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
羌族介绍

科技
•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 副业为辅助。
• 在羌族人民的交通设施中,溜索是不可缺少的。 在波涛汹涌的岷江上,用一根或两根碗口粗的竹 缆取倾斜之势,系在两岸的石柱上。渡江者以皮 带或麻绳紧束腰间,身悬绳上,飘然而过。 • 羌族人对治水有丰富的经验,举世闻名的川西都 江堰水利工程,就是2000多年前羌族人民和其他 民族一起修建的。
•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 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 、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 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 抢救羌族文化行动势在必行
• 代表羌族文化精华的羌寨在此次地震中很多都垮 塌了。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于今 日的北川来说,羌笛今后还有没有人会吹,有多 少人会吹,至今还是未知数。 • 这次大地震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805件馆藏文 物全部被埋,无一幸免,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 名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羌族文化这次遭遇了毁 灭性的打击,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抢救措施,中国 羌族文化有可能成为绝响。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化 可能从中国消失。
• 北川文化馆5名正式工作人 员这次地震中全部遇难, 北川知名的羌文化研究专 家谢兴鹏也在本次地震中 遇难。而会吹羌族乐器羌 笛的一名传人也在地震中 遇难,现在羌族中会吹羌 笛的仅剩几人,这门技艺 能否传承下去现在还是未 知数。
服饰
• 羌族男女皆穿形似旗袍、多为白色的麻布长衫,外穿羊皮 背心,晴天皮毛朝内,雨天皮毛朝外。女子常戴绣花黑头 帕,男子缠黑头巾。 • 羌族男子的服装一般是蓝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青色 头帕。羌族妇女的服饰比较鲜艳,她们多穿蓝色或绿色的 花边长衫,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的梅花形图案银饰,腰系 绣花围裙和飘带,戴黑色头帕。 • 羌族男女各有一独特的随身携带物,妇女为银制针线盒, 男子为银制烟盒。 • “云云鞋”:是羌族人在喜庆日子里穿的一种自制布鞋, 鞋尖微翘,状似小船,鞋帮上绣有彩色云卷图案,十分别 致。
羌 族

碉楼说明: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 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 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 立石础或 大木柱,础与柱上挂骼膊般粗的竹 ,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 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 竹 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 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 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
多神崇拜
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羌民一般 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 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 以便成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 神、门神、仓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 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保佑,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 除。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 性主宰神的崇拜。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 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 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如对羊、猴、龙的崇拜。
金裹银:
就是用大米和玉米面混合而做得名。 做法是待米饭将煮熟时在面上放入 玉米面,然后用筷子从上至下逐步 均匀拌合,蒸熟既成。由于大米是 白色,玉米面是黄色故而得名“金 裹银”。
酸菜汤:
将圆根菜秧、青菜、油菜、白菜、 莲花白、野菜等蔬菜洗净,切细放 木桶里,烧制一锅沸水,掺少许玉 米面或麦面搅匀,待水滚开后,倒 入木桶里盖桶盖,第二天就可食用 。酸菜可炒、拌和烧汤皆可食用。 其中用圆根菜秧和野菜制成的更有 酸味,且可放置几个月不坏
03
羌族建筑
LOREM IPSUM DOLOR
建筑简介
羌族的民族介绍民族服饰类别色彩分析纹样美学

羌族的服饰在细节上也有很多特色,如围裙上的绣花图案、衣服上的刺绣等。这 些服饰的制作精细,工艺精湛,体现了羌族人民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色彩分析
色彩分析
羌族的服饰色彩以黑、白、 红、蓝、绿为主,其中黑色 和白色是基础色,红色和蓝 色是常用的搭配色
这些颜色的搭配和运用,不 仅使羌族服饰显得庄重、神 秘,也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朴 素自然的美学观念
纹样美学
羌族的服饰纹样具有独特的艺术 价值和文化内涵。常见的纹样有 云纹、羊角纹、火纹等,这些纹 样寓意着吉祥、丰收和幸福。这 些纹样通过刺绣、织锦、镶嵌等 工艺手段装饰在服饰上,使羌族 服饰更加精美和独特
纹样美学
羌族服饰的纹样不仅具有装饰作 用,还反映了羌族人民对自然和 祖先的崇拜。例如,云纹的形状 和分布反映了羌族对云的崇拜; 羊角纹则体现了羌族对羊的图腾 崇拜;火纹则象征着火的神圣和 力量。这些纹样的运用,不仅使 羌族服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也体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和祖先 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为主要特点,常见的舞蹈有"羌族沙朗舞"、"羌族群舞"等
2
羌族的刺绣也是一门精湛的技艺,绣出的图案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羌族的建筑也很有特 色,传统的羌族民居以石碉房为主,外形美观,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在现代社会中,羌族的文化和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许多羌族艺术家和手匠人致力于保护和 传承羌族的文化和艺术,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总的来说,羌族的服饰文化是羌 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 了羌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 统和宗教信仰。通过对羌族服饰 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 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及其 文化
纹样美学
羌族简介()PPT课件

西 夏 王 元 昊
汉归义羌长印
西夏文知足常乐
羌女送行图
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
由于羊与羌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因此羌人从古至今都供奉羊神,并将起作 为众牲畜之神的代表加以祭祀。
传说时代的羌族(2)
“羌”字最迟可能形成于夏代晚
殷期墟。甲骨文发现以后,人 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我 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
即羌字。
最 古 老 的 羌
传说时代的羌族(3)
炎帝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又称赤
羌族的诞生——从农耕到游牧的嬗变。 在齐家文化时期,甘青地区人类的生产、 生活走到了历史的拐点。一方面,其定 居农业生产、生活发展到了顶峰阶段; 另方面开始了一种与农业生产、生活背 道而驰的方以牧业为主的新生产、生活 方式。人们“不愿养猪,而养更多的羊, 不愿拥有太多、太大的陶器,而偏好小
件的随身饰物。”
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
(夏商周之后民国之前)
秦与羌族 春秋、战国时期,羌人的生存、发展状况
与秦国息息相关,而秦国的发展壮大也与羌 族为主体的西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秦厉公至秦惠公期间,因为“国家内忧,未 遑外事”,羌人赢得近百年的相对和平发展 时期。所以,“羌之兴盛,从此起也”。到 了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秦国重拾对羌 人的强硬的政策和军事打击高压态势。这是 一些羌族部落以南边为突破口,开始大规模 迁徙。
羌族教学大纲

羌族教学大纲羌族教学大纲羌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制定一份羌族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羌族概述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
他们以勇敢、坚韧和勤劳著称,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人口虽然不多,但他们的文化却非常丰富多样。
二、羌族语言羌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
羌族语言有着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发音特点,它是羌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羌族教学大纲时,应该将羌族语言的学习纳入其中,以促进羌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三、羌族服饰羌族的服饰是他们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羌族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长裤,而女性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袍和裙子。
羌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刺绣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闻名,这些图案通常反映了羌族人民的信仰和价值观。
四、羌族音乐和舞蹈羌族音乐和舞蹈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音乐以其激昂奔放的节奏和独特的乐器演奏技巧而著称。
羌族舞蹈则以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舞蹈动作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在羌族教学大纲中,应该将羌族音乐和舞蹈的学习纳入其中,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羌族的音乐舞蹈文化。
五、羌族节日和传统习俗羌族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和传统习俗。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羌族新年,这是羌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福的重要时刻。
羌族新年期间,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蹈、音乐、传统游戏等。
羌族教学大纲应该包含对羌族节日和传统习俗的介绍,以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羌族的文化。
六、羌族建筑和工艺品羌族的建筑和工艺品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的建筑以其独特的木结构和彩绘装饰而闻名,这些建筑通常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羌族的工艺品则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在羌族教学大纲中,应该加入对羌族建筑和工艺品的学习内容,以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制定一份羌族教学大纲对于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少数民族文化--羌族

少数民族文化--羌族羌族,有人口52人,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
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县。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大熊猎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
许多人懂汉语。
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精湛的建筑技艺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
早在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左马右龙)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涧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桥(绳桥)。
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
云朵上的民族-羌族

三月三:已婚妇女每年三月三日敬娘娘菩萨,求神赐孩子,保佑孩子平安。 三月十二:寨子里要宰一只羊,祈求土地菩萨保佑丰收,并忌路一天,禁止过往行人进村寨,这天称为“青苗会”。 七月七:未婚妇女每年七月七日要做“巧牙会”。即邀约邻近的姑娘们,聚会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十一月一:到牛王庙烧香、点蜡、烧纸钱,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菩萨保佑耕牛平安。这天,全寨的耕牛休息一天,所以又称“牛王会”。 山王会:“山王会”是祈求山王菩萨保佑六畜兴旺,庄稼丰收。做会时,要宰一只羊。山王会的会期各村寨不同。 观音会:“观音会”,一年三次,第一次是三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六月十九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日,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村寨内大小人口平安。 川主会:“川主会”,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为单位举行,祭奉川主。当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办酒席,是规模最大的庙会。 祭天会:传统每年统一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后来由于受汉区的影响,六月二十四日合并祭天会、玉皇会、川主会,规模十分宏大,常常有跳神活动,人数数百至上万不等。还有妇女敬神节与汉传娘娘会合并进行,内容与妇女节不同,以敬神和娱乐为主,皆为妇女参加。
人们十分怀念她,便于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到海子边唱歌蹯,渐渐形成了领歌节。早晨,妇女们在一位资历较深的老大姐的率领下,带着祭品和食品,来到寨子附近的海子边,向沙朗敬献供品,祈求庇护。然后,围成一圈,手牵手跳起沙朗舞。黄昏时,妇女们踏上归程。到家后,男人们忙着向她们讨教唱歌跳舞的技艺。
*
羌族节日之其他节日
*
羌族的禁忌
羌族有许多禁忌,例如:
*
羌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婚姻由父母包办。妇女地位低,盛行入赘,还有指腹为婚、订娃娃亲、篼篼亲等。其他还有姑舅表优先婚,新娘婚后一年内返居娘家、兄死弟纳其嫂、弟死兄娶弟妇等遗俗。 从正式订婚到结婚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 首先要办开口酒席。男方请介绍人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如女方家同意,由其家长开口,定某日办开口酒席。届时,由男方在女方家办席,未婚婿拜见岳父母。 其次办斟订酒。开口酒过后一段时间,男方又到女方家办一次席,并送去部分礼。 再次办大订酒。男方在女方家宴请女方所有家族和该寨每户一人,交清聘礼,商订和宣布婚期。 最后是择吉日成婚。婚礼举行三天,第一天由女方家办女花夜,进行送亲和庆贺,此日,男方要派出迎亲队伍若干到女方家参加庆祝活动。第二天由迎亲队伍率领,女方亲朋、邻里送亲到男方家,男方要大宴宾客做正席,是夜饮咂酒、跳沙朗舞、唱酒歌,通宵达旦。第三天做谢客酒,送新娘回娘家,叫回门。
云朵上的羌族

云朵上的羌族羌族文化简介羌族起源•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又称“云朵上的民族”。
主要以游牧为主。
•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
羌族图腾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
羌族聚居之地•现代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羌族男子武县,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黑水、九寨沟、马尔康等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甘肃南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地区。
据2005年统计,户籍登记为羌族的人口为32.65万。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难中,羌族人口损失将近10%。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羌族文化的拯救与保护正在稳步进行中。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支系。
•羌族聚居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区境内有岷江、黑水河、杂谷脑河、青片河、白草河、湔江、清漪江。
这些河流水势湍急,自然落差大,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之地。
从天空望去,那富有特色的羌族石碉房、碉楼和梯级电站如明珠万斛般散落在羌山的怀抱里羌区气候温差较大。
初秋季节,当河谷地区紫罗兰盛开的时候,高山上却已有了皑皑白雪。
全年平均气温为11℃,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80至220天,很适合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是川西北主要的产粮区和经济林木基地。
但部分地区由于水土保持不够,一到雨季偶有泥石流发生。
ARESTOCHALLENGE羌族聚居之地D语言概况•羌族拥有自己的语言,羌语。
羌语支语言是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的一群语言。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些学者为了解决羌语的支属问题,借助同语族有关亲属语言的平面比较后,初步提出在藏缅语族内设立一个羌语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iangzu
羌族
Qiang nationality
中国的少数民族。
(见彩图)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共102768人(1982)。
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
羌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气候温和,河谷台地土壤肥沃,是宜农宜林宜牧的好地方,尤以大熊猫和金丝猴的主要产地而闻名于世。
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除茂汶县赤不苏区和黑水县的羌区为北部方言外,其余羌区均为南部方言。
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族源 羌族历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见羌)。
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羌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由来已久,除汉朝在岷江上游设置汶山郡外,从隋到宋都设过羁縻州。
元明推行土司制度,清朝实施“改土归流”。
19世纪末,英法帝国主义势力侵入羌区,与官僚、军阀、地主相勾结,残酷地压迫剥削羌族人民。
反帝反封建斗争 羌族富有革命传统。
他们曾以各种方式进行过多次反抗土司统治的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羌族人民曾经和藏、彝等族人民组成2000人的军队开赴浙江前线,在宁波镇海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羌族地区增粮增税,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1905年,清政府又在茂州设立“官盐店”,对食盐进行专卖垄断,从中渔利。
羌族人民不堪其苦,终于爆发了武装反抗,他们联合了黑水、松潘的藏族人民,汇成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开进茂州城,捣毁“官盐店”,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取消食盐专卖,允许食盐自由买卖。
辛亥革命中,羌族举行了反清起义,加速了赵尔丰在四川统治的崩溃。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羌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21年,理县通化乡佳山寨等地羌族群众,为反抗反动官府苛捐杂税,愤怒地处死了作恶多端的团总。
1924至1926年,理县藏、羌等族人民为反抗封建军阀苛捐杂税,聚集2000多人,攻克理县城。
起义武装还攻打到汶川、茂县、 松潘等地,斗争坚持了3年之久。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羌区,创建了茂县、理县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土地革命,掀起了参军、支前热潮。
许多羌族的优秀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
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对羌族人民进行残酷镇压,羌族人民继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2年,茂县爆发了“茂北事变”。
当年5月,茂县专区专员和县长派兵洗劫了茂县北路蚕陵乡的一些村寨后,当地羌、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聚集千余人,首先消灭了敌人—个保安中队,接着围攻茂县县城,打垮了守城反动军队,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
1947年,茂县龙坪、三齐等乡又一次掀起被称为“龙坪事件”的武装起义,消灭国民党军队数十人,专员也鼠窜逃命。
这些武装斗争虽终受挫,却表现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社会经济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羌族社会长期停留在封建地主经济阶段,同时在残存的土司头人的统治区,还保留着封建领主乃至奴隶制的某些剥削形式。
19世纪末,英、法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羌族地区,与反动官府及羌族上层相勾结,挑拨民族关系,欺压群众,掠夺财富。
羌族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之下,生产落后,经济衰败,生活贫困,人口锐减,整个民族处于衰落之中。
文化和风俗习惯 羌族文化丰富多采。
民歌与民间故事内容广泛,语言生动。
民歌分苦歌、颂歌、情歌等多种。
传说故事如《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日夜想红军》等都是珍贵的文学、历史资料。
舞蹈以羌族锅庄“跳沙朗”最流行,传统的祭祀风俗舞“跳盔甲”极富浓郁的民俗风格。
歌舞时还常常以羌笛──一种古老的六声湛双管竖笛, 以及小锣、手铃、 唢呐、羊皮鼓等乐器伴奏。
羌族还以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这些建筑包括碉楼(古称邛笼)、索桥、栈道以及掘井、筑堰等。
民间工艺美术则以挑花、刺绣和编织毪子、地毯最为出色。
羌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男女均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背心,包头帕,束腰带,着草履或勾尖绣花鞋。
(见彩图)妇女尤喜戴耳环、手镯和银牌等饰物。
群众的主食为玉米、小麦和马铃薯,喜饮自酿的酒和吸兰花烟。
羌民的住屋呈方形、平顶, 用石片、黄泥砌成,一般为三层,下层圈养牲畜,中层设卧
室、锅庄和神龛,上层贮藏粮食、杂物。
建国前羌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见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个体家庭,夫权很大,主宰家庭内外事务。
盛行包办、买卖婚姻,择婚时有着严格的阶级界线。
丧葬分火葬、土葬和水葬。
火葬为传统习俗。
建国后的变化 1950年1月19日,羌族人民获得解放,接着又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实现了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
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
农业生产增长较快,1980年粮食总产为建国初的3倍以上,亩产平均超过500斤,每人平均生产粮食939斤。
牲畜总头数为建国初的3倍,每户平均养猪4头、 羊6只。
工业从无到有, 已兴建起制革、造纸、 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 涌现出凤仪、威州、漩口等新兴工业城镇。
水电站的建设成就尤为突出,在羌族自治县境内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97%的人家用上了电灯,结束了羌族人民靠火把、松明照明的年代。
医院、卫生所分布自治县各地,对历史上流行的疾病进行了普查普治。
其他各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参考书目
四川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数民族》,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82。
四川民族研究所:《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成都,1983。
周锡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