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的人》的朗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3. 探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3)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课文《有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的读音和理解。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旨。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4. 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不同人物的特点和表现。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探讨社会现象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社会现象。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有的人(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有的人(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有的人(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品味诗句语言,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学习过程:一、预习:1、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和感情)(1)正音摔垮不朽臧克家(2)辨形藏跨摔臧垮蟀(3)辨音数更恶(4)解释不朽:抬举:俯:尸首:(5)朗读示例: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狂妄、轻浮)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庄重、崇敬)(说明:/表示停顿,•表示重音,-----表示拖音,表示曲折升调,表示降调。

)2、了解鲁迅的《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了解鲁迅在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里的话语:(原话见书下注释)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4、了解作者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

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诗集《罪恶的手》。

抗日战争爆发后,访问战地有五年之久,写下《从军集》《泥淖集》滩上吟》等诗集。

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接着出版了诗集《泥土的歌》和长诗《古树的花朵》。

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先后出版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小说集《挂红》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有的人》精品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有的人》精品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二十五有的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认识“活”与“死”的辩证关系。

(2)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3)品味诗歌冷峻、形象、意味深远的哲理语言。

2.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渐入佳境,品出诗味。

(2)寻找富含哲理的诗句,积极思维,深入理解,领悟其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吟哦品味富于浓烈感情色彩的词句及对比的手法。

2.难点对“两种人”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激情导语:泰戈尔有首诗写道: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藏匿,/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请问诗中的“你”有哪些美德?2.学生讨论明确:诗中的“你”一切为了别人,一切为了人民,从不追求名利,但人民却深深地爱戴他们。

师顺势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位泰斗,他的美德犹如宝石熠熠闪光,活得崇高、伟大;又有一种人,他们是历史舞台的小丑,活得无耻、卑微。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认识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与态度。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臧克家臧克家(1905.10—2004.2),某某诸城人。

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创作背景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某某回到。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2019春八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有的人》教学设计苏教版

2019春八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有的人》教学设计苏教版

25 有的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领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体悟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6年10月22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

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著名诗人臧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诗,抒发了自己纪念鲁迅的感受。

二、走进作者: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三、预习检测:鲁迅的相关信息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五、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1)对比。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有的人》教案苏教版

课题:《有的人》[学习目标]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学习重点]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学习难点]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学习过程]一、导入谈话: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自学自测: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3、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三、互学互助:(宋体五号加粗)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1、这首诗歌颂的对象是谁?揭示了一个什么真理?2、“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历史上这一类的事例有很多,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3、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歌的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

这样对比的作用是什么?四、导学导练:(宋体五号加粗)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宋体五号加粗)1、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3、“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含义很深。

这里的“春风”指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5、这首诗运用了形象的议论来表达主题,试做具体分析。

五、课堂小结: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阶级,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25《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 25《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

有的人课题:二十五有的人上课教师:教学目标:1、能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了解这首诗对比、反复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

重点:了解这首诗对比、反复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这首诗的思想。

课前准备:板块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学生活动串设计目标达成及反馈串设计一、导入新课3、导入语:“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

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

”这句话赞美的是谁呢?4、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5、介绍写作背景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写作背景师引入课题师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写作背景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思考:1、“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结局分别怎样?作者对他们是怎样的感情?2、“俯下身子给人们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源出何处?什么意思?自由朗读诗歌独立思考后同伴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师组织交流三、品读诗歌,理解内容1、集体朗读诗歌,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应和对比)有的人活着——肉体和生命还存在他已经死了;——精神已经消亡有的人死了——肉体和生命消亡他还活着。

——精神永存2、填表格(见ppt)思考其作用:歌颂鲁迅及革命者,鞭挞反动统治者3、请将某一句诗或某一小节诗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内涵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表达出来集体朗读,独立思考回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思考回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四、朗读训练比较阅读(1)、小组合作朗读要求:⑴“/”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老师示范: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先小组分工朗读互纠朗读比赛巡视指导组织比赛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组织评价:建议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2、分工合理吗?3、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2)比较阅读读泰戈尔的《某人》,问:1、《某人》赞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默默无闻的人,奉献,不求回报的人,被大家爱戴的人)2、它与《有的人》有何相似之处?(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苏教语文八下5.25《有的人》教案2

苏教语文八下5.25《有的人》教案2

《有的人》教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鲁迅的为人和精神。

2、能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3、理解文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的事迹,评价他的为人。

课堂学习:第一块:激趣导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反思1 导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 兴趣浓厚地讨论;(一位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2 (赞许)按大家学过的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的确是这么回事,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

言语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

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

(板书课题) 听,思考;为学习新课作好心理铺垫。

反思第二块:研析课题,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反思1 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自由朗读,交流:①“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出自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2 本诗的题目是《有的人》,作者到底写了哪些人呢?大家听老师把全诗朗读一遍,再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听读,思考。

发表见解: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

3 引导领会题意:现在大家能够体会到臧克家给这首诗题名为“有的人”而不仅仅是“纪念鲁迅”的用意了吗? 思考、交流: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

《第25课有的人》教案基本环节基本内容组织教学知识梳理一、导学目标: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

二、导学重点:1、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三、导学难点:品味诗中含又深刻哲理的句子。

四、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

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五、给加点字注音。

臧克家( )当牛马( )摔垮( )六、导语:同学们,人生在世,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

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臧克家充满哲理的诗行:《有的人》,于字里行间品味隽永的生命内涵。

智慧碰撞一、学习诗歌可以从读诗歌,品字词,析诗句,赏手法,悟哲理几方面入手。

(1)感情朗读全诗要求:注意感情的处理,语速的把握,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恰到好处。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精神永存。

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学情分析:这个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理解能力差,因而本班的教学都是教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为主。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他又将人分成了几种呢?
二、介绍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
(2)诗人对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


3、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4、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5、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生存价值
对人民
的态度
人生
目的
社会作

人民对
他的态度
结果
有的人〈一〉
把名
字刻入石
头,想“不
朽”
他活着
别人就不能

有的人〈二〉
有的人
死了他还活
俯下身
子给人民当
人民永远记
住他
着牛马群众把他抬
举得很高,很高
(1)对比。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

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

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前者是鄙视、憎恨的;后者是崇敬、赞美的。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3、教师指导朗读
4、集体朗读
六、拓展提高:
中国历史上既涌现出了不胜枚举的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又产生了许多臭名昭著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

你最佩服的是谁,你最憎恨的又是谁,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段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八、布置作业:
学过了本诗,你心中一定会涌起许多的感受吧,对自己的,对人生的,对社会的。

那么,就拿起笔来,把你的感受写一写,副标题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拟。

附:板书设计
第一类人第二类人卑鄙自私对高尚无私
鄙视憎恨比崇敬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