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同步精品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新人教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含答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

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1.《别了,“不列颠尼亚”》屈辱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

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腾。

阅读本文,可以重温这一动人时刻,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课标要求阅读新闻作品,要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再启发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品析。

对文中的疑难问题可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讨论,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1.2.3.4.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1课时课前活动区1.瞩.目()冉.冉升起()凝.重()荆.花()停泊.()湖泊.()拓.展()拓.片()旗杆.()2.易(zhì)(chì)热guǎn)窥蠡测草(jiān)人chè)离重蹈覆(zhé)chè)头尾(qī)3.选(1①我国东部跟朝鲜接壤,跟日本②经过三天的紧张跋涉,我们终于(2①朝鲜发射三枚短程导弹,韩国密切②她躺在草地上,着蓝蓝的天空。

4.本篇课文是一篇,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

5.从消息的结构上看,课文第一段是这则消息的部分,其作用有三:第一是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第二是6.课堂活动区1.2.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几个场景?3.1.耐人寻味2.1.2.课堂小结我的收获:我的疑惑:布置作业1.请把《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有11个段落的新闻压缩为100字以内的消息,在整点新闻播报。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参考答案1.zhǔ rǎn níng jīng bó pō tuò tà2.帜炽管菅撤辙彻彻3.(1)①邻近②临近[邻近:位置接近;附近。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课题名称
新闻导读及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熟悉新闻类文段的考查方式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概括、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眼看世界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竞答
1、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
2、一篇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3、主体部分: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4、新闻的特点新闻必须_____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有新意、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5、新闻的阅读要领
①概括所报道的事件
②理解所报道事件的意义。
③分析新闻的新意
②“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理解的关键点:‘日落仪式’
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香港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
2.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
学做思二.【深入阅读,领会妙处】
导学
本则新闻的报道角度
①英国的撤出。
(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引人回忆,增强了现实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导做.语句理解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10 短新闻两篇(预 讲)(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2)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10 短新闻两篇(预 讲)(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2)

短新闻两篇【导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接载凝重旗杆掩映停泊瞩目易帜婆娑噩梦嬉笑沼泽撰写废墟试验长廊隐秘窒息祷告2.关于新闻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

一条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内容要求,但不是每一篇新闻都必须有这几部分。

【反馈矫正】接载zài 凝重níng 旗杆gān 掩映yǎn 停泊bó瞩目zhǔ易帜zhi 婆娑pósuō噩梦è嬉笑xī沼泽zhǎo 撰写zhuàn 废墟xū试验shì长廊láng 隐秘bì窒息zhì祷告dǎo☆课堂探讨☆要点一: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探究活动】找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

【教师释疑】注意分析新闻各部分的特征及其作用。

【讨论明确】课文第一段。

特点:它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包括背景的介绍、事件的结果。

作用:①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

②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香港降落,香港即将回国。

【探究活动】划分第一则新闻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教师释疑】注意新闻的结构和时间的变化。

【讨论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

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其中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内容概览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是只选取全过程中最富有特征的一两个片段和场景加以描绘。

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此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这一类。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记者以眼睛为“摄影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

报道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可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的选材和表现,而本文作者以高超的选材技巧,巧妙地抓取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以见证者与目击者的身份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获得极佳的艺术感染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曾经是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地方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

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在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把劳动强度重、地位低、待遇差、苦难深重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不幸遭遇公布于众,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州”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

语文必修一人教新课标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一人教新课标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教案教学目标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侧面描写重点体会侧面描写难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

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二相关知识介绍:了解什么是法西斯,什么是纳粹;奥斯维辛的概况。

1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2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3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高中语文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学案1

高中语文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学案1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一、【学习目标】一、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学会阅读新闻,培育品评新闻的方式。

二、【知识储蓄】一、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发公众爱好的事实的简短报导。

二、新闻的特点:真短快3、新闻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题目):相当于眼睛题目必需简明、准确地归纳消息的要紧内容,帮忙读者明白得报导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要紧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以后,组成消息内容的要紧部份。

其要紧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论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归纳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份。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当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要紧材料。

(课文中就有很多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周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沉思,给人启发。

三、【课前作业】一、P步步高57页夯实基础知识2、《别了,不列颠尼亚》这是一篇消息,请快速划分出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并归纳各部份的大意。

(1)导语(2)主体(3)结语四、【探讨学习】1、《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文章按时刻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有何作用?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报导的是一件什么情形,从哪些角度来报导的?3、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什么缘故在开头恰恰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温暖、敞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如此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什么缘故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4、本文是一篇新闻,而题目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不是矛盾?五、作者报导奥斯维辛集中营,什么缘故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如此写什么益处?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作极具特色,试归纳写作特点?五、【课堂检测】一、给下面这那么消息拟一个题目(能归纳要紧内容,不超过12字)。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10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一)知识积累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明确: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三)分析鉴赏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第10课短新闻两篇一、整体把握1.分别划分两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点读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点读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

第二部分(3~15自然段):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标题和首段呼应,突出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二、细部探微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点拨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3.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有何作用呢?点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其作用大致为: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点拨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点拨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完全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在文章中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一种以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它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一、中心主旨《别了,“不列颠尼亚”》本文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显得别出心裁,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本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戕害波兰人民的滔天罪行,表现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二、写作特色《别了,“不列颠尼亚”》1.将历史事件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真实地向读者报道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况,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

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内涵。

2.结构层层递进。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英方的活动为线索,以港督告别仪式开头,在子夜易帜时高扬,又以“不列颠尼亚”号离去作结,起伏跌宕,制造出层层递进的结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双线展开,情、景、事融为一体。

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

如报道的第4、5自然段直接写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历史记录,紧接着后面的内容是以参观者的视觉来突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感受:气氛恐怖、沉重、压抑。

在此两条线索紧密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

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安排,更真实深刻地揭示主题。

2.对照手法的运用。

例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与“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对照。

另外本文还首尾照应,结尾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与开篇相照应。

三、结构图解别了“不列颠尼亚”-下午4时30分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晚6时15分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45分钟,9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漂扬濛濛细雨撤离降旗仪式B.掩映世人瞩目汽艇阳光明媚C.刍菊草地碧绿详细不由自主D.追逐表情茫然窒息绿树成茵答案 B解析A项“漂扬”应为“飘扬”;C项“刍菊”应为“雏菊”;D项“绿树成茵”应为“绿树成阴”。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3)还有一些参观者________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A.消失竟然注视B.消逝竟然凝视C.消逝居然凝视D.消失居然注视答案 D解析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同“消失”,侧重时间上慢慢成为过去。

居然:表示出于意料。

竟然:同“竟”,表示出乎意料。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注视:注意地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11月8日表示,境外很多媒体有关中国禁止外国运动员携带《圣经》到奥运村的报道纯属谣言。

B.2008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日前,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四条措施,要求各地按照有保有压,统筹规划,确保城市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住房用地。

D.气象专家根据目前的气候资料预测,今年12月至明年2月这个冬季,本市平均气温将比往年同期偏暖至少1°C以上。

答案 A解析B项语序不当,“一系列”应放在“促进”前面,数量短语置前;C项成分残缺,在“有保有压”后加上“的制度”;D项意思重复,可删掉“以上”。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B.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D.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答案 C解析A项冒号改为破折号;B项“义勇军进行曲”的引号改为书名号;D项中间的句号改为破折号。

二、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列文段,完成5~8题。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②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③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④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⑤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⑥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5.选文第①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因为调换后的词语顺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6.选文第②段中“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请分析:这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答案“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这样写,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

7.选文第④段中“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一句交代了有关的背景材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5分)答案第④段交代了历史背景。

文章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