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思考
中国游客在国外的反思

中国游客在国外的反思引言中国游客在国外的行为举止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出境旅游。
然而,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甚至违法的行为也频频出现,给中国游客带来了负面评价。
本文将对中国游客在国外的行为进行反思,并探讨如何改善这种状况。
1. 不文明行为1.1 随地吐痰在国内,随地吐痰可能被认为是一种习惯。
然而,在国外,这种行为被视为不文明和不卫生。
随地吐痰会影响到他人的环境和健康,并给中国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形象。
1.2 排队意识薄弱排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礼仪之一,但很多中国游客在排队时表现出缺乏耐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他们常常插队、挤占空间,给其他旅客带来困扰。
1.3 喧哗和无理取闹有些中国游客出国旅游时容易变得吵闹,高声喧哗,并且不顾他人的感受。
他们可能会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争吵,甚至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给中国游客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2. 不礼貌行为2.1 不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一些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不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
他们可能会穿着不得体的服装,无视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这种行为既是对当地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形象的损害。
2.2 不尊重服务人员一些中国游客在与服务人员交流时表现出傲慢和不礼貌的态度。
他们可能会以高傲的口气要求服务人员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对待服务人员粗鲁无礼。
这种行为破坏了国际形象,并给中国留下了不好印象。
2.3 不遵守规则和法律一些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往往忽视法律和规则。
他们可能会非法购买纪念品、攀爬文化遗址、在公共场所吸烟等。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当地法律的不尊重,也给中国游客带来了负面评价。
3. 改善措施3.1 教育和宣传加强对中国游客的教育和宣传是改善他们在国外行为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文明旅游教育活动,向广大游客普及国外礼仪和文化,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3.2 引导和激励政府和旅游机构可以引导中国游客遵守当地规则和法律。
同时,通过奖励制度激励那些表现良好的游客,让他们成为其他游客的榜样。
从赴泰旅游不文明行为来谈出境文明旅游的改进对策

从赴泰旅游不文明行为来谈出境文明旅游的改进对策姚懿菲随着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的提升,我国出境旅游增长快速,而对于旅游途中的不文明行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道德挑战。
自古以来我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随着出境游旅客有悖于公民文明行为的道德缺失问题,不仅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媒介聚焦的热议话题。
基于此,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制度规章,提升公民素质、维护国家形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完成。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客源市场。
据国家旅游局201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出境旅游人次首次突破一亿人次,年增速达到19.49%。
出境游本身是愉快的,而随着出境游人数的剧增,随之而来的在境外旅游不文明行为则频频受到媒体的曝光,随地吐痰、排队加塞、乱写乱画、公共场所高声打电话,以及在公共洗手台洗脚等不文明行为更成为扣在中国人头上的一顶“不文明帽子”。
2015年4月,旅游局出台《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首次从制度上来规范游客的旅游出行行为,也是从法制及道德准则上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直接约束和规范。
一、从赴泰旅游不文明行为来审视旅游基本道德的缺失泰国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及自然景观,成为我国出境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赴泰旅游热潮的不断升温,我国公民在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受到媒体关注。
规范出境游行为,已经不再是一个小群体的小话题,更是维护国家形象的重要难题。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马尔代夫,曾对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提出建议,不要乱扔矿泉水瓶,不要去破坏珊瑚礁,不要乱丢垃圾,要尊重他人的民族信仰等等。
反观赴泰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其心理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无知型、二是知而未做型,三是知而不做型。
有学者从人的心理需求分析出发,提出在旅游行为中的许多倒逆现象,多与旅游者的心理变化有关。
如从最初的工作到出游玩耍,似乎是对自我现实生活的一种释放,可以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可以随心所欲的任意行为,以致于责任感缺失、自我放纵。
中国出境游客不文明行为分析

中国出境游客不文明行为分析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公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利用闲暇时间外出观光、度假的游客日渐增多。
中国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但是部分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也屡屡受到国内外媒体的披露和报道。
有些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当众脱鞋、不遵守公共秩序、大声说话、坦胸露背、爱占小便宜等不雅行为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
虽然这只是少数部分出境旅游者的行为,但是却给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居民留下不好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会上升到用来代替全体中国人,进而会影响到国家形象、国际交流活动以及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加强国民出行文明行为,也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字:旅游不文明形象发展一、中国出境游客不文明行为1、美国:骑在华尔街金牛上大肆拍照纽约华尔街的那只金色铜牛,在全世界都很出名,到纽约的游客常常要到牛前合个影,希望带来点好运气。
然而,有一群中国游客则是翻身骑牛,大肆拍照留念。
旅游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项休闲活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
但一桩桩、一件件境外“丢人事件”发生后,我们需要静心反思,中国游客怎么了?2013年07月30日09:36来源:大河网2、埃及千年神庙浮雕被刻中文“丁锦昊到此一游”晚报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
”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
许多网友对此均表示气愤,大呼“丁锦昊,你要火了”。
曾带队赴埃及多次的资深导游张先生表示,毁坏和私藏文物出入境已经触犯了当地法律,一旦被发现且情节严重,可能要坐牢。
2013年05月25日13:06来源:新闻晚报3、黄渤发微博称帕劳潜水时捞到“中华”烟盒原标题:“中华”的脸丢不起本报讯(记者李俐)昨天,正在国外度假的黄渤在微博中晒出了中国游客随手乱扔垃圾的照片,并感慨说:“朋友啊,去别人家做客咱客气点,(中华)这俩字的脸丢不起啊!”这条微博得到了过万网友的热议和支持。
浅谈中国游客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国游客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中国游客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1. 文化差异:中国游客往往缺乏文化素养和对当地文化差异的了解,因此可能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
2. 旅游热潮: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产阶层的增长,中国游客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 缺乏规范: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尚不成熟,缺乏有效规范和管理,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对策:
1. 提高游客文化素养: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旅游意识,以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2. 强化监管:建立健全旅游管理制度和规范,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和执法。
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和惩戒。
3. 加强合作:加强国际间的旅游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增强游客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最终实现互相尊重和和谐共处。
总之,提高旅游文化素养和合理管理旅游产业,是减少和预防不文明行为的重要途径。
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及形象改善分析研究

2018年3月下半月刊
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及形象改善分析研究
黄 露
本文重点探讨在出境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总会有报道中国游客各种不文明行为的新闻,如何看待这些不文明行为,如 何引导和改善国人出游的形象值得我们思考。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常规 性消费,出境旅游也日益普及。在中国14亿庞大的人口基数 下,我国已连续五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家。仅 2016年,出境人次就达到了1.37亿,花费达1 098亿美元,约合7 600亿人民币。
(作者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66
三、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成因
大部分人将中国出境旅游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概括为:中国 游客素质差。但笔者认为,这样说过于片面。相对于国内旅游的 游客,出境游客往往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验,对文明规范也更注 意,相对在国内也更收敛自己的行为。但为什么还是会出现各种 问题呢?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一)文化差异 很多所谓的不文明行为,并不是出于有意为之,而是由于游 客出发前没有做好功课,对于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礼仪习俗等缺 乏了解,既没有“入乡问俗”,更没有“入乡随俗”。比如大声 喧哗,在国内吃饭,人们认为要说说笑笑够热闹才尽兴,但在国
如何看待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

如何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
秦赛赛
首先,开门见山,对于这个话题我持两种态度—反对与理解,为什么我会持这两种态度呢?
第一种态度—反对。当我们看到这个话题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应是“中国”“游客”“不文明”这三个词语,去掉“游客”这个词语,就变成“中国不文明”,中华民族是个粗鲁不文明的种族,这是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但是我们的民族真的是不文明的种族吗?论文明起源与发展,我国是拥有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对礼的研究之精,理解之深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如果哪个国家想和中国比文明,就如小学生和大学教授比试一样。其次,个别游客的行为举止不当,并不代表着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但是大多数外国人都以偏概全—中国游客不文明,中国人不文明。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都应有爱国的心,有着维护祖国尊严的责任与义务,如果你不承认,那么请问当你看到中国足球获得亚洲冠军时,你是否有一丝的激动呢?所以,我们不允许外国人以片面的观点来诋毁中国,侮辱与否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国内各个旅游景点,都存在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公物和随地吐痰的现象,所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在我们的家园乱涂乱画、乱扔垃圾和乱搞破坏,那我们又会怎样想怎样做呢?
第二个观点—理解。佛曰“有因便有果,有果便有因,因果循环。”中国游客行为不文明,是什么造成的呢?这便要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入手。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理科生,我的专业不是政治也不修历史,所以我只能发表一下自己不全且浅陋的观点。首先,中国自改革开放就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中,邓小平主席也说过:“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造成了中国对心理健康及伦理道德教育的疏忽,所以在以自我为中心,节奏快速化的当代,违背道德伦理、不文明行为等等不可想象的事情都接二连三的发生,民众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的事件已屡见不鲜,更有人发帖说过“满街城管,遍地狼犬。”等话语。其次,在经济方面,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的翻新,但是中国的贫富差距也明显拉大,造成了劳动力与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也导致了许多人有一切向钱看齐的功利化思想,既有钱便是爷的观念。同时在文化方面,中国教育强调学习外语的重要性,高考也把外语列为重点,作为考试的三大头之一,因此许多人把外语看得比自己的母语还重要,导致了许多国人对中国历史不了解,提笔忘字,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也逐渐被淡化,这些都是造成中国部分人不文明的直接或间接因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对中国游客不文明的行为表示理解,同时我们也应感谢那些指出我们缺点的外国人,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不足,让我们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关于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思考

关于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思考1、我国出境旅游者的不文明现象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人数在2006年达3400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
预计到2022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出境旅游热的兴起使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新兴旅游客源大国的形象更加突出。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出境旅游者“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却越来越频繁。
2002年5月19日香港《亚洲周刊》有一篇题为《中国游客的“七宗罪”》的报道,历数了一些中国游客的的七大“罪状”。
2005年9月12日香港迪斯尼乐园的“丑闻”事件引发了内地和香港网民激烈的争论,最后甚至演变成人身攻击。
针对内地游客种种“不文明”行为引起香港居民抵触情绪的事实,北京《新京报》曾发表社论,题目是:某些大陆游客“丢脸丢到迪斯尼”。
在法国巴黎圣母院竖起了“请勿喧哗”、在泰国皇宫竖起了“请随手冲水”等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中文告示牌;有些国家甚至采用了让华人旅行团隔离用餐等非常措施。
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让人又好笑、又可气。
但同时,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行为总是受意识所支配的,所以我认为,旅游者自身应该为他们的不文明行为负有最大的责任。
(1)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农业文化为基础文化,中国人民创造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农业文明史,几千年来的农业文化使现在国人身上仍然保留着难以完全祛除的“小农”意识。
一些中国游客将家乡习以为常的。
但难与国际接轨的行为举止带出国门,如在豪华酒楼赴宴时脱鞋盘腿而坐以及在国外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等,这些都是目的地居民难以接受的不良习惯。
其次,中国文化属于群体文化,处于群体文化当中的人们喜欢热闹,主张团结协作,因此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大多随团行动,目的是希望相互照应。
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一些游客在飞机、车船上、餐厅里大声喧哗,甚至在酒店大开着房门,穿着睡衣互相串门等在外人眼里的“不文明”行为。
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及案例

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及案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出境旅游的数量不断增加。
然而,与之相伴而来的问题是一些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这些不文明行为包括不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不注意环境保护、干扰其他游客以及对当地居民和服务人员的不礼貌。
一些中国游客不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当地的风俗和传统。
例如,在日本,一些中国游客会在公共场所大声交谈和喧闹,不顾其他人的感受。
在泰国和印度,一些中国游客对当地宗教场所缺乏尊重,会穿着不得体的服装和不恰当地行为,这对当地居民和信仰者造成了冒犯。
中国游客在出境旅游中也存在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
一些游客随意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当地自然和历史遗迹。
在巴黎的卢浮宫,一些中国游客在艺术品上涂鸦,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破坏。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当地环境和文化遗产,也给中国游客在国际上树立了负面形象。
另外,一些中国游客在公共场所行为不当,干扰了其他游客的旅游体验。
他们会在排队时插队,导致拥堵和混乱;大声喧哗、打闹,使其他游客无法享受宁静;还有些人喜欢在照相时大声说话和拍照闪光灯,干扰了其他人的观赏和拍照体验。
最后,一些中国游客对当地居民和服务人员的态度不礼貌。
他们可能对当地居民用不合适的词语进行辱骂,或者对服务人员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不客气地发脾气。
这种不文明行为对于当地社区的和谐并没有贡献,反而给当地居民和服务人员带来了困扰和不满。
因此,为了改善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需要加强游客教育和监管执法。
旅游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向游客传达尊重当地文化、重视环境保护、体验旅游的重要性。
同时,应该增加监管执法力度,对不文明行为严格处罚,以起到警示和震慑的作用,促使游客自觉遵守当地法律和道德规范。
在过去几年中,一些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社会讨论。
例如,2024年,一名中国游客在泰国普吉岛的芭东海滩骑马时,马匹受到虐待并且死亡。
这起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强烈的谴责和抗议,引起了公众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思考
1、我国出境旅游者的不文明现象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人数在2006年达3400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
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出境旅游热的兴起使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新兴旅游客源大国的形象更加突出。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出境旅游者“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却越来越频繁。
2002年5月19日香港《亚洲周刊》有一篇题为《中国游客的“七宗罪”》的报道,历数了一些中国游客的的七大“罪状”。
2005年9月12日香港迪斯尼乐园的“丑闻”事件引发了内地和香港网民激烈的争论,最后甚至演变成人身攻击。
针对内地游客种种“不文明”行为引起香港居民抵触情绪的事实,北京《新京报》曾发表社论,题目是:某些大陆游客“丢脸丢到迪斯尼”。
在法国巴黎圣母院竖起了“请勿喧哗”、在泰国皇宫竖起了“请随手冲水”等专门针对中国人的中文告示牌;有些国家甚至采用了让华人旅行团隔离用餐等非常措施。
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让人又好笑、又可气。
但同时,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行为总是受意识所支配的,所以我认为,旅游者自身应该为他们的不文明行为负有最大的责任。
(1)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农业文化为基础文化,中国人民创造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农业文明史,几千年来的农业文化使现在国人身上仍然保留着难以完全祛除的“小农”意识。
一些中国游客将家乡习以为常的。
但难与国际接轨的行为举止带出国门,如在豪华酒楼赴宴时脱鞋盘腿而坐以及在国外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等,这些都是目的地居民难以接受的不良习惯。
其次,中国文化属于群体文化,处于群体文化当中的人们喜欢热闹,主张团结协作,因此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大多随团行动,目的是希望相互照应。
这样就可能会导致一些游客在飞机、车船上、餐厅里大声喧哗,甚至在酒店大开着房门,穿着睡衣互相串门等在外人眼里的“不文明”行为。
(2)游客自觉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不足。
有调查显示,出境游客的学历普遍偏高, 游客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 但还缺乏提高自身文明素质的意识。
更何况那些文化素养低、环保意识差的游客,他们很少会考虑自己行为带来的环境影响,因而更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不文明行为。
(3)游客道德感弱化。
旅游是一种暂时性、异地性的活动,当一个人以旅游者的身份在异地游览时,其目的就是想摆脱日常生活中的束缚,道德的约束力量远不及在他日常生活圈子中那样强大。
旅游者摆脱了日常生活圈子中众多熟人的目光的监督,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便少了许多顾忌与约束。
那种解脱的感觉使人们感到轻松。
(4)占有和从众心理。
对于旅游者而言,花钱外出旅游,消费的是无形的
旅游产品,从中只能获得一种体验和感受,得不到实物的东西,最多是带走几张照片,因而就会有一种求补偿的、占有的心理。
例如一些游客会偷偷的摘几朵花带走。
而且很多旅游者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行为都是很盲目的,看到别人干什么,不管其行为对与错,就也会学着去做。
这就是占有和从众心理在作祟。
(5)游客故意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动机一般有二种:一种是纯粹为了寻开心、寻求刺激和快感,有人称这种行为是“为了寻求刺激而对旅游资源的施暴行为”。
另一种是为了发泄自己某种不满情绪,把对环境、景观的破坏作为发泄心中不满的途径。
这类行为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
其次,中外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也是造成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与国际上的交往礼仪格格不入, 严重影响了目的地人民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如外国人对中国人询问年龄、收入、婚否颇为反感, 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则是一种客气;请人吃饭不停劝吃, 本是国人的热情,却让外国人受不了。
欧洲实行收小费,中国人却以不付小费来表示尊重。
除此之外,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不成熟也是造成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在国内,大多数城乡居民还没有养成自觉遵守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瓜皮果壳的生活规范,十字路口人车抢道、硬闯红灯司空见惯。
在参加旅游活动时,游客要处处提防导游人员“欺客”、“宰客”行为,无暇顾及不良习惯。
另外,领队的劳动强度太大,忽略了提醒告知的义务。
3、出境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影响涉及到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阶段,无论是对环境和社会,对旅游者自身,还是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正常发展秩序。
第一,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自身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则直接加重了旅游资源的毁坏及旅游基础设施的损耗,最终使该旅游产品提前进入衰退期,造成难以修复的损坏。
第二,不文明行为严重影响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风俗。
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会把消极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一并带入目的地,产生示范效应,深化与当地民众的矛盾,进而使当地的传统道德观念发生扭曲,促使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第三,给游客自身带来危险。
有些不文明行为容易产生传染疾病,如接触动物。
随意攀爬可能导致身体意外伤害。
此外,不文明行为可能导致其他人的不满而招致言语甚至人身攻击。
从更深一层次来说,可能阻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开拓。
中国开放出境旅游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出境旅游的需求,其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旅游者入境旅游。
而出境旅游者的行为表现代表了中国国民的整体形象。
因此,一旦形成不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旅游决策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入境旅游市场规模。
4、规范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措施
(1)加强国民道德素质教育和旅游知识普及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许多的优良传统和美好品德,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社会上贪污腐败、招摇撞骗、横行霸道、公德沦丧等不正之风盛行,一旦被带出国外,影响是很恶劣的。
因此,加强国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同时,旅游普及知识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国民不注意旅游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出游目的地国家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与当地居民沟通不畅正是造成各种“不文明”现象的重要原因。
(2)提高旅游者自身素质,做成熟和理性的消费者
一方面,要求旅游者不虚荣、不浪费。
目前,我国已经跻身于全球出境旅游消费前十位,但很多出境旅游者存在着虚荣心理,喜欢“打肿脸充胖子”。
另一方面,要求旅游者不能贪图便宜,不要被“零团费”、“负团费”所迷惑,片面追求低价,降低服务水平。
同时,在境外旅行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洁身自好,抵制不良诱惑,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3)做好宣传工作,尊重别国习俗
我们的旅游部门有义务将各主要目的地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规范及各种禁忌等整理出来,有针对性地对出境旅游者做出宣传,使旅游者有一个明确的参照规范。
同时,也要向目的地国家的相关部门讲解中华传统习俗,增进彼此的了解。
毕竟,加强沟通与交流是减少误会的基础。
(4)政策引导与舆论监督相结合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人数数量庞大且增幅惊人,增大了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发生的几率。
因此,国家有必要对出境旅游发展进行适当限制,避免发展过速;同时,要加强对出境旅游者行为的控制力度,可与新闻媒体合作,及时曝光出境旅游中国民“不文明”行为的典型案例,对没有做好出境旅游培训的组团社以及发生“不文明”行为的旅游者本人,相关部门要给予适当处分。
(5)加强领队、导游人员和出境旅游者培训
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导游和领队,使他们掌握目的地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俗习惯以及法律等知识,精通当地语言,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为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创造条件。
同时,要求他们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自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并能妥善处理出境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劝导和制止旅游者的不良行为。
此外,出境之前应集中培训,介绍目的地的情况及强调出境旅游的注意事项,培养旅游者维护国家及自身形象的自觉意识。
(6)建立公德档案档案
就如同有些国家为公民建立了诚信档案一样,我们同样可以为公民建立公德档案,对讲公德讲诚信的公民,在评选优秀、享受社保、劳动就业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只有当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因遵纪守法讲诚信而获得了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后,它才会具有示范效应,良好的社会风气才会逐渐形成。
当然,这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也参与其间,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文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