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蒲柳人家》教学设计3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对农民的同情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乐观向上的品质,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题,能够分析和解读课文内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
2. 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 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关注,增强对农民的同情和理解。
1. 课文《蒲柳人家》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农村风光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蒲柳人家》,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学生合作探讨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农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5.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课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农村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的生活现状和问题。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陈映真及其作品的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改编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通过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陈映真及其作品的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把握。
3. 学生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等。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陈映真及其作品的特点。
2. 第一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3. 第二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和分析问题。
4. 第三课时:进行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5. 第四课时:学生展示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第6课 蒲柳人家(节选)

导入新课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合作交流。
教学策略
导-学-教-练
教学资源
小黑板,录音机,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优秀教案》等。
板
书设计ຫໍສະໝຸດ 蒲柳人家刘绍棠“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 民族气派
侠肝义胆 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使用
2、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3概括一丈青大娘性格。
4、何满子的爷爷为什么叫“何大学问”?
5、何大学问的性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小黑板上出示的几个问题。并选出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解决课文重点问题。把握文章大意,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学生自学
蒲柳人家(节选)
设计
要素
设 计 内 容
教学
内容
分析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教
学
目
标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蒲柳人家》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的看法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内容,掌握课文的主旨和修辞手法。
3. 利用情感共鸣法,激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挖掘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蒲柳人家》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背景等。
2. 人物关系: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情节,理解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4. 形象刻画: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技巧,如外貌、心理、动作等。
5. 思想内涵:探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关系的梳理、形象刻画的分析、故事情节的概括。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蒲柳人家》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小说,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外貌、动作等。
4. 讨论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
5. 深入挖掘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蒲柳人家》与其他相关作品,如《家》、《春》、《秋》等,分析作品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2. 影视作品欣赏:观看根据《蒲柳人家》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2. 角色扮演:选取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九年级下册语文《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蒲柳人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蒲柳人家》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述能力4.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主旨的理解:推理和概括文中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语言特点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揭示:通过课文的读解、讲解,引导学生识别出课文中的叙事、夹叙夹议、描写、抒情等方法。
3.课文中的意象和比喻,如春天的景色、森林的景象、草木的形态、春雷的声响,以及对于物象的比喻和象征。
教学难点1.整个课文的主旨的理解及主题的概括能力。
2.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发掘出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并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先介绍主人公的背景:作者丰子恺是上个世纪的传奇人物,他的风景画、漫画、童话、随笔被广为传颂,并多次入选山东高考文学第一篇,和全国中学生必读课外阅读等优秀阅读书目,可以说是一位文艺巨擘。
接着,通过话题导入,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蒲柳人家等词,进而引出整个课文的主题—乡愁。
阅读课文,理解主旨1.全课段背诵2.听课文录音,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排练多次,不断听取建议,增强逻辑性和表现力。
3.阅读全文,分段阅读:第一遍可了解大意,简单把握文章体裁和结构;第二遍对篇章进行语言学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第三遍重点分析作品的一些现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为诠释主旨作准备和分析;第四遍逐行讲解,全面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和修辞手法。
分析语言特点1.叙事:描写草木,体现着作者和家乡的深度情感,是情感共鸣的关键点,也是思想的熔炉;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信道。
2.夹叙夹议:这是一种叙述方式,讲述他祖祖辈辈的故事,同时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内地与台湾文化间的差异。
描写母亲的形象、用人格化的方式来描写土地。
3.描写: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展现了乡土情怀和个人的文学表达。
透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山”的异国气息,和之似在眼前的传奇“枫林”,描写出作者乡愁的情感世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教学设计

3.引入课文《蒲柳人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以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家庭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重点讲解课文的生词、成语、俗语以及描写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认知,增进对课文背景的理解。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
2.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等。
3.培养学生关注农村生活,理解劳动人民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农村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背景,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对农村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体验农村生活,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开展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4.情感教育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如采访农村老人、写信给农民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简介和背景,了解小说《蒲柳人家》的写作背景、主题和情节。
2.学会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能。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蒲柳人家》的写作背景、主题和情节。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1.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能。
2.理解和分析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课堂讨论法3.阅读策略教学法五、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介绍《蒲柳人家》的写作背景和情节,画面地描述湘西山区的恶劣环境和穷苦的农民生活,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阅读小说(30分钟)让学生阅读小说,并记录下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难度,引导他们运用阅读策略,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3.课堂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描写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交流彼此的分析和理解。
4.讲解重点和难点(20分钟)结合短篇小说的特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说明,重点讲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性格描写和描写手法,难点讲解小说中的复杂情节。
5.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对带领学生分析复杂情节的有些问题进行再次强调,并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
六、课堂作业1.阅读小说后,回答本节课中提出的问题。
2.写一篇读后感,结合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和“阅读策略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小说《蒲柳人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讲解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锻炼了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与学生进行多次互动,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柳人家(节选)》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通过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甚至是用外号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理解写人物不仅要写出他们的优点,也要写他们的缺点,要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物,而不是为了写作文而虚构出来的“平面”人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
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
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
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
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
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
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
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联系熟悉的占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
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
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
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
泼辣大胆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溺爱孙儿民族作风
“何大学问”:民族气派侠肝义胆仗义轻松
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