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形成中国的书籍分类法在先秦时期是否已经存在,现在是不得而知了,已知最早的图书分类法著作,也就是所谓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末年由刘向、刘歆父子撰写的《七略》。
刘向、刘歆父子是西汉皇族后裔,也是大学问家,起先汉成帝命令刘向整理皇家藏书。
当时的皇家图书馆里,充斥着从全国各地进献来的各种典籍,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战国策》。
但《战国策》当时并不叫《战国策》,它有着各式各样的名字,《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不一而足。
刘向将这几种不同的书除去重复的部分,整理出一本相对完整且规范的新书,并将其命名为《战国策》。
对待其他的书籍,刘向也像对待《战国策》一样认真负责,而当这项工作做了接近20年的时间时,刘向辞世,未完成的工作就交给了他的儿子刘歆继续完成。
刘歆继承父亲的志向,将皇家图书馆的图书整理一新,并且在其父亲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这些图书的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撰写成《七略》一书。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辑略是一篇类似于导读的文字,剩下的六略,才是对书籍的分类。
六艺略的六艺,指的是六经,也就是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
诸子略的诸子,也就是所谓的“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记录的是先秦至于汉代的赋与歌诗。
兵书略,有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个小类,这些名称听上去有些歪门邪道,不过除了兵阴阳有些迷信色彩之外,其他多是军事经验的总结。
数术略,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数术略的内容若单从名称上看,对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完全陌生古奥的。
不过实际也不完全如此,像天文类的书籍中就包含有占星术。
西方的占星术现在大行其道,但中国的占星术其实起源更早。
还有蓍龟,也就是用蓍草和龟甲进行占卜,这两者是都《周易》卜卦的前身。
方技略,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这一类的书籍既有中医知识,也有民间偏方,也有所谓的房中术与修仙术,这些书的出现都是出于解除病痛、延年益寿的目的,当然,延年益寿的终极目标是长生不老,这也是为什么神仙类书籍会较多出现的原因。
小论四部分类法

2.1 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的联系与区别。 有人把学术 分 类 与 图 书 分 类割裂开来 ,或二者的联系不明确 。 其实二者是不可能割裂开来 。 所谓 图书分类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编制起来的类 分图书的工具,用来满足读者按照科学内容检索图书的需要。 (韩承铎 和李兴辉的论文《图书分类法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初探》,该论 文出自《图书分类学文集》1985 年版)。 所谓的学术分类,-----。 二者 是有联系和区别的。 但如果离开了以学术分类为基础的主要原则(图 书分类学的实质)而只追求表面上的一些特征,自然就容易把我们引 上歧途。 二者的关系,张德芳的《论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的原则》中 有精辟的论述:
得不“中国化”,才有它的生存之道。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的图书分 类,无论是统治者也好,还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好,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从人文价值需要来分类, 这里的人文价值既包括政治统治上的价值, 也包括民族精神的价值。 这里笔者认为所谓的学术分类,应该是不带 有政治目的而纯粹是学术的分类,从上面的分析看,这几乎是不可能 的,所以四部分类法首先它不是一个纯粹学术分类,人文价值的取向, 才是它的第一需要。 既然首先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分类,当然也不首 先是图书分类(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关系,笔者后面将提到)。
【关键词】四部;人文价值;学术分类;图书分类
1 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的分类
四部分类法是西晋“荀勖创之,李充变之,后世因之”,自此四部分 类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图书文献分类编目的主导模式。 从晋到清末,无 论是官府还是书院乃至私家藏书一直以经、史、子、集为编目的主导模 式,期间虽有什么十二分类法等,终难成大气候。 这一具有近两千年、 焕发如此光辉魅力的分类方式,其本身已构成一个值得深思和品评的 文化事实。 我们知道,作为排在首位的经部的内容经过一段长时间的 变化才定度看,它都是很不科学的,(古人的分类我 想并非首先从图书或学术的角度来考虑, 而是从它的重要性来考虑) 因此四部分类法实质是以经学为中心的分类法,这一分类法其出发点 和归宿取决于我国古代社会的人文价值,其经学内容经过后世的不断 阐述和嬗变,一方面成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成为塑造 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本文阐述四部分类首先是人文价值 的分类。 1.1 我国古代的书目编目是以经学为基础的。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直接影响到图书的编目。 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校勘群籍,刘歆撰 《七略》一书,将当时所藏的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 技六类,六艺相当于后来的经部。 到西晋时,荀勖编撰了藏书目录《中 经新簿》。 《隋书·经籍志》谓,《中经新簿》分图书为四部:“一曰甲部,经 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 书”,所谓四部分类由此开始。 至东晋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中, 把史书编为乙部,把荀勖所录的乙部书即所谓的诸子书编为丙部。 于 是,甲、乙、丙、丁四部图书的次序变为经、史、子、集。 可见,荀勖的甲 部,就是经部(黄宴的《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中说:“四 部分类在早期初创时根本就是以甲乙丙丁为名称,显然是对书库中书 籍排列有所区分的简称。 ”笔者认为就算甲乙丙丁是书库中书籍排列 的简称,但甲部基本算经部,这点无疑)。 南朝宋时王俭撰《七志》一书, 第一类是经籍。 南朝梁时阮孝绪撰《七录》一书。 第一类也是经典。
四库分类法简介

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经部收录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
四部简介
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的极盛时期
集大成者--《四库全书总目》 系统地总结了自汉以来的图书分类理论,
分析了自《七略》以来历代各种分类法 的优劣、利弊,建立了一个系统、周密、 符合当时图书收藏情况的分类法。
1、参考众家、择善而从 自《隋志》以下,門目大同小異,
互有出入,亦各具得失,今擇善而 從,如『詔令奏議』,《文獻通考》 入集部,今以其事關國政,『詔令』 從《唐志》例入史部,『奏議』從 《漢志》例,亦入史部。
《七录》具有承前起后的作用。 阮孝绪史部专立,才算确定下来。 史部离经独立始于荀勗,但细目的
厘定却始于阮孝绪。 文集录到阮孝绪,才成为定称。 佛道之篇有了位置。
五部分类法
梁刘孝标撰《文德殿书目》,将数术类
书籍分出,立为一类,于经史子集外又 列数术一类,成为五部,是为五部目录。 《七录》在四部分类法的初创与最终被 确立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农家条目,至为芜杂。诸家著录,大抵
辗转旁牵,因耕而及《相牛经》,因 《相牛经》及《相马经》、《相鹤经》、 《鹰经》、《蟹录》至於《相贝经》, 而《香谱》、《钱谱》相随入矣。因五 穀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 谱》、 《荔支谱》、《橘谱》至於《梅谱》、 《菊谱》 ……
3、小类后有案语
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定
与四部并行的分类法
《七志》名为七,实为九。 《七录》分七大类。
南朝宋王俭《七志》分类
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 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 三曰文翰志,纪诗赋; 四曰军书志,纪兵书; 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 六曰术艺志,纪方技; 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 其道、佛附见。
四部分类法
文献学作业

从“七分法”演变为“四分法”的过程及原因摘要:中国古籍分类以四部分类法为主,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刘向、刘歆父子不仅校理群书,而且给群书分类编目,在我国目录学史上首创分类目录,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古代四部分类成果之大成,类目更为细密,使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达到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法、七分法、四分法、四库全书总目一、简述中国古籍分类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过程: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沿袭着从“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发展轨迹:1、汉刘向、刘歆父子在我国目录史上首创分类目录,他们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此后《汉书·艺文志》、《七志》、《七录》采用了七分法。
2、魏晋时期,开始改六略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对应《七略》各部分。
3、东晋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
4、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首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5、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较之以前,更加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二、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七分法、四分法成为主流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被视为四分法的代表,以下具体分析两种分类法:(一)七分法七分法以刘歆的《七略》为开端,此后南北朝宋王俭的《七志》、梁阮孝绪的《七录》纷纷沿袭七分法,形成了目录学中七分法的一大系统。
1、《七略》《七略》分群书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详目如下: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诗赋略:屈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医方,房中,神仙。
图书目录经史子集四部分法的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附. [2]《广弘明集》卷三. [3]《初学记》卷十二. [4]《晋书》卷四十四. [5]《隋书》卷三十二. [6]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目录类例之沿革》. [7]《文选》 卷四十六《王文宪集序》李善注. [8]《广弘明集》卷三,阮孝绪《七录》.
作者简介:赵金鑫(1988―),女,山东临沂人,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研 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也说:“晋荀勖撰《中经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犹先 于史。至李充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 而经史子集之次始定。”就是说史书由原来的丙部上升到第乙部 ,子书降到第三位丙部。从 此以后四部的格局基本确定。但是那时还不叫经、史、子、集,而叫甲乙丙丁。所以说此时 的四分法只是一种单纯的四分法(而且还包含佛经目录),可以说是四部分法的第一时期。
图书目录经史子集四部分法的形成过程 摘要:经、史、 子、集四 部分类是我 国古代图书 分类的主流 ,从汉代 一直到隋代 的《隋书 •经籍志》才真正形成。图书目录是文化和学术发展的反应,因此理清古代目录的类 例沿革,对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学术发展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目录 分类 经史子集 在目录中首次给群书分类首推汉时刘歆的《七略》。据《汉书》记载:“诏光禄大夫刘 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 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刘向死后,刘歆承担了总结校书成果,建立系统目录的重任,并在 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撰成 了我国第一步综合性的分类目录《七略》,使国家的藏书有了统计,学术流派和文化水平得 到了反映。 《七略》是一部比较严格的综合性分类目录,虽已经亡佚,却被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全部记载下来,所以其分类部次仍然可以看得到的。现据《汉志》将《七略》的分 类列于下: 辑略 六艺略: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论语 孝经 小学 诸子略: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农家 小说家 诗赋略:屈赋之属 陆赋之属 荀赋之属 杂赋 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 兵形势 兵阴阳 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 历谱 五行 蓍龟 杂占 形法 方技略:医经 经方 房中 神仙 有人因《七略》之名 而称之为七分,这 是一种误解。阮孝 绪《七录序》云: “其一篇 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所以《辑略》实际上相当 于现在目录的叙例,与分类 无关。所以刘歆《七略》实将群书分为六类,是一种六分法。 《七略》虽已久佚,但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毁灭的,尤其在目录学方面。东汉的东莞、 仁寿阁和兰台的藏书都是依《七略》的体力而作,班固把《七略》改变成《艺文志》,成为 《汉书》的内容之一,自此成为史志目录的开端,以后王俭的《七志》、阮孝绪的《七录》 都是直接受了《七略》的启发。就连此后官私目录,无论怎样部居别次,都能看出《七略》 影响。所以说《七略》是我国目录学的开创,它奠定了中国古典目录学的基石,影响深远。 东汉时期的目录学成就,集中体现在班固所撰写的《汉书•艺文志》上。《艺文 志》是《汉书》 的一个组成 部分。《汉 书•艺文志》 前有总序, 概述了汉初 至成帝时 的图书事业、刘向校书的过程、刘歆完成《七略》和自己编成《汉书•艺文志》等内 容。《汉书•艺文 志》全书分 六大类,即 六艺、诸子 、诗赋、兵 书、数术和 方技。从 《汉书•艺文志》 的分类上可 以看出,《 汉书艺文志 》和《七略 》一样也是 一种六分 法。 魏晋时期目录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录是文献内容和学术的集中反映,文献的成分 变化了,目录的分类势必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自汉魏以来,文史典籍显著增加,兵书、术 数、阴阳书籍相对减少。《七略》的六分体系已难以适应此时文献资料的变化和发展,再加 上整理图书的多由秘书郎、秘书监、著作佐郎等担任,他们对数术 、方技方面的著作不怎么 专业,又不足够重视。因此这个时期的目录学主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私家目录与佛典 目录的兴起;二是改《七略》和《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为四分法。 阮孝绪《七录序》系统总结了魏晋时期四部分类产生的情况: “魏晋之世,文集 逾广,皆藏在秘书 中外三阁,魏秘书 郎郑默删定旧文。 时之论者,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
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一)含义: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源流概述

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源流概述作者:张莎莎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7期摘要: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不同的层次有机的组织起来,加以整理、编纂和分类,做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在中国历史上对文献目录的分类早已有之,历经了准备、创制、发展、兴盛的不同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关键词:文献目录;源流;四部分类法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重要的学科及学术分类的观念,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我国文献目录的准备阶段。
其后,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撰《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自此完成了具体、实用的目录体制的创立。
至隋唐一段时期为文献目录的兴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类法的产生魏氏代汉,采掇遗亡,与秘书中、外三阁藏之。
魏秘书郎邓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
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重编国家目录,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更辑新簿而撰《中经新簿》(亦称《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
《中经新簿》改刘向《七略》的分类法,始为四部,分甲乙丙丁四部,其中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乙部记诸子百家、兵书、兵家、术数,丙部记史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和汲冢书。
从内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后世经、子、史、集的分类方法。
可见荀勖在郑默《中经》的基础上,创立了四部分类法,并由此开创了我国图书四分法的源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部分類法由初創至成熟的發展史摘要:我國古代圖書分類主要以四部分類法為主,其從初創至完全成熟,大致經歷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終確立四部分類法的階段。
漢劉向父子的《七略》開我國圖書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書·經籍志》以首次用經史子集四部命名分類的方式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庫全書總目》,集四分法之大成,類目空前細密,分合也更趨合理,達到了我國古代四部分類法的高潮。
關鍵字:四部分類;七略;隋志;四庫全書總目我國古代盛行的圖書分類法,叫做四部分類法,其四大基本部類為“經、史、子、集”。
四分法發端於魏晉時期,至唐人編撰《隋書·經籍志》才正式確定“經、史、子、集”的名稱和順序。
一、有關四部分類法的簡介(一)含義:經、史、子、集是我國圖書分類的名稱,統稱“四部”,又可分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經部”指儒家的經典。
經部之下又有小類。
“史部”即歷史,包括各種體裁的歷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學、科技和藝術等類的書。
“集部”收歷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散曲集子和文學評論、戲曲著作等。
經部代表著: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記》、《資治通鑒》。
子部代表著:《老子》、《莊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這種四部分類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為一種傳統分法,它在類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二)有關目錄:四部分類法是目錄學分類法中的一種,熟悉目錄學的知識有助於對四部分類法的瞭解。
因此我們有必要掌握有關目錄學的知識。
目錄分“目”與“錄”兩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為一書之篇名和次第,即《漢志》所謂“條其篇目”。
目錄之“錄”即指將校讎整理情況、著者生平、內容大要撰成的一篇敘錄,即《漢志》所謂“撮其旨意”。
目次加敘錄,構成一書之目錄,而許多書的目錄匯總在一起,便成為群書目錄。
但後來襲用,把錄之名專屬於目,於是有篇目而無敘的也稱為目錄。
久而久之,連只記書名不載篇目的也冒稱目錄之名。
劉向是我國目錄學的創始人,他對西漢時國家保存的圖書進行的分類整理工作,開創了我國目錄學工作的範例。
(三)圖書分類的原因:1、查找方便。
書籍種類的繁多導致查找的艱難,把相近的數目統一編排分類可以使讀者按照學術門類探求所需之書。
2、通過分門別類總結學術源流。
分類能從一個角度體現學術的發展歷史狀況。
清代學者章學誠所謂“欲人即類求書,因書究學”,正是圖書分類的目的。
歷代的目錄學家對圖書分類皆有著重研究,從而各有不同的分類體系,反映在各代公私目錄中,成為目錄學發展的推動力量。
二、四部分類法由初創至成熟的發展過程:我國古代圖書分類,沿襲著從“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終確立四部分類法的發展軌跡。
七分法以劉歆的《七略》為開端,此後南北朝宋王儉的《七志》、梁阮孝緒的《七錄》紛紛沿襲七分法,形成了目錄學中七分法的一大系統。
以《隋書·經籍志》為開端,《四庫全書總目》為高潮,“四分法”漸趨一統之勢。
1、漢劉向父子的《七略》開我國圖書七分法的先河。
此後《漢書·藝文志》、《七志》、《七錄》採用了七分法。
2、魏晉時期,由鄭默的《魏中經簿》到荀勖的《晉中經簿》,開始改六略為甲、乙、丙、丁四部,分別對應《七略》各部分,其內容則很像後世的經、史、子、集四部,奠定了四部分類的基礎。
3、東晉李充編成《四部書目》,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這樣,按照經、史、子、集四部順序的編排分類已略具雛形。
4、唐初官修《隋書·經籍志》首次以經史子集四部命名分類,正式確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
5、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庫全書總目》,集四分法之大成,類目空前細密,分合也更趨合理,達到了我國古代四部分類法的高潮。
6、清同治年間,張之洞質疑四部分類法,編《書目答問》,另立叢書部,開創一種新的五部分類法。
以七分法和四分法為兩種主流分類法為依據,具體可以詳細分為:(一)七分法1、《別錄》和《七略》:西漢光祿大夫劉向受漢成帝之命校經傳、諸子、詩賦三類圖書,苦心孤詣近二十年為諸多整理成定本的圖書撰寫了目錄。
有人將這些目錄彙編在一起,“別集眾錄”,即成一部提要書目總編——《別錄》。
其內容包括書名篇目、敘述校勘經過、介紹著者生平思想、說明書名含義、著書原委與書的性質、辨別書的真偽、評論思想或史實的是非、剖析學術源流以及確定書的價值。
劉歆在其父《別錄》的基礎上總群書而向哀帝進上《七略》。
《七略》分群書為六大類三十八小類,詳目如下:六藝略: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諸子略: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詩賦略:屈賦之屬,陸賦之屬,荀賦之屬,雜賦,歌詩;兵書略: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數術略: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方技略:醫經,醫方,房中,神仙。
特點:《七略》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總目錄,它比歐洲第一個正式的圖書分類表,1545年瑞士人吉士納(Konard Nesner)的《萬象圖書分類法》(Bibliotheca universals)要早一千五百餘年。
《七略》承襲了《別錄》的分類法而更為嚴格。
(1)其圖書分類法實際是六分法。
六略之前還有《輯略》,但因為其中《輯略》不是單獨一類,不過是其他六類的總要,所以《七略》採用的是六分法。
即梁阮孝緒《七錄序》雲:“其一篇即六篇之總要,故以《輯略》為名。
”(2)史部書籍並沒有取得獨立的地位。
由《七略》的六大分類內容不難看出,後來成為圖書類別中一大部類的史部書籍並沒有單獨給予列出分類,而僅僅是附在《六藝略》的春秋家後。
原因:魏晉以前的史學並不發達,史籍的數量較少。
所以說魏晉以前出現了有史籍、無史部的特殊情況。
從魏晉時期開始,為適應實際的需要分類改革應運而生:一方面漢魏之際的動亂導致圖書的散亂分離,從而產生重新整理和編目圖書的需求;另一方面史學的發達和史學著作的增多與原來的附目地位不相適應,分類編目有重加調整均衡的必要。
《七略》奠定了我國圖書館目錄的基礎,開我國圖書七分法的先河,對我國的目錄學、圖書分類法、圖書編目工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以後的公私藏書,都紛紛效法,編制藏書目錄。
2、《漢書·藝文志》《漢書》東漢班固在其父班彪所著《史記後傳》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全書歷時二十餘年寫成。
《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目錄書,是班固依據《七略》編成的。
它不僅著錄了西漢官府的藏書,而且還分析了學術源流和派別,是我國目錄學史上一篇傑出的代表作。
全書分六大類,即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和方技六略。
班固刪取《七略》中原有的第一部分《輯略》改稱為“序”,所以《漢志》雖無《輯略》之名,卻存《輯略》之實。
班固在我國目錄學史上的貢獻,就在於他開始了史書收入書目的辦法,並創立了又一種目錄類型——史志目錄。
3、《七志》繼承劉向父子《七略》分類體系而又有所發展的是劉宋時期王儉的《七志》。
王儉仿《七略》體裁,分《七志》為七類和二附:經典志,記六藝、小學、史記等;諸子志,記古今諸子;文翰志,記詩賦;軍書志,記兵書;陰陽志,記陰陽圖緯;術藝志,記方技;圖譜志,記地域及圖書;道經,記道教經籍;佛經,記佛教經籍。
《七志》相比較與《七略》增加圖譜一類,成為七分法,又附道經佛經二錄,實際為九類。
4、《七錄》七志之後有梁阮孝緒著《七錄》,分為內外篇,以經典錄、紀傳錄、子兵錄、文集錄、術技錄合為內篇,佛法錄、仙道錄為外篇。
《七略》、《七錄》雖以“七”命名,實非七類,《七錄》才是真正的“七分法”。
(二)、四部分類法的演進過程背景: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的年代,但圖書事業則由於文化發展而有所發展。
當時不僅有外來的佛經譯書,在文史方面如五言詩、樂府詩、文學批評著作、起居注、地方誌和氏族譜等等,在數量上都有所增多,需要搜集整理。
同時,史部書籍數量的增多都對目錄學分類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此一背景下,四部分類法逐漸形成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學術的發展,變化引起了目錄學分類相應的改變,以《七略》為代表的漢代六分法逐步向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演變過渡,至唐代四部分類法才最終確定,此後一直在封建社會的圖書分類法中居於正統地位。
1、《中經》魏晉以來,典籍日眾,《七略》所有各部難以盡收。
於是另一種概括之法——四部分類法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鄭默所撰的《中經》很可能是第一部以四部分類法分類的國家圖書目錄。
又有人認為四部分類方法創始於西晉荀勖的《中經新簿》,而《中經新簿》又是根據魏人鄭默的《中經》編成的。
據梁阮孝緒的《七錄》序中所說:“荀勖因魏《中經》更著《新簿》。
”總之,《中經》在我國古代四部分類方法初創及至最終確立的過程中扮演了不容小覷的地位和作用,對我國圖書分類學作出了開創四分法的貢獻。
《中經》是國家內部藏書目錄的意思。
撰者鄭默,字思元,開封人。
在任魏秘書郎時,鄭默主管圖書工作,“考核舊文,刪省浮穢”,撰成《中經》。
可惜的是這部目錄佚散,並且由於缺乏具體記載,使我們很難對其內容和成就作出評價。
2、《中經新簿》四部分類法真正確立,始於西晉學者荀勖。
荀勖因魏《中經》更籍新簿,叫做《中經新簿》。
此書正文14卷,另附佛經2卷,共著錄圖書1885部,20935卷。
是中國較早的一部以四部分類為主的書目。
內容特點:(1)開創甲、乙、丙、丁四部分類。
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書、術數;丙部記史記、舊事、雜事等;丁部為詩賦、圖贊、汲塚書;四部之外,附佛經一部。
一共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2)史籍已獨立分為一部。
(3)其甲、乙、丙、丁對應的次序分別為經、子、史、集,與後來經史子集的次序有差異。
“晉荀勖撰《中經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猶先於史。
”《中經新簿》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四部分類法,變革了圖書分類的體系。
它反映了《七略》以後由於學術發展,文化典籍增多的情況。
缺點是只記書名、卷數與作者,沒有提要或題解。
3、《晉元帝四部書目》在目錄學史上,正式確定將甲、乙、丙、丁的分類順序分別對應經、史、子、集的,是東晉人李充。
他主持編制了《晉元帝四部書目》。
其四部分類與荀勖相同,但次序有所變更。
清代學者錢大昕說:“至李充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
而經史子集之次始定。
”李充雖然確定了經史子集的次序,但其並不用此名目,而仍稱之為甲乙丙丁。
李充這一四部分類編次方法,一直被後世所沿用。
4、四部分類法正式確立——《隋書·經籍志》唐初官修的《隋志》由魏徵、李延壽和敬播等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