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

合集下载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1.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羌族人们在火堆旁手拉着手跳萨朗舞的风俗已经传承了很久,通常是男子在前女子在后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逆时针方向行进,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火光招到每一个人的脸上,在舞蹈速度之间加快的过程中将气氛烘托的越来越热烈。

萨朗舞最初是两人相对而立拉手进行舞蹈,在长时间的演变中,结合外部环境,将他们生活态度与期望融入到舞蹈中,最终形成了朴实的萨朗舞特征。

上文中提到萨朗舞还会出现在各种规模的祭祀活动中,不管是为了祈福还是怀念亲人,更或者驱逐鬼怪,都会伴随着萨朗舞。

无论是什么活动羌族人们都将自己对生活的期望融入到舞蹈中,这就使萨朗舞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萨朗舞中的虚幻之美。

羌族人们为了向大自然表达崇敬,会定期的举行祭山大典,运用舞蹈来向神明和大自然表示感谢,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现代,羌族人们都是沿用这种方式来将内心真是的情感表达出来。

2.羌族萨朗舞的文化内涵在长久的发展中,羌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藏族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习俗。

文化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部分羌族人们在祭典活动中会加入以下藏族特色的元素,但是并没有大范围的沿用;而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羌族人们在敬畏大自然的同时,也会对汉族的一些神明表示敬畏,在特殊的日子里很多羌族的人也会到当地的寺庙里祭拜,并且羌族中的女性也会祭拜观音,祈求子嗣。

羌族人们既注重农业,没有也荒废牧业,羌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当前羌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牧业转变为农业的一影响,逐渐发展成极具本民族特点的高原农牧文化。

并且四川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人们还会敬畏“释比”,“释比”是一种称呼,是属于一种讲师,而“释比”与正常人无异,只不过比其他人更博学多识,能够为羌族人们提供季节气候、医学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萨朗舞中也会将对“释比”的敬仰融入到舞蹈中。

萨朗舞是由羌族人民一代一代传承和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萨朗舞与羌族人们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是羌族文化和传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形式。

转羌族舞蹈的历史

转羌族舞蹈的历史

转羌族舞蹈的历史1.羌族舞蹈与羌民族悠久的历史相结合,具有古朴的原始风貌有关史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黄河上游我国西北部的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就有古羌人活动的记载.秦汉时期,羌人的一支名"冉马珑"的羌族部落就居住在今岷江上游,此后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居住在此地区的许多羌族接受着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

而今天居住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即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传说我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人类文化初祖夏禹王就出生在这里。

在羌族地区,由于历史的沉淀深厚,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使羌族舞蹈保留了极其古朴的原始风貌。

例如:流行于羌区的布兹拉(羊皮鼓舞),便是一种带有古老历史沉淀的宗教祭祀舞蹈。

羌族祭礼活动主要由"许"或"释比"(羌族wu师)主持,其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生产知识等主要靠"释比"的传授延续下来。

在羌族地区,无论是在庄严的宗教祭礼活动,还是还愿、求雨、占卜、shang zang、qu mo pi xie以及各类节日、春耕秋收等活动中,为了敬神、娱神、媚神,为了消灾避难,祈求神灵降福保佑,都要跳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又分独舞、对舞、集体舞等形式.舞和集体舞主要用于上坛和中坛的祭祀活动,独舞主要用于下坛的占卜和驱魔活动。

舞蹈时,多是沿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执响盘(铜铃),其他表演者身穿羊皮褂,手执羊皮鼓,以鼓声、铃声两种不同的音响的有机交融为主旋律,舞蹈随着人的情绪变化而转换,具有敏捷、粗犷、虔诚之特点。

鼓铃声时而稳健优美,时而欢快跳跃,时而粗犷热烈,其节奏有力而和谐,及富鼓动性和感召力,既起到了抒发人们情感的作用,也真实地再现了远古时代,羌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种祭祀性舞蹈都保留着"万物有灵"原始崇拜的自然特征,可以说是远古时代羌族历史的一种艺术再现,带有极为古朴的原始2.羌族舞蹈与羌民族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欢乐的娱乐性与其他各民族的习俗一样,羌族的民间习俗是羌族先民为适应各种生存环境而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的集体行为,它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羌族的习俗众多。

羌族萨朗舞的“一顺边顶胯”律动及其溯源-文档资料

羌族萨朗舞的“一顺边顶胯”律动及其溯源-文档资料

羌族萨朗舞的“一顺边顶胯”律动及其溯源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在甲骨文中,是唯一专门用于族群命名的文字。

古羌人分布很广,他们被称为“向外输血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羌族的迁徙之行,就像飘飞的蒲公英种子,落地为家,其若干分支由于各种条件和原因,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汉藏语系中藏缅语系的各民族,汉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哈尼族、基诺族\景颇等民族都有他的血液存在。

如今的羌族是古羌人中唯一保留其族称的,是保留了其部分传统文化中若干分支中的一支。

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北川一带,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大多生活在地势较平坦的高原或有溪水经过的半山处。

他们有虔诚的宗教信仰,融汇了农耕与游牧文化。

羌族舞蹈,起源于羌人独特的生活环境,是在羌族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而形成的。

一、萨朗舞的“一顺边顶胯”律动(一)羌族舞蹈中的“萨朗”羌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自己的语言,虽遗失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其舞蹈记录着族群文化,能够较好地承担文字的功能,从而将羌民族的情感和经历的各种历史事件记录下来。

羌族的民间舞蹈大体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三种类型。

自娱性舞蹈,简单地说,就是借由跳舞达到自我娱乐的目的;祭祀性舞蹈,主要出现在原始的宗教仪式和巫术仪式中,以舞通神是重要的环节;礼俗性舞蹈是在礼仪和习俗中表演的舞蹈。

羌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1)“萨朗”,其表演轻快热烈、灵活多变,在喜庆节日期间进行,男女老幼皆宜,属于自娱性舞蹈。

(2)“席步蹴”,古朴、沉稳有力,是举行丧事或民间祭祀办酒席时所跳的舞蹈,男女皆宜,也属于自娱性舞蹈。

(3)“羊皮鼓舞”,敏捷、稳健、热烈而紧张,是羌族释比做法祭祀时跳的内容为宗教载体的舞蹈,属于成年男子的祭祀性舞蹈。

(4)“跳盔甲”,威武、刚健而粗犷,为举行葬礼时跳的舞蹈,女歌男舞,属于祭祀性舞蹈。

(5)“忍木纳?耸瓦”,庄重而典雅,是迎宾送客的礼仪性舞蹈,为老年人表演、男女参与的歌舞并重的舞蹈,属于礼俗性舞蹈。

羌族舞蹈课教案设计

羌族舞蹈课教案设计

羌族舞蹈课教案设计教案标题:羌族舞蹈课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了解羌族舞蹈的历史、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基本的羌族舞蹈动作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4. 提高学生的协调性、艺术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资源:1. 羌族舞蹈音乐和视频。

2. 展示羌族传统服饰和乐器。

3. 提供羌族舞蹈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

2. 扩音设备(可选)。

3. 羌族舞蹈服饰和饰品(酱菜、扇子、大手帕等)。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展示羌族舞蹈的图片、音乐和服饰,激发学生对羌族舞蹈的兴趣,并让他们猜测羌族舞蹈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向学生简要介绍羌族舞蹈的历史、特点和地域分布。

主体:1. 观看羌族舞蹈视频,并解释视频中使用的舞蹈动作和技巧。

老师可以通过暂停视频、解说舞蹈动作的要领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分发羌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手册,让学生参考学习。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不同的难度。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排练一段羌族舞蹈。

老师可以给予每个小组一段专属的羌族舞蹈音乐,让他们自主编排动作。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排练的羌族舞蹈。

同学们可以进行点评和鼓励。

总结:1. 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羌族舞蹈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对羌族文化的理解。

2. 强调羌族舞蹈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扩展活动:1. 邀请专业的羌族舞蹈表演团体来学校进行展示和交流。

2. 组织学生参加羌族舞蹈比赛或文化活动。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动作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2. 对学生的羌族舞蹈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学习心得。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学生将能够在体验中了解羌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并通过学习和表演羌族舞蹈,培养他们的艺术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羌族舞蹈锅庄教学教案模板

羌族舞蹈锅庄教学教案模板

羌族舞蹈锅庄教学教案模板教案名称:羌族舞蹈锅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羌族舞蹈锅庄的起源和特点;2. 学习锅庄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蹈技巧;3. 增强学生对羌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4.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锅庄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蹈技巧;难点:掌握锅庄舞蹈的舞步和舞姿。

三、教学准备1. 教学道具:音乐播放器、羌族服饰、教学视频等;2. 教学环境:教室或舞蹈室;3. 学生准备:学生穿着舒适的运动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羌族音乐,让学生感受羌族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了解羌族文化。

2. 介绍锅庄舞蹈(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锅庄舞蹈的起源、特点和舞蹈风格,让学生对锅庄舞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学习基本动作(20分钟)教师向学生示范锅庄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手部动作、身体姿态和舞步等,让学生跟随学习并逐步掌握。

4. 组合舞蹈动作(20分钟)教师将基本动作组合成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学习并练习,加强舞蹈技巧和舞蹈表现能力。

5. 分组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自行组织和编排锅庄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6. 展示和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编排的锅庄舞蹈动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表现,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羌族舞蹈锅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了锅庄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蹈技巧,同时也增强了对羌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学生对舞蹈动作掌握不够熟练的情况,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羌族舞蹈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六、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羌族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和体验羌族舞蹈的魅力,增强对羌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的舞蹈老师来学校进行羌族舞蹈的专题讲座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和艺术修养。

川师羌族舞蹈教材

川师羌族舞蹈教材

川师羌族舞蹈教材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在羌族舞蹈方面有一些教材和课程。

例如,桃李杯精品课·川师大舞蹈学院《羌族舞蹈训练组合》是第11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精品课,其中包含了羊皮鼓技术性组合、羌族舞蹈训练组合等。

此外,学院还有羌族表演性组合和肩铃技术性组合等课程。

“萨朗”是羌族最具特色、代表羌族文化的舞蹈,是羌族古老的传统自娱性舞蹈,以“右”为主要特点,甩右肩、右胯,下旋转胯以及羌族特有的三道弯一边顺之美感。

而“布兹拉”(亦称“羊皮鼓舞”)是羌族巫师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祭祀舞蹈,舞姿粗犷、稳健,技巧性强,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

请注意,这只是部分川师羌族舞蹈教材的信息,如果您想获取更具体的内容,建议前往四川师范大学官网查询。

羌族舞蹈教学设计

羌族舞蹈教学设计

羌族舞蹈教学设计一、介绍羌族是中国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区。

羌族舞蹈作为羌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羌族舞蹈以其优美的动作和独特的音乐,传递着羌族人民的生活、思维和情感。

本文将设计一堂关于羌族舞蹈的教学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羌族舞蹈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羌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学习羌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蹈技巧;3. 培养学生对羌族舞蹈的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羌族舞蹈简介a. 羌族的地理分布和文化特点;b. 羌族舞蹈的意义和作用。

2. 羌族舞蹈的基本动作a. 初步了解羌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旋转、跳跃、扭转等;b. 学习羌族舞蹈基本动作的技巧和要领。

3. 学习一支羌族舞蹈a. 选择一支适合初学者的羌族舞蹈;b. 分解舞蹈动作,逐步学习;c. 练习整支舞蹈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4. 舞蹈表达和演绎a. 培养学生对舞蹈的表达能力,提高舞姿的灵活性和流畅性;b. 引导学生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5. 团队合作和演出a. 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b. 设计舞蹈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所学舞蹈。

四、教学方法1. 讲解:通过讲解羌族舞蹈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示范:老师示范羌族舞蹈动作的正确姿势和技巧,引导学生模仿学习。

3. 分组训练: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配合进行舞蹈动作练习,增强合作意识。

4. 自由表达:鼓励学生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视频记录: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舞蹈表现,以便评估他们的动作技巧和舞姿流畅性。

2. 演出评估:根据学生在舞蹈展示活动中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舞蹈技巧、舞蹈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六、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收集羌族舞蹈的视频资料,供学生参考学习。

浅谈藏羌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

浅谈藏羌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

21民族民间音乐浅谈藏羌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摘 要】在历史的长河中,藏族民族民间舞蹈与羌族民族民间舞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两者都是农牧文化的结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民族的特色。

如何正确的认识藏、羌民族民间舞蹈,是关乎对其继承和发展的关键,由此,我们本文章主要从这两个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入手来进行探讨,研究出藏、羌民族民间舞蹈的异同,让人们更好的区分这两种舞蹈。

【关 键 词】藏族;羌族;民族民间舞蹈;动律【作者简介】范静(1992.01~),女,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一、藏、羌族舞蹈文化及动律特征(一)藏族舞蹈文化及动律特征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存在于生活得方方面面,由此,藏族舞蹈大体上分为:自娱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

“谐”和“卓”为自娱性舞蹈。

“谐”即藏语对歌舞的泛称,也称“弦子”、“叶”、“依”,是农民在闲暇时跳的舞蹈,广为人知的四川“巴塘弦子”是最典型的“弦子”之一。

“卓”即“锅庄”,这种舞蹈多半是牧民围成圆圈自左向右边转边跳的舞蹈形式。

祭祀性舞蹈则是重大的宗教节日,藏民都会进行跳的舞蹈,有驱除厄运、求平安的作用。

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下身的屈伸及膝部的颤动。

在寒冷的高海拔地区,厚重的衣服抵御严寒,再加上藏传佛教影响下的宗教意识,会在服装的装饰上面有所体现,较多的饰物,由此,外在的重量是人们在行走或站立时要承受很大压力,从而形成步伐较慢、膝部大屈伸的动律;膝部的颤动表现了舞蹈时的典型风格,膝部的上下颤动,小而连续,贯穿动作的始终。

(二)羌族舞蹈文化及动律特征羌族历史悠久,但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其舞蹈文化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羌族的民间舞蹈也会随之改变。

对于本民族的自身文化予以保留发扬,对于小部分的外来文化予以吸取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有独特风格的羌族舞蹈。

羌族民间舞蹈在当地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凡是重大节日,他们都会跳属于本民族的羌族舞蹈。

羌族舞蹈分为三类:祭祀性舞蹈、自娱性性舞蹈和礼俗性舞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舞蹈--席步蹴
2013-09-05 09:36 | 来源:中国羌族文化信息网 | 作者:中国羌族文化资源库
点击:138次 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 打印|字号:
羌语意为:“办酒席时跳舞”,是为丧事或祭祀举办酒席之后跳的舞蹈,一般没
有固定的程序,自娱性强,舞蹈跳法和韵律与“萨朗”近似,只是因活动的目的、
唱词之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羌语意为:“办酒席时跳舞”,是为丧事或祭祀举办酒席之后跳的舞蹈,一
般没有固定的程序,自娱性强,舞蹈跳法和韵律与“萨朗”近似,只是因活动的
目的、唱词之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例如:在有威望的老人故去时跳的“席步蹴”,
舞者联臂歌舞,以唱为主,两脚交替前踏,重而有力,膝部微颤,徐缓前进。有
些歌词自古相传,因袭而唱,词意多已不明,但祝祷死者灵魂安息,慰藉其家属
的气氛非常浓郁。祭祭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为目的“席步蹴”,则充
满虔诚、恳切的气氛,寄寓着人们的无限希望。表现欢快情绪时,在领舞者示意
中,放开相牵之手起舞,多作对称的动作,“一顺边”体态“胴体拧倾环动”,
频频出现,热情美妙。

“席步蹴”有首名为《莫连筛筛》的歌曲,舞蹈中出现劳动的形象:舞者左
腿跪蹲,拉着自己的衣襟作“胴体环动”,很像晒谷场上筛簸谷物的动态。又一
首名为“石奎余奎”的歌舞,舞者边舞边展示服饰上的精美饰物,欢快风趣。

责任编辑:热麦卓什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