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语文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作者介绍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 1992 年、 2019 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 年获庄重文文学奖,2019 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9 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 年 3 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裸露 lù黧lí黑砾 lì石劲jìng 旅腈 jīng 纶熠熠 yì演绎 yì五释义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体会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长江和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它的甘甜哺育着华夏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河流是多么的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哪里吗?她的出身是什么?今天,我们将把目光聚焦在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欣赏那里的奇异风光。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壮丽景色的文章,通过作者的实地考察,向读者展示了各拉丹冬的奇特风光。
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情况,增长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他们通常比较感兴趣。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对长江源头的情况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地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此外,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难理解的句子,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特点,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难理解的句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解释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难理解的句子。
2.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写作法: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长江源头的情况,准备课堂讨论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长江源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拉丹冬的美丽景色。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探险的快乐与刺激,体会合作与信任的重要。
2.教学内容通过观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纪录片,了解长江的发源地、环境特点和生物资源,发掘和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1) 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及其环境特点2) 了解长江源头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3) 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4.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3)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险精神5.教学方法1) 观看视频,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和探究实验2) 情景模拟游戏3) 课外探险活动4) 看图讲故事6.教学过程【课堂热身】通过讲故事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中国有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名字叫张大千。
有一年,他来到海拔4000米的长江源头,呆了整整一个月。
他在那里画了很多山水画,还写了很多诗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你们知道长江源头在哪里吗?你们是否也想亲身感受一下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呢?”【视频观看】1) 观看视频《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故事片段2) 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问题:长江源头位于哪里?环境特点有哪些?生物资源有哪些?3) 探究实验:在班内模拟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水、气、土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
【情景模拟游戏】1) 学生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是生物资源,一组是猎人,背靠长江源头环境的特性,进行情景模拟游戏,猎人需要获得足够多的生物资源才能存活下来,生物资源也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需要自我保护,逃离猎人的追杀。
2) 在游戏过程中,分析和总结组间的合作、竞争和信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5.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一)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3.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4.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
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6.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7.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8.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9.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分别是反应民俗的散文或诗歌,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演讲单元,游记单元及两个古诗文单元。
其中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本单元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五单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走进生命之源感受壮美河山——《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游记的特点,体会文章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特征和巧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感受绘景状物情景交融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壮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创意说明]本课是一篇游记散文,是以平实、自由、随性的笔调,生动、精巧的描述,记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壮美之景和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途中的见闻感受。
针对文体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教学:一是勾画游踪路线,找立足点和观察视角,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特点。
二是品读“冰塔林”,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受“奇美”,体会作者情感。
三是总结写法,现场进行片段训练。
写作时,抓特点融想象,虚实结合,神形具绘。
[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即播放图片),快读课文,初识各拉丹冬播放一组长江源头的图片,营造情景。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图片,同学们猜猜这是哪里?(长江源头)长江源头在哪里呢?(“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峰西南侧)“各拉丹东”,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家马丽华去长江的源头探险!(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情境,快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做铺垫。
)板块二:自主学习(即圈点勾画),默读课文,游走各拉丹东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作者的行踪以及她在不同立足点和观察角度下的所见,并旁批你感受到的各拉丹东的特点。
2.班级交流,理清作者的行踪,感受各拉丹东特点。
(1)请同学们根据屏幕提示,口头填写体现作者行踪的思维导图。
(空间转换顺序:草坝子营地——车停在冰河上——踏进冰雪世界——从砾石堆上——接近冰山——置身冰窟——重返冰塔林)(2)作者在这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它们有怎样的特点?预设:句子1: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朗读法,讨论法。
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冰塔林。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三次角度句段特点第一次描写远望(总写) 5、6自然段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冰山像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奇美,令人眩晕,自成一天地第二次描写近观(细致描绘) 10、11自然段风声呼啸,冰河光滑难行、阳光和风如刻刀,冰体奇形怪状,冰塔、冰柱……琼瑶仙境像长发披肩;阳光下,冰世界熠熠烁烁;冰纹如岁月的年轮。
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夺目时光永恒从作者描写冰塔林的语句中,我们可欣赏到藏北高原所特有的奇异壮美景色,感受到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自豪之情。
3.作者第二天再去冰塔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对冰塔林的景观不再着笔,只是在砾石滩上寻找贝壳、植物之类的化石,或者古人类活动的痕迹。
目的是想进一步探寻冰塔林(也包括各拉丹东)的真面目,也想和那些事物一样,融入冰塔林,成为各拉丹东的一组成部分。
4.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在描写各拉丹东景观的时候,也融进了自己的情感。
结合语境,体会下面句子中表达的情感。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表达了作者被眼前各拉丹东壮美的景色所震撼,也慨叹于大自然创造的伟力。
(2)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流苏的美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东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自豪感。
5.文章写了许多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感受,下面便是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请说说其作用。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作用:写感受是为了反衬后文观瞻此壮景之不易,使文章有波澜。
同时也为下文“似乎已经衰竭……长眠于此吧”作铺垫。
6.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在心中生发怎样的情感?生甲:和作者一样为各拉丹东的奇异壮美景色折服,为祖国有如此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生乙:长江之所以波浪滔滔,长流不息,就是因为有各拉丹东这些巨大的冰体。
它们是长江水之源,也是长江两岸生命之源。
生丙: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景色壮美,人迹罕至,生态完好,要想使长江中下游水势高涨,水质清澈,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建设对长江的保护设施,使长江这条母亲河能永葆青春的容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12~15自然段):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1.以时间和地位转换为序,组织材料。
如文章开头和第12自然段第一句话既有表时间,还有交代作者行踪的语句;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慢慢从砾石滩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交代作者行踪也很明显。
2.写景优美,融情于景。
作者观察细致,尤其是对冰塔林的描绘,运用比喻等修辞,再渗入自己的情感,让人如临其境。
如“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就是很好的体现。
在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总写:气候严寒,地貌高峻,冰体多端。
描绘冰塔林⎩⎪⎨⎪⎧远望(总写),奇美近观⎩⎪⎨⎪⎧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夺目时光永恒学习与祖国河山有关的文章,同学们的兴致总是很高,所以我就通过多种形式去引导,如挂图,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互动。
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很好地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学习这篇课文,在掌握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都能达到设想的目的。
实践证明,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1.1.141.14.202114:2114:21:30Jan-2114:21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〇二一年一月十四日2021年1月14日星期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211.14.202114:211.14.202114:2114:21:301.14.202114:211.14.2021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14.20211.14.202114:2114:2114:21:3014:21:30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Thursday, January 14, 2021January 21Thursday, January 14, 20211/14/2021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时21分2时21分14-Jan-211.14.20217、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21.1.1421.1.1421.1.14。
2021年1月14日星期四二〇二一年一月十四日8、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4:2114:21:301.14.2021Thursday, January 14, 2021 亲爱的读者: 春去燕归来,新桃换旧符。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1.1.141.14.202114:2114:21:30Jan-2114:21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二〇二一年一月十四日2021年1月14日星期四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211.14.202114:211.14.202114:2114:21:301.14.202114:211.14.2021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14.20211.14.202114:2114:2114:21:3014:21:30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Thursday, January 14, 2021January 21Thursday, January 14, 20211/14/2021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时21分2时21分14-Jan-211.14.20217、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21.1.1421.1.1421.1.14。
2021年1月14日星期四二〇二一年一月十四日8、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4:2114:21:301.14.2021Thursday, January 14, 2021 亲爱的读者: 春去燕归来,新桃换旧符。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