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温庭钧《商山早行》和王禹偁《村行》古诗词比较阅读

温庭钧《商山早行》和王禹偁《村行》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
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杜陵:地在长安,此指长安。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诗三四句中的“鸡声”、“月”、“霜”照应了标题中的“早行”: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时上路,然而铺满清霜的板桥上已有了先行客人的足迹。
B.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温庭筠想起了梦中故乡杜陵回塘水暖,野鸭自得其乐的场景。
“杜陵” 之梦与“早行”之景,虚实相生,首尾照应,情脉通贯。
C.诗人王禹偁骑马穿行于山间小路,悠然自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春日山村晚晴图,充分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D.王诗第三联“胭脂”与“白雪”对举:棠梨叶红艳似火,荞麦花开如雪,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第四联情绪由悠然转为怅然,拓深了诗意。
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
【答案】1.C2.(1)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2)①借景抒情的手法。
两首诗都共同抓住了富有时间、地域特色的景物刻画,情感自然融入其中。
①反衬的手法。
两首诗都以声衬静,表现了环境的寂静。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C项,“诗人王禹偁骑马穿行于山间小路,悠然自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春日山村晚晴图,充分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对诗歌的赏析错误。
诗歌的前六句用“菊初黄”“万壑”“晚籁”“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一系列具有秋天特色的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古代诗歌鉴赏 比较鉴赏古诗词答题方法指导 课件ppt优质精选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构思(结构)。 具体地说,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古诗词中表达方式通常用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少用记叙和说明这 两种表达方式。特别要注意描写中的白描。 古诗词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因 篇幅原因,少用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要识别出来,且知道其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范围较为广泛,常用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反写、虚实结合(想象和联 想)、用典故、渲染、衬托、抑扬等。这些手法的意思要知道,识记可用顺口溜——“景象反常,点 燃衬衣”。拿到一首诗,当感悟不出其表现手法时,可调出顺口溜,一一快速对照,这样,可以马上 识别出表现手法。 属于结构方面的有句式的倒装结构,篇章中的铺垫、伏笔、照应、悬念、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借古讽今等。 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解答此类 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三、比较炼字 【答题思路】 此类也包括不同诗歌间炼字比较,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不同字的比较,不同评论家对炼字的评判 比较等。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性、凝练性要靠语言来达成,所以,品味诗人的遣词造句妙 处,就是炼字。 怎样炼字呢?首先要善于识别值得炼的词语,一般说,诗句中首选炼动词,其次是副词,再次是 叠词,最后才是名词。 其次要知道炼字的思维。诗歌中值得炼的词语的妙处,妙就妙在其形象和凝练上,丰富的内涵凝 成一个词语,故而,对鉴赏者来说,我们炼字的过程就是凝练展开,如同将茶叶泡开一样。 最后,还要养成固定的答题习惯(模式)。所谓的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各自词语的妙处即可。 首先是指出该炼的词语(题干已明确的,此步骤应省略);第二步是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第三 步是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修辞情况;第四步,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该句;最后一步(关键), 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比较技巧 【答题思路】 鉴赏古诗词,总的说来说有两大块:一是该诗词表达了什么情感(写了什么),二是该诗词用什 么技巧表达情感的(怎么写的)。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很重要。所有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都是为了达成诗歌语言形象、凝练这一本质的。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①无限情思寄楼台《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古丘:古坟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中考古诗词鉴赏对比阅读题解析

(1)联系全诗,说说诗 “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简析颔联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3)颔联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表现情感的深挚,下列诗句手法与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答案】 ( 1)作者愁:离井思乡之愁;前路遥遥之愁;前途难料之愁。 (2)颔联整体使用了对偶修辞,前后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句中又使用了比喻修辞,景物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十二、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
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鉴赏
2.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高中语文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诗歌比较鉴赏题是命题者提供两首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
命题者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比较”点:①诗中的意象、意境。
②诗歌的语言。
③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较角度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从意象、意境进行比较鉴赏,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对象)描写的异同。
比较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陆游藜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
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王冕《白梅》、谭元春《瓶梅》、张谓《早梅》古诗词比较赏析

王冕《白梅》、谭元春《瓶梅》、张谓《早梅》古诗词比较赏析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一首,并简述理由。
A B C注释:①著:放进,置入。
【答案】选B;理由:(1)其他两首诗的“梅”都是在自然环境中,B诗中的梅插在瓶中;(2)其他两首诗写的都是梅花傲霜耐雪,冰清玉洁,B诗写梅花能供人赏玩;(3)其他两首诗表达诗人的坚守节操,B诗借瓶梅即使迟开,即使寂寥,好过无人欣赏,表达诗人物为世用的观念。
【解析】考查诗歌的比较赏析。
本题要求从从内容、情感角度,从三首诗中选出与其他两首不同的一首。
王冕《白梅》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
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
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谭元春《瓶梅》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瓶中梅花和山中梅花。
瓶梅迟发,但终究开花了,虽然不像山梅有春风催发,有夜雨侵袭,梅在瓶中是孤独的,却因为孤独更添风韵。
特别是诗人的最后一联“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表达了诗人喜爱瓶梅胜过山梅。
张谓《早梅》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
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王冕《白梅》和张谓《早梅》都是写自然界中的梅花傲霜斗雪,冰清玉洁,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而谭元春《瓶梅》写的是插在瓶中的梅花,供人观赏,写出了梅花在瓶中开放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喜爱瓶梅胜过山梅和物为世用的观念。
可据此作答。
部编版语文古诗词对比鉴赏

古诗词对比鉴赏(一)《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唐)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 峡口送友人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
送蜀客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色。
2. 请比较这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写法的异同。
3.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
(二)题木兰院二首(其一)(唐)王播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2.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试分析不尽相同的原因。
(三)秋夜独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入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村居(宋)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渔村夕照(明)沈明臣洲前洲后尽垂杨,村尾村头满夕阳。
换酒醉眠高晒网,远山修竹正苍苍。
1.“夕阳”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词中的内涵是否相同?请做具体分析。
2.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衰荷白居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元)王翰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1.两首诗都写“残荷”,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六)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寄子由①(宋)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与答案(比较文)

比较文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 -3题。
(10分)[甲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檣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戎异二者之为,何哉吏呼一何怒C、或王命急宣而或长烟一空D、满目萧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些,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四季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峡谷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只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完全没有涉及作者范仲淹的情感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①无限情思寄楼台
《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古丘:古坟
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
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
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
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
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②。
[注释]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②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诗词鉴赏]
这首绝句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前两句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
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对比阅读]
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
③论贾谊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
有的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如李商隐;还有的作者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如李白。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①,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②问鬼神。
[注释]
①逐臣:放逐之臣,指贾谊。
②苍生:老百姓。
[诗词鉴赏]
此诗一首咏史诗,从取材、立意、表现手法上都独树一帜。
作者通过讽刺汉代帝王虽能求贤却又不知真贤的行为,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即唐代帝王也正像汉文帝那样,表似开明,实质却昏聩无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①迁客:遭贬迁的官员。
②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诗词鉴赏]
此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对比阅读]
李白的这首诗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而李商隐的诗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④独绽的木芙蓉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
因为它能在寒冷的秋天和贫瘠的土地上开放,所以有着纯洁、孤傲和顽强等象征。
同时古往今来一批批的迁客骚人们,见到它时也会发出共鸣,在诗词中抒发各自心中的所思所感。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①红。
犹②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释]
①着意:有意,集中注意力。
②犹:还,仍然。
[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抒怀之作。
诗人将小池里的木芙蓉与桃李作对比,赞美了木芙蓉在深秋独自开放的孤高傲立,讽刺了桃李一生随东风开落的随波逐流。
同时诗人借咏木芙蓉,表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即高洁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
窗前木芙蓉
[南宋]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①,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②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释]
①小寒:天气稍寒。
②青女:霜神。
[诗词鉴赏]
诗人看见窗前的木芙蓉,在恶劣条件下仍然坚强地开放,有感而作。
此诗很好地融物以情,喻己以物,浑成一体,了无痕迹,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借咏木芙蓉,抒发心中情感:无论坏境多么艰难,依然要乐观向上地生活。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虽都描写了寒冷中绽放的木芙蓉,但抒发的情感却是不同的。
吕本中的诗将木芙蓉和桃李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品格,而诗人对其一褒一贬,表达了他愿像木芙蓉一般,在趋炎附势的懦弱之风下,依旧保持人格的高洁。
而范成大则着重描写在恶劣环境打击下,木芙蓉没有残败不堪,毅然绽放,表现出诗人乐观的精神和不凡的气度。
⑤一种诗心在夜深
夜阑人静,万物俱眠,此种境界,最是能够引发诗人情绪的时刻。
诗人或独坐空堂,或孤灯苦读,或月下独酌。
每一个夜深的日子,都有一种诗的意境在成型,都有一种诗的情感在泛滥。
王维秋夜独坐,感叹时光老去,他悟出了一些哲理。
周弼夜深苦读,不知时间流逝,
却翻烂了无数春秋。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①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②落,灯下草虫鸣。
[注释]
①悲:悲哀,悲叹。
②山果:山中野果。
[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禅意哲理之作。
在一个秋天雨夜,诗人独坐空堂,潜心默想,这情形如同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陷入人生悲哀。
时光易逝,韶华渐老,人生如此,草木昆虫亦是,同在无情时光岁月流逝中零落哀鸣。
此情此景,诗人得到启发,自以为觉悟。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①,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②,半峰残月一溪冰。
[注释]
①更:打更声。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
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时至深夜,不闻更声。
不知何时,门外春雪已停。
远望天空,残月悬峰;近看门前,溪流解冻。
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进而写出了诗人夜读的投入和专注。
[对比阅读]
这两首诗都是写夜景的佳作,但却风格不同,各有侧重。
王维的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并且是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着力刻画悲哀孤独的心境,感叹时光,颇具佛理。
而周弼的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并且运用的是意象叠加的手法。
精心描绘了一幅春夜独坐图,突出宁静安适的心境。
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诗人却浑然不觉,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认真和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