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2 人教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的重要性,以及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2. 学生能够掌握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和利用水分的过程。
3.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对水的重要性2. 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3. 植物利用水分的过程4. 实验: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对水的重要性,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植物利用水分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对水的重要性,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植物利用水分的过程。
2. 实验法: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3. 讨论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材料(如植物,水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笔记本,笔。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讲解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根部吸收,通过根压和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到整个植物体。
2. 讲解植物利用水分的过程:水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必要物质,也是植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2. 按照实验步骤,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3. 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每组汇报实验结果。
2.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2. 学生能够分析植物在干旱和涝害条件下对水分的适应策略。
七、教学内容:1. 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水分吸收和利用2. 植物的适应策略:抗旱性和耐水性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水分吸收和利用,植物的适应策略。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吸水的主要途径和机制。
3.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吸收水的主要途径。
2.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吸收水的途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生理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植物吸水和利用水分的生理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吸水和失水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吸水和生长过程。
2. 讲解植物吸收水的途径:讲解植物通过根、茎、叶等器官吸收水分的途径。
3. 讲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介绍植物细胞膜、渗透压等概念,解释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植物吸水和失水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植物吸水途径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掌握情况。
3.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植物吸水和利用水分的生理过程。
2. 实验材料:进行植物吸水和失水实验。
3. 参考书籍:提供植物生理学相关的阅读材料。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植物生理学相关知识。
九、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十、课后作业:2. 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根据植物的吸水和利用水分特点来进行绿化种植。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如何被植物吸收,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
2.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3. 实验观察: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响应。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实验法: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心得。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2. 教学课件:植物对水分吸收和利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2. 讲解: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心得。
5. 总结:讲解实验结果,强调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策略,以及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正确观察和描述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
2. 评估学生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或完成练习题来检验。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七、教学延伸:1. 邀请植物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机理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探讨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3. 开展学生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掌握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的过程;(3)认识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运用模型演示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3)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现象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的过程;(3)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教学难点:(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机理;(2)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植物标本、模型等);(3)教学卡片、挂图等。
2. 学具:(1)学生实验手册;(2)笔记本、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植物生长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水分吸收;(2)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吗?”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
3. 课堂讲解(1)讲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3)讲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实验手册的相关题目;2. 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水分吸收情况;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2)评价自己对植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理解程度;(3)评价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重要性。
让学生理解植物吸收和利用水分的生理过程。
1.2 教学内容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重要性。
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和机制。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对水分的重要性及吸收利用水分的生理过程。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植物吸水过程的理解。
第二章: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不同需求。
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水分的供应对植物生长、开花和结果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分不足或过多对植物的影响。
第三章: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和机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和机制。
3.2 教学内容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根系吸水的主要途径。
植物吸收水分的机制:渗透作用和根压作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和机制。
实验演示法: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吸收水分的机制。
第四章:植物对水分的利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及其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蒸腾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的重要性:维持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及其重要性。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植物利用水分的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重要性和方法。
激发学生对植物吸水和水分利用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重要性和方法。
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植物吸水和水分利用的领域。
5.3 教学方法总结法:通过讨论和总结,回顾本章内容,巩固学生对植物吸水和水分利用的理解。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 掌握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3. 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4.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2.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系吸收水分的微观机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2. 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图片,直观展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以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过程;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材料;3. 植物水分运输和利用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吸收水分,水分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2. 讲解:讲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过程;3. 演示: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图片,展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过程,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以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过程;4. 实验:分组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5. 总结:总结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强调水分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6. 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吸水和失水现象,探讨渗透作用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过程中的作用;2. 根系吸收水分的微观机制:通过实验观察根毛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根系吸收水分的微观机制;3.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通过实验观察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途径,了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机制。
七、教学步骤1. 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实验:准备不同浓度溶液,将植物细胞放入溶液中,观察和记录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2. 根系吸收水分实验:观察根毛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根系吸收水分的微观机制;3.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途径,了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机制。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
3. 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 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3.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
2.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过程,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以及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在干旱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引发学生对植物对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
3. 实验: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植物体内水分运输和利用过程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5.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策略。
2. 介绍植物抗旱性研究的新进展和应用。
3. 探讨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过程、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等。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高中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
3. 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
4.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
2.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分子机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植物吸收和利用水分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内容1.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渗透作用、水分的跨膜运输。
2. 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机制:根毛的分布和功能、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根系吸收水分的生理机制。
3.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导管的结构和功能、水分的运输途径、水分的利用和消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讲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演示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干旱条件下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植物根系吸收水分机制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植物体内水分运输和利用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实际案例分析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2 人教版【自学导引】一、植物吸水的部位和方式1.部位:根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是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2.方式:(1)渗透吸水:植物细胞在形成中央液泡以后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2)吸胀吸水: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内还未形成中央液泡,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这叫做吸胀作用。
二、渗透作用的原理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
2.水分流动的方向:低浓度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
3.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1)具有一层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4.处于外界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1)植物细胞中的细胞膜、液泡膜和中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2)细胞液和外界溶液通常具有浓度差。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前者会逐渐表现出质壁分离的现象。
2.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部导管的途径四、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1.运输途径:根吸收的水分→根、茎、叶中的导管→叶肉细胞等。
2.利用和散失: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体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其余的水分几乎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
五、合理灌溉1.依据:不同植物的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不同。
2.概念:合理灌溉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
3.意义:保证植物茁壮成长,节约淡水资源。
【思考导学】1.将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该植物细胞是否可以无限吸水?答案:不能。
原因是细胞吸水后,液泡中的细胞液增加,液泡体积变大,原生质层向外扩张。
但细胞壁伸缩性很小,不能随原生质层的膨大而膨大,因而对原生质层产生了压力,对水分的进入产生了阻力。
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细胞也就不会吸水了。
2.盐渍的肉不易变质,其原因是什么?答案:肉盐渍后,在肉的表面形成了一层高浓度的盐溶液,当细菌等微生物落在高浓度的盐溶液中,细菌就会因渗透失水而死亡,这样肉就不会变质了。
3.在移栽植物时特别是移栽树苗时,一定要去掉一部分枝叶,往往还要选择傍晚或阴雨天移栽,为什么?答案: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提高成活率。
4.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那么植树节为什么选在3月12日?答案:因为3月12号已进入春季,气温将开始回升,植物的根系已开始活动,移栽后恢复较快,植物(特别是落叶植物)还未长出新叶,是蒸腾作用面积最小的时候,有利于保持体内水分代谢平衡。
【学法指导】1.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1)吸胀吸水: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叫做吸胀作用。
吸胀作用是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是亲水胶体的特性,而不是生命的特征。
例如干种子细胞吸水膨胀。
吸胀作用的大小与物质的亲水性大小有关,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三者的亲水性依次递增,吸胀作用的大小与亲水性物质的多少也有关系。
通过吸胀作用吸收水分,叫做吸胀吸水。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中央液泡,主要靠吸胀吸水。
(2)渗透吸水: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叫做渗透吸水。
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主要依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2.渗透作用的原理(1)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即一个完整的渗透系统由两个溶液体系(A和B)以及隔在二者中间的半透膜这三者构成的。
(3)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通过半透膜由A流向B;当溶液浓度A=B时,则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一个处于外界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和外界溶液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拥有两个溶液体系,即外界溶液和细胞液,同时具有类似于半透膜的结构即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由细胞膜、细胞核和中间的细胞质构成)。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发生渗透吸水;反之,渗透失水。
浓度差是水分子由单位体积多的一方透过半透膜向单位体积少的一方扩散的动力。
因而,水分总是由相对含量多的地方通过半透膜流向相对含量少的地方,即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
4.植物的吸水通常情况下,土壤溶液浓度比较低,成熟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比较高,这样,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成熟区表皮细胞中,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还可以通过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也进入导管。
5.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1)水分的运输:在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组织是根、茎、叶中的导管。
根、茎、叶中的导管是一个连续的管道。
水分的运输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主要是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其次是根的渗透吸水产生的向上推的力(即根压)。
(2)水分的利用:植物吸收的水分主要用在两个方面:①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这部分水约占根系吸收水分的1%~5%。
②95%~99%的水分用于蒸腾作用。
(3)水分的散失: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是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进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是植物体内矿质离子运输的主要动力;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可以降低叶面的温度。
6.怎样理解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如动物的膀胱膜、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花生种皮)。
而选择透过性膜是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使同一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载体的数量也不同,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度选择性。
当细胞死亡时,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
因此,半透性与选择透过性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
7.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因素内部原因: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伸缩性,但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这样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才能发生分离和复原现象。
外部原因:与外界溶液有关。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原生质层的体积缩小,而细胞壁伸缩性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的体积逐渐膨大,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的区别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
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
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它不包括细胞液这部分。
【例题解析】[例1](2002年高考题)“水往低处流”,但是植物体内的水却是往高处流,动力从何而来?某同学为此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将一枝条插入充满水的玻璃管中,玻璃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水银的容器中。
不久水银柱上升,如图一所示。
实验二:将同一植物的靠近茎的基部切断,套上一个弯曲的玻璃管,管内装有水银和水。
不久,玻璃管内水分增加,水银柱上升,如图二所示,请回答:实验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两个实验,你对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有何新的认识?解析:考查水分的运输。
水分运输的动力主要是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其次是根部渗透吸水产生的根压。
答案:实验一说明:枝条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所产生的拉力,是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动力实验二说明:根部生理活动(答“根部渗透吸水”或只答“根部”也给分)能产生推动水分向上运动的压力根据这两个实验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上升的动力不但有蒸腾拉力,还有根部产生的向上压力。
错因:对水分运输的动力不理解是答错本题的主要原因。
[例2](2000年高考题)请根据下列条件设计一实验,鉴别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写出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结果。
一瓶10%的蔗糖溶液、一瓶30%的蔗糖溶液、250 mL烧杯一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一只,刻度玻璃管一只、细线一根、支架一个。
(1)实验步骤:(2)结果分析:解析:半透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小分子物质如水可以自由通过,大分子物质如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当膜两侧有浓度差时,水分子就会从低浓度的一侧渗透到高浓度的一侧,直到两侧的浓度相同(事实上,此时水分子进出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答案:(1)①将一瓶溶液倒入烧杯中;②将另一瓶溶液装满透析袋,刻度玻璃管插入袋内的溶液中,用线将袋口和玻璃管扎紧;③将插有刻度玻璃管的透析袋放入盛有溶液的烧杯中,垂直固定在支架上,记录刻度玻璃管液面刻度;④一段时间后,观察玻璃管液面刻度,确定液面是上升还是下降。
(2)结果分析:如液面升高,则透析袋中的溶液是30%的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是10%的蔗糖溶液。
反之,可推知透析袋中的溶液是10%的蔗糖溶液,烧杯中的溶液是30%的蔗糖溶液。
错因:不理解渗透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渗透作用的结果是解答错误的主要原因。
[例3](2001年广东高考题)下图是研究植物水分代谢的4个实验装置。
请判断实验开始后,玻璃管内的水是否流动及流动方向(无流动以×表示,流动方向以↑、↓、→、←表示)。
下面四个选项中的符号依次表示4个装置中用括号标示的玻璃管内的水分流动现象,其中正确的是A.↑ ↓ × × B.× ↑ × → C.↓ ↑ → → D.↓ ↑ × ←解析:①中水无法流动。
②因为要发生蒸腾作用,水分会向上流动。
③两边为等渗溶液,水分不流动。
④中因为A中浓度高,吸水多,向B侧流动。
答案:B.错因:不理解蒸腾作用是水分运输的主要动力和渗透吸水的原理是答错的主要原因。
【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既有亲水性物质,又具有大型中央液泡的植物细胞,其主要的吸水方式是A.吸胀吸水 B.渗透吸水 C.吸胀和渗透并重 D.难以确定解析:具有大型中央液泡的植物细胞处于外界溶液中就构成了一个渗透系统,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即渗透吸水。
答案:B.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时,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的是A.细胞液和细胞外溶液 B.细胞液 C.细胞外溶液 D.清水解析: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水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液不会通过原生质层到液泡外;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故外界溶液不会是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