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主题的WebQuest作品分析
化学主题书签设计理念

化学主题书签设计理念
化学主题的书签设计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色彩搭配、图案设计以及材质选择。
首先,色彩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选择一些与化学相关的颜色来进行搭配,如蓝色、绿色、黄色等。
这些颜色具有活泼、清新的特点,能够很好地体现化学的科学性和活力。
同时,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给书签增加一些视觉上的吸引力,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图案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选择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图案来进行设计,如分子结构、实验器具、元素周期表等等。
通过这些图案的运用,不仅能够直观地表达出化学的主题,还可以增加书签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另外,也可以考虑添加一些有趣的小动物或植物图案,以增加书签的可爱和趣味性。
最后,材质的选择也是需要考虑的。
可以选择耐用、易于书写的材质来制作书签,如牛皮纸、磨砂纸等。
这些材质不仅具有一定的质感,还能够增加书签的使用寿命。
另外,还可以考虑在书签上添加一些特殊材质的装饰,如金属丝、亮片等,以增加书签的独特性和美观度。
综上所述,化学主题的书签设计理念需要从色彩搭配、图案设计以及材质选择等方面进行考虑。
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有趣的图案设计和耐用的材质选择,可以创造出独特、生动有趣的化学主题书签,为化学爱好者提供一种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的阅读工具。
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读后感

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读后感《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读后感一、引言在《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中,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了化学元素的多样性和神奇之处。
阅读本书,让我对化学元素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探索了元素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分享我对这本书的深刻理解和个人观点。
二、元素的多样性和结构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插图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元素的多样性和结构。
通过观察元素的周期表,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元素,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存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元素的结构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从基本粒子构成原子、原子构成分子,再到分子构成物质的结构层次。
这种从简到繁的阐述方式,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元素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三、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应用在本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化学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有的具有金属特性,有的具有非金属特性,有的具有惰性。
这些性质决定了元素在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产品和航天器材等领域;非金属元素则用于制造塑料、橡胶和玻璃等产品。
通过学习这些性质和应用,我对元素的实际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加了对化学元素的兴趣。
四、总结与回顾在本书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化学元素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加深。
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元素的多样性、结构、性质和应用,帮助我建立了更加全面的化学知识体系。
通过不断地回顾和总结,我发现自己对元素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这些知识也为我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提供了很多启发。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阅读《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元素的多样性、结构、性质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化学元素是丰富多彩的,它们的存在和作用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个宇宙。
探索元素的奥秘,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
化学主题的WebQuest作品分析

化学主题的WebQuest作品分析摘要WebQuest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它紧密契合新课程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将与化学相关的WebQuest作品按主题分类,探讨其在化学教学以及化学教育中的应用及意义。
关键词WebQuest 网络探究化学教学网络教学1 WebQuest简介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学习模式[1],由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创建[2]。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WebQuest 已逐渐渗透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WebQuest技术以网页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对WebQuest当中各个版块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在资源栏目里整合一些对研究主题有帮助的站点、链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挖掘知识的平台,确保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素材,结合所学知识在实践探究中加以运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思维水平。
WebQuest在使用中主要包括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总结六大模块,以学习资源的利用为核心,尤为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
依照课程活动的时间长短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WebQuest可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类型。
短周期一般用1-3课时完成,长周期则需持续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
2 WebQuest分类介绍WebQuest适用于多种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国内化学教育工作者于2003年开始关注WebQuest的发展[3],但历经八年,国内科学学科的WebQuest发展还是很不完善。
笔者检索所得化学相关WebQuest网页大多为国外作品,下面将按照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并列举典型例子加以评析。
2.1 物质结构与性质篇由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中涉及的知识点系统性和灵活性都很强,教师通常建议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基于WebQuest的化学史课程表教学模式研究初探——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 X i n g y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i t o n a l i i t e s , X i n g y i , G u i z h o u 5 6 2 4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h e a r t i c l e e x p l a i n s t h e r e l a t e d t h e o r i e s o f t h e We b Q u e s t m o d e l a n d d i s c u s s e s h o w t o a p p l y t h e We b Q u e s t m o d e l t o
一
、
引言
兴义 民族 师 范学 院是 贵 州省 新建 的地方 性 全 日制 本科 师范 院校 , 为 了适 应 专业 发 展 的需要 , 自 2 0 1 3年 起 在 化 学 本 科 专 业 和应 用 化 学 本 科 专 业
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的《 化学史简明教程》 。通过对 化学 史课 程进行 的教 学 中发 现 ,该课 程 以陈述 化 学史实为主,若单纯采取传统说教为主的教学方 法 的话 , 学 生会 觉得 教学 内容 枯燥 乏 味 , 从 而 使教 学效果大打折扣。 鉴于此 , 尝试在该课程 的教学中 采 取 We b Q u e s t ( 网络 主题 探 究 式 ) 教学 模 式 , 让学
f e c t i v e l y i mp r o v e t h e t e a c h i n g e f e c t o f C h e mi s t r y Hi s t o r y c o u r s e .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是一本针对中学生的化学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化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教材以内容分析法为基础,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
化学反应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本教材的编写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反应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研究将对该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特点、适用对象、优缺点以及改进建议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教学实践和教材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分析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的内容结构及教学设计特点,探讨该教材适用对象与教学效果,并总结其优缺点。
通过深入研究,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参考,同时为教材改进建议提供依据,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本研究旨在全面解析《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的特点及应用效能,探讨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材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研究还旨在提高对该教材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推动化学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将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对美国《科学探索者·化学反应》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
在研究方法中,我们将采用内容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
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对教材中的文本、图片、图表等各种元素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和解释,从而揭示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性。
我们将首先建立一个详细的分析框架,包括教材的章节结构、内容细目、知识点覆盖情况等方面,然后逐一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
我们将重点关注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知识点、实验案例、引导问题等内容,以揭示教材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
Webquest模式下的化学教学研究

We q e t b u s 模式下的化学教学研 究①
曹 清 李 盛 彪 郭 能 王 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里 ( 中 师 范 大 学 化学 学 院 武 汉 4 0 7 华 3 0 9)
摘 要: 本文介 船 了一种探 究式教 学模 式—— We q et的定 义, bus 组成及 在化 学 中的教 学案倒研 究 , 井对 它的应 用前 景做 了评价 。 关键 词 : b u s 定义 组成 案 例 前 景 We q et 中圈 分类 号 : 6 3 8 G .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 6 3 9 9 ( 0 9 0 () 0 3 —0 1 7 - 7 5 2 0 ) 5c一 0 9 1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 方 面 网 络 技 术 与 一 () 源 : 助 学 习者 完 成 任 务 的 信 息 , 4资 帮 化 学 教 学 的 整 合 成 为 新 的 教 学 模 式 , ~ 既 可 由教 师 提 供 , 可 由 学 生 或 小 组 成 员 另 也 方 面 , 究 式 教 学 模 式 被 越 来越 多的 教 师 间互 相 交 流 提 供 。 探 所 推 崇 。 We q e t 式这 两 方 面 结 合 下 而 b u s正 ( ) 习建 议 : 师 可 使 用 流程 图 、 结 5学 教 总 的产物 。 表 、 念 地 图 等 组 织 结 构 【 帮 助 学 生 组 织 概 , 他们所 搜集到的信息 。 1定 义 ( ) 估 : 学生 的行 为 的 评价 标 准 , 6评 对 即 测 评 学 习结 果 。 根据 任 务 的 差 异 , 价 对 象 评 1 1 究式 学 习 .探 调 探 究 式 学 习是 一 种 强调 学 生 自主 积极 可 以 是 作业 、 查 报 告 和 实 践 心 得 等 。 () 7结论 : 生 反 思 、 师总 结 的阶 段 , 学 教 这 投身学 习过程的 学习方式 , 学 生通过 自 是 主 参 与 获 得 知 识 的 过 程 …。 过程 有 利 于学 生 拓展 与 概 括所 学 的 知识 。 12 .什么 是We qe t bus W e Qu s网络 探究 是一 种 基于 Itr e 3 用W e O e t 行 化学 教 学 的 案例 b et nent N b u s进 的 以 探 究为 取 向 的 研 究 性 学 习 活 动 。 习 学 以 高 中 课 程标 准 选 修 Ⅸ 学 与 生 活 》 化 第 者所 需 要 的 多 数信 息来 源 干 互联 网w e 。 二 章 第 二 节 “ 理 选 择 饮 食 ” 例 。 b1 合 为 () 1 引言 : 天我 们 人体 都 要 摄取 各 种 各 每 2 成 组 样 的食 物 , 如 水 , 菜 , 例 蔬 肉等 , 么 同学 们 那 是 否思 考 过 怎 样 吃 才 健 康 , 营 养 均衡 呢 ? 才 2 1 究 式学 习组 成 .探 ( ) 务 : 课 前 要 求 学 生 自学 本 节 内 2任 ① 般 分 为 4 分 , 提 出假 说 一 搜 集 资 部 即 料 、 计 实 验 / 案 一 具 体 验 证 一 结 果 讨 容 。 设 方 论 。 过 程 能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积极 性 , 养 此 培 ②将 学 生 分 成 三 个 小 组 通 过 各 种 途 径 查 找资料 , 每组分配任务 。 为 学生的思维能 力。 第 一 小 组 : 关 水 的 资 料 : 们 平 时 饮 有 我 2 2 b us组成 .We q et 如 W e q e t 学 模 式 的 建 构 实 际上 是 创 用 的 水 为 人 体 提 供 了 那 些 营 养 成 分 ? 何 b u s教 建 一 种 有 利 于 化 学 学 生 寻 找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饮 永 更 健 康 ? 第 二 小 组 : 关 食 物 酸碱 性 的 资 料 : 有 将 法 , 从 解 决 问题 的 过 程 中获 得 对 化 学 知 并 根 识 的 意 义 建 构 以 及 对 高 级 思 维 的 训 练 的 教 我 们 平 时 吃 的食 物 按 酸 碱 性 进 行 分 类 。 学 模 式 , 时 也 是 学 生 亲 自参 与 研 究 探 索 据 你 的 分 类 推 测 一 下 我 们 如 何 搭 配 食 物 吃 同 得更健康 。 化 学 知 识 的 过 程 。 _ 3 第 三 小 组 : 关 食 品 添加 剂 的 资 料 : 有 搜 个 标 准 的We q e t 般 包括 介 绍 ( b u s- 引 言 )任 务 、 程 、 、 过 资源 、 习建 议 、 估 、 学 评 结论 集 一 些 零 食 或 调 料 中 食 品 添 加 剂 的 名 称 , 并 总 结 出 它 们 的 用 途 。 想 食 品 添 加 剂 的 想 七部分 。 () 1引言 : 主要 向学 生 提供 相 关 背景 知 识 选 用 应 注 意 些 什 么 。 () 3 过程 : ①学 生利用 课外 合作查 找资 料 。 介 绍 , 时让 学 生 了解 学 习 目标 , 高兴 趣 。 同 提 ② 处 理 加 工 他 们 搜 集 到 的 信 息 , 要 并 () 2 任务 : 主要 让学 生 很 清楚 的 了解 在 完 做成 P T 式 ) P 形 , 成 此项 学 习后 需 要获 得什 么样 的 结 果 , 个 求 每 组 完 成一 份 调 查 报 告 ( 这 任 务 应 该 结 合学 生 的兴 趣 与 认 知 水 平 。 作为课上 的展示内容 。 ③讨 论 分 析 各 小 组 成 果 。 () 程 : 体的任务实施 办法 、 骤 , 3过 具 步 ( ) 源 : 师 可 提 供 一 些 网 上 资 源 供 4资 教 还 可 将 大 任 务 细化 , 组 完 成 等 , 师 应该 分 教 学生 参 考 : ①有 关水 的 资料 : tp / www . ht:/ 积 极 引导 组 织 。 h o h n c m/中 国水 网 l tp: / 2 -c ia.o h t / www. c i a t r n t C /中 国 水 利 科 技 网 ; h n wa e . e . D
WebQuest奇妙的二氧化碳

webquest奇妙的二氧化碳1.情境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山谷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谷”。
当人们牵着小狗穿越山谷时,小狗便会莫名死亡,而人却无妨。
当人蹲下去想要抱起小狗时,便也会倒地身亡。
后经人们发现此山谷中聚集着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
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变化吗?2.任务由自然界的碳循环使你从化学的角度更深入的认识人类生活,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用我们极为熟悉的汽水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让我们一起来关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进一步认识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学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
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途径吗?它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吗?(2)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带来哪些危害,二氧化碳如何引起温室效应的?(3)干冰有什么妙用?(4)二氧化碳和汽水(5)二氧化碳和灭火3.资源(1)《初中化学实验教科书》第二章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39—43页)(2)在线资源地球科学/njuc/dikexi/earthscience/chp7/dcwr4.htm央视国家地理/special/586/-1/30687.html中国公众科技网/popul/views/cptop/1084781866.html人民网科技频道/GB/keji/1056/2921344.html环保时空/cgi-bin/ut/topic_show.cgi?id=16410(3)搜索引擎关键字:温室效应碳循环二氧化碳干冰等4.过程(1)准备:开始研究前,请打开Word,把它作为一个记录本。
你随时记录和拷贝一些重要的信息。
你也可以用它拷贝一些图片。
可以先浏览学习过程的全部内容,了解这一研究的概况。
(2)开始:从列表网址链接进行探索,浏览这些网站上的有关信息,为回答问题收集资料。
●选择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观点,不必局限于网络,查查相关的书籍也行。
基于WebQuest教学模式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基于WebQuest教学模式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摘要】本文通过调查中学教师对WebQuest教学模式的认识现状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实施问题入手,基于WebQuest教学模式对人教版中学化学课本中《燃烧与灭火》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WebQuest教学设计;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条件;1.背景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现今我国4G网络,覆盖率已超98%,到5G基站的大范围建立。
毋庸置疑的是人类文明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并逐步走向人工智能时代。
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时代,我们再也不为信息匮乏烦恼,教师再也不是维一的知识来源。
然而,信息的泛滥对公民的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急缺的不在是博学多识的人,而是具备科学素养的、能够及时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人。
WebQuest教学模式于199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由伯尼·道奇(BernieDodge)教授提出,该教育模式的理念是通过学生自主收集材料,进行小组合作研讨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WebQuest区别于其他基于网络的教学活动的核心特征就是提供一些有趣的、可行的任务,引发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运用。
[1]此外,基于WebQuest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且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现状查阅文献知,2006年知网中关于WebQuest教学的文献最多为56篇,近年来则较少。
在对参加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国培的31名各地县初中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只有14位教师认为对webquest教学模式有一定的认识,占总人数的45.16%,进而说明初中化学教师对webquest教学模式不是很了解。
但在对该教学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后,高达74.19%的教师认为,WebQuest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80.65%的教师认为,WebQuest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80.64%的教师认为WebQuest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主题的WebQuest作品分析摘要WebQuest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它紧密契合新课程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将与化学相关的WebQuest作品按主题分类,探讨其在化学教学以及化学教育中的应用及意义。
关键词WebQuest 网络探究化学教学网络教学1 WebQuest简介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课程单元式探究学习模式[1],由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创建[2]。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WebQuest 已逐渐渗透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WebQuest技术以网页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对WebQuest当中各个版块内容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在资源栏目里整合一些对研究主题有帮助的站点、链接,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挖掘知识的平台,确保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素材,结合所学知识在实践探究中加以运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思维水平。
WebQuest在使用中主要包括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总结六大模块,以学习资源的利用为核心,尤为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
依照课程活动的时间长短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WebQuest可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类型。
短周期一般用1-3课时完成,长周期则需持续一周到一个月的时间。
2 WebQuest分类介绍WebQuest适用于多种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国内化学教育工作者于2003年开始关注WebQuest的发展[3],但历经八年,国内科学学科的WebQuest发展还是很不完善。
笔者检索所得化学相关WebQuest网页大多为国外作品,下面将按照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并列举典型例子加以评析。
2.1 物质结构与性质篇由于“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中涉及的知识点系统性和灵活性都很强,教师通常建议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WebQuest利用多样化的设计、特色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联系,锻炼学生思维。
因特网上此类WebQuest作品最为丰富。
[例1]“Element Project”(/activities/chemistry/periodicf/webquest.html):学生选择1种元素,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经过多次筛选最终以海报展览、计算机呈现等方式对元素的起源、结构、物理性质、氧化数等做了完整的介绍,并进行成果的共享。
在评估模块中,制作教师特别将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作为重点的评价对象。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极为有效。
[例2]“WORKSHEET:Chemistry WebQuest #1 Introduction to Atoms Worksheet”(/New% 20Folder/ExtraCredit/Atoms%20Webquest/Chemistry%20Webquest%20WS.doc):这是国外Mr. Zimmerman教授的个人网站内容之一,提供了若干化学主题WebQuest。
本作品分为5个部分,学生通过各部分链接项获取相关信息,利用WebQuest进行学习。
该网站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叙述元素、原子、分子、化合物的区别,生动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重点。
原子和离子的关系在此也作为延伸知识问题,引导学生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例3]“Atomic Structure WebQuest”(/staffwww/stefanl/Webquest/Atoms/index.htm):网站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创设市场上缺少有关元素周期表知识的少儿科普类读物这一情境,鼓励学生扮演“作家”角色,设计出一套全面介绍化学元素基础信息的科普读物。
该WebQuest作品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的环境,在学习原子和分子结构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例4]“Nuclear Chemistry WebQuest”(http://www.claremont-school.ca/lrc/Nuclear%20Chemistry.htm):该网站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利用现有技术、资源调查研究核化学的多个方面。
以实事通讯稿的方式,详细介绍核化学的科学定义、所涉及的武器、所含放射性物质及其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影响等。
该作品创新性地将是否需要禁用所有的核武器以防止核战争这个社会热点话题纳入学生讨论当中,以座谈会的方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2 有机化学篇有机化学是基础化学教学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国外WebQuest作品可以了解各国开展有机化学教学思路,择其优秀案例借鉴。
[例5]“Extra! Extra! Read all about it Organics Hit the Market” (/webquest/science/chem.html):学生在本WebQuest中是作为网络策划部的四个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有机物学习网站中宣传页的制作。
本作品全面提供了有机物的性质、图片、用途、特征反应及其反应历程等知识,并且附以详细的讲解及举例。
2.3 安全教育篇国外化学教育很注重安全教育,不仅包括实验室中需要注意的药品、仪器,还关注生活中化学品的安全使用,WebQuest中以实验安全教育为主题的作品也有很多,下面举1例介绍:[例6]“Chemistry Laboratory Safety Rules WebQuest” (/plegal/tips/t2prod/greskowq.html):本作品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室行为规范条例,并借助Word以及PowerPoint等多媒体手段进行交流,让他们在学习安全条款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实验安全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于实验室安全问题,教师很难做到时时提醒,因此让学生形成实验室安全意识就显得极为重要。
WebQuest作为教师的工具可以进行课外引导,督促学生从规则制定者的角度全面思考问题,实现自我安全教育。
2.4 生活社会篇借助网络资源了解生活中的实用化学知识、了解社会上的科技进展,这是一种学习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WebQuest中体现绿色化学、生活化学的作品也不断涌现,成为学生应用课堂知识、应用网络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之一。
[例7]“Green Chemistry WebQuest”(/GreenChem/index.htm):在本作品中,学生通过扮演清洁产品制造商的角色置身其中,研究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产品,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作品首先让学生感受绿色化学的理念,再提供相关清洁产品制造商的资料,最后研发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新产品。
学习过程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危机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强化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应用知识观念,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例8]“Consumer Chemistry” (/portfolios/a/alpert _ h/portfolio/consumchem/consumer/intro.htm):题为“消费化学”,作品中学生扮演成为化妆品公司的专家组成员,通过市场调查和网上跟踪调研化妆品中的化学物质,预测市场对不同种类化妆品的需求,并制作产品对个人及环境影响的分析报告。
虽然中学生一般对化妆品中的化学了解不多,但以化合物知识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此网站提供的相关背景,能够将所学化妆品知识现学现用,并且很多信息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有关化妆品的知识。
[例9]“The Chemistry of Fireworks”(htt p:///sec/science/webquest/content/fireworks.shtml):烟火多变的色彩源自于化学原理的拓展应用。
案例首先在“引言”介绍了烟火的概况作为情境创设,并针对烟火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对烟火中化学问题的思考。
在“任务”中明确指出学生应通过网络探究了解烟火的历史、烟火色彩的原理及其制作过程,并在“资源”中提供了六个网站链接,作为学生拓展了解烟火化学的渠道。
学生通过一堂课的网络阅读与自主思考,再回答10个相关问题,逐步学习用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表示烟火中不同颜色的化学物质,以巩固与生活社会联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3 国外WebQuest设计评析与启示通过以上九例国外的WebQuest设计分析,我们从中提炼出以下要点,希望对国内开展网络探究教学和化学网络课堂有所启示:3.1 不是所有模块都适用于WebQuest探究教学WebQuest的化学教学设计多集中在与生活、环保、工业联系的化学主题,例如上文中提及的烟火、消费品化学等,国内也有以自然界中的水[3]、酸雨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的作品。
这样的主题学科跨度大、辐射面广,可提出的探究问题关联性、递进性、应用性强,网络可链接资源丰富多彩。
无机元素化合物、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内容也具有类似特点,比较适合以WebQuest 形式呈现探究任务。
建议化学教师可以尝试先利用WebQuest作为一种化学课外学习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其应用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这些选修模块或九年级“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化学与社会发展”模块的教学中,拓宽了原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下教师的新目标。
元素周期表、原电池等物质结构、反应原理等内容虽然抽象,但与科技新闻、社会热点联系紧密,网络上的电子元素周期表、各类新兴电池都可以作为支持WebQuest的素材。
当然,能作为WebQuest探究主题的不一定是教材本身的经典章节,也可以以热门社会话题联系化学知识进行延伸设计,使网络探究教学更具有时代感。
例如三聚氰胺、氢化植物油、纳米材料等。
但学科性过强的主题不适合通过网络进行WebQuest探究,例如物质的量、化学平衡等。
网络上的交流和信息不一定都是具备科学性的,盲目的接受和探索反而有副作用,所以需要应用者具有比较深厚的学科素养才能辨别。
3.2 不止限于学科知识的获得,还要关注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学习经历的反思WebQuest的六大模块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每一环节对于课程目标的达成都指向明确,并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筛选、鉴别以及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能力,而不止是针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目标。
任务模块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反思,并组织交流会,分享学习经历等,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品质都极具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