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赏析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朝代:宋代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赏析:
这首词的感情调子是比拟消沉的。
社会乱离,客居异地,词人在词中寄托了家国之思,有着身世飘零的感遇。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
“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冷清。
词中所写是秋天,并非冬日。
太阳慢慢
升高了,一点一点照射到窗上,看上去很明亮,却给人以冷落萧索之感。
“萧萧〞,一般用来形容风雨,这里是说阳光给人的感觉,就如同萧瑟的秋风一样,有些凄冷。
用“萧萧〞形容“寒日〞,一下子便给深秋的清晨带来迟暮的气氛,也为全词点染了
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
“琐窗〞,雕刻有连环图案的窗子。
从它前面的“上〞字来看,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有一个慢慢移动的过程,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心绪茫然。
“琐〞,一作“锁〞。
“梧桐〞一句,又在凄清中抹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主人公朝窗外望去,曾经
茂盛苍翠的梧桐树无言独立,一枝一叶似乎都凝结着愁怨:它们一定是对夜间的寒霜心有恨意吧。
梧桐因天气转冷、霜露渐重而开始落叶凋零,但草木无知,本不能恨,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
其时,清照遭遇国难,流落他乡,逢秋作客,不禁倍感凄清和愁怨。
不过,她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含而不露,移情入景,借梧桐之恨,传达自己的情绪。
【诗歌鉴赏】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原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晴团茶痛,梦断偏宜瑞脑茶。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注解、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
2、酒阑:酒尽,酒酣。
阑:残,天下,晚。
3、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4、仲宣:王颙,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5、随分:随便,随意。
尊前:指宴席上。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译者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真的白昼非常漫长。
较之王颙《凭栏诗赋》所抒写的容乡情,我真的更加悲凉。
不如学学陶渊明,陶醉酒中以彻底摆脱忧伤,不要忘东篱花开的菊花。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赏析《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就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此词起至笔写深秋悲凉的景色,移情于物,不含悲秋受伤时之意;接着写下酒后葛永东,雨过天晴闻香,直截了当含蓄,道出孤独无趣的心境;而后引王颙怀远典故,借古柳亚子,播发思乡之幽情;结尾写下借酒消愁,自我劝解,婉转情深。
全词刻画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共同组成的抒情形象,抒写了作者故国败坏、流离失所的悲苦之情,立意黄身,跌宕起伏存有并致。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赏析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赏析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①李清照(1084-1155)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革非知识渊博,擅长古文,其文章深受苏轼赏析,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亦善文章。
李清照天资聪慧,少识音律。
丈夫赵明诚乃当朝宰相赵挺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
两人结婚后,志同道合,情笃爱深,常诗词唱和,共同研究、收集金石书画,校勘古籍。
他们为共同的事业竭尽财力,呕心沥血。
不料,靖康元年(1129),金兵南侵,汴京失守,他们被迫背井离乡,举家南渡。
后明诚染疾,不久,溘然长逝。
李清照痛失爱夫,悲痛欲绝,再加上原收藏的金石器物在逃难中丢失殆尽。
从此,李清照四处漂泊,晚年孤寂凄楚。
然而,李清照在南渡前并不是没有烦恼的。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由于元祐党禁,李清照之父被贬出朝,降职为东京提刑,后被罢官。
公爹却官升至尚书左丞相,后被排挤罢官。
此时,明诚他乡为官、冶游,并拟纳妾。
当然,纳妾非明诚本意,而因清照无嗣,赵家恪守封建,加之宋代纳妾之风大行。
如此变幻,令他们夫妻感情出现裂痕。
据考证,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为清照南渡之前的词作。
词写清照偕丈夫“屏居乡里十年”结束,明诚重返仕途之际。
清照本为之兴幸,但受明诚纳妾阴霾的影响,清照心情沉重,欲言又止。
因为清照预感这次分手可能就是婚变的开始。
面对离别,清照无法挽留,离恨别苦难以尽述,肺腑之言跃然纸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上片起首五句犹如人物速写,勾画了词人百无聊赖、慵懒萎靡的形象。
“香冷”言香料已燃尽,“金猊”即铜制的狮型香炉,将香炉放在房间,有取暖之用。
李清照诗词解读与欣赏(十)

李清照诗词解读与欣赏(十)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写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
她曾患过两次大病。
一次是建炎三年(1129年)的闰八月;另一次是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
此词是在第次重病初愈之时所写,记录了她在某一天继续服药治病的养病生活,推断此词约写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地点当在杭州西湖一带。
解读:摊破浣溪沙,词名;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不过上下片各增三字,移其韵于结句而已。
双调,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平韵。
病起萧萧两鬓华,“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
“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词中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
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起意。
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第二句卧看残月上窗纱。
写了看月与煎药。
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
“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
“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
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
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
“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
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
“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
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
这又与首句呼应。
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莫分茶,就是莫搞茶叶,茶叶解中药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李清照鹧鸪天诗词鉴赏

李清照鹧鸪天诗词鉴赏李清照鹧鸪天诗词鉴赏原文: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一:这是一首咏桂词,咏物诗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而本词却一反传统。
试分析这首诗写法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咏怀,突出“香”字。
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
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暗淡”、“轻黄”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
1:“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
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
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
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3:“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二:结合全词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虽议论。
但托物抒怀,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通过层层议论展现了词人对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同时抒发了词人要像桂花那样远离都市喧嚣纷扰,享受具有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的退隐生活。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1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赏析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
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
《鹧鸪天》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古诗词鉴赏《鹧鸪天》古诗词鉴赏《鹧鸪天》古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译文翻译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性格。
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我自由自在,吟诗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哪儿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注释解释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员。
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
疏狂:狂放,不受礼法约束。
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
章:写给帝王的奏章觞(shāng):酒器玉楼金阙慵(yōng)归去:不愿到那琼楼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廷里做官。
创作背景此词是词人早年从京师返回洛阳后所作,故题为“西都作”,体现了词人早年淡泊情致。
年轻时期,他一直隐居在洛阳的山水之间,过着神仙般逍遥快活的生活。
这首《鹧鸪天》,可以说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也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诗文赏析上片主要写作者在洛阳时纵情于山水,豪放不羁的生活。
首句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出于天性。
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
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因而无法改变。
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了词人的性格特征,坦荡直爽,豪气四溢。
“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出作者远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
这二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富于神奇的幻想,不仅对首句进行了绝妙而风趣的解释,而且透露了他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
下片用巧妙的方法表现作者赛神仙的淡泊胸怀。
“诗万首,酒千觞。
几曾著眼看侯王”写作者诗思的丰富,酒量的很大,隐逸生活的全部内容都表现为对诗与酒的钟情。
面对“侯王”几曾看过,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面对王侯的傲骨铮铮。
【经典诗句】“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全词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全词翻译赏析“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出自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天下,日犹长,仲宣怀远更悲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酒,莫正数东篱菊蕊黄。
【注释】⑴萧萧:重泉冷遇的样子。
原为象声词,例如风声、雨声、草木萧然声、马蹄声。
《诗经·小雅·车攻打》存有“萧萧马鸣”,《楚辞·九容·蓄英》存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存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琐窗:雕饰连锁纹饰之窗户。
多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
⑵酒阑:酒尽,酒酣。
阑: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
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⑶瑞脑:即为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⑷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⑸随分:随便,随意。
尊前:指宴席上。
尊:同“樽”。
⑹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参照译文】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真的白昼非常漫长。
较之王颙《凭栏诗赋》所抒写的容乡情,我真的更加悲凉。
不如学学陶渊明,陶醉酒中以彻底摆脱忧伤,不要忘东篱花开的菊花。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下秋景,递乡愁,应当就是李清照晚期作品。
依词中“仲宣怀远”和“莫正数东篱”两句,这首词大概写于李清照南渡后没多久,时间大约就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那时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赏析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译文】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
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注释】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
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
《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
琐窗:镂刻连锁纹饰之窗户。
多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
酒阑:酒尽,酒酣。
阑: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
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随分:随便,随意。
尊前:指宴席上。
尊:同樽。
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应是李清照晚期作品。
依词中仲宣怀远和莫负东篱两句,这首词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时间大约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那时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
此词写作时间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所作,当时赵明诚已去世,茶苦和梦断二语是暗寓的亡夫之痛。
【作品赏析】这首词的感情调子是比较低沉的。
社会乱离,客居异地,词人在词中寄托了家国之思,有着身世飘零的感遇。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冷清。
词中所写是秋天,并非冬日。
太阳慢慢升高了,一点一点照射到窗上,看上去很明亮,却给人以冷落萧索之感。
萧萧,一般用来形容风雨,这里是说阳光给人的感觉,就如同萧瑟的秋风一样,有些凄冷。
用萧萧形容寒日,一下子便给深秋的清晨带来迟暮的气氛,也为全词点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
琐窗,雕刻有连环图案的窗子。
从它前面的上字来看,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有一个慢慢移动的过程,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心绪茫然。
琐,一作锁。
梧桐一句,又在凄清中抹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主人公朝窗外望去,曾经茂盛苍翠的梧桐树无言独立,一枝一叶似乎都凝结着愁怨:它们一定是对夜间的寒霜心有恨意吧。
梧桐因天气冷、霜露渐重而开始落叶凋零,但草木无知,本不能恨,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
其时,清照遭遇国难,流落他乡,逢秋作客,不禁倍感凄清和愁怨。
不过,她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含而不露,移情入景,借梧桐之恨,传达自己的情绪。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酒阑,即酒意将尽。
主人公喝完酒后,再喝上几杯团茶,那又浓又苦的滋味正是她所喜好。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很多。
主人公并非酒徒,其所以如此,无非是心情苦闷,借酒排遣。
从梦中醒来之后,只觉瑞脑散发出的清香,沁人心脾。
瑞脑,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至于她做的是什么梦,又因何而断,这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这两句叙写主人公在寂寞秋日自遣自慰的情状。
更喜和偏宜两词,表面上写乐,实际上是写悲。
酒饮得多,表明愁重。
苦茶虽宜解酒,但那只是生理上的。
精神上的苦闷,根本不是借酒浇愁、饮茶解醉所能排解。
偏宜,表面是说香气宜人,实则是说环境的清冷静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让人更加明显地感觉到熏香的香气。
主人公在燃香独坐、默然沉思中,似乎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其内心深处,仍是愁云恨雾,挥之不去。
这种以闲写愁的笔法,是很耐人寻味的。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秋天已经过完,白天还是那么长,比起仲宣怀念远方家乡,主人公更觉凄凉。
夏至以后,白天逐渐变短,到秋尽时,主人公却觉得白天还是那么长。
看似无理,实则有因。
终日被思念故土的愁苦所煎熬,自然会产生日长难挨、度日如年的感觉。
仲宣一句用了王粲的典故。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少时即以文才见长,是建安七子之一。
董卓之乱时,他避乱荆州,依附刘表,但未被重用。
在荆州他写了《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此时,词人因靖康之难、北宋沦亡而背井离乡,其身世、情怀与仲宣相仿,故借以自况,其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似乎还要强烈,因此说更凄凉。
这一典故的容量是很大的,包含了道不尽的身世之感、乱离之苦。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随分,随便,含有随遇而安的意思。
飘零的命运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日思夜想的故土不知何日才能重归,总不能一直凄凉感伤,被无边的愁苦压倒吧。
不如端起杯中美酒,随意痛饮,别辜负了东篱盛开的菊花。
东篱,种菊花的地方,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本来是借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悲愁难遣的家国之思。
因此,把酒对菊绝非赏心乐事,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
这种自宽自慰的说法,看似轻松,实则含怨。
【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
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