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静功——筋经门内功

合集下载

内功四经 原文

内功四经 原文

内功四经原文内功经第一内功之传,脉络甚真。

前任後督,行气滚滚。

井池双穴,了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龟尾升气,丹田练神。

气下於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

胸出而闭,背平而正。

足坚而稳,膝屈而伸。

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後呼,一出一入。

先提後下,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

或坐或立,吸气於喉。

发意送下,渐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

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

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

折天柱以下气,瞻合骨以立门。

横劲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

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练神练气,返本还元。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气胜形随,意劲神同。

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於两肋,自两肋升於前胸,自前胸升於耳後,渐升於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夹脊,透至前心,沉於丹田。

丹田气足,自能复於尾闾,达於夹脊,上升泥丸。

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经第二头颈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肩背宜於松活,是以巽顺之意。

裆胯又宜措紧,须现兑泽之情。

胸欲练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火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

神运经第三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

青城派上元九段功

青城派上元九段功

青城派上兀九段功青城派内功上元功,是在中元功练习纯熟(约卜天),感身心受益后,即可加修此功。

上元功共分九式,主修督脉之气。

古真谓:“子欲不死,修昆仑”,此亦即玄门中之修昆仑法也。

其动作亦极简易平实,而功效则无穷,惟以行之有恒为最要。

此于初九段同,皆系养生日用功夫也。

前述中元功,皆系卧式为主用;本篇所述上元功,则系以坐式为主用。

不谙跏跌坐者,采方便坐亦可。

惟必须用硬凳,其高度以使膝以上之大腿,能与膝齐为度。

然究以跏跌坐为殊胜,故以逐日徐徐行之,渐次加长时间,并先用半跏跌坐(半盘坐),而渐至用全跏跌(双盘坐)为宜。

跏跌坐,坐床上亦可行之。

中元功毕,休息片时,以息心宁神养气颐真后,不可贪睡。

以此时易生睡意,多有于不知不觉之间,而悍然入睡乡者,道家修定,有炼睡魔之诀法,并切戒贪睡荒功,即以行静定之功,待心无一念时,即易睡去也。

没有睡意,即宜坐起行功,不必久休也。

本功主在昆仑及背部,兹分述之如左:第一段:跌坐片时,待心定神怡时,即用两手互搓极热,以两掌心擦左右两腰俞穴(又称背精门),约 十数次(宜袒上衣,使肉贴肉,皮贴皮为要)。

再搓再 擦,共行九至 名擦内肾法。

并以“神宜随手,心不外驰”为诀,此 则以下各段均然也。

第二段:两手互搓板热,并擦尾闾穴,上下行之, 下行以手指擦至尾骨止,行时间手即分,下行至尾闾穴时,两手又并。

每擦 热一次,约擦摩数十次,共行九至 为双擦尾闾夹脊法。

此二段功,可壮内肾,祛腰疾, 实髓充神,助阳生第三段:两手结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掌上,两 大拇指相拄),背脊竖极直,而行摇转玉颈之法。

其法先将头向前下俯,自左向右转次,左右偏弯四次为度。

此为双擦腰俞穴法,又 上行以两掌能擦至夹脊关」 四次为度。

此精,亦即外修督脉法也。

次,复自右向左转次。

然后十二次,再前后俯仰以两手十指捏揉全部玉颈(此法乃运动颈神经丛、甲 状腺,并防食道癌及甲状腺肿瘤等诸病)第四段;用两手捧头,O指张开,大拇指在后脑上,余四指在前脑大脑部,指头微微用劲,由前向后 捏拿整个昆仑玉劲,自额上发际起,及后脑接近颈际止,均匀捏拿按揉之。

王庆余青城筋经门内功

王庆余青城筋经门内功

王庆余青城筋经门内功静功主要作用是“炼内”,即对人体内部进行修炼。

历代养生家对“静”之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练功方法。

虽然如此,但对于“入静”在练功、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

人体是复杂的,又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阴阳不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势必引起人体的异常,甚而百病丛生,乃致夭折。

实践证明,通过“意”和“气”的修炼,能使阴阳得以平衡,气血得以调和,经络得以疏通,真气得以充沛,人体得以协调,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自然日益增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

综观古今中外,凡长寿者一般总能经常保持平和宁静的心境、乐观豁达的情绪。

静,是养身处世之宝。

有些武功出神入化者,他们都可以做到心清意静,从而可以感觉到一般人所感觉不到的东西,考虑到一般人所考虑不到的情况,这可能由于深层的意静发挥了人的潜在本能。

由于人们对此不理解,就把这些武功高人奉为“圣者”。

一个“静”字,其力之伟,其用无穷,与生命息息相关。

故研习养生之道的武家,必明“静”之道。

这里所说的“静”是指精神状态的安静。

这种静与自然睡眠和一般休息的静不同,它是觉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即主动的内抑制状态。

它通过一定的姿势、呼吸、意守等手段,达到“外静内动,静中有动”,是一种特殊的修炼。

动与静又是相对的,所以,静(内静)是练功的前提。

不静,难有好动。

静功就是通过肢体的外静达到内动,即“外静内动,静中有动”。

青城派筋经门静功主要有四种:一、腹式呼吸静坐法坐功是最基本的静功法。

无论道教、佛教都讲究打坐,并以此作为修炼的重要课目,即可见其作用。

坐前准备:选择安静的场所打坐,每天两次,最好于黎明前和夜晚寂静时。

打坐前先将窗户打开,使室内空气流通(冬天注意保暖)。

静坐在凳子或床上均可,须以坐得舒服自然为好。

宽松衣带,使气机不滞。

静坐姿:1.面向南,端坐在凳子上,两脚平放于地,右脚向右平移约一尺,小腿与大腿成90°,双手手心向下成阴掌,自然放于双膝上,肘下垂。

道门内功十二段锦

道门内功十二段锦

!"#$%&%’#()*+·,--.年·第!期·中国道教!上接"#页$"#$胡道静、陈耀庭、段文桂、林万清等:《藏外道书》(第%&册),成都:巴蜀书社,’(()年,第’*%&页。

"#%周星:《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第’%+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页,第))’页。

"()"(*熊明:《建筑美学纲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年,第,*页、第)(页。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第’,)页、第’,)页。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年我在吉林省梨树县读小学六年级时,得先父玉清公之方外好友、全真龙门派十七代传人华教行!亦名教兴$道长之垂青,传授我道门的入手功夫“内功十二段锦”,打下了气功修炼的坚实基础,)*多年来,我勤习不辍,受益匪浅。

至今虽已年逾古稀,仍耳聪目明,神清体健,行动轻灵,思路敏捷,好似壮年。

现特将此功整理出来,供功友们参研、学习。

功谱《功议》: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顿。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金决十二段,子后午前行。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

古传内功易筋经十二势易筋经内功心法全文易筋经十二式应当为十二势。

很多武侠小说都将《易筋经》描写为修练上乘内功的武术秘笈。

根据金庸在《笑傲江湖》,易筋经初为达摩所著。

达摩涅盘后,二祖慧可带着仍不理解的佛经与易筋经群访高僧,虽佛理明白,但武学仍无法透彻。

后,隋末唐初于长安大道上,遭遇一个武功高强的青年畅谈三天三夜,终于明白个中道理。

后来那青年成为唐朝开国将领卫国公李靖,而《易筋经》也自此发扬光大。

少林易筋经少林易筋经是一种健身目的十分明确的武术套路。

“易”的含义即变易、活动、改变,引伸为增强之义;“筋”指筋脉、肌肉、筋骨;“经”为方法。

因此,“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活动筋骨,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方法。

实际上,它更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气功功法。

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

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

第一势: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曲肘,徐徐平举至胸前成抱球势,屈腕立掌,指头向上,掌心相对(10厘米左右距离)。

此动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诀曰: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剑,心澄貌亦恭。

第二势:韦驮献杵第二势。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两目前视;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向外撑。

反复进行8-20 次。

诀曰: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第三势:韦驮献杵第三势。

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

反复8-20 次。

诀曰: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

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舐,鼻能调息觉心安。

武林秘籍《内功四经》

武林秘籍《内功四经》

武林秘籍《内功四经》《内功四经》⼜名《内功真传》,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不详。

清代郎琊⼈王南溪整理注释并传于世。

此书⾃南溪之徒宗景房公开后,数百年间影响甚微,鲜为⼈知。

后此书流⼊形意门中,⽽促成宋⽒形意之名震武林,⾄此才书因拳显、名因⼈重,《内功四经》才真正成了”内功圣经”。

近年来《内功四经》频频见诸书刊,武林⼈⼤都奉若神明,但是迄今为⽌,《内功四经》的⽂字⼀起没有⼈⽤⽩话译读,其内功的练法也⼀直没有见⼈⽤⽩话详加说明。

与此情况相伴的是⼆⼗⼏年来中国武林似未闻有哪门拳学⽤此《内功真传》来指导⾃⼰的学术实践,似乎也未闻哪个⼈⽤此《内功真传》练成了绝顶内功。

⼀、《内功四经》原⽂1、内功经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滚滚;井池双⽳,了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叹⽆垠。

龟尾升⽓,丹⽥练神,⽓下于海,光聚天⼼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起,肩平⽽顺,胸出⽽闭,背平⽽正,⾜坚⽽稳,膝屈⽽伸,裆深⽽藏,肋平⽽张。

既明格式,下⾔⽓窍:⽓调⽽匀,劲松⽽紧,缓缓⾏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出⼀⼊;先提后下,⼀升⼀伏;内收丹⽥,⽓之归宿,吸⼊呼出,勿使有声。

下收⾕道,上提⽟楼,或坐或⽴,吸⽓于喉,发意送下,渐⾄底收。

升的升路,肋⾻齐举;降的降所,⽓吞俞⼝。

既明⽓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通,劲之顺也;⽈透,劲之速也;⽈穿,劲之连也;⽈贴,劲之络也;⽈松,劲之涣也;⽈悍,劲之萃也;⽈合,劲之⼀也;⽈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松肩以出劲。

⽈横劲,⽈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五⽓朝元,周⽽复始,四肢元⾸,收纳甚妙。

练神练⽓,返本还原,天地交泰,⽔升⽕降,头⾜上下,交接如神。

静⽣光芒,动则飞腾,⽓胜形随,意劲神同。

以神帅⽓,以⽓帅形,形随⽓腾。

劲诀既详,下⾔调⽓:每⽇清晨,或坐或⽴,闭⽬钳⼝,细调呼吸,⼀出⼀⼊,皆从⿐孔,⽽少时⽓定,遂吸⽓⼀⼝,默想真⽓⾃涌泉发出,升于两肋,⾃两肋升于前胸,⾃前胸升于⽿后,渐升于泥丸百会⽳;降⽓时,默想真⽓由泥丸降⾄印堂,⾄⿐,⾄喉,⾄脊背,透⾄前⼼,沉于丹⽥。

少林易筋经动静功.pdf

少林易筋经动静功.pdf

少林易筋经动静功祁美娟《易筋经》版本之多,将近百种,虽类别较杂,然皆有所长,各有其妙。

我有幸得民间拳家赠送《神勇动静功》资料,师告诉我说此原为少林易筋经中之一步精进功,能进一步提高功力,过去极少传人,历来被视为不传之秘,望珍之。

自此我如获至宝,从未示人,经勤练验证,确有不凡功效。

所赠资料是据旧抄本译文,实不可多得的藏本。

这部分功法流传范围不广,为了挖掘祖国传统武术遗产,故整理出来,供同道参考。

 行内壮功至积气充盈,当须行下部功法,令任督二脉相通,百日自然气充周身,且可随意顺逆运行,此时功夫虽有所成,然而还需继续修习,再行动静功法诸势,方能算作坚壮,内壮外坚,神勇俱全。

 一、动静入四肢论 此段功夫早已失传,故此后人以推拉等八势做为引真气入四肢的方法。

但八势只能起到引气入手足皮肉之中的作用,却不能引气入骨髓之内。

其原因在于真气动则外行,静则内运。

所以需用十段静功将气运入骨髓,再用十八段动功将气充于皮肉之中。

再用追杵坚其外,以丸药助其内,用洗药刚其皮肤,以练手功练其指梢。

如按顺序行之,初功后1年通任督、易筋膜,2年内实骨髓外易皮肉,3年可内外合一而成,成无形之邪不能侵、有形之物不能伤的金刚之体。

 二、静功十段 凡是练习静功十段法者,每日早晨先须内服下“通灵丸”64丸,等待片刻,大约药丸入胃将化之时,开始行功;用鼻吸气,贯注于行功之处,以意运气从骨髓中行去。

切记千万不可使拙力,如果一使拙力,就与动功没有什么区别了。

刚开始练习十段功时,每段数息,渐渐增加,可焚香记时,每段一寸香,加至两寸香为止。

每日行功3遍,功毕则行打洗神通,如此行满10个月功成。

丸药每日只在早晨行功时服1次,余2遍则可不必服。

一呼一吸为一息,呼吸定要细匀缓,一寸香时约24息计。

 第一段韦驮捧杵 意想尾闾上第二节,气从背上起,直通至指端。

 第二段独立金刚 意想项后,以意领气,气从足心起,到两肘梢,绕膻中经印堂通头顶,下行到手,再归丹田。

 第三段降龙 意想顶后风府穴,以意领气,从腹起,上到单手;然后单手缓缓下放,气归丹田。

内功经等四部和内功十二大力法 共五篇文章

内功经等四部和内功十二大力法 共五篇文章

庞明先生在推出直腿坐功法前后,让秘书组整理过“内功经”“十二大劲”“筋膜论述”等。

并说不懂筋膜,练习直腿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神意去相合外三合的气机变化,进而使之混元。

现在想来,用混元整体理论作指导,练什么姿势都可以成为形神桩。

下面是内功经等四部和内功十二大力法共五篇文章内功经卷一山左琅琊王溪注解海右珠山宗景房恭阅内功经卷,脉络甚真。

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脉络不知,勉强用之,无益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下由夹脊上泥丸,过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池双穴,发筋循循。

井者井肩穴也,肩头分中也,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此周身发筋之所也。

千变万化,不离其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本者自然之真气也,用功之久,方得其妙。

龟尾生气,丹田炼神。

尾骨尽处也,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

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

气下于海,光聚于(天)心。

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变空谈耳。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闪。

头正起项壮面身顺肩活,背面平正,胸出身微有收敛,此式中真窍也。

足坚而稳,曲膝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足忌动,膝用力,前阴后缩两肋开,气调而匀,筋松而紧。

出气莫令耳闻,筋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而行之。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内有丹田气之归缩,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

至项,下者真气落下也,伏着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

龙蜇虎卧,潜伏也,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渐至海底,收者惧气泄也。

提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也,不拘坐立,气自喉,以肺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气沉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路,所俞口气路。

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有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筋诀,曰通筋之顺也,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碍也,伸筋拔力以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城静功——筋经门内功
静功主要作用是“炼内”,即对人体内部进行修炼。

历代养生家对“静”之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练功方法。

虽然如此,但对于“入静”在练功、养生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

人体是复杂的,又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阴阳不调,气血不畅,经络不通,势必引起人体的异常,甚而百病丛生,乃致夭折。

实践证明,通过“意”和“气”的修炼,能使阴阳得以平衡,气血得以调和,经络得以疏通,真气得以充沛,人体得以协调,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自然日益增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

综观古今中外,凡长寿者一般总能经常保持平和宁静的心境、乐观豁达的情绪。

静,是养身处世之宝。

有些武功出神入化者,他们都可以做到心清意静,从而可以感觉到一般人所感觉不到的东西,考虑到一般人所考虑不到的情况,这可能由于深层的意静发挥了人的潜在本能。

由于人们对此不理解,就把这些武功高人奉为“圣者”。

一个“静”字,其力之伟,其用无穷,与生命息息相关。

故研习养生之道的武家,必明“静”之道。

这里所说的“静”是指精神状态的安静。

这种静与自然睡眠和一般休息的静不同,它是觉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即主动的内抑制状态。

它通过一定的姿势、呼吸、意守等手段,达到“外静内动,静中有动”,是一种特殊的修炼。

动与静又是相对的,所以,静(内静)是练功的前提。

不静,难有好动。

静功就是通过肢体的外静达到内动,即“外静内动,静中有动”。

青城派筋经门静功主要有四种:
一、腹式呼吸静坐法
坐功是最基本的静功法。

无论道教、佛教都讲究打坐,并以此作为修炼的重要课目,即可见其作用。

坐前准备:选择安静的场所打坐,每天两次,最好于黎明前和夜晚寂静时。

打坐前先将窗户打开,使室内空气流通(冬天注意保暖)。

静坐在凳子或床上均可,须以坐得舒服自然为好。

宽松衣带,使气机不滞。

静坐姿:1.面向南,端坐在凳子上,两脚平放于地,右脚向右平移约一尺,小腿与大腿成90°,双手手心向下成阴掌,自然放于双膝上,肘下垂(图1)。

2. 或坐于床,仍面向南方。

将左脚垫在右大腿下,左脚跟轻置于会阴处,右脚放在左腿上,这叫单盘腿坐;再把左脚从下扳上搁在右腿上,这叫双盘腿坐。

无论单盘、双盘均可。

左手背平放在右手心上,两手重叠,手心向上,横置丹田处。

女子则右手背放在左手心上。

也可以右手成三清太极手,即食指掐在拇指尖上,竖掌,掌根置于左手劳宫穴,左手横放于丹田上(图2)。

3.调息:坐好后不要吸气,而是突然吐出一口气,尽量吐尽体内浊气,然后口鼻同时一吸一呼3次,咽下,以补丹田呼出之气。

同时,唇齿合,舌尖轻抵上腭,微合双目,身体宜平直,脊柱要正,含胸拔背,胸部可微前倾,自然平稳地端正而坐。

坐时垂肩、坠肘,全身放松,背不靠物,头顶项竖。

呼气时稍快一些,吸气时略慢,但呼气时须呼尽,吸气时须吸足。

吸气时,小腹慢慢鼓起,呼气时,小腹随之收缩,如此循环往复,呼吸匀、深、细、长。

4.意守:呼吸调顺后,两眼微闭,从眼缝中内视鼻尖,默想从人中经承浆、天突、华盖、紫宫、膻中、中脘、气海、关元诸穴到达中极。

然后,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关元与中极附近),排除杂念入静,内视小腹。

约二周左右,会感觉有气流入于小腹并发热,谓之“气贯丹田”。

二、逆式呼吸静坐法
1. 导引。

以腹式呼吸静坐到丹田发热后,就可以进行逆式呼吸静坐的练习,即改变呼吸方法。

这种方法是吸气时逐渐放松,小腹慢慢鼓起,肛门微收。

但要纯任自然,无丝毫勉强,要用鼻呼吸。

吸气以意念导引体内产生的热流,使之冲破尾闾关,沿着督脉向上引,令其穿过命门、夹脊,过玉枕,上百会,经上鹊桥向下经人中降至任脉,再由承浆、华盖、膻中,七坎直达丹田。

呼吸周而复始,以上为打通任督二脉,即为小周天。

2.收功时,须慢慢散意。

这时,意想气从全身的毛孔向外放出,约1~3分钟。

然后可微微摇动身体,手掌互相摩擦,直至掌心发热后,两掌心贴于面部,上下摩擦面部24次。

然后轻放双足,两手扶在双膝上,再向前缓缓伸直,静待片刻后,再慢慢起立。

三、卧功
青城派筋经功又叫如意卧、吉祥卧。

这种功法看似简单,但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很有好处,无其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最为适合。

《太清调气经》云:“服气功余暇,取静室无人,散发脱衣。

”早晚静时解松衣扣,作好卧前准备后,端坐于床上。

坐好后不吸气,而是突然空吐一口气,吐尽体内浊气,再口鼻同时一吸一呼3次。

合唇齿,舌尖轻抵上腭,双目微闭,由鼻缓缓吸气,一口咽下,以补丹田呼出之气。

向怀中屈膝收双腿,两脚涌泉穴相对,两手心向上(图3)。

静默片刻,两手从左右同时分开,上举至头顶,将左手的劳宫穴平压在头顶的百会穴上,右手之劳宫穴重叠在左手的外劳宫穴上(女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然后平心调息。

自然呼吸,鼻进鼻出,略坐片刻(约3~5分钟)(图4)。

手足保持原状,顺势向后倒下,仰卧,仍然保持坐的姿势,约5分钟。

身体向右翻转,左右手掌同时向下移动,贴着左太阳、右太阴抚摩,沿脸颊下移,至右手小指的指腹贴放在太阳穴上,无名指、中指、食指靠拢与掌面贴在脸颊上,大拇指的指尖、内侧贴靠在耳垂下的夹车穴后的凹下处;左手顺左肋下移放在股骨头下,左大拇指外侧掐在左手食指的商阳穴上;右腿屈,左腿伸,自然呼吸,鼻进鼻出,意守丹田20分钟(图5)。

开始练此功时,易入睡,练一段时间后,全身发热出汗,可从20分钟增加至一小时左右,一般练30~40分钟即可。

每日起床前、晚睡前练功。

卧时将被盖好,以免受凉。

四、站桩功
青城筋经功的站桩功又叫浑元桩,站此桩可使精气神旺盛,又练筋骨,习武者大都以站桩为基。

1.姿势:面南站立,右脚向右横跨半步,两脚距离与肩同宽。

2.调息:长吐一口气,排除体内浊气,沉肩,坠肘,全身放松,口鼻同时一呼一吸3次。

合唇齿,舌尖轻抵上腭。

双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各向左右移成内八字,身体重心移到双脚外侧,脚趾抓地。

双膝稍屈,鼻呼鼻吸(图6)。

3.意守:双目微闭,留一线之缝,内视鼻尖,意想丹田,两手成莲花掌,双手虎口相对,两臂慢慢抬至胸前,肘关节稍下垂(图7)。

此时意想怀抱大树(如松柏树),头顶蓝天,直耸云霄;脚踏大地,巍然而立;背靠大山,四周弥漫着松柏树的清香……身心有如雨过天晴,感到无比轻松愉快。

练站桩功的时间最初为5分钟,逐渐增加到半小时以上。

如腿疲劳,要坚持一会,才能收到功效。

4. 收功:慢慢睁眼,松齿,开唇,翻掌,两手在丹田处交*,左手劳宫穴对准丹田按在小腹上,右手劳宫穴对准左手的外劳宫穴重叠地放在丹田上。

女子相反,右手劳宫穴对准丹田按在小腹上,左手劳宫穴对准右手的外劳宫穴,重叠地放在丹田上。

双脚并拢,松舌,吞津,默数20~80拍,仍意想丹田(图8)。

撤手,双手同时四指并拢,大拇指外侧指尖掐住食指甲根外侧的商阳穴上。

两手下垂至两大腿外侧,意守丹田24拍时间。

两手掌心相合,用力摩擦使之发热,然后两手中指沿鼻两侧由下而上擦推,上至额部,下至面颊,这样可使面部气血畅通。

站桩结束漫步活动一下,如感到全身酸麻,可自我按摩或拍打四肢。

以上就是坐、卧、站四种静功。

坐、卧、站功各有其特点和相应的生理作用。

站桩功调和气脉、强身,导引气血,有一定益处,但易疲劳,初学者不宜久站,尤其重病、身弱的人,不宜行站桩功。

卧功较舒适,易于松弛诱导入眠,体弱者极为适合。

坐功为初学者首先采取的练功姿势,它兼具了站、卧二功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