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城市已患上严重“城市病”
2016年天津市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天津市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1~4/共4题)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
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
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4.请在《申论答题卡》上作答,在草稿纸上作答或其他地方作答一律无效。
5.严禁折叠答题卡!给定资料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
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智慧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能力”。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让城市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还能让城市更“聪明”。
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创新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引领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
截至2015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遍布全国各地,达到409个。
其中,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两批202个,科技部智慧城市试点20个,工信部信息消费试点68个,国家发改委信息惠民试点80个,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宽带中国”示范城市39个。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不少地方出现了不顾条件是否通过,盲目上马建设等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现象相当普遍,地区之间、区域内部门与部门之间、区县与区县之间、区县与部门之间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规划进行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分别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很多系统互不兼容,接人受阻,导致信息孤岛出现。
什么是城市病?城市病及其治理 中国城市病集中爆发

什么是城市病?城市病及其治理中国城市病集中爆发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城市化问题,也称为城市病.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经济原因。
有人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城市病.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拉美国家的城市病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这些因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被称为城市病.几十年前这种城市病就已经出现在东京、纽约等诸多城市然而一直以来.并没有人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是城市病导致了城市的衰退。
在工业革命期间,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主要包括住宅奇缺、污染严重、卫生状况恶化等。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为治理“城市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
简介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
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历程,城市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如果人口的过度集聚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发生某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产生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国际上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膨胀特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一旦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六)(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传统文化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始终是柔和与光明的象征。
人们在静谧的夜晚与月亮对话,将月亮看作上天对人事的见证,认为月亮能够带来人生的幸福,这种人生与自然的和谐是国人所特有的情感。
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因月亮而生的节日。
早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遥望浩瀚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时,不免对月中的奇妙影像产生一些神奇的联想,进而形成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融美月、美人、美景于一体,是人类以原始思维对月亮美好想象的结果。
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也直接促进了中秋这一岁时节日的形成,给节日笼罩上迷人而瑰丽的光彩,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不过,中秋节真正的源头却是我国古代的秋祀祭月。
在农耕社会,农业的发展与季节、天气密切相关。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为祈求五谷丰登,人们往往要祭祀土地神。
春天播种时有“春祈”(春祀)习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报告丰收时就有“秋报”(秋祀)习俗。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周语》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
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注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仪式。
由此可见,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秋分拜月、祭月的礼制,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也体现出中国历法中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的智慧。
中秋赏月是自宋至今普遍流行的节俗。
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据史料记载,魏晋之时,我国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郑州城市病的表现与治理措施

郑州城市病的表现与治理措施作者:周杨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03期“城市病”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显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在城市化中期阶段尤其突出。
“城市病”一词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工业革命后期很多城市出现人口爆炸、环境污染、失业率增加等现象。
城市病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因为人口、工业、交通运输等方面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
它不仅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烦恼和不便,而且也对城市的运行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城市病”。
一、城市病的表现1.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个高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与之相配套的学校、医院以及各种基础设施不断地完善,使得城市功能逐步齐全。
城市作为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集中了较多的产业,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多,对人口有强大的集聚作用。
2014年末,我国的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6872亿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4916亿人,比2013年增加1805万人,城镇人口站总人口比重达到54.77%。
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郑州市常住人口为862.65万人,与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共增加了196.75万人,涨幅达29.55%。
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一旦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就会导致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引发一系列矛盾,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就业困难、教育和医疗资源紧缺、治安恶化等城市病。
2.城市的资源承受能力超载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总量也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并不高,加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化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原材料大量消耗基础之上的,因此资源短缺愈发严重。
其中最主要的是水资源短缺,我国属于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处于缺水状态,有近200座城市严重缺水;其次是能源短缺,就人均能源消费量来说,我国目前状况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一、城市病的含义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二、城市病危害的表现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
“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
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三、城市病的治疗方法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
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
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
2、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
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现在的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3、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
四、联系实际部分城市围绕单一中心城区往外“摊大饼”,最终导致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例如上海,用百度搜索“上海堵车”,立刻就会出来上百万条相关网页,有抱怨有无奈更有建议,在上海市民的认知中,现如今上海堵车是必然的,不堵车才是偶然的。
上海市作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的代表,面临着城市交通供给能力有限和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交通拥堵问题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大虹桥项目和迪士尼项目都临近于增长边界(外环线),将会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由于区域之间在收入、就业机会以及基础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人口还会向上海中心城区继续集聚;而且,客观上城市发展需要各种阶层劳动力匹配,上海增强创新能力和建设科创中心需要宽容、多样化的氛围,这也需要外来人口流入和融合.但同时上海中心城区的承载力日益饱和,如何应对需要未雨绸缪。
高一地理下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城镇与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时练习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城镇与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
从1990年到2010年,该城市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有外来务工人员迁入B.城市内部交通拥堵C.环境污染加剧D.城市中心空洞化严重近几年京津冀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数量减少明显,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通过调研发现,在2000年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147个县域中,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就占138个,将其按照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老龄化变化程度分为两类、如下表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个数最多的I类型县城特点是()A.城市化速度较慢B.城市面积扩张速度快C.老龄人口迁出较多D.人口死亡率较高3.Ⅱ类县城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化和老龄化均较快,最可能是()A.以园艺业为主的城市周边乡村B.以畜牧业为主的落后地区乡村C.从事现代农业的南部平原乡村D.从事休闲农业的水库周边乡村4.读某地区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完成下面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C.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D.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6.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A.A时段B.B时段C.E时段D.F时段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目前英国处于城镇化的()A.缓慢发展阶段B.加速发展阶段C.成熟阶段D.无法判断8.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D.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数量9.与2000年比,推测2030年三国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中国——城市土地面积增加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汤逊湖周边地区是武汉市快速发展的城市新区。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治理路径分析

社会广角 TheSocialAngle36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治理路径分析文/吕健博摘要:近几年我国推行了积极的城镇化建设工作,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的“城市病”,常见于人口无序聚集、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交通问题严峻、房价过高等等问题。
分析来看,导致这些“城市病”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城市的规划不当、社会资源配置不当、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对城市交通的配套不足、缺乏合理的产业引导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病”;治理1 “城市病”概述1.1 “城市病”的概念我国近几年飞速发展,“城市病”的问题愈发凸显。
“城市病”的本质,就在于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中,各项城市中的资源、规划、管理未到位所出现的落差。
如人口的迅速增长,在缺乏合理交通规划即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时,会出现严重的拥堵现象。
如大量的人口会带来能耗的大大增加,在缺乏提早的规划设计时,会导致城市中的能源供应不足,断水断电的频率增加等等。
“城市病”是一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病”,并且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截至目前,城市病并无一个普遍性的定义。
直观上,城市或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都可以称为城市病,由此看来其所囊括的范围非常广泛。
1.2 中国城镇化中的常见“城市病”表现1.2.1 人口无序聚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受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和城市服务功能的限制,城市对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合理的城市结构和人口结构是推定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
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中,常见于各大城市中出现了人口无序聚集的现象。
这些城中村普遍有着巨大的人口密度、庞大的人口流动性、缺乏必要的社区管理,存在着各类安全卫生隐患,甚至滋生了诸多的治安管理问题。
据估计,仅仅在我国的深圳市中就有超过千个城中村,其中有180个城中村分布在特区范围中。
在西安市的建成区中有180多个城中村,这种城中村导致的人口无序的聚集问题,成为了我国“城市病”治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我国大城市病成因

大城市病的成因及对策(二)——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杨晓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二O一三年十二月一、我国大城市病产生的背景我国大城市病发生的背景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近年来发展迅速,那么也是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五”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的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到城市改革、经济发展第三个阶段,还有第四个阶段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所以就是我国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这是第一个特点。
二是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北上广就是一个特写,外来人口大规模的聚集,外来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三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主要贡献者,我们3000多亿的农民工进入了城市,那么他们对城镇化的贡献率是非常高的。
四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但居住用地比重较低,跟我们城市“摊大饼式”“跑马圈地”的一个城镇化。
真实的人口增长慢于土地的增长,这个跟我们国家搞大量的工业开发区、超规模的城市新区有关,这是四个特点。
最近30年是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2012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52.57%,首次超过50%,这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
上海社会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发布的《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这个蓝皮书上面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期间1.5亿中国人将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空间、身份、职业的转换,这是这么一个发展。
那么“新型+转轨+转型+快速城市化”这四个要素使得我国城市病更具复杂性、综合性,中国城市的急症、慢症、并发症存在共发的可能,这主要是有三个特点来体现。
第一是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处于攻坚阶段,正同其相关经济问题的解决难度相当大,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块的难度非常大。
第二是我国处于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往粗放型、低层次、高耗能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亟待面临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