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宁德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质量检测[原创]-试卷AKqwwK

合集下载

福建省宁德市二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福建省宁德市二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福建省宁德市二中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3分,第1—4每小题2分,第5题5分)1、(2分)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憎.恨(zèng )寥.寥无几( lіáo )颓圮.( pǐ)雨巷.(xiàng )B.负荷.( hè)相濡.以沫( rú)呵.欠( hē)匹.敌( pǐ)C.水瓮.(wèng)坚如磐.石(pán)发酵.(jiào)宛.转( wán )D.和煦.( xù)惊涛骇.浪( hài )亵.渎(zhǐ)矫.健( jiǎo )2、(2分)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二百多名犯人和看守人员、警卫战士,几乎全被压在断壁残垣....之间。

B.并没有忘记自己身份的囚犯们奄奄一息....地立着,一步也不敢挪动。

C.那死去的妻子怀孕已六个月,她被砸死的情景令人惨不忍睹....。

D.人们相濡以沫....,甘苦同尝。

一锅饭匀着吃,一壶水匀着喝。

3、(2分)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这天天阴,。

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

A.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注视着。

B.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注视着。

C.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注视着。

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D.灰云四罩,海风轻拂。

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注视着。

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4、(2分)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A.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宁德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宁德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

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福建省宁德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宁德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4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共7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 下列选项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长篙.(hāo)创.伤(chuàng)目眦.(zì)不加思索B. 踯.(chí)躅辽夐.(xiòng)百舸.(kě)苍海一粟C. 惊蛰.(zhé)笨拙.(zhuō)体恤.(xù)星辉斑斓D. 溯.(sù)源忤.视(wǔ)忸怩.(niè)准备就序2. 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________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________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________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 年轻以至踌躇满志B. 年青以致踌躇满志C. 年轻以致自鸣得意D. 年青以至自鸣得意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那些曾经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B. 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回到谈判桌上比进行军事演习有效,重启六方会谈总比炫耀武力同盟可行,这个道理是不容置喙....的。

C. 政府力挺开发商已是图穷匕见....,使得很多城市房价下跌变得困难起来,客观地说,全国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价都还在上涨。

D. 第11届全运会男篮决赛中,尽管山东队有巴特尔等老将坐镇,但广东队在进攻中草木皆兵....,多点开花,最终以大比分战胜了山东队。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B. 武广客运专线开通在即,大部分航空公司下调了广州往长沙、武汉方向的机票价格,广州到武汉的最低机票价格只需要190元左右。

C. 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是否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019-2020年高一期中试题 语文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期中试题 语文 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2019-2020年高一期中试题语文含答案语文试题卷xx.12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6分)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处境呈现出急剧恶化的态势。

生态、环境、自然,日益成为众多媒体经常使用的关键词。

生态保护事关宇宙万物的生死存亡,事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宣传,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也才可能成为现实。

影视艺术以其特有的光影媒质、数字技术和幻象特效等优势而成为塑造、传播生态环保理念最为形象直观、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生态影视与一般商业性影视有所不同,它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自觉地追求社会效益。

生态电影的社会效益能否达成,关键在于影片的思想性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能否实现完美结合。

目前,我国生态电影的题材已经涉及到了包括环境污染与治理、野生动植物的猎杀与保护以及反映人与自然共处共存的诸多方面。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处理生态题材的思路还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土地荒漠化、珍稀动物保护、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直接危害等比较显在的问题,比如《沙与海》《可可西里》《大气层消失》《天狗》等影片。

对于生态与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诸如气候变异、物种变异、疾病变异或者我们刚刚面对的地震、海啸带来的核泄漏等灾难深层次的思考,则往往很少涉及。

对于生态影视来说,由于受“生态”二字的约束,题材本身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关注“生态”,不能简单地将生态等同于环境,也不能将视野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珍稀动物灭绝。

宁德市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新版)

宁德市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新版)

宁德市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综合题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9高一上·吴起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蓝蓝的天空,白云悠悠,草原上各色的野花盛开,牧民,载歌载舞……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人们不难发现,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人工植树造林为例。

苏木山位于内蒙古东南,属阴山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峰黄石崖为2334.7米。

如今,(),但当年植树造林之路并不顺利。

刚开始,当地政府并不知道苏木山上适合种什么树种,尝试过很多种树,种植效果都不好。

直到偶然发现苏木山脚下有一棵长势良好的华北落叶松,人们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后来,当地政府请来林业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这才有了今天苏木山的郁郁葱葱。

如今,一千多万株树木迎风而立,。

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比如商都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类型以栗钙土为主,对发展冷凉蔬菜有的自然优势。

当地,依靠农业栽培技术,大力发展冷凉蔬菜、甜菜等特色富民产叶,实行品牌化营销、集团化运作,走出了一条富民之路。

还有,乌兰察布市回收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完成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乌兰察布市接受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情节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实施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

B . 乌兰察布市接受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实施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工程。

C . 乌兰察布市利用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完成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

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I)卷

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I)卷

福建省宁德市2019-2020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7题;共34分)1. (2分) (2018高二上·台州期中) 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凭借这信心,我们能够将我们国家刺耳的争吵声,转化为歌诵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乐章;凭借这信心,我们可以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挣(zhēng)扎、一起为自由奋斗。

B . 当这种内心的悦乐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融合在一起,当这种悦乐为阳光所萦(yíng)绕,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怎样的情景呢?C . 他蜷(juǎn)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经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叮过的公牛。

D .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搞清事实的真相,才有可能不辱于祖国所赋于我们的伟大使命。

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各位的尊严而缄(jiān)口不言,我将认为自己是对祖国的背叛。

2. (2分) (2017高一上·宝坻期中)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游说(shuì)莅校(lìn)嗟悼(dào)长歌当哭(dànɡ)B . 溯流(sù)创伤(chuānɡ)谥号(shì)忸怩不安(ní)C . 颓圮(pǐ)寥廓(kuò)桀骜(jié)殒身不恤(sǔn)D . 瞋目(chēnɡ)露骨(lòu)舔舐(shì)弱不禁风(jīn)3. (2分) (2017高一下·山东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琐碎坐落蹒姗委屈求全B . 希翼编辑屏嶂歇斯底里C . 伶俐毕竟气慨黔驴计穷D . 聘请诀别脉搏明火执仗4. (2分) (2015高一上·宿松期中) 下列各项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廖廓竟争骨髓悠长篱墙B . 丁香凄清浮藻竹蒿班斓C . 扭怩冰屑沧茫偏袒卑鄙D . 婚姻奈何白璧封侯竖子5. (2分)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女之耽兮,不可说也B .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C .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D .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6. (2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4月29日深、沪市开盘后仅维持了半小时的微弱反弹,就开始掉头向下,一路盘跌。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宁德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质量检测含答案

宁德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质量检测含答案

宁德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质量检测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班级姓名座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

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

团领衫。

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德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者:陆则丽班级姓名座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

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

团领衫。

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

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

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二)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父亲的手指甫跃辉尘土飞扬的大路在两个孩子的脚下延伸。

路面上,雨天留下的一个个泥坑,让太阳火热的舌头舔干了。

“你真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许亮再次停下,转身盯着弟弟。

“真的!”许明说。

大路尽头灰蒙蒙的,他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影子。

厚厚的灰尘,在脚下发出喑哑的扑突声。

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

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

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

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村子。

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此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

他们眼里,父亲就是英雄:头发根根竖立,精神抖擞;那双手宽大有力,兄弟一起也扳不过他一只手。

许亮上学那年,那双大手放下锯子,握住了方向盘,离开了村子。

端午,父杀没回来;中秋,父亲没回来;过年,父亲没回来。

他们和母亲常到村口,望着那条通向村外的大路,大路尽头灰蒙蒙的。

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汽车。

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

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

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看腮帮,用胸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花四溅,锯末纷飞,剌耳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

常去建筑队玩耍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的锯齿推过去,缩回来。

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

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

“下个月?怎么拿得出来?”父亲说。

“总要想想。

早晓得,就不去开什么车了。

”“好好,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

”父亲的笑越来越少了。

只有和木匠们聊天,还会炫耀他那双大手。

“瞧瞧!哪个木匠有这样一双手?当木匠的,谁的手指不要断几根?”舅舅就是的,他的右手只剩三个指头……以后呢?父亲再不会炫耀他那双大手了吧。

昨天放学回家,母亲说:“你爸的手指给刨木机割掉了。

我要和他去医院,他死活不让,说不过掉了个手指。

我怎么放得下心?”“我去!”许亮有点兴奋。

“你敢去?”母亲脸上亮堂了,就如当初给父亲的车灯突然照亮。

“怎么不敢。

”他也成了父亲那样的英雄。

“不过掉了个手指。

”他想像着父亲说话的样子。

医院。

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脑门耳际。

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

“你怎么来了?”父亲的声音落在阴湿静谧的空气里,像水渗入沙子。

“妈跟我说的。

”许亮嗫嚅道,“阿爸,我们回家吧。

”“你先回去,我今晚……”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

许亮很失望。

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便会跳下床,扯掉绷带,骑上单车带他回家的……“总算回啦!”母亲跑过来,“你爸怎么样?医生说什么?有没有好些?”“不过掉了一个手指,阿爸才不在乎,是吧!”许明神气十足,热切地望着哥哥。

“阿爸说没事。

”许亮很累,想要尽快摆脱弟弟的目光。

晚上睡下后,许明又问了许多问题。

许亮没有回答,总不能告诉他父亲是胆小鬼吧。

夏天的夜晚,他们只穿一条小短裤,月光在他们光溜溜的小腿上爬动。

许亮翻了个身,仍然睡不着。

许明凑到他耳朵边,得意地说:“我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父亲没回来。

中午,父亲没回来。

母亲看看许亮,许亮不看她。

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

母亲说:“你再去瞧瞧,咋还不回来?”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

“先去建筑队,找到手指,再到医院,就能让医生接上手指了!”许亮想,这主意不错。

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已经这么想了。

建筑队大院四周堆满木头。

刨木机周围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丝血迹。

他们也没找到父亲的手指。

“你不是说晓得在什么地方吗?”许亮瞪着弟弟,“走吧!”弟弟没动。

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

忽然,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掠过他们眼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线。

许亮被一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拽着,不由自主地跟上那只苍蝇。

苍蝇钻进废木头堆,他蹲下,趴在地上。

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一丝隐约的血腥钻进鼻孔,他找了一片长长的树皮,往废木堆里扒拉了好半天。

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西。

一条粗大的烧焦的虫子。

父亲的手指。

“我们把手指带到医院。

”许亮说。

“好!但是……谁,谁来拿?”许亮没有接话。

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

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

当年父亲的汽车正是从他们脚下的大路开进村子的,候在村口的他们,听到车轮碾过路面的隆隆声,兴奋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奔跑。

突然,车停了,强烈的灯光射向他们。

他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年轻,强壮,高大。

拐进家门,父亲躺在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耷拉着,手掌垂下,疲惫、无力。

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

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

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

(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从许亮兄弟俩寻找“父亲的手指”写起,紧扣题目,制造悬念,既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又使全篇叙事紧凑,重心突出。

B.小说中几处点染的景物具有象征意味,如“灰蒙蒙的大路”,是人物迷茫心理的外化;父亲汽车的灯光,则是希望的象征。

C.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这些描写为许亮的心理变化提供了依据。

D.小说反复提到父亲的大手,以及对刨木机高速旋转情景的细致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5、小说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6、请简要分析许亮心理变化的过程。

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 ‚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

‛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