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

合集下载

【语文】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学案

【语文】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诗歌鉴赏语言题学案题组一全员必做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 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E.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地回味。

解析:选BC B项,“直接抒发”错,应该是“间接抒发”;C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6分) 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诗歌鉴赏]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淅淅,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中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

为了下一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

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4)

2019届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教案(全国) (4)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五)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 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

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

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

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

④阃(kǔn)外:指统兵在外。

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

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

欹(qī),倾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词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该词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后方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E.词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选AD A项,“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说法错误,词人对他们无比仰慕与怀念。

D项,“自己身处战争后方”错,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当时身在战争前线,这一点可从注释中看出。

(2)“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词作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6分)答:参考答案:(示例一)“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写出了边塞军情紧张,敌人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场景,暗示了作者此时面对紧张局势内心的焦急,与下文“赢得头如雪”的无奈形成了对比。

【语文】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古代诗歌阅读学案

【语文】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古代诗歌阅读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古代诗歌阅读学案易错题一:鉴赏诗歌形象要归纳、分析[例]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解1][错解2][错因分析] 错解1对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嗜酒不是性格特点,嗜酒表现的是陈居士的洒脱;错解2答案过简,没有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只是笼统地进行概括。

[正解]本类试题应该首先概括出形象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对每个特点进行逐个具体分析。

[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心得体会]易错题二:鉴赏诗歌语言谨防“遗漏要点”[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错解1][错解2][错因分析] 错解1未能指明表达技巧,而错解2写出了表达技巧,但又遗漏了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字,是作者发挥想象并浓缩在心中的一幅至美图画,一字浓缩数语,一句就是一个场景。

因此,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

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应用体验]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2.2017年全国卷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3.2017年北京卷晓行巴峡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4.2016年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5.2016年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6.2016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①交代了地点(舟中);②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7.2015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8.2015年全国卷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诗歌鉴赏含解析

课题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教课目的阅读简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要点、难点要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论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 教课方案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

借助 ppt ,教师观看 ppt 导入新课。

●真题操练(投影PPT)操练体悟●主导学生活动:利用该方方法投影 PPT,人物形法,达成相研究象类答题指导关讲堂链接说明ppt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古诗形象知识梳理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义和外在物象交融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烈主观感情的意象。

它包含人物形象、光景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含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怀主人公形象。

光景形象是指诗歌中描述的自然光景和人文景物。

能够是情中之景,有单个光景形象,有由多个光景形象 (意象 )组合成的境界。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有的发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色?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仍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剖析仍是归纳。

解答这种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 ( 肖像、行动、语言、神情、心理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为依照,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下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 ( 中心词应是形象 ) ;②剖析形象的基本特色( 联合诗歌内容剖析) ,形象的意义( 联系感情、要旨剖析 )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2)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学案(2)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提升1“4看法”读懂诗歌古代诗歌高度凝练,句式跌宕,意象错落,情感内敛——像茶叶一样,不泡开就品不出滋味。

要读懂诗歌有“4看”:1.看题目——初判题材。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下面我们就用“4看法”读懂诗歌,以明诗情。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步骤内容1.看题目——初判题材。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契丹”是子由出使的地方,“送”,意为“送别”。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

2.看作者、诗序、注释——了解背景,提取信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当时声名卓著;注释①暗示苏辙受皇帝信任,地位之高;注释②交代苏轼当时为杭州知州,为朝廷重臣。

注释③交代李揆在唐代声名卓著,苏轼引用此典故,想提醒苏辙,如果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3.看正文——联想、调整语序后准确翻译。

首联点题。

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颔联劝勉。

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

颈联嘱咐。

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

尾联望归。

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4.看情感——抓住表情词语,晓明题旨。

“那因”表明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襟怀;“莫道”一词告诫子由,出使北蕃,绝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表达对苏辙出使北蕃的担忧之情。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27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27

2019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全国)一、区分表达技巧指出下列诗(词)句所用的表达技巧。

1.借代与借喻试指出下面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借喻(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借代(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借喻(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借代(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7)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赵秉文《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借代(8)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借代名师点拨: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衬托与对比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

(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衬托(反衬)(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对比(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衬托(正衬)(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衬托(反衬)(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对比(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衬托(反衬)名师点拨: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

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对。

3.渲染、烘托与衬托请指出下列诗歌画线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渲染、烘托还是衬托。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 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学案(时间:60分钟分值: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8分)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晁补之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

几点漁灯小,迷近坞。

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

觉阮途穷,归心阻。

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猿鸟一时啼,惊岛屿。

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1)该词的上下阕分别从、两个角度对景物进行了刻画。

(2分)答案:视觉听觉(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6分)答: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体会词人的情感。

从“日暮”“余霞”“向烟波路”等景色描写中,体会词人的情感;从“愁”“悔”等词语中,直接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

从“觉阮途穷,归心阻”等句也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

答案:全词表现了词人羁旅的寂寞哀愁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向烟波路”几句,写词人回首来路,烟波浩渺,不禁想起千里外的京城,从而勾起被贬谪的愁怨和悲哀。

词人还以阮藉自比,表达自己归心受阻、不得归隐田园的苦闷。

又用“怪竹枝歌”“猿鸟”“暗烛”“津鼓”等意象烘托词人宦途羁旅的悲苦愁思。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8分)[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以行乐。

②这里指班超从戎的故事。

(1)第一首曲子开头先用三个典故。

一是,二是西晋富豪石崇筑金谷园行乐,三是。

这三个典故都是封建统治者穷极奢靡而终不免败亡的典型。

(2分)答案:秦始皇在骊山建阿房宫行乐隋炀帝修运河下扬州游乐(2)赏析第二首曲子的主要表现手法。

(6分)答:答案:①运用典故的手法。

作者列举了三件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学案考情纵览阅读素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

常见的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五律”“七律”以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

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过片。

4.曲,又称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一、标题切入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二、细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在方法上有以下两点:(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读诗、赏诗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

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

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

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

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试题。

详见本专题“微点突破五”。

(二)细读,反复品读正文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

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1.阅读步骤(1)多读全诗。

力求在三分钟左右至少读三遍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

(2)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诗写了什么。

(3)找出这些名词或前或后的动词、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的感情基调。

2.抓住重点(1)抓住意象。

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句子。

①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②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

又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古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三、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

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

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3.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

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如2019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题干中“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暗示答案的内容应是这两个字写的是什么景物,景物有哪些特征。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

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人,是谦逊之辞。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对应考点:答:对应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 解析“第四句”明确了鉴赏对象,“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

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接着看有没有使用什么表达技巧。

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

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

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对应考点:答:对应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2分)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4分) 解析题干中“首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什么样的性格”明确了鉴赏的角度。

这首诗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