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认识化学变化(2)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1.木炭燃烧成灰烬,质量如何变化?
2.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质量如何变化?
【活动一】推测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交流、研讨】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分解了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具有什么关系呢?
1.观察下图,你同意下图两位同学中哪一位的观点?
甲:过氧化氢分解了,分子变了,质量当然也就变了!
乙:质量怎么会变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虽然变了,但是原子没有改变,质量应该不变吧?
2.小丽同学用如下3个图示表示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反应。

你认为哪个图示是正确的?为什么?。

初中化学_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专题复习: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定律成立的原因,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能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广泛应用。

2.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工具:化学方程式。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并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掌握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方法:建立质量比例模型,能够规范的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应用学习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问题与讨论设计思路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依据【课前预习】1.绘制知识树2.完成学案预习中的相关题目【引入】能把任何物质变成黄金的油霸存在吗?一、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教材重现】现在请大家重温教材上的一张图片,说一说你都能得到那些信息?【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中宏观上不变:物质总质量、元素质量、元素种类微观上不变:原子种类、原子数量、原子质量宏观上改变:物质种类微观上改变:分子种类【知识应用】1.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813610建立知识结构,展示复习目标。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重温教材,发散思维。

进一步从宏观微观多方面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注重方法总结。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工具反应后质量(g)待测20031反应后,甲的“待测”值应为( )A.10 B.8 C.4 D.02.用氯酸钠(NaClO3)和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 =2ClO2↑+Cl2↑+2X+2NaCl ,则X的化学式为()A. HClOB. NaOHC. H2OD. HClO33.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取该混合气体3g通过足量灼热的CuO充分反应,将得到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可得到沉淀()克。

初中化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2

初中化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2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4. 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会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一 些重要的化学反应。 5. 懂得质量守恒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学会利用化学 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掌握解题步骤和格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 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 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 从化工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 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的分析,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处理相关物质之间量的 问题,培养学科间交融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学习的成功 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2.通过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学习,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3. 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以及他在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变化的关系,这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讨论交流“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 哪些结论?” 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 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活 动 活动二: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 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 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 锥形瓶、250mL 烧杯、镊子、气球、石 灰石、稀盐酸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二中集团初级中学臧志颖一、课题的提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都有新物质产生,为了从量的方面认识和研究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有关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及应用,本案例循着科学家探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对物质变化定量研究进行设计并作实验探究。

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探究活动火柴燃烧只剩下灰烬,酒精燃烧,连灰烬都没有留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配三幅对应的卡通画,以增加问题的气氛。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按下面的步骤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吧1.提出假设(或猜想)(1)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2)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相等。

2.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或猜想)情景实验:把盛有蜡烛的烧杯放在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平衡后,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天平指针的变化,学生猜想中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的现象发生了,挑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从而迸发出实验探究的动力。

探究实验:(1)方案一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投影几种可能的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2)方案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3)方案三镁在空气中点燃的反应实验包括了三类反应:反应前后有质量减少的、有质量不变的、有质量增加的,设计多种类型的反应,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

3.实验探究活动分四人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指定三个小组各探究一个实验方案,其他各组选做一个,实验前,小组内讨论方案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

填写实验报告,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猜想其他方案可能的实验现象。

实验报告交流共享: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

组间交流、倾听、反驳、争论,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

方案一的议论焦点:石灰石和盐酸反应,有的学生没有事先没有称量盐酸的质量,滴加盐酸反应后,结果无法比较;有的组使用长颈漏斗液封,发现与猜想有偏差,讨论后,提出了多种可能性等等。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笔记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笔记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

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第1节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一、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影响化学反应的条件主要有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如燃烧、金属与酸反应、中和反应等。

部分反应需要吸热,如碳酸钙的高温分解等。

二、燃烧的条件(一)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特点:发光、发热、化学反应(三)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四)灭火的原理:1.撤离(或清除)可燃物——釜底抽薪,森林隔离带,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盖锅盖,湿抹布铺盖实验台燃着的酒精等。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水灭火,吹灭蜡烛等。

注意:凡是提及降低或提高着火点的灭火方法是错误的说法。

4.爆炸的条件:可燃物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气体迅速膨胀。

(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是,有物理爆炸(气球爆炸、轮胎爆炸);也有化学爆炸(鞭炮爆炸、炸药爆炸、面粉爆炸等)。

(2)可燃性气体(CO、H2、CH4)点燃前应注意什么?答:要检验气体的纯度(即验纯),防止爆炸。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一)碳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 22CO O C 点燃(充足)+ 。

2.不完全燃烧:CO O C 2(22点燃不足)+。

3.不完全燃烧的缺点:燃烧速度慢、放热少,浪费燃料,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222CO O CO 点燃+ 产生蓝色火焰。

(2)毒性:易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致使人缺氧。

(3)还原性:2323e 2e 3CO F O F CO ++高温。

四、防火与灭火(一)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野外篝火、蜂窝煤、木柴架空燃烧更旺等)。

《认识化学变化》整章教材分析

《认识化学变化》整章教材分析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教材分析【本章结构】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本章从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燃烧入手,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与燃烧、燃料、灭火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归纳燃烧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简单化学计算。

通过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了解并学习实验观察、范例模仿、定量研究、分析比较等科学方法。

通过事实的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怎样帮助人类利用和控制燃烧,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是学生在用实验和探究的方法认识、研究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从本章开始,学生又开始学习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科学地认识物质。

用定性和定量的不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方程式的出现,使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章教学中,要结合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呈现旧知识,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知识程序化、网络化。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二、本章知识结构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3、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大量的冷却剂(如水、二氧化碳气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4、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浪费燃料,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5、燃烧引起爆炸的主要原因: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产生大量热和气体产物。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4章 燃烧 燃料教案 沪教版 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4章 燃烧 燃料教案 沪教版 教案

第4章燃烧燃料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燃烧的概念、条件和程度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知道化石燃料的种类、使用的利弊以及综合利用。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X爆炸的措施。

3.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4.科学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讨论交流>1.燃烧的定义及条件:(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所以只要破坏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2)灭火的方法①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②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③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阅读理解>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1)可燃物完全燃烧(氧气充足) C + O2点燃→ CO2↑(2)可燃物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 C + O2点燃→CO↑(3)一氧化碳的性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一氧化碳有毒(一氧化碳极容易跟人体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功能,引起中毒);一氧化碳可以燃烧( CO+ O2点燃→ CO2)。

4.爆炸:(1)化学上爆炸的实质是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若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X围很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引起爆炸。

凡是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遇明火都有可能爆炸。

(2)烧水的锅炉爆炸、氢气球爆炸等是由于容器内气体压力过大,引起容器炸裂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原子的观点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

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

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

第一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习,使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殿堂。

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习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

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习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课标内容摘录: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1.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定量认识化学变化(2)主备人:马树国审核:
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理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化学反应方程式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能独立分析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补充栏
一、课前预习检测
前面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并检验二氧化碳生成的实验。

讨论:(1)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此化学反应。

引导学生在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用化学式表示该化学反应并把箭头改成等号,称之为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02======CO2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活动与探究]组织学生讨论:(1)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哪些原则?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①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具体书写步骤是怎样的?
书写步骤:①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平化
学方程式;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并标明“↑”、“↓”。

(说明“△”、“↑”、“↓”等符号表示的意义。

)
[教师活动] 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讲清书写原则及配平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练习配平、讨论分析出现的错误及注意事项。

①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②用最小公倍数配平法的步骤。

·
③为什么说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读法
[教师活动] 讲解C+O2=====CO2的含义:(1)
(2)(3)
[学生活动] 学生练习,相邻座位同学相互练习读法。

四、当堂训练
(1)Al+02→A1203
(2)Fe+O2 → Fe304
(3)CO+02───→C0
(4)H2+02───→H20
(5)HgO──→Hg+02
(6)KMn04──→K2Mn04+Mn02+02
(9)C2H2+02───→C02+H20
五、学习体会,课堂小结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及其书写
六、作业布置
练习与实践:P 101 : 1
七、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