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本教学设计以电影《蒲柳人家》为例,通过让学生观看电影并分析其中的情节、人物、主题,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历史背景、体验不同文化、深化对人性的探讨和认识,激发学生审视现实生活的能力和意识,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尊重,培养其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电影《蒲柳人家》的主要情节、人物、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了解清朝末年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体验不同文化。

2.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尊重。

2.通过分析电影情节、人物、主题等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反思、审视现实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2.提高学生对人性的探讨和认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通过发问和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2.交互式教学,小组讨论、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情景式教学,通过观看历史电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文化背景,体验不同文化风情。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要求学生回忆历史课上学过的清朝末年社会情况和文化内涵;介绍电影《蒲柳人家》的基本信息和历史背景,并与课堂上回忆的内容联系起来。

2.学习任务1:观看电影并总结情节(60分钟)学生观看电影《蒲柳人家》,同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电影情节的主要内容。

观看结束后,小组内部讨论总结电影情节,也可以和其他小组交流。

3.学习任务2:探讨人物和主题(60分钟)学生分组研究电影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并分析人物所体现的主题。

小组内部讨论,也可以和其他小组互动交流。

4.学习任务3:总结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0分钟)学生通过电影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深入了解清朝末年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小组内部讨论,也可以和其他小组互动交流。

5.教师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任务和结果,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探讨,关注人性、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从不同视角审视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敏锐触觉和分析思考能力。

《蒲柳人家》的教案

《蒲柳人家》的教案

《蒲柳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能够欣赏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来理解作品的主题。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蒲柳人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欣赏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欣赏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让学生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进行分享。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欣赏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心情的手法。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思考。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善自己的笔记。

2. 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蒲柳人家》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回顾,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理解、应用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蒲柳人家》教案

《蒲柳人家》教案

《蒲柳人家》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蒲柳人家》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依据】本文节选自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虽然只是节选,但篇幅仍然很长,仅仅只是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就需要很长时间,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所以更适合选点进行突破,突出一两个适合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点进行教学,其他内容就大胆放弃。

这篇课文的学习突破点,经过考虑,我选择了感受人物形象。

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总目标第一条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同时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而由感受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出发,了解、吸收属于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助于让学生接受民族优秀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熏陶,引发学生思考──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施加良好的影响,进而帮助他们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健康高尚的情操,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目标。

小说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学习内容,学生非常愿意阅读小说,而就学生的阅读经验而言,这篇小说和他们以前所读的大部分小说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小说所传达出的属于特定时期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氛围,而这种气息和氛围,对于从小就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的现代中学生们而言,无疑是隔了一条大大的鸿沟。

另一方面,就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也许部分学生有农村生活的经历,但他们现在的农村生活经历与课文中所描述的农村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况且不同地方的农村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

课文中描述的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和长命锁、洗三和百家衣,还有“娇哥儿”、“心尖子”、“肺叶子”、“老生儿”,这些乡土风俗和语言在深深吸引着他们的同时,也极容易让他们只感觉到可笑,极容易只停留在课文的文字表面,忽略了课文传达出来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种时间造成的文化的鸿沟正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

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情节安排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挖掘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蒲柳人家》的作者、成书时间、历史背景等。

2. 人物关系: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情节,理解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4. 形象刻画: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技巧,如外貌、心理、动作等。

5. 思想内涵:探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关系的梳理、形象刻画的分析、故事情节的概括。

2.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人物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蒲柳人家》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小说,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分析小说中的形象刻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外貌、动作等。

4. 讨论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评价作者的创作手法。

5. 深入挖掘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蒲柳人家》与其他相关作品,如《家》、《春》、《秋》等,分析作品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2. 影视作品欣赏:观看根据《蒲柳人家》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2. 角色扮演:选取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蒲柳人家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蒲柳人家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蒲柳人家》精选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蒲柳人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

提高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如阅读、写作、讨论等。

1.2 教学内容小说《蒲柳人家》的背景介绍。

主要人物及关系梳理。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分析。

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关联。

理解小说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2.2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小说中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对小说主题思想的多元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小说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小说背景、解析主题思想。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增强直观感受。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或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思想。

4.2 教学展开详细解读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关联。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段落,深入剖析小说艺术特色。

强调小说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

5.2 教学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作业设计6.1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开展小组辩论赛,让学生就小说中的某一观点展开辩论,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2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目标:1、把握具有英雄本色的人物形象。

2、学习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品味富有乡土气息的精彩语言。

重点:理解品析具有英雄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教学流程论英雄蒲柳人家侠肝义胆一师: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英雄情结,他们崇拜英雄并渴望成为英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英雄的传奇,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文学作品中“英雄”更是一种永恒的主题,就拿四大名著来说吧,其中三部都是英雄传奇:师:有同学会说,英雄的产生必然有其壮阔的背景,平凡生活中哪有这么多英雄?其实不然,著名作家刘绍堂就将他的视线投注到了他的家乡——京东北运河两岸的蒲柳人家即穷苦农民身上。

《蒲柳人家》说的是有一个叫望日莲的女孩子是花鞋杜四的童养媳,从小受尽了折磨,后来与一个叫周檎的青年相爱了,杜四不甘心,勾结巡警、恶霸要将望日莲卖掉,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矛盾激化了,谁来解救这一对青年?危难时刻显英雄,这英雄不是别人,就是村里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为首的父老乡亲,他们一齐出面,淹死狗巡警,挫败杜老四,一丈青大娘更是救出望日莲认为干女儿,当起了保护神,演绎了一出侠肝义胆的英雄传奇。

全篇共____节,主要情节却只占两节,其余____节分别记述了十来个与故事相关的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这篇课文选的是前两节,浓墨重彩描绘的正是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

小说在结构上与《水浒》一脉相承,人物刻画上也多用外号和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正是我们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常见手法。

品英雄乡间人物可敬可爱二1、说英雄人物共同特点。

师:说到水浒英雄,我们常常会想起一些表现他们英雄性格的词语,请同学们来说一些:如:侠肝义胆、仗义轻财、嫉恶如仇、乐善好施、大胆泼辣、敢做敢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爱憎分明、刚直不阿等等。

2、找蒲柳人家英雄品格。

师:那么,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有没有这些英雄的品格呢?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找出能表现这两个人物英雄特点的句段朗读品析。

初中语文蒲柳人家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蒲柳人家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蒲柳人家》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蒲柳人家》,使学生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以及作者的文学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作业布置:1. 总结课文内容,梳理作品的人物关系。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蒲柳人家》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讨论交流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发言,表现出较高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但在情感体验方面,部分学生尚有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2.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将《蒲柳人家》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内容:1. 人物关系:详细讲解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2. 文学手法:分析作品中运用到的文学手法,如象征、暗示等,提高学生对文学技巧的鉴赏能力。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蒲柳人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蒲柳人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板书设计
①艺术性:
- 采用美术字书写标题“蒲柳人家”,吸引学生注意力。
- 使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文中重要人物,如“于若木”、“二强子”等,便于学生区分记忆。
- 用线条勾勒出文中人物关系图,展现家庭结构,增加板书的视觉效果。
②趣味性:
- 在板书中加入简笔画,如绘制蒲柳树、房屋等,使板书更具生动性。
- 用符号或简短词语表示文中情节,如“#”表示重要事件,引导学生关注。
题目:请解释文中“蒲柳之家,贫而不失其乐”的含义。
解答:这句话表达了即使蒲柳人家家境贫寒,但他们依然能够保持快乐和乐观的态度。它揭示了家庭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同时也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3. 例题三:概括文章主题
题目。通过描写蒲柳人家一家人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顽强求生精神和对家庭的执着坚守。
4. 例题四:分析文中情节安排的作用
题目:请分析文中插叙手法的作用。
解答:文中的插叙手法主要用于补充人物背景和展示家庭历史,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通过插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形成和家庭的变化,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的主题思想。
5. 例题五:探究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题目:请分析文中作者对农村家庭的观点和态度。
此外,我觉得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进行得很好。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机会,他们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创造力。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拓展与延伸部分的想法。我推荐了与《蒲柳人家》相关的几部文学作品,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课后去阅读,去探索。同时,我也给他们布置了一些课后探究任务,希望能够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家庭、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但我也担心,这些任务是否太过繁重,会不会给学生带来压力。我需要再次审视这些任务,确保它们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给他们带来过大的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蒲柳人家【教材分析】《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本文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

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

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和背诵。

【教学目标】1.了解刘绍棠及其乡土文学的相关知识;理清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2.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欣赏鲜明的人物形象;品读语言,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3.感受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领悟劳动人民淳厚朴实的人情美。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读准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并注意标红字形。

晌.午捯.气烟囱.驾驭.憋闷.掂.量礼聘.筵.席坍.塌戏谑.如坐针毡.两肋.插刀2.边读边悟小说中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这节课给同学们推荐一位作家,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受到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走上乡土文学之路。

他被称为“大运河之子”。

他在高中期间发表的一篇小说《青枝绿叶》,后来被叶圣陶编入了高二语文教材。

他就是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进他的小说《蒲柳人家》,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并投影课题、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蒲柳人家》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邪恶的杜四夫妇和河防局的巡长麻雷子勾结,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老婆,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现,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

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做旁批,完成下列问题。

1.故事是由什么事情引起的?2.围绕这件事,小说中主要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相关的人物还有哪些?3.“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外号是怎么来的?(二)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回答以上问题,教师点拨、归纳。

预设: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主要刻画人物: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奶奶),何大学问(何满子的爷爷)关联人物:望日莲姑姑,纤夫和船老板,摆船渡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称,花鞋杜四,何满子的父亲、母亲、姥爷,在通州读书的周檎等。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

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三、细读课文,分析形象(一)圈点勾画描写何满子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点。

预设:1.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天真无邪、充满稚气的顽童形象。

)2.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何满子却隐匿在柳棵子地里,深藏到芦苇丛中,潜伏在青纱帐内的豆棵下,跟奶奶捉迷藏,暗暗发笑。

等到天黑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

(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何满子的顽皮可爱而又倔强。

)3.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天不亮,头顶着星星,脚膛着露水,从家里溜出去,逃开了学。

(比喻修辞,生动写出何满子挣脱束缚后的自由自在。

)(二)阅读“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一段,思考:1.作者对“一丈青大娘”的刻画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主要表现了“一丈青大娘”怎样的性格特点?预设:语言、动作描写: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细节描写: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表现了“一丈青大娘”豪气泼辣、力大无比、好打抱不平、侠肝义胆的性格特点。

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看看“一丈青大娘”还有哪些性格特点?预设:(1)勤劳能干、善良热情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

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

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2)口苦心甜、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一丈青大娘对孙儿的疼爱。

(三)“何大学问”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用何大学问是一个________的人,你看他“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预设:1.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慷慨豁达至于脚钱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

2.好说大话、喜戴高帽子、爱讲排场、摆阔气、爱面子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他又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

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

3.对孙儿满怀期望在这座骡马大店里当账房先生,写一手魏碑好字;店里生意冷清,掌柜的打算辞退这个穷儒。

何大学问脑瓜子一热,就礼聘这位老秀才到他家教专馆,讲定教一个字给一个铜板。

(四)作品中塑造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这两个人物形象个个性格鲜明、令人喜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他们身上有没有共同点呢?预设:1.都有农民的淳朴、重情义和爽朗豪放的优点,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善良、率真。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

2.都很要面子。

比如:一丈青大娘不愿与儿子媳妇分家;何大学问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却要装的好像腰缠万贯,还要借钱大摆筵席……3.都热情善良、乐于助人。

比如:一丈青大娘经常给村里人接生治病;何大学问更是仗义疏财,“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

(五)了解乡土文学文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

他们的创作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乡土小说作家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潮流的风气。

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四、品味语言,体会艺术风格过渡: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

就像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

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语言,并说一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一是大量使用口语,例如“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

二是大量采用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三是借鉴了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

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

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这样的语言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六、拓展延伸,联系现实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

刘绍棠曾经说过“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

透过《蒲柳人家》这篇小说的解读,我们感受到了刘绍棠“满怀一颗感恩之心,为粗手大脚的爹娘——哺育、爱护、救助他的父老乡亲画像”的炽热情怀,体会到运河之畔淳朴的劳动人民的人情美。

更能欣慰地看到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

希望同学们也能保持住这份热情,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我们身边的一切真诚与纯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附:板书设计:蒲柳人家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天真无邪泼辣大胆侠肝义胆顽皮可爱勤劳善良仗义疏财乐于助人慷慨豁达疼爱孙儿死要面子歌颂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人情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