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小说情节分析讲述

如《母亲的来信》。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等。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
相关知识链接
伏笔和照应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
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 小说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呼后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好处(思维方向):
①从情节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 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 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 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 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 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 不值钱的。
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 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 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一般较短篇幅或试题中采用)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 局部分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的完整 的句子。
一轮反思与二轮对策 存在问题:在概括分析情节时要点不全,对小说安排情
节的艺术技巧领会不够。
1.文章的顺序安排:顺叙、插叙、倒叙、平叙。 2.理清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情节,并概括
各部分的要义。要注意领起或收束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
3.熟悉相关知识和术语。情节技巧有线索、呼应、铺垫、伏笔、 时空交错、抑扬、误会、巧合、急转、点题、出人意料的结尾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作用: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 层次清晰。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考纲解读结构主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分析综合公开课

年份
2004
文题
翡冷翠山居 闲话
体裁
考查内容
现代散文 概括、题旨、词语、鉴赏(选择)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贝多芬:一 个巨人
在山阴道上 忆刘半农君 谈静 云南看云 一朵午荷
现代散文 筛选、句子、词语、鉴赏【语言、技法(肖 像、侧面)】
福建卷 浙江卷
春风 静流
散文 分析综合、内容把握、表现手法 散文 布局谋篇、词语、分析综合、表 现技巧、个性化阅读
省份
江西 卷 江苏 卷 山东 卷 辽宁 卷 四川 卷
文题
饮一口汨罗江 溜索
体裁
散文 散文
考查内容
词语、归纳、词语及表达技巧、修辞 表达技巧、结构、作品形象、探究主旨及 作者情感
小说对 语言特色、作品形象、表达技巧、个性化 比阅读 阅读
阅读《考点限时训练》(三十九) 一方阳光 王鼎钧
2、关注首尾段落
首段:开宗明义、奠定基调 我在西双版纳的美妙如画的土地上,幸运地遇到 忽然发现自己的爱情观很土气,忍不住笑了起来。 如:冯牧《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张晓风《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了一次真正的蝴蝶会。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攀登, 尾段:卒章显志、升华主题、强化感情,如琼瑶《山的呼唤》 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一、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 结构,概括作品 主题 (2)分析作品 体裁的基本特征 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 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 题,把握行文思路。概括作品主题 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聚, 戏剧的矛盾冲突,诗歌的凝练、抒 情性、形象性,文体特征是阅读解 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 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 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语文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与结构

语文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与结构语文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学术研究方法,用于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特点、意义和内涵。
在这种分析中,主题和结构是两个关键的要素。
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而结构是作品组织的框架和形式。
本文将从主题和结构两个方面来探讨语文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意义。
一、主题分析主题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思想或情感。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细节、语言和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揭示主题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主题可以是任何事物,如爱情、友谊、成长、死亡等。
它是作品的灵魂,决定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要进行主题分析,首先需要仔细阅读作品并理解其中的细节。
可以关注作品中的重要场景、对话和描述,以及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都是表达主题的线索。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主题之一是封建社会的沉沦和衰落。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其次,要探索主题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可以分析作品中的象征物、隐喻和比喻,以及作者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这些都是作者用来传达主题的工具。
例如,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作者通过描写贫苦人民的苦难和追求自由平等的斗争,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道主义的关怀。
最后,要总结主题的核心思想和价值。
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发展来分析主题的发展和变化。
主题应该是与时代和人文背景相关的,所以要将作品放在其时代和文化的背景下来分析。
二、结构分析结构是文学作品的骨架,它决定了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发展脉络。
在分析结构时,我们可以关注作品的章节划分、时间顺序和故事线索。
通过分析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情节的发展。
首先,要注意作品的章节划分和组织形式。
可以分析每个章节的名称和内容,探讨其中的联系和转折点。
例如,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作品被分为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其次,要研究作品的时间顺序和故事线索。
分析作品结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概括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概括主题作者:李弗不孙娟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20年第42期阅读指要1.整体阅读,把握形象,揽旨品趣文学类文本以塑造形象为主,通过描绘具体的形象来揭示作品主题。
阅读文学类文本,首先要把握作品所叙写的文学形象,正确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以把握作品的主旨,揣摩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的思想、性格等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因此,考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不同风格,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旨趣,這样才能品出文学意趣,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答好提问。
2.看清文体,明了文体的特征、性质高考考查的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居多。
小说的三要素有情节、环境、人物。
从情节结构上看,小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从塑造人物的手法看,有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从写作技巧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而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聚。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等;情景描述方式有: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等。
3.借助阅历,发挥联想,鉴赏创造联想和想象是文学作品创作的两种表现手法,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样需要考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准确地评价、鉴赏文学形象的内涵和塑造形象的技巧。
(1)从结构安排的角度去评价: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等在文中是否有所运用;是否有起承转合,是否曲折有致。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评价: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变换和选择;叙事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和作用;各种描写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评价:是否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对比、象征、衬托、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
解析文学作品的结构

解析文学作品的结构文学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要素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作品的结构对于整体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探讨其对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一、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文学作品结构,它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将故事情节按照前后次序有序地呈现给读者。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使得读者可以较为直观地理解作品的发展和转折点。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就采用了线性结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哈姆雷特知道父亲被谋杀到最终的报仇结局。
二、环形结构环形结构是将作品的情节或主题构建成环形的形式,即作品的开头和结尾相呼应或回归相同的场景。
这种结构常常可以产生循环、回归的效果,使作品更加富有内在的连贯性和深度。
例如,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德米安》就采用了环形结构,整个故事从主人公儿时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开始,经历了成长和追求自由的过程,最终回到了儿时的场景,实现了情节的闭环。
三、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将作品的情节进行断片、交叉展示,打乱时间顺序,以增加悬念和阅读的趣味性。
这种结构常常会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推理,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深度。
例如,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就采用了非线性结构,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事件发生的顺序并不一致,通过这种结构的使用,加缪进一步加深了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主题。
四、对比结构对比结构是对作品中不同部分进行对比和呼应,通过对比的方式突显主题和情感的冲突和变化。
这种结构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例如,尤瑟纳尔·库尼的小说《盲从》就采用了对比结构,通过对比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行为和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盲目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五、多角度结构多角度结构是通过多个不同的视角和叙事者来展现作品中的情节和事件,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立体。
这种结构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故事,并产生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对人类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作家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学作品的结构。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结构,这样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有条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结构包括引子、承接、高潮、结尾等几个部分。
引子是作品的开头,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承接是作品的中间部分,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逐渐引出作品的主题。
高潮是作品的重点部分,通过冲突和转折,使作品更加紧凑有力。
结尾是作品的结束部分,通过总结和反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学作品的主题。
作品的主题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一个好的主题可以使作品更加有内涵,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通过对主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在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读。
首先,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入手,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来揭示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其次,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和形式入手,通过对语言和形式的解读,来理解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作品的背景和时代入手,通过对背景和时代的分析,来把握作品的结构和主题。
举个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下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
该作品的结构包括引子(哈姆雷特的父亲被谋杀)、承接(哈姆雷特决定复仇)、高潮(哈姆雷特通过戏剧来揭露凶手)和结尾(哈姆雷特与凶手决斗)。
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权力与欲望、道德与良知等等。
通过对作品情节、人物、语言和形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作品,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总之,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和主题是一项有益的学习和思考活动。
小说阅读5 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

小说阅读5 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一、解读高考1.考纲考情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侧重于理清小说的线索、发展的脉络,并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小说的主旨。
一般要求概括小说的情节。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是人物、情节、环境三位一体,一般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情节安排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③“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义”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表达艺术”侧重于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般是通过语言形式的分析,阐明它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推动所起的作用,揭示其内在意蕴。
④“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欣赏形象,要求能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点,分析形象的社会意义;赏析内涵,要求能分析小说的主旨、情感和审美取向;领悟艺术魅力,要求能依据小说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⑤“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要求对小说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恰当评说,侧重评价小说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及时代特色等。
考查时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赏析小说的形象、内涵和艺术魅力结合在一起进行。
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对小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入手,对小说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出正确而深刻的把握。
⑦“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在把握小说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⑧“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整体把握小说的前提下,表达对小说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2.趋势分析考查重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第三部分 考点22 小说阅读

(五)语言艺术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 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考生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 让考生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考生初步 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具体来讲就是: 1.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2.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3.叙述语言简洁,传神。 4.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应该把 着眼点放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和评价上。 要评价小说主题, 首先应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明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 态度;其次,所作出的评价要求要客观,要根据客观事情进行 公正的评价,而不能只是根据自身的情感喜好;第三,评价要 求要全面,切忌以偏概全。 (三)探究 1.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 精神。 小说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态度的。 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往往能够发掘出作品的不同的意蕴;从作 品的不同价值角度也可分别挖掘其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意义。 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学体裁,更能突出地反映人民 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内涵极为鲜明的民族 心理特征。因而要结合作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结合作者的思 想风格、人生态度,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角度,可能用到插叙、补叙、平 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倒叙、伏笔、照应等表现手 法。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往往运用渲染烘托的手法。 从小说语言风格的角度,可以有质朴清新(如孙犁), 简练含蓄(如鲁迅),“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国 演义》)等。 从表现主题的方法上说,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表 现手法。 除此之外,小说表现手法还包括:对比、人上的主 线副线穿插、明线暗线穿插、时空交错、多线索穿插、抑 扬手法、英雄群像描写、利用巧合、荒诞、悬念、使小说 具有某种地域烙印(如沈从文《边城》)、故意使用方言 写作(如老舍)等。 不可忽视的是,小说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最 终目的是反映主题。因而在分析鉴赏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 时,要注意联系它对于人物及主题的表现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教学园地
09-01 1125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和人文精神。
”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所谓“作品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
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的思想,这里的思路是指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
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
所谓“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考查的主要形式
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2·文段层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3·文段层次的划分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5·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方法小结】
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
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
接到一篇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
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已备下面做题之用。
2.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
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
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本段的段意。
4·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语言标志,指那些表现或暗示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臂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
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
同时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在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句子后,结合每个段落的段意,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即所谓合并同类项。
5·要高度重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尤其要重视段落的起始句与上文的联系。
对于重叠词语、重复词亦应重视。
例1(2006年高考天津卷)的第16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
说村落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
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
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
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
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
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
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
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
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
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
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
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
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
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
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
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
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
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
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
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
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
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解析】本文的标题“村落”是全文叙述的核心,而且“村落”精神又是全文的线索。
第一段引出关于村落的话题,主要通过村落的符号及其含义的模糊引出的,第二三段写村和水村,第四段是拓展,第五六段是反思。
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4分)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
(2)诗意与温馨。
(3)愁苦与艰苦。
(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1)表现手法:①对比。
②反讽。
(2)好处:深化主题。
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这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
【答案】(1)的情感态度: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
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