、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光屏移到离凸透镜16CM 处,使在光屏上出现烛焰的倒立、放大、清晰的像,则该同学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 、6CMB 、8CMC 、12CMD 、18CM物 距 像的性质应 用U>2ff<v<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f<u<2fV>2f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正立放大虚像像 距 A3、把一个物体放在一个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前,在聚透镜15厘米的地方成一个放大得像,则物距可能是( A )A、u<fB、2f>u>fC、u>2fD、无法确定回顾总结: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作业。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第三节,本章是光学部份的重点章,全章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通过(tōngguò)探索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xiànxiàng)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第一节),第二单元是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也能成缩小的虚像(第二节),第三单元是通过实验探索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并体味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第四单元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第四、五节)。

探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教材以探索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u)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索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dào li),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péiyǎng)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索创造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xué sheng)团结协作的精神。

八年级学生(xué sheng)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公式。

3. 通过实例分析,能够正确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2. 掌握凸透镜的成像公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 熟练应用成像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凸透镜的定义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发生折射,所以在凸透镜的两侧都会产生成像,其中一侧的成像为实像,另一侧为虚像。

实像是由折射光线交叉处形成的,而虚像则是折射光线延长后相交在一点。

3. 成像公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利用公式可以计算实像或虚像的位置。

公式如下:1/f = 1/v - 1/u其中,f是凸透镜的焦距,v是像的位置,u是物的位置。

4. 实例分析通过讲解和分析一些实例,演示如何应用成像公式解决问题,包括:(1)计算成像距离和物距的关系。

(2)求解物体放置位置,使得成像变化。

(3)计算成像倍率和物体放置位置的关系。

五、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眼镜、照相机和望远镜等。

六、小结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公式,并强调掌握应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几道相关的应用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凸透镜成像的公式解答问题。

八、课堂反馈对学生作业进行讲评,同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解答疑惑。

九、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效果,思考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5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习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

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近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

(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
成像的规律。

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时还培养了
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
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由学生自主探究
得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而教材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
律的难度,把另一个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了探究实验之后,再让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又体
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知识,承上启下。

一个透镜,由于物距的
变化原因,能形成不同性质的像,学生不容易想到。

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及成像特点,学生已有认识,这有利于
教学。

由于产生的原因不清楚,需要老师指导。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

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

2.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3.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
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凸透镜成像原理的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问题1: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是什么?如图的光路(视频展示),对你有何启示?
点评:会聚光线。

不同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不一样,透镜焦距越短,
表示它的折光能力越强。

问题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入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怎样折射?通过光心的呢?
说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上述光路图中的内容根据提问次序及
讲解过程逐个添加展示。

问题3:考察光路图你有什么发现?
点评:同一个发光点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相交于同一点。

问题4:若在该点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就会出现一个亮点吗?为什么?
点评:会,因为确实有光射到这一点。

这就是发光点的像。

展示课题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情景一:玩小水珠。

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
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问题: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情景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
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问题: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问题: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问题: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点评: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问题:什么是物距、像距?
点评: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问题引导: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活动引入
活动1:感受像的多样性
说明:回顾与再现--播放多媒体,动画辅助
1.小孔成像情景
2.平面镜成像情景
3.通过凸透镜观察邮票的情景
说明:展示与引入--实物直观
1.照相机--胶卷底片上的像
2.投影仪--屏幕上的像
活动2:感知凸透镜成像
说明:实践与体验--自主活动
1.在光屏上寻找清晰的像
2.描述你所观察到的像
3.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问题作点评指导。

例如: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中央,须强调实验前调节的必要性及调节的方法。

活动3:关注凸透镜成像
1.每个实验小组,分别在光屏上寻找放大和缩小的清晰像,并关注蜡烛、光屏到透镜的距离。

2.请大家议一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