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资料

合集下载

羌族历史起源

羌族历史起源

2. 羌族的历史起源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百余支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支系,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现代羌族自称“日麦(四川话发音mei ,入声)”、“麦”、“尔咩”、“尔玛”、“玛”,书面多用“日麦”与“尔玛”(如网络名人天仙妹妹就叫尔玛依娜),意为“本地人”、“人民”,“日”为发语词,无实意,“麦”或“玛”为实词。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

”《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其国近南岳。

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

”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

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

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

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今汉族的先民)。

另一部分则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等。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

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

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战绩显赫,民间还有大禹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传呢!大禹王后来破除了“禅让制”,传位于其子启,史称“夏启”。

羌族文化资料只是分享

羌族文化资料只是分享

羌族文化——羌笛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边塞诗词中有羌 笛出现,例如: 唐代,王之焕《凉州词》有这样的名 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族文化——工艺篇
羌族文化——羌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是众多少数民 族中历史最久远、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已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 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羌笛 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接一起,全长13-19厘米, 管口直径2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厘米长的竹 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厘米 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羌笛主要用于独 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 音色清脆高亢,带有悲凉之感。羌笛在汉代就已 经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了,也是少数民族或军 队中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羌笛吹奏及制 作技艺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羌族文化——婚礼礼俗
No Image
No Image
N Noo IIm maaggee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羌族文化——服饰篇
羌族文化——工艺篇
羌绣:羌族传统刺绣针法多样,主要有挑绣、 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 勾花和手绣等。羌族刺绣主要用来装饰头帕、头 巾、衣裙、围腰、飘带、褂子、裤子、鞋帮、鞋 垫、香包等,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既是精美的 装饰,也韵涵了羌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文化、 礼仪道德等人文内涵,寄予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到了明清时期,羌绣就已普遍盛行, 而后,逐渐吸收汉族挑花技艺并发展成独具特色 的羌绣,羌绣已经从单纯古朴的生活服饰升华为 精美的艺术品。 和苏绣、粤绣、湘绣等其他名绣相比,羌绣 粗旷大气、用色鲜艳、喜庆,色彩对比度强烈, 物象突出,工艺精巧,结构完整,有大山般的豪 情。羌绣在远古时代就已形成的抽象纹饰,反映 了羌族祖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羌族历史简介 古老的羌族有着怎样的历史

羌族历史简介 古老的羌族有着怎样的历史

羌族历史简介古老的羌族有着怎样的历史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这里山高谷深,林茂水急,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盛产名贵药材,又是国宝大熊猎和珍稀的金丝猴生息之地。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

许多人懂汉语。

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

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

我国南北朝时“后秦”(公元384—417年),是由羌族姚氏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姚氏统治下的民族,其主体虽然不是羌族,但其政权却具羌族特色,并继承了过去那种多民族相结合的封建统治传统。

党项羌是我国古代分布于西北地区羌族的一支,西夏王国(公元1038—1227年)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建立的我国历史上又一著名的地方政权。

1842年鸦片战争中,羌族士兵开赴浙江宁波前线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1860年羌族人民积极响应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其他民族一起占领了松潘、叠溪等城镇,坚持斗争达六年之久;1911年茂县、汶川县的羌、汉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了威州城,结束了清王朝在羌区的统治。

1935年,红四方面军经过羌族地区,羌族人民踊跃参军,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了红军。

1950年1月19日,羌族人民获得解放,接着又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县,实现了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

羌族简介

羌族简介
羌族简介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 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 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 的丹巴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四川西南, 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陕西省汉中略阳县,宝鸡凤县 部分地区,甘肃南部、云南、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称以及部分传统文 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 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 弟民族,皆具有部分炎帝

羌 族

羌   族

碉楼说明: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 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 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 立石础或 大木柱,础与柱上挂骼膊般粗的竹 ,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 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 竹 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 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 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
多神崇拜
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羌民一般 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 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 以便成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 神、门神、仓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 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保佑,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 除。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 性主宰神的崇拜。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 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 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如对羊、猴、龙的崇拜。
金裹银:
就是用大米和玉米面混合而做得名。 做法是待米饭将煮熟时在面上放入 玉米面,然后用筷子从上至下逐步 均匀拌合,蒸熟既成。由于大米是 白色,玉米面是黄色故而得名“金 裹银”。
酸菜汤:
将圆根菜秧、青菜、油菜、白菜、 莲花白、野菜等蔬菜洗净,切细放 木桶里,烧制一锅沸水,掺少许玉 米面或麦面搅匀,待水滚开后,倒 入木桶里盖桶盖,第二天就可食用 。酸菜可炒、拌和烧汤皆可食用。 其中用圆根菜秧和野菜制成的更有 酸味,且可放置几个月不坏
03
羌族建筑
LOREM IPSUM DOLOR
建筑简介

羌族简介()PPT课件

羌族简介()PPT课件
大约在距今五六万年前进入并逗留在中南半岛一带。 随着末冰期一个回暖期的到来。他们开始进入中国大陆。 远古先民进入中国大致有两个通道、三条分化路线,其中一 支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和北部湾,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 国,沿海岸线往东北进行。形成百越族群。顺怒江、澜沧江、 金沙江以及伊洛瓦底江进入云贵高原西侧并继续向北跋涉的 人群在中途发生分裂,其中一支沿长江向东,在洞庭湖一带 形成苗瑶族群;而另外一支以小石器文化趋势或特征的人群 则继续北上,最后到达渭河流域及黄河中上游盆地,他们被
西 夏 王 元 昊
汉归义羌长印
西夏文知足常乐
羌女送行图
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
由于羊与羌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因此羌人从古至今都供奉羊神,并将起作 为众牲畜之神的代表加以祭祀。
传说时代的羌族(2)
“羌”字最迟可能形成于夏代晚
殷期墟。甲骨文发现以后,人 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我 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
即羌字。
最 古 老 的 羌
传说时代的羌族(3)
炎帝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又称赤
羌族的诞生——从农耕到游牧的嬗变。 在齐家文化时期,甘青地区人类的生产、 生活走到了历史的拐点。一方面,其定 居农业生产、生活发展到了顶峰阶段; 另方面开始了一种与农业生产、生活背 道而驰的方以牧业为主的新生产、生活 方式。人们“不愿养猪,而养更多的羊, 不愿拥有太多、太大的陶器,而偏好小
件的随身饰物。”
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
(夏商周之后民国之前)
秦与羌族 春秋、战国时期,羌人的生存、发展状况
与秦国息息相关,而秦国的发展壮大也与羌 族为主体的西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秦厉公至秦惠公期间,因为“国家内忧,未 遑外事”,羌人赢得近百年的相对和平发展 时期。所以,“羌之兴盛,从此起也”。到 了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秦国重拾对羌 人的强硬的政策和军事打击高压态势。这是 一些羌族部落以南边为突破口,开始大规模 迁徙。

羌族特色

羌族特色

节日
• 在国家的支持下,茂县、汶川、理县、北 川四县自1988年起,轮流举办庆羌年活动。 这种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包括羌族历史教育、 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览、 羌区建设成就展览,以及经济、科技、文 化和商品交流等等,融民族传统、风情习 俗、艺体科技等内容为一体,是当代羌族 社会教育的一种广泛增强民族团结、富有 娱乐性和科学性的别具一格的新形式。
饮食习俗:
羌族也喜欢喝自己酿成的咂酒,最有特色的是熏制 的“腊猪膘”,也是馈赠客人的好礼。逢年过节全 寨人聚在一起,燃起熊熊的篝火,喝着鲜美的咂酒, 唱山歌,跳锅庄,气氛热闹非凡。
由四川省编制的《羌族文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大纲(征求意见稿)》 中描述该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恢复和重 建实验区内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文化基 础设施;抢救性地保护一批羌族民居、村寨;建设一批羌 族文化名乡(镇)、名村(寨)、名园;运用现代技术手 段抢救性地挖掘、收集、整理、修复一批羌族文化实物及 资料;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恢复羌族传统节日、民 间信仰、礼仪风俗和特色文化活动。
国家如何保护羌族特色
• 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羌族 • 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 •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实行区域自治的羌族的公 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 羌族地方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 • 羌族地方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羌族 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 几种语言文字。 • 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公务的,可以 以羌族语都大同小异。 羌族婚俗礼节比较繁琐,各羌区婚俗都大同小异。婚姻程序有以下十 一项。 订亲:父母为子求亲,先请“红爷” 媒人) 一项。1、订亲:父母为子求亲,先请“红爷”(注:媒人)带上两瓶酒 以及点心之类去谈亲,女方父母同意时会接待“红爷” 否则退礼婉谢。 以及点心之类去谈亲,女方父母同意时会接待“红爷”,否则退礼婉谢。 若同意,男家遣“红爷”带上两斤猪肉,两瓶酒到女家吃“许口酒”。此 若同意,男家遣“红爷”带上两斤猪肉,两瓶酒到女家吃“许口酒” 时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定吃“订婚酒”日期。 时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定吃“订婚酒”日期。2、订婚酒按 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备肉和青稞酒一坛,女家请房族到齐后, 释比” 女方房族多少,男方家备肉和青稞酒一坛,女家请房族到齐后,由“释比” 端公)向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叫“响坛酒” 婚期酒, (注:端公)向诸神通白求佑,此酒又叫“响坛酒”。3、婚期酒,男家 认为该办喜事了,又请“红爷”带上礼物去女家转告,女家一般会同意, 认为该办喜事了,又请“红爷”带上礼物去女家转告,女家一般会同意, 若女家经济困难,与男家协商资助,认可后,即吃“插花酒”。4、报期 若女家经济困难,与男家协商资助,认可后,即吃“插花酒” 男家请“释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择期后,用红纸封着交给“红爷” 酒:男家请“释比”按男方生辰八字择期后,用红纸封着交给“红爷”, 并备上酒肉和彩礼布,前往女家报期,请房族及四大门亲, 并备上酒肉和彩礼布,前往女家报期,请房族及四大门亲,说明男家婚礼 准备情况,女家多少人送亲等。 婚前准备:男方要请寨内亲房、 准备情况,女家多少人送亲等。5、婚前准备:男方要请寨内亲房、邻里 帮助,明确分工。所有帮忙者在婚前一天请去“搭棚” 搭棚子酒” 帮助,明确分工。所有帮忙者在婚前一天请去“搭棚”,吃“搭棚子酒”。 6、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时,此日吃花夜酒的亲朋邻里和 女花夜:男家搭棚之日是女家花夜之时, 房族给女家挂礼或给新娘丢拜钱、 新娘在神龛前边哭边拜。 发亲: 房族给女家挂礼或给新娘丢拜钱、物,新娘在神龛前边哭边拜。7、发亲: 此时大家都很激动,唢呐不断吹着“留恋调” 新娘与母、 此时大家都很激动,唢呐不断吹着“留恋调”,新娘与母、姑、嫂、友哭 成一团。 拜堂(又叫周堂),除拜“纳察堂” 白石神前拜天神、 ),除拜 成一团。8、拜堂(又叫周堂),除拜“纳察堂”(白石神前拜天神、羌 )、拜 五谷堂” 拜升或斗内装的青稞) 多与汉俗大同小异。 祖)、拜“五谷堂”(拜升或斗内装的青稞)外,多与汉俗大同小异。9、 上礼安席:拜完堂后,新娘拜礼敬烟给众客人。10、男女家都要在各家 上礼安席:拜完堂后,新娘拜礼敬烟给众客人。10、 正宴第二天,谢客、谢相帮执事,男方还要谢“ 唢呐” 11、 正宴第二天,谢客、谢相帮执事,男方还要谢“红”、谢“唢呐”。11、 回门:第三日新郎携新娘带上礼品到岳父家回门。这种婚俗一直沿用, 回门:第三日新郎携新娘带上礼品到岳父家回门。这种婚俗一直沿用,基 于程序在聚居处的不同少有变化。 于程序在聚居处的不同少有变化。

羌族服饰

羌族服饰

羌族服饰概括
现在羌族的服饰包括了衣、裤、褂、头帕、围裙、腰带、 裹肚、绑腿和佩饰则有头饰、耳饰、项饰、腰饰和手饰等 等。
• 衣,羌语称为“普”(本文所指羌语,为羌族南部方言桃坪语,下
同)。羌族男女都穿长衫,形似旗袍,右衽,长过膝盖。面料主要为毛、麻 织品及棉布,色彩亦以白、黑、蓝、红为主。自产自织的毛、麻织品均为白 色或黑色的原本色。因羌族地区没有棉纺织和印染技术,所以棉布均到市场 购买,棉布的颜色白的、黑的、蓝的、红的都有。从衣着色彩习惯上讲,老 年人(包括男女)喜穿面料为毪子或棉布的黑色和蓝色长衫,素色居多,装 饰较少。青年男子喜着面料为毪子、麻布的白色长衫,在领口、袖口、斜襟 及叉口等处缀有红布、黑布或蓝布条花边,还有用羌族桃花刺绣作花边装饰 的,大方美观;在与藏区相邻的地方,也有用普鲁作花边装饰的。中青年妇 女的衣服色彩比较丰富,主要基色为白色、红色和蓝色,在托肩、领口、袖 口、斜襟、叉子和前后摆都绣有艳丽花边,也有用色布条镶嵌的条型花边, 根据不同的衣服底色来搭配花边的颜色,比如白色衣服就配以黑色、红色、 蓝色或黄的、绿的颜色来装饰;而红色、蓝色衣服,则搭配白色、黑色和黄 色,以此类推。中青年妇女的衣服给人的色彩印象是既丰富又协调。
补点花有牙签子、吊灯台、钓鱼花等,视空白大小挑刺点缀。羌族刺绣是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中 完成的民间工艺品,赤不苏、沙坝等地区编挑的腰带、鞋面、鞋底清秀明丽;较长、土门等地区串挑 的围腰鼓兜,黑白相间,刚健淳朴。 剪纸:赤不苏、沙坝、较长地区羌族妇女常信手将纸剪成各种花边图案贴于布面绣制服饰、鞋面。

时,适于面积大的围腰装饰。
• •
于飘带、鞋面、头帕。
羌族刺绣构图,有正花、边花、角花、补点花等。正花为主图案,构图有锦鸡穿牡丹、狮子滚绣 球、吉祥雀报春、蛾蛾抱百花、喜鹊闹梅、猴子摘桃、金瓜银灯、吉祥梅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文化艺术简介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

《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点有,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自乐,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加深人民对神的崇拜和其神秘感;舞蹈动作的表现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促使舞步的循环往复;同一乐句男领女合,动作完全重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齐奏起落结合巧妙协调。

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的程序。

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乐性、祭祀性、礼仪性、集会性4种。

说到羌族的音乐,多声部不得不提。

多声部又称和声或,是指两组以上的歌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

羌族的多声部主要分布在松潘县的小姓羌族乡,黑水及茂县部分地区。

1984年,松潘县文化馆的郑三宝先生,首次在小姓羌族乡采录了两首多声部羌族民歌,请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民歌专家任渝等人鉴定,得到了认同,并引起中国音乐界的关注。

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一行专程到松潘县小姓羌族乡大耳边寨考察,进一步确定,从而否认了19世纪80年代一些音乐界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多声部的故乡在欧洲的说法(后来证实大部分古羌后裔民族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

羌族多声部的唱法主要有“引”“尼沙”“娄”“玛茨”等几种,唱法、意义根据具体的场景有所不同。

羌族的乐器有羌笛、口弦、唢呐、脚盆鼓、羊皮鼓、锣、响盘、指铃、肩铃等。

此外羌族还有羌戏、端公戏、武士戏、花灯戏、马马
灯、打围鼓等民间戏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