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羌族女性舞蹈体语的不同语境之美
小议羌族舞蹈的“胯部动律”文化[权威资料]
![小议羌族舞蹈的“胯部动律”文化[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338102d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4.png)
小议羌族舞蹈的“胯部动律”文化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10YJC760035摘要:羌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以胴体的轴向转动、灵巧的小腿动作以及丰富变化的胯部动作为典型特征。
任何一种民族舞蹈典型动律都产生,都离不开其民族文化。
本文从分析羌族舞蹈丰富变化的胯部外在动律形态入手,进而分析其外在形态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在文化成因。
关键词:羌族;舞蹈;胯[]:J70[]:A[]:1002-2139(2012)-09-0111-01羌族,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载。
早期分布在广大的西北甘青地区,后不断发展分化,一部分迁入中原成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一部分多次向南迁徙,演变发展成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各民族。
隋唐以后,羌族大部融合于汉、藏和其他民族。
羌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丰富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
一、羌族民间舞蹈动律分解羌族民间舞蹈作为羌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独特的舞蹈动律和优美的造型,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我国民间舞蹈增添了新颖别致的语言。
羌族民间舞蹈同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一样,可分为祭祀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各种舞蹈又有各自不同的表演形式、内容与特点,或欢快跳跃,或沉稳庄重,或古朴虔诚,或端庄秀丽,但胴体轴向转动这一舞蹈韵律,却贯穿在各个舞种中,成为它的基本韵律。
而胯部灵活多变,复杂变换的独特动律,成为羌族舞蹈最具本民族特色,最具有代表性典型特征的舞蹈语言。
根据羌族民间舞蹈胯部动作的运动路线,力量等不同,胯部动律可分为以下几种:1、顶跨:动力腿向前、后、旁踏出,同时移动重心到动力腿,形成的胯部向前、旁、后顶出的舞蹈动律。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1.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羌族人们在火堆旁手拉着手跳萨朗舞的风俗已经传承了很久,通常是男子在前女子在后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逆时针方向行进,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火光招到每一个人的脸上,在舞蹈速度之间加快的过程中将气氛烘托的越来越热烈。
萨朗舞最初是两人相对而立拉手进行舞蹈,在长时间的演变中,结合外部环境,将他们生活态度与期望融入到舞蹈中,最终形成了朴实的萨朗舞特征。
上文中提到萨朗舞还会出现在各种规模的祭祀活动中,不管是为了祈福还是怀念亲人,更或者驱逐鬼怪,都会伴随着萨朗舞。
无论是什么活动羌族人们都将自己对生活的期望融入到舞蹈中,这就使萨朗舞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萨朗舞中的虚幻之美。
羌族人们为了向大自然表达崇敬,会定期的举行祭山大典,运用舞蹈来向神明和大自然表示感谢,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现代,羌族人们都是沿用这种方式来将内心真是的情感表达出来。
2.羌族萨朗舞的文化内涵在长久的发展中,羌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藏族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习俗。
文化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部分羌族人们在祭典活动中会加入以下藏族特色的元素,但是并没有大范围的沿用;而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羌族人们在敬畏大自然的同时,也会对汉族的一些神明表示敬畏,在特殊的日子里很多羌族的人也会到当地的寺庙里祭拜,并且羌族中的女性也会祭拜观音,祈求子嗣。
羌族人们既注重农业,没有也荒废牧业,羌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当前羌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牧业转变为农业的一影响,逐渐发展成极具本民族特点的高原农牧文化。
并且四川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人们还会敬畏“释比”,“释比”是一种称呼,是属于一种讲师,而“释比”与正常人无异,只不过比其他人更博学多识,能够为羌族人们提供季节气候、医学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萨朗舞中也会将对“释比”的敬仰融入到舞蹈中。
萨朗舞是由羌族人民一代一代传承和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萨朗舞与羌族人们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是羌族文化和传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形式。
论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论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羌族舞蹈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支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
在羌族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立、热情、豪放的个性风貌,以及内敛、含蓄的文化积淀。
本文将会从音乐、舞蹈姿势、服饰、舞步节奏等层面,来探讨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音乐
羌族舞蹈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音乐方面,羌族舞蹈多为以乐器
为主的伴奏配合,其中主要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
由于羌族的生活
经历和祖先信仰的影响,羌族舞蹈的音乐节奏鲜明,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魅力和感染力。
其音乐表现形式多以心灵的呼唤为主题,极富情感力量。
舞蹈姿势
羌族舞蹈的舞蹈姿势具有独特的韵律性和形态美感,舞姿大多简洁、自然、灵动,偶
尔融入柔美的舞蹈元素,让身体与空间形成对话,表达出独有的民族气息。
此外,羌族舞
蹈的舞者在扭腰摆臀、卷曲手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手法和技巧,体现出舞蹈的协调感和美感。
服饰
在羌族舞蹈中,服饰也是表达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舞蹈的服饰主体颜色
多为红色、白色、黑色、蓝色等鲜明的明亮色调,服装采用紧身、宽松的设计,多以花鸟、格子、绣花等特色纹饰为主,使舞蹈形象更具有传统的民族韵味。
舞步节奏
羌族舞蹈的舞步节奏明快,跳跃、起伏、旋转非常明显。
舞步的跳跃和轻盈旋转带着
狂放、野性的力量;而舞姿的起伏则是展现出内敛、含蓄、深思熟虑的一面,呈现出羌族
文化的独特魅力。
羌族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认知

羌族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审美认知作者:周密巴斯基黄凯迪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9期【摘要】创作羌族舞蹈的一大重要途径就是站在羌族人民的视角审视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而羌族舞蹈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再认知和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羌族舞蹈的加工和创造过程,是将其本身具有的实用性或娱乐性的艺术活动上升到艺术欣赏层面的过程,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从舞蹈美学和舞蹈文化两个层面出发去认知羌族舞蹈的审美属性,我们分析总结出五个美学要素:羌族祭祀舞蹈中的神圣美与虔诚美;羌族文化中牺牲小我的悲壮美和公而忘私的奉献美;羌族文化中绕圆而舞的团结美;羌族舞蹈舞姿的顺边美和“S”形曲线美;羌族民歌文化中的质朴美和歌声的圆润高亢美。
【关键词】羌族舞蹈;创作过程;审美认知【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项目基金:2018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180586)。
前言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四川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绵阳平武县、北川县等地,地理位置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生活在这里的羌民族大部分还保留着相对传统和古老的文化习俗。
羌族歌舞是羌民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寄托,其中的羌族舞蹈更是羌族人民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劳作和生活过程中不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艺术宝藏。
羌族人民在历史的行进中延续了自己的语言,却没有保留自己的文字,因此,羌族舞蹈作為生活记录、情感表达的一种非常完善的符号体系,能够较好地承担文字的功能,从而将羌族人民的情感和经历的各种历史事件记录下来。
作为舞蹈工作者,了解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领略羌族舞蹈独特的美学风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普及和宣传羌族舞蹈文化,从而在发掘的过程中更好的继承、保护和传承。
创作羌族舞蹈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审美方式,走入大山感受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感受那崇山峻岭的陡峭,感受羌族人民的篝火与咂酒,感受围着火塘热情歌舞、裙带飘飘、银铃响响,感受羌族人民对生活、对舞蹈的热爱。
女性羌族舞蹈胯部律动视觉表征

女性羌族舞蹈胯部律动视觉表征尹德锦;李延浩【摘要】羌族女性舞蹈中的胯部律动以它特有的形体律动作为标识,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目前国内的研究,对羌族舞蹈的胯部动律的视觉表征进行深度挖掘亟待深入.羌族民俗舞蹈活动的原生目的是带有图腾崇拜和祭祀神灵表达,女性在传统羌族舞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代文化语境之中,羌族女性舞蹈面临着脆弱化的困境,然而现代舞美设计中的数字技术却为羌族女性舞蹈在当代的转捩提供了新的视觉语汇.【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7页(P177-183)【关键词】羌族;女性舞蹈;胯部律动;视觉表征【作者】尹德锦;李延浩【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718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原生态的舞蹈,舞蹈语言上的区别造就了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性。
对于民族差异性的辨识,除了生物学的识别外,也可通过文化来加以区别。
文化是民族得以存在的力量之源,而舞蹈就是其中一种载体。
羌族女性舞蹈作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一种原生态的视觉文本,“植根于民众,在比较固定的播布地区自然传衍,具有约定的习俗性,因而长期保存着相对稳定的传统风格和与民族生活、民族心理、民族礼俗相关的鲜明的特点”[1]。
而羌族女性舞蹈中的胯部律动作为其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文本,不仅记录了羌族舞蹈最本真的“族性”,而且还以它特有的形体律动作为标识,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
羌族原生态的胯部律动以其自身固定的形态巩固了自身的文化模式,揭示了羌族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视觉表征背后所潜藏的视觉诗学。
目前国内关于羌族女性舞蹈的研究日趋丰富,从1996年—2016年,国内羌族舞蹈研究的趋势来看,近五年增长趋势明显。
在这些文献中,大多是围绕羌族女性舞蹈风格特征、文化传承以及审美文化等方面展开,如四川师范大学郑源教授和四川职业艺术学院杨代华教授共同主编的《羌族女性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2013年),就以羌族女子舞蹈特有的核心动作元素为中心,集中讨论了羌族女子舞蹈的文化审美内涵与审美形态。
轴转——羌族舞蹈顺边美探究

160文|高云鹏轴转——羌族舞蹈顺边美探究摘要: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的少数民族——羌族,其民族文化百卉千葩,其中的舞蹈文化也是多姿多彩,舞蹈中常有的轴转式“一顺边”舞动形态,是羌族舞蹈的一大特色,对这一动律进行探索分析,可以更加全面了解羌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轴转;顺边美一、舞蹈中的“顺边美”舞蹈,作为以人体自身为载体呈现的艺术门类,不仅有着优美婀娜、潇洒帅气、热情奔放的舞动形态,还有着风格各异的表现形式,由此构成了绚丽夺目的舞台表演,吸引了众多观者欣赏。
我们看到的舞蹈,演员肢体起舞的动势大都是一种很顺畅的状态,要么是顺着人体运动规律进行的,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现代舞中;要么动作连贯舒展、如行云流水般,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中国古典舞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有趣的是,有些舞蹈却有着自己的“性格”,“不走寻常路”,就我国的舞蹈分类而言,这个现象主要存在于民间舞蹈中,又以生活在高山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最明显,它们的舞蹈动势有一个共同点,即“一顺边”。
这个“一顺边”不是我们生活中因肢体不协调、或是神经紧张引起的“顺拐”动作,而是山地少数民族的人们,因为一些原因,出现了肩和胯、手和胯、手和腿、又或肩、胯、腿同时朝一个方向的运动状态,继而在舞蹈中有了这个痕迹,得到了升华,经过修饰形成了舞蹈性的韵味美,即我们常说的“顺边美”。
体现“顺边美”特点的民族有:藏族、傣族、苗族、羌族等。
而且,它们的“一顺边”还有各自的风格,分别为:波浪式顺边、S型顺边、钟摆式顺边、轴转式顺边,这些顺边也不乏交叉重叠构成一民族的舞蹈特色,以上所言则是最主要、突出的顺边形态。
究其为何如此顺边,也有着各自的原因。
二、羌族舞蹈的“顺边美”羌族舞蹈通常分为自娱性和祭祀性两种。
自娱性主要指我们经常提到的“萨朗”,它又分为“喜事萨朗”和“忧事萨朗”,顾名思义,前者指每逢喜事、婚庆、高兴的时候人们在一起进行的歌舞活动;而后者则是在人去世时进行的。
祭祀性舞蹈主要指羊皮鼓和盔甲舞,羊皮鼓舞过去都是人去世时或祭祀时使用,是由在羌族人心目中最有文化、最有威望的“释比”来完成,以此达到驱鬼逐疫、消难免灾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羊皮鼓舞增添了娱乐的性质;盔甲舞则是过去打仗出征前,为了振作士兵的气势或是为征战有功的阵亡人士而进行的具有舞蹈性质的活动。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摘要】:正源自"氐羌族群"的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
今日的羌族是在战国末年至秦汉年间,由甘肃南部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
从地势上看,这一地区正好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形上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岷江谷地正是将两者衔接【关键词】:氐羌族群羌族舞蹈羌族文化游牧文化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中国地理古羌人农耕文化青藏高原源自“氐羌族群”的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
今日的羌族是在战国末年至秦汉年间,由甘肃南部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
从地势上看,这一地区正好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形上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岷江谷地正是将两者衔接起来的通道。
这样的地理位置促使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成为游牧文化南下,农耕文化北进的文化交汇之所,也是多民族的交汇之处,为该地区文化间的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该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由来已久,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陇夷者武帝所开…其中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的记载即可见一斑。
今天,四川羌族地区(主要集中在阿坝州)依然保持羌、藏、汉、回等多民族杂居。
根据州志记载,截至2003年底,阿坝州总人口85万,其中藏族约占51.8%,汉族约占27%,羌族约占18%,回族约占3%,其它民族约占0.2%。
多民族杂居促使他们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交融适应,在受到非本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也相互包容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同中有异、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且多种民族文化和谐共存。
其中,羌族歌舞艺术较好的保留着羌族先民的文化习俗与乐舞技艺。
从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依然能发现诸多古羌人所创造的农牧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不同时期文化的遗存,故这些传统歌舞形态对传承抑或认识羌族文化均弥足珍贵。
羌族文化中包含着若干融而未化的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在长期交锋中逐渐适应并沉淀下来,成就了今天羌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羌族民间歌舞艺术

耳相传而来的 ,因此音乐 成了羌族人民生活 中不可或 缺的元 不 同的场合 内容 也不 一样 ,祭 祀时有 “ 祀歌 ” ,婚 礼有 祭 素。 “ 婚礼歌 ”,丧事有 “ 丧事歌”等。 在羌族 地 区 ,人们 盛行 万物 有灵 ,羌族 崇敬 的神 灵大 4、羌族多声部 民歌。羌族多声部民歌流传于四川省阿坝 致 可 分 为 四 大类 ,包 括 自然 崇 拜 、祖 先 崇 拜 、灵 物 崇 拜 和 图 藏族羌族 自治州松潘县境 内的羌 族聚居地 ,那里 由于交通 不 腾崇拜 。这些 崇拜 就在祭祀活动 巾通过歌舞形 势来 表现。下 发达 ,所 以本民族特色 的音乐很 少受到外来文化 的影响 。羌 面 ,我就羌族 民间歌舞艺术做了一些收集整理 ,谈谈 自己的 族 民歌一般 多采用 二声部演唱 ,领唱声部称 为 “ay” , h i 合 些看法。 唱部分称为 “u e k r”。演唱形式有男声重唱 、女声 重唱 、合 羌族 人善 于用 歌声 和舞蹈 抒发 自己的思想 、情 感及 愿 唱 、对唱等 。领 唱承担 着演唱高音 的重任 ,所以要求领唱者 望。对生活中的婚丧嫁娶 ,天上的 日月星辰 ,地上 的山川 草 声音要特别好 。
方 言行于茂 县的沙坝 、赤不苏 ,松潘 县的镇 江 、热务和黑水 大部份地 区及北川 县 各方言 内又有若 干土语 ,乃 至相邻村 寨间语 音差异也较 明显 ,故有 “ 五里不 同乡 ,十里 不同俗” 之说 。公路 沿线 和接 近汉 、藏 区羌民 ,一般 都懂 汉语或 藏 语。羌族有语言而无 文字 ,其悠久 的历史和 民间文学 是由 口
羌族 已有3 0 多年的悠久 历史 和古老文 化 ,同中华民族 00 的历史足密不 可分的。他们除 了有 自己的信仰 、伦理道 德 、 南部 方言行 于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 族 自治州茂县的凤仪 、 土 门,汶川 县的威 州 、绵池 ,理县 的通 化 、薛城地 区;北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羌族女性舞蹈体语的不同语境之美摘要要充分理解舞蹈艺术中身体语言的含义,脱离不开对其语境的结合与判断。
舞蹈身体语言的语境不仅体现于运动人体的姿势、动作以及其服饰、道具等物质载体上,同时还体现在舞蹈审美的感知氛围等综合体验之中。
羌族女性舞蹈独特而别致的视觉审美与情感魅力,是学界一直较为重视的研究对象,其舞蹈动作的速度、力度或弧度改变以及舞者数量、体位的不同,都会传达出不同的语意。
关键词:羌族舞蹈舞蹈体语女性舞蹈语境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羌族女性舞蹈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舞种概念,它是一种舞蹈研究的方法与切入方式。
就像一个切片一样将女性从舞蹈中抽离出来,使研究者获得独特的意外收获。
此概念成立的依据是在近代西方女性文化独立的背景下,针对传统舞蹈研究中忽略性别差异与其独特性的现状而提出的。
羌族女性舞蹈即指羌族舞蹈中的女性部分,它们也因此获得作为一个被研究的主体而独立出来。
一语境中的身体语言人是环境的人,作为情景动物,人的一切行为生发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特定环境。
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说不同的话,而相同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又传达着不同的语义信息,因此,要准确理解人们语言传达的真实内容,必须结合其语言表达时所处的具体环境——语境。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所说:“语言表达形式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确切地说,它有一种意义潜能,只有在完整的话语和情景中意义才能产生。
”语言如此,身体语言如此,舞蹈身体语言自然也概莫例外。
语境(context)概念最先是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提出的。
他认为,语言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其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
语境概念可分为三种:一是表达时的客观情景;二是接受者能够直接联系到的各种成分或因素;三是人的整个心态,尤指交流双方对各自身份的意识程度。
身体语言作为人类广义语言的一种,其所受影响的因素也与上一致。
人类伊始,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不外乎两类:即语言和非语言。
经研究表明,人类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信息总量的7%由语言(口述的字和词)传播,38%由声音(音量、语调及其变化)传播,55%由无声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等传递。
我们把这种无声的、非口头表达的、“能够传递信息及观念的显意符号系统”称为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
身体语言,又称肢体语言(简称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身体语言是副语言(paralanguage)的一种类型,表示使用表情、姿势、动作与动作群来代替或辅助声音、口头言语或其他交流方式,从而达到交流目的的一种方式的术语。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对身体语言进行研究,具体的任务是研究身体语言与美学之间的关系,重视的是身体语言产生的艺术之美,如舞蹈身体语言研究。
“舞蹈身体语言”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最近一百年来舞蹈理论和实践观念变化的产物。
虽然“身体语言”很早就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但这门学科引入舞蹈理论界却是在现代舞蹈观念产生之后。
20世纪初叶,以“现代舞之母”邓肯为代表的现代舞先驱们从批判古典芭蕾形式化,反对足尖技巧对舞蹈表现情感能力的限制,主张把人类的情感表现放在舞蹈的首位之始。
现代舞让舞蹈重新回归到原初的动作为人类情感表达服务的意义上。
在舞蹈艺术中,正确理解舞蹈身体语言的含义,同样脱离不开对其语境的结合与判断。
舞蹈身体语言的语境不仅体现于运动人体的姿势、动作及其服饰、道具等物质载体上,同时还体现在舞蹈审美的感知氛围等综合体验之中。
二羌族女性舞蹈体语的语意变化作为舞蹈艺术语境的物质载体,运动人体的姿势、动作及其服饰、道具等一旦发生变化,其语意也将随之改变。
如在程式化的传统舞蹈中,当大家熟悉的一套舞蹈动作在速度、力度或弧度上改变后,必将引发该动作原定语意的改变。
而这种改变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这也是舞蹈家们在面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编导手法之一。
这里我们从上身、胯部、腿部三个方面来做进一步的分析与说明。
在羌族女性舞蹈运用胴体的轴向转动的动律时,舞者整个上身在脚步的配合下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转动,从而带动手臂随之前后摆动。
当舞蹈节奏较慢时,随着脚下有节奏的踏地,胴体随之转动,动作舒缓流畅,传达出一种身体动律的绵延之感。
如在四川省舞研所编创的《铃鼓催春》中,上身的动作运用就可以作为本节最有力的证明。
由女子表现的慢板就用胴体转动的动律,带动整个手臂从肩膀一直到指尖的长线条的划动,最后胯部随重心移动向斜前方侧身顶出,形成优美的“s”形体态。
这种动律特征展示了修长的手臂,从而形成优美的身体线条。
其过程由于手臂动作的弧度较大而速度较慢,故而舞者身姿显得柔美动人。
而同一套动作在不同的舞蹈中展现不同的情绪表达时,则是另一种景象。
如当脚下踏步的节奏加快时,上身和手臂的动作也随之加快。
由于整个动作速度的改变,使得手臂动作基本上只有小臂的前后摆动,动作幅度小而显得轻快。
这样,舞者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传达出一种活泼跳跃的感觉,观众也从中获得轻松活泼的愉悦之感。
当羌族女性舞蹈运用胯部动作语言时,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往往舞者的顶胯动律轻柔而舒缓,展示了羌族女性舞者修长的身体线条,从而传达出女性特有的柔美。
如在《铃鼓催春》中,由女子表现的万物复苏的那段慢板,在胯部连贯的顶动过程中,大弧度的顶胯很好地展现了羌族女性优雅而端庄的体态。
在快板时,往往顶胯的速度较快、弧度较小,身体随着胯部的顶动,呈现优美的“s”形体态。
这种形态的身体语言不仅传导出舞者欢快而热烈的情绪,而且也能给观众呈现优美的视觉效果。
羌族女性舞蹈中的甩胯动作,不仅是羌族独有的一种技巧运用,也是舞者传情达意的独特方式。
甩胯动作以一脚为轴,快速甩动胯部,动作小而轻快。
该动作不仅有利于舞者自身情绪的宣泄,也能将现场的表演情绪推向高潮。
同时,甩胯动作也体现着远古羌人的生殖崇拜和性释放的原始激情。
如在由羌族女性表演的传统剧目《腰带舞》中,女舞者排着整齐的大横排,背对观众,用胯部的甩动带动身后由妇女们亲手缝制的腰带,从而让腰带呈现出波浪形的运动轨迹,既展示了羌族优美的服饰,又体现了羌族女性的心灵手巧。
在羌族女性舞蹈身体语言中,腿部的动作颇具特色。
在腿部动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腿的里外画圈动律。
当小腿动作在速度、力度与弧度上出现变化时,也传达着舞者不同的语意信息。
如在赞美饰物的舞蹈《石奎余奎》中的小腿划圈动律与自娱性舞蹈“莎朗”中小腿划圈动律则有所不同,“莎朗”中小腿划圈的动作表现速度较快,在完成划圈动作时,小腿灵活自如,且富有跳跃性。
不同的腿部动律不仅要符合舞蹈表现内容的要求,也是舞者因为情感需要而流露出来的情绪变化。
羌族女性通过腿部动律的变换不仅展示了羌族人民在高山峡谷中的生活状态,也使观众对其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
三羌族女性舞蹈体语在舞者数量变化所传达的语意同样,在舞蹈表演中,当舞者数量发生改变后,其舞蹈语意也将随之改变。
这种由于舞者数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语意改变在集体舞蹈中感受特别明显。
在集体舞中,常常因为参与表演人数的众寡而渲染着不同的氛围。
往往在人数越多的情况下,气氛越容易活跃,而活跃的气氛传导出强烈的感染力又诱惑着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在羌族传统舞蹈“萨朗”围着篝火进行舞蹈表演的时候,我们也经常获得同样的体验。
“萨朗”舞刚开始进行的时候,一般是几人或十几人,而在跳的过程中,观众受到气氛的感染逐渐加入其中,随着舞者数量的变化,舞蹈活动气氛也渐入高潮。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人数的众多成为了广场文艺表演的一大特点。
导演也充分利用大量的演员来达到营造活动气氛的效果,如在奥运会开幕、闭幕式等广场文艺活动中即是最好的例证。
同时,也正因为人数众多,大量的演员为编导在创意上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人多不仅可以让形式感更加丰富,而且通过演员的服装、道具的色彩变化与灯光的烘托,往往可以出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对舞在羌族的集体舞蹈中也是较为常见的舞蹈形式,尤其是在表现男女爱情的舞蹈中,如“夸耳环”“对衣襟舞”等。
在集体舞中形成男女两两相对的人物关系,本身就已经富于了特殊的语言含义。
在表演活动时,对舞的男女性别搭配关系往往传达着不同的语意。
如在以表现情爱、生活情趣为主的对舞中,当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情况下,性别人数多的一方会紧张得多,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往往刺激着他们更加放任的去展示自己,其身体语言就会更具张力和表现力,这与原始的性追逐方式同出一辙。
另一方面,当舞对数量少时,舞者双方往往在身体语言的运用上会有所保留,语意也会相对模糊一些。
随着舞对数量的不断增加,舞蹈活动气氛逐渐获得高涨,舞者的情绪带动肢体的变化也更加丰富起来,动作的力度与弧度也会比先前大得多,身体语言的指示性也更加明确。
四羌族女性舞蹈体语在舞者体位变化的身体暗示在舞蹈表演活动中,舞者的体位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不同的体位传达出不同的身体信息。
舞者体位一旦发生变化,其传达的语意也将随之改变。
在传统民间舞蹈圈舞中,舞者往往围圈在中间,观众环绕四周。
舞者背对观众,牵手对圆心。
由于舞者和观众距离较近,所以可以近距离的交流。
又因为观众往往都是身边较熟悉的人群,所以在跳表现男女爱情的舞蹈时,舞者会比较在乎周围人的看法,而这种受周围观众影响的情绪必然会在身体语言上有所体现,譬如身体显得拘谨。
由于近距离的舞蹈,观众的反应也对舞者产生很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圈舞中舞者与观众是融于同一情感氛围之中的。
同时,又因观众对舞者与舞者之间透过身体语言传达出来的语意解读,其过量的反应也反作用于舞者的身体语言表达。
如在“对衣襟舞”中,尤其当舞蹈进入“对衣襟”的舞段时,有时会看到一方高提衣襟,希望与对方相对,而对方却以舞避之。
每逢这时,围观的人群中就会爆发出一片友好的哄笑或叫喊声。
可见在这种传统的民间表演中,舞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非常直接的。
而在舞台表演中,由于空间感拉开了舞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舞台将舞者置于被欣赏的位置。
虽然观众也可以通过掌声来和舞者进行互动,但更多情况下观众只能被动的通过舞者身体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来获得对作品的解读。
在常规的表演中,舞者体位常常以正面面对观众,因为这样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
由于羌族舞蹈在民间多以圈舞形式呈现,动作以背对观众为主,当被搬上舞台后,舞蹈创作者应该在尽可能保持动作风格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舞者的体位变化,从而获得更直观的视觉效果。
五结语引发羌族女性身体语言语意变化的语境因素很多。
一方面不同区域的羌族因其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程度不同,其语意变化程度也不尽相同。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给各民族之间的艺术交流带来更多的便利与互动。
如影视与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使偏居一隅的羌族乡村时刻与世界人民联系在一起。
舞蹈艺术的新形式,不断地冲击着古老的羌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