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的典型分类及传承路径探究
简析羌族萨朗舞曲的分类、特点和传承保护

简析 羌 族 萨 朗舞 曲的分 类 、 点和 传承 保 护 特
口张 刚
( 阿坝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音乐舞蹈 系 四川郫县 6 14 ) 17 1
摘 要: 作为 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古老 的民族—— 羌族 , 他们 自古就能歌善舞。羌族 萨朗是 羌族最 为古老 的民
( ) 朗 ( 庄 ) 曲 的分 类 二 萨 锅 舞
音乐 多以二乐句、 四乐句等构成单 调的 曲式结构 拉 。喜庆萨 朗的舞 曲一般 曲 J
调欢快明畅 、 音调 浑厚粗 犷、 奏较 为 节
自由 , 极具 率直感 , 出体现 了羌族人 突
民豪放不羁的性 格特点 ; 而忧事萨 朗在
声调上有时低沉、 有时 高亢 。羌族萨 朗 舞曲的演唱形式很少采用独唱 , 一般是 由两组人或至少 两个人在—起 歌唱 : 即 先由一组人或一个人带头唱一 句 , 另一 组人或一个人紧接着重复一遍 ; 第一组
要是在各 种传统节 日和喜庆 活动 中表 演, 如羌族传统 的羌历 年新年 、 尔俄 瓦
足( 歌仙 节 ) 以及 农作 物丰 收 、 修房 造 屋、 男女娶嫁 、 朋友 聚会等 。忧事 萨朗 则是在举办 丧事时 在死者家 里和坟 地 表演的歌舞 。
常 紧凑 。其实 , 这种演出形式 在少数民 族 的音乐 增动 中运用极为普遍 , 在一些 文 字使用不 太普遍 或没有文 字 的民族 中, 这种演唱形式更为常见。其原因是 这 种演 唱形式很容易被人记住 , 更容易
中图分类号 :6 8 J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4- 12 2 1 )3- 0 8一o A 10 2 7 (0 0 0 0 1 3
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羌族巫舞(汉中羌族特有的舞蹈)

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羌族巫舞(汉中羌族特有的舞蹈)羌族舞蹈(一)有歌就会有舞,羌族众多的民歌派生出众多类型的舞蹈,且具有很大的传承性古典与地方风韵特色浓郁。
陕南羌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可追溯到商、周时代。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的“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说的就是最早的巫舞,也就是傩舞的最初阶段。
祭祀舞和巫舞是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跳的,请神、祭祀、还愿的时候都要跳,主要有《皮鼓舞》《开山》、《打梅山》等。
跳舞的人把自己装扮成古代的武士,手挥法器,口中发出如雷的吼声,仿佛是古代战场的再现。
这些由男子组成的队伍,手持兵器,穿着盔甲,让人感到对死亡的超越对亡灵的抚慰,又能感受到一种人生的无奈。
羌族是重礼仪的民族,有礼仪性的舞蹈。
如为客人跳的敬酒舞,表达热烈欢迎的含义,敬酒的时候一般是几个人同时进行,他们站在客人的身边抬脚踏歌左右摇摆,跳脚甩肩,气氛趋于热烈,直到客人尽兴为止。
舞毕后笑脸离开给下人给客人敬酒。
明、清以来,每逢节日、集会都有民间舞蹈助兴。
流传陕南羌区的主要有羊角舞、秧歌、社火等。
羌族人耍的龙灯是用竹子扎成,在每年正月十五前,由数人舞动着长龙走村串户,祝贺新年。
另外,在春节等传统节日里,还有耍狮子和采莲船等,很有地方特色。
羊角舞羊角舞又名皮鼓舞,是陕南羌族祭祀性的巫舞,分上下两坛,上坛当地人称“武坛”,下坛为“文坛”。
武坛无唱,其舞姿古朴雄健;文坛既舞且唱,所唱多为《请神歌》、《坛歌》等,或夹杂民歌小调。
舞者把面部涂成狰狞的脸谱或戴面具,圆红布包头,饰以黄表纸花,纸带,腰扎红裙,衣挂铜铃,手执羊皮一鼓,边跳边打,动作粗犷,节奏豪放。
秧歌据《周礼》等许多古籍记载,大禹疏河治水,后稷创立耕稼,为发展农业立过大功,被农民推崇为“田祖”、“社稷神”。
每年春社日人们照例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祀仪式,并伴随锣鼓狂欢歌舞。
舞蹈內容主要是表现禹王跋山涉水、后稷教民耕稼的故事。
由于禹王长期劳累,腿脚患病,步履失常,所以后人把行路趔趄、颠东倒西称为“禹步”。
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

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摘要:羌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浓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对羌族民间舞蹈的传授,把握民间舞蹈的文化艺术内涵和民族特色,积极推动羌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色以及教学措施。
关键词:羌族;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教学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舞蹈文化能够为人的情感、行为和态度等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人们更好的发展。
①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能歌善舞,每逢收获、耕种和大型活动都举行歌舞盛会。
另外,羌族舞蹈自然纯朴、欢快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部分高校舞蹈专业对民间舞蹈的教学比较重视,其中羌族民间舞蹈的教授也是我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从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方面分析羌族民间舞蹈教学措施。
②一、羌族民间舞蹈概述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这个民族善歌舞,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其舞风热情奔放、古朴典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羌族民间舞蹈功能比较多,包含娱乐健身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感召功能等等,这些功能给羌族民间舞蹈带来更多的艺术价值。
分析羌族舞蹈种类的过程中,从地区分布来看,杂谷脑河流域舞蹈动作多以长线条舞姿为主。
这类舞姿的舞步可以划分为:情胯-顶胯-顶脚-跟动胯-踏步胯-悬空甩胯等等,③一系列动态胯动作中对舞蹈类型的影响很大。
④羌族主要生活在高山深谷中,山地地形比较突出,人们上下山时需要用膝部发力,而这种动作体现在舞蹈中就表现为人们跳舞的过程中喜欢用膝盖颤动来打拍。
羌族舞蹈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羌族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色分析(一)与民族民俗历史的结合羌族的民族民间习俗较多,比如一年一度的塔子会、祭祀会、羌历年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特色的祭祀仪式和庆典,民间风俗活动中舞蹈是主要形式。
羌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的归纳和分析 ,探索对羌族舞蹈进行传承和发展 的方法和路 径。
坐着 在 丰收 的玉 米堆 旁搓 玉 米的 劳动 场 景的 展现 ;舞 者 拉着 长衫
关 键 字 :羌 族 舞 蹈 ;传 承 ;发 展
衣角 ,随着 屈膝 、胯 部 的转 动 ,又像 是 人们 在 晒场 上筛 簸谷 物 的
劳作 :舞 蹈 中 的蹲跳 、 拐腿 、搓 步跳 等 动作 则又 模 仿 了野鸡 、獐
维方 式 、想 象 力和 文化 意 识 ,体现 着 羌族 的生 命 力和创 造 力 ” , 舞蹈 与之对 应 ,但基 本 动律 较 为一致 ,舞蹈 以集 体 表演 为 主 ,人
是 羌族 人们 集 体创 作 的艺 术 结晶 ,更 是悠 久灿 烂 的 中华 民族 文化 数不 限,无乐器 伴奏 ,男女老幼 牵手起舞 , ,围火塘或场 院逆 时针
遭 受前 所未 有 的破 坏 ,对 羌族 的 民族 历史 与文 化传 承 的损 伤在 所
而 贯 穿 于羌 族 所 有 舞 蹈 形 式 的 “顺 边 美 ”, 即 以 “胴 体 的
难 免 ,因此 ,对 羌 族文 化特 别 是舞 蹈 艺术 的整 理 与开 发 、传承 与 轴 向后转 动 韵律 和上 身倾 斜 转动 的拧 倾 韵律 ”,则 是 因为被 称 为
产 生 了具有 独特 魅 力 的羌族 舞 蹈 艺术 。羌 族舞 蹈 作为 “历 史 的见
羌 族 的 习 俗 众 多 , 如 四 月 的 “祭 祀 会 ” 、 六 月 的 “歌 仙
证和 民族文 化 的再 要载 体之 一 ,蕴 藏着 羌族 特 有 的精 神价 值 、思 会 ”、 十月 的 “羌历 年 ” ,以及 春耕 秋 收 、婚丧 嫁娶 都 有不 同的
大 众 文 艺 ·民族 民 间文 化研 究 ·
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羌族排舞的创编方法实证探究

1 . 2 歌词能有效抒发情感
用于 各 种 喜庆 活动 。表演 时 ,人 们 分成 2 组 ,围成 圆 圈 ,轮 番 歌舞 。歌 唱均 采用 重 句对 唱形 式 。各 地羌族 舞 蹈大 体相 近 ,音
2 0 1 3 年、 、 总篱1 戴 臻 t b I 1 4 9
大 众 体 育
d o i : 1 0 . 3 9 6 9 / j i s s n 1 6 7 4 — 1 5 l x 2 0 1 3 1 1 . 0 7 7
羌族文化的传承 与创新
一
羌族 排舞 的创编 方法实证探究
情 》的音 乐选 用 《 沙 由阿 由勒 》 的律 动 为 是 典 型的羌 族歌 曲,其表 达 的是羌 族儿 女 l x x x x x X x空 l X x x x I l X x X x x x x空 l ,节奏 也很鲜 明。 活 与 爱慕之 情 。音 乐旋律 为七 音节 和 四音 节 ,独 具羌 族音 乐特 色 。 中国的 民族音 乐
作 已经 随着 社会 的发 展逐 步演 化 并呈 现鲜 进行 考虑 的。
最 佳 。例 如 ,《 羌 山情 》音 乐 《 沙由阿由 由勒 ,沙 由阿 由勒 ,沙 由阿 由勒 哟 ,沙 由
阿 由勒 ; 男:耶 瓦耶 瓦拥 西也 ,沙 由阿 由
化遗 产所 关 注与 保护 的 。藏羌 舞蹈 元 素动 《 羌 山情 》 音乐 的选 用则 从 以下 几个 方 面 勒 》 歌词很 少 ,男 女对 唱一一 女 :沙 由阿 明 的体 育特征 ,现 就 简析 如何 结合 排 舞的 运动 特征 及结 构要 素 创编 具有 浓郁 的少 数
和手段。
1 . 1 音乐节奏强烈鲜明
音 乐节奏 是排 舞 强有 力 的生命 力 ,也 勒 ,啦 哟啦 哟拥 西也 ,嘿 嘿哟 额哟 。歌 词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思考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要点一
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挖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价值,开发具有市场竞 争力的文化产品,如传统手工艺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等。
要点二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 展
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具有文化内 涵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分类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 统和表现、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 艺技能、传统节庆活动等方面。
历史与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 的宝贵财富,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社会的重要资料。
文化价值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文化的核心,体现了羌族人民的 智慧、创造力和民族精神,是羌族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重 要体现。
现状与挑战
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传承人老龄化 、传承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
挑战
如何保护和传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 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 广,提高公众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 究,提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意义
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 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 结,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文化旅游 和经济发展。
02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羌族人民在 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 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

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一、羌族舞蹈的分类羌族居住区域主要位于川西北的高原、半山以及河谷等独特的区域,在逐步适应该类地理环境的过程中,行动的特点、体态的构成和生产劳作形态,都融入到民族舞蹈里,并成为独特风格的重要来源。
羌族的舞蹈一共有六大类型。
(P88-8)9其中,前面的两个类型主要具有自娱性的基本属性。
其中的“萨朗”是北部羌族对“歌舞”的爱称,其范围处于岷江上游和黑水河谷等地。
舞动过程中,参与人员一个接一个围成圈,手牵手跳动,表现出了欢快的氛围,该类舞蹈主要的风格在于,腿部要轻盈跳跃,小腿的运动特别要灵活快速,胯部转动以及顶胯、甩胯等动作共同实现了“S”形姿态的表现形式。
在该舞蹈中的“小腿画圈”、“前后悠腿”以及“对衣角”等都是该舞蹈特有的动作。
“哟粗布”,是南部羌人使用的方言,意义就是“酒席中跳的舞”,一般也会被叫做“席步蹉”或“索达席”,主要出现在杂谷脑河河谷和岷江上游区域,跳动时,参与人员手臂相连,围着火堆,以弧形的队伍舞动,主要的动作是含胸屈膝,小臂有节奏地摆动,通过胯部、上身倾斜的转动,加上两肩朝着后方的绕圆运动共同形成了特有的舞动韵律。
(P180-18)7这一舞蹈的主要特点表现为舞步踏动时非常有力,传递了沉稳的情感,其中以“蹲梭步”、“拧倾侧推”等舞蹈动作最具魅力,“顺摆步”也独具一格。
“布兹拉”由羌族巫师主持,“羊皮鼓舞”是它的另一个称谓,用于祭祀,巫师念念有词,辅之以舞蹈,也被称作“尔波毕毕喜”.当前这一舞蹈已从最初专门为释比所实施的巫术动作演变为羌族民众自娱性的舞蹈,并且在表演形式上包括了单人、双人、群体等多种类型,表现出来的既有沉稳,也有敏捷,还透露出粗犷和虔诚的动感。
在跳动时,胯部表现为轴向转动,上身同步形成了拧倾的状态,并且同时屈膝颤动,在这种姿态下,手执羊皮鼓边击边舞,舞蹈动作形式多样,积累了“蹲步跳推击鼓”、“商羊腿跳击鼓”等非常有民族特色的优美舞姿。
“巴绒”是北部羌人的语言,意为“古老”,“巴绒”是羌族妇女节专用的舞蹈,也被称为“瓦尔俄足”,流传范围极小,只限于茂县的西湖寨、河曲寨。
羌族舞蹈知识点总结

羌族舞蹈知识点总结一、羌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羌族舞蹈起源于古代的娱乐活动,主要是在民间的一些庆典节日、农耕祭祀、婚俗等民间仪式中才有舞蹈的表现。
在羌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二、羌族舞蹈的表现形式1. 舞蹈音乐羌族舞蹈的音乐以锣鼓和竹笛为主要的伴奏乐器,锣鼓有强烈的节奏感,竹笛则有清脆悠扬的音色。
在羌族舞蹈表演中,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和基础,通过节奏和旋律的起伏变化来引导舞者完成各种舞蹈动作。
2. 舞蹈动作羌族舞蹈的动作舞者主要以手部和腰部的动作为主,比较灵活婉转,起伏多变;同时还有跳跃、转身和整体的队形变化等舞蹈动作,丰富的动作变化和舞姿表现可以展现出羌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3. 舞蹈服饰羌族舞蹈的服饰主要是以民族特色的服装为主,服饰多为彩色的刺绣布料为主,搭配着饰以银质吊坠的头饰、项链、手链等,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4. 舞蹈题材羌族舞蹈的题材多样,有农耕劳作、生活民俗、英雄传说、神话故事等。
不同的舞蹈题材也体现了羌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羌族舞蹈的民族特色羌族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的融合,以及服饰、道具等的整体呈现,能够充分展现出羌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情感。
2. 舞蹈动作细腻婉转,独具特色,能够充分展现出羌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3. 舞蹈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羌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能够充分展现出羌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文化传承。
四、羌族舞蹈的文化价值羌族舞蹈作为羌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羌族舞蹈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羌族文化传统的载体之一,有利于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
2. 文化交流:羌族舞蹈能够在与其它民族舞蹈的交流中,促进羌族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3. 文化交融:羌族舞蹈能够在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中,促进羌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融,有利于羌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舞蹈的典型分类及传承路径探究
作者:史浩琳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5期
【摘要】羌族舞蹈历史悠久,是羌族人民的文化象征,融入到羌族人民生活之中。
很多羌族舞蹈演员和民众以羌族舞蹈全方位地体现着自己日常生活,彰显着民族精神。
羌族舞蹈有的表现出民族图腾,或者是表现出民族信仰,或者是表达民族对新时代的歌颂赞扬,向人们展现出属于自己民族的中国梦。
羌族舞蹈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重点研究羌族舞蹈的分类及特征,针对羌族舞蹈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科学的发展建议,对羌族舞蹈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承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羌族舞蹈;典型分类;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一、羌族舞蹈概述
羌族依山而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现如今羌族的聚集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的石泉县、汶川县、茂县和理县等地区。
由于居住地区多数比较偏远,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相比大城市而言存在着诸多不足,羌族村寨之间分布较为分散,信息传递缓慢。
羌族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与这个古老民族一同经历千年沧桑的还有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羌族的传统歌舞文化,更是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
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演变,羌族的传统文化也通过诸多的形式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现在的羌族在重大节日或者是婚丧嫁娶时候,依然会有巫师诵经、群众载舞。
羌族舞蹈和音乐具有非常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有“中国源头性舞蹈文化的性质”。
羌族舞蹈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舞蹈,具有着非凡的文化及历史意义,研究羌族舞蹈对于研究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民族文化有深远的意义。
二、羌族舞蹈分类
羌族将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产生的民族舞蹈分为两大类六小类,其中两大类分别是自娱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其中自娱性舞蹈多是一些礼仪性舞蹈或者是集会性质的舞蹈,主要有“席步蹴”、“忍木那·耸瓦”、“萨朗”三小类。
祭祀性舞蹈主要是用于军事和祭祀性活动,其中有“埃古·日格沙”、“莫恩纳莎”、“克什叽.黑苏得”三种小类。
(一)“席步蹴”舞蹈和动作特点
“席步蹴”主要流行于理县的蒲溪以及汶川龙溪一带,在羌族南部的方言中是办席时跳舞。
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要求,主要在丧事或者民间祭祀时候进行,是一种民间自发性的舞蹈。
舞蹈多以一支歌曲作为配合,参与人数没有限制,男女之间挽臂相连围成圈,围绕中间转圈起舞。
男女之间相互唱歌,领舞者带领男女逆时针起舞,舞蹈的动作没有特别要求。
(二)“忍木那·耸瓦”舞蹈和动作特点
“忍木那·耸瓦”是一种礼仪性舞蹈,主要是在欢迎客人时候所跳的一种敬酒舞,表达羌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
一般舞蹈的领舞者都是长辈,欢迎客人的时候是在欢迎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跳,也在羌族寨内三年没有人凶死的情况下跳舞庆祝,表示吉祥欢庆。
舞蹈时,男女舞者要面对客人站成扇形,互相扣住小指,手要靠近舞伴腰带附近。
跟随歌声缓慢移动脚步,身体跟随着脚步的节奏律动。
当歌声进入高潮时,男舞者不再舞动,转为伴唱。
剩下的女舞者则重踏地板并有节奏地扭胯前进,直到舞蹈全部结束。
(三)“萨朗”舞蹈和动作特点
“萨朗”是自娱性舞蹈,主要在羌北地区盛行,有“跳起来、唱起来”的意思。
舞蹈简单富有节奏感,身体向侧边顺顶跨,身体躯干轴向转动,脚步轻快跳跃,主要用来表现丰收喜庆的喜悦之情。
表演时男前女后站位,逆时针围绕火塘转圈。
在舞蹈之前男女依次唱民族传统的颂歌,男女共同起舞,舞步节奏由慢变快。
当舞蹈达到最高潮时,领舞者步伐加速移动,舞步交替更换,双腿节奏不断地更换交替,时而旋转中心左右跳步,男女之间载歌载舞。
(四)“埃古·日格沙”舞蹈和动作特点
这种舞蹈是古代羌族的兵舞。
古代时候用于两兵对阵时,向对方展示士兵的勇猛和气势,具有强烈的示威作用。
也是一种集体舞蹈,跳舞的时候舞者需要配备兵器,兵器多以弓箭以及短刀为主,脚上绑有响铃,脚步发力快速有力。
舞者持兵器唱出征歌,并配有踏地有力的舞步,伴随着雄厚的吼声不断地变换舞蹈队形。
(五)“莫恩纳莎”舞蹈和动作特点
“莫恩纳莎”与羌族古代的巫术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舞蹈之前是用于求雨,动作中有“商羊步击鼓”,这种动作与《诗经》中所提到的“天降大雨,商羊起步”相似。
在早期的祭祀活动中,“释比”主持整个祭祀活动,舞蹈的内容也是围绕着祭祀的环节设置的。
在舞蹈过程中,由于需要有大的羊皮鼓,所以舞蹈动作较为缓慢,通过舞者身体的动作带动大鼓转动。
建国以后,羌族人民思想认识也发生了转变,现在的“莫恩纳莎”已经不再是用来祭祀求雨,而是一种民众娱乐性的舞蹈,并且配上转鼓以及快速推鼓等动作,在舞蹈跳跃的过程中使舞蹈更加多变,富有观赏性。
(六)“克什叽·黑苏得”舞蹈和动作特点
就是平常所说的铠甲舞,参与者全部为男性,也是古羌族用于祭祀的舞蹈。
舞蹈前,人们要戴上牛皮头盔,披上牛皮铠甲,手握兵器。
舞蹈的作用是纪念那些因作战牺牲的勇士们。
舞蹈脚步铿锵有力,并且跟着节奏晃动兵器,口中发出浑厚雄壮的吼声。
舞蹈快要结束时,所有舞者将武器高高举起,抖动双臂,展示出舞蹈雄壮的气势,体现出古代勇士的豪迈。
三、羌族舞蹈的传承路径研究
(一)多途径保证羌族舞蹈传承与发扬
由于很多羌文化传承人在汶川地震中不幸逝世,很多羌民族传统文化都遭到破坏,羌文化的传承遭受到重创。
虽然国家已经采取多种措施着力保护羌文化,但是由于羌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局限性,所以保护羌文化单纯地依靠外界力量很难实现,每个羌族成员都有义务传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不能将民族的传统文化抛弃,要为民族文化的流传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
凝练羌族舞蹈的文化艺术,提升羌族舞蹈的传播效应,将羌族舞蹈纳入到羌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学中。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重构羌族舞蹈的服饰以及改善表演形式,使羌族舞蹈得到多方位更全面的发扬推广。
保护羌族舞蹈传统服饰,培养新的羌族舞蹈传承人,保证羌族舞蹈发展不出现断层。
(二)释比文化中“羊皮鼓舞”的传承发扬
“羊皮鼓舞”作为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说是整个羌族文化的主要代表,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就用羊皮鼓舞作为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载体,通过舞蹈记录历史展示历史,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意义非凡。
随着文化生态的演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羊皮鼓舞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形式。
新文化的冲击以及更多新羌寨的建立,给羊皮鼓舞带来的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现代化的羌族羊皮鼓舞对于羌族的意义更为重要,不仅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历史重任,还肩负起对外宣传羌族民族形象的责任。
现代的羊皮鼓舞将族群文化与现代舞蹈元素进行融合,有着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羊皮鼓舞进行改编的同时,要尊重民族文化生态,宣传羌文化。
政府要加大对羊皮鼓舞的宣传和保护,整理归纳羊皮鼓舞最为原始的资料,利用数字化手段将资料转化为可以长期保存的数字资料。
(三)羌族舞蹈文化产业化发展
羌族地区有闻名世界的自然文化遗产。
但是如果固步自封,不与时代相结合,不寻求与市场经济同步,就很难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如果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就必须产业商业化,充分地发掘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推动羌族舞蹈商业化发展的意义是深远的,不仅仅是对舞蹈发展有积极作用,更是对羌族整体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羌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四川省旅游经济的优势资源。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商业推广模式进行羌族舞蹈的推广,可以发展地方艺术商业演出以及与旅游业结合,制定系统的羌族文化商业化战略,以羌族舞蹈的商业化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羌族文化的渊源流传。
(四)紧跟潮流以数字媒体形式推动羌族舞蹈文化发展
现如今,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数字化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形式,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消遣途径,并且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快。
数字化的
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主流生活方式。
人们已经离不开数字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
可以将羌族舞蹈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制造出画面绚丽、制造精良的数字媒体进行推广和宣传,将羌族舞蹈推广到文化消费市场中,可以使羌族舞蹈得到传承和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徐兵.羌族舞蹈艺术形成发展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6).
[2]叶笛,李延浩.论文化环境变迁中的羌族舞蹈——以汶川地震前后差异为关注点[J].当代文坛,2013(2).
[3]李运国.四川地区羌族舞蹈的产业化开发[J].大众文艺,2013(18).
[4]马琳.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羌族舞蹈价值探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3).
作者简介:史浩琳(1981-),女,汉族,四川江油人,本科,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