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是典型的民族歌舞剧
20世纪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特色

20世纪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特色内容摘要:歌剧自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诞生以来,成为中国文艺舞台上不可多得的艺术表演形式。
在它80多年的创作道路中,吸收了很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
本文以歌剧《白毛女》为例,对该剧的艺术特征做以分析,以点概面,归纳中国歌剧在民族化道路上采用的技巧与方法。
关键词:歌剧;民族化;展;艺术特征歌剧艺术于本世纪20年代引进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文化开放精神和西学东渐之风,使传统文化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
在戏剧领域,传统戏曲则被置于批判和完全否定的位置,于是引发出一场戏剧美学及其价值观念的革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与传统戏曲相对立的新歌剧(Opera),负载着新文化运动的使命,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中国艺术舞台。
这个时期出现的黎锦晖的《小小画家》,田汉、聂耳的《扬子江的暴风雨》等尝试性的现代歌剧作品,可视为中国歌剧先河之作。
到了40年代,延安地区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终于给这门艺术样式注入民族血液,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于是以《白毛女》为代表的民族新歌剧诞生。
这标志着我国新歌剧的发展走上了一条艺术体裁与社会革命现实生活相结合、西洋创作手法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新的艺术形式与群众欣赏习惯相结合的正确道路,为后来歌剧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指明了创作方向,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意义十分重大。
一、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概况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
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尼》,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的出现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歌剧也成为一种大众所承认的艺术。
本世纪20年代歌剧进入中国,西方工业文明和文学艺术形式的话剧、歌剧、交响乐以及先进的人文思想也一起在中国登陆,并对中国文化艺术和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回顾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发展道路,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歌剧从创作思维上分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
浅析歌剧《白毛女》在音乐鉴赏课堂的运用

浅析歌剧《白毛女》在音乐鉴赏课堂的运用说到中国的歌剧,最早期、最能呈现出西方歌剧特点的应该属于歌剧《白毛女》了。
中国的歌剧音乐真正发生变化的应该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很多音乐创作者在歌剧音乐领域开始进行探索,音乐家黎锦辉通过自己编剧、作曲和作词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和《小小画家》等,向少年儿童传播新的思想,对儿童的启蒙教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同时音乐家黎锦辉的音乐创作形式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这种音乐形式的推动下,许多音乐家进行了新的尝试,如20世纪30年代聂耳写了《扬子江暴风雨》、陈田鹤创作了《桃花源》等;40年代钱仁康创作了《大地之歌》、黄源洛创作的《秋子》等。
①这些作品只是将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还不算完全意义上的中国歌剧,但这些音乐作品为中国歌剧的发展起到了先行的作用。
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延安的新文艺工作者们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开展秧歌运动中,创作出了一系列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减租会》《周子山》等②。
直到1945年在延安开展的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歌剧音乐创作的形式,逐步研究与创作出属于本民族的第一部歌剧作品《白毛女》。
这部歌剧作品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编剧,丁毅执笔。
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曲完成,总谱执笔瞿维。
这部作品的完成是中国歌剧成型的标志。
这部歌剧取材于一个流传在河北省杨各庄的民间传说故事《白毛仙姑》,故事的内容有很多个版本,以下分析的是歌剧作品中的音乐内容。
全剧共分五幕十六场,本篇只对第一幕中的音乐唱段进行讲解分析。
《北风吹》是喜儿在第一幕第一场中的唱段,表现了喜儿热爱生活、勤劳俭朴的形象。
刚出场时,她大概只有十四五岁,期盼着爹爹能早点回来团聚,在演唱中她提到了王大婶,表现出了爹爹不在的日子里王大婶对她的照顾和感激。
《风卷雪花在门外》《我盼参爹心里急》是喜儿的独唱。
中国歌剧 ——《白毛 女004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 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红霞》、《红珊瑚》、《窦娥冤》;一种是以民间 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 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 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草原之歌》、 《望夫云》、《阿依古丽》;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 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 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 队》、《江姐》,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 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 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伤逝,随后是《原野、 《仰天长啸》、《阿里郎》、《归去来》,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楚霸王》、 《孙武》、《苍原》、《阿美姑娘》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 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 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 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 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歌剧《白毛女》创作演出于 歌剧《白毛女》创作演出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 北后,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歌剧《 北后,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新阶段。歌剧《白 毛女》曾做多次加工修改,艺术日臻完美;先后改编成电影、 毛女》曾做多次加工修改,艺术日臻完美;先后改编成电影、 戏剧、歌舞等多种文艺形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戏剧、歌舞等多种文艺形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 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广大观众所深深喜爱。 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广大观众所深深喜爱。剧演抗战 期间贫农杨白劳和独生女喜儿一直相依为命。 期间贫农杨白劳和独生女喜儿一直相依为命。由于还不起地 主黄世仁的阎王债,杨白劳被迫在卖女文书上按下手印。 主黄世仁的阎王债,杨白劳被迫在卖女文书上按下手印。因 羞愤难当,除夕之夜喝卤水自尽。 羞愤难当,除夕之夜喝卤水自尽。喜儿的未婚夫王大春和来 抢人的狗腿子穆仁智发生冲突,终被逼出走。 抢人的狗腿子穆仁智发生冲突,终被逼出走。喜儿被掳去当 丫头受尽黄家母子折磨。还被丧尽天良的黄世仁侮辱, 丫头受尽黄家母子折磨。还被丧尽天良的黄世仁侮辱,并被 卖给人贩。在佣人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迩出虎口, 卖给人贩。在佣人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迩出虎口,只身藏 在深山野洞,熬过三年非人生活,全身毛发皆白。 在深山野洞,熬过三年非人生活,全身毛发皆白。大春带八 路军回乡反霸,镇压了黄世仁和穆仁智,救出苦难的喜儿。 路军回乡反霸,镇压了黄世仁和穆仁智,救出苦难的喜儿。
略论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女性艺术形象塑造的主要特征

中文革 ”后,“ 改革开放”为 中国民族歌剧带来 了更多元的音乐风格与精神 内涵,因此 ,8 O 、9 0年代歌剧题材 内
容 的变化 ,也促使女性角色 的艺术形象更贴近现 实生活 ,如 《 原野 》中的金子是追求 自由爱情与美好生活 的坚强女性,《 芳
草心 》中的芳芳是职业平凡,心灵纯净 、崇高的幼儿 园保 育员等。而且,这一时期歌剧 中的女英雄角色,也更侧 重对其 内心 情感世界与性格转变等更 多维度 、更 “ 人性化 ”的塑造 ,如 《 党的女儿 》中的田玉梅、《 红雪》中的江楠等 。 不 同历史时期对 中国民族歌剧提出 了不同的时代需求 , 而歌剧 自身的发展也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女性音乐形象的塑造 。自 《 白毛女 》以来 ,中国民族歌剧走过的路还不足一个世纪 ,但它却贡献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形象鲜 明的女性艺术形象,
一
带的民间戏 曲和 民歌为素材,使唱着 《 一道道水来 一道道 山》的女英雄形 象更有血有肉;《 洪湖赤卫队》吸收了天沔花鼓
戏和天门、沔阳等地 的民间音乐 ,为女主 人公创作 出了 《 洪湖水浪打浪》 、《 看天下劳苦人 民都解放 》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等唱段;《 江姐》吸收 了江浙和 四川等地 的戏 曲与民歌素材 ,使 唱着 《 红梅赞》 、《 绣红旗》 、《 五洲人 民齐欢笑》的江姐形象
・1 2 2・
杨立军
《白毛女》PPT

《白毛女》故事简介
在华北一个偏僻的农村,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 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地主黄世仁见色心动,逼债上门,硬 逼着杨自劳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了押。杨心如刀绞,自觉 对不住女儿,除夕夜喝卤水自杀。初一早晨,刚死了父亲 的喜儿被抢进黄家,不久即被黄世仁奸污。大春搭救喜儿 未成,只身投奔红军。后喜儿在二婶的帮助下,逃出黄家, 匿身深山丛林,在山上喜儿生下的不足月的孩子夭折了, 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儿变成了一头白发。喜儿常去山中 的奶奶庙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见,便传说遇到了白毛仙 姑。两年后,大春随部队返回家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谣言动摇民心的阴谋,十五之夜, 大春等人潜伏在奶奶庙,寻找白毛仙姑,没想到这白毛仙 姑竟是当年的喜儿。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 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 也渐渐变黑了。
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思考:
北风吹
1.该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2.边听赏音乐边联想演唱者 是歌剧中的哪个角色?她是 怎样的一个人? 3.休止符对表现情感所起的 作用?这里不用休止好吗? 4.歌曲旋律进行的特点?这 种旋律进行的特点擅长表现 什么样的情绪?
扎红头绳
1.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2.通常人在表达惊喜的时候语速和声调会是什么
什么是歌剧
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 它不只呈现出音乐之美,同时它还结合 了文学、
戏剧、甚至于舞台设计、服装风潮等等,而歌 剧舞台上所呈现的,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 小缩影。歌剧舞台反应了我们的人生,而您在 歌剧情节中,说不定也因此 可以发现您浅意识
中的人格,幻化成剧中某一个人物角色,在舞 台上真实地呈现出来。
歌剧的起源
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 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 的《奥菲欧》。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 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白毛女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歌剧;
了解中国歌剧的定义及发展脉络;
欣赏中国歌剧代表作《白毛女》,培养学生对中国歌剧的兴趣和爱好。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音乐鉴赏能力,偏向于喜欢流行音乐而对课本内容是不感冒甚至是排斥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视频、音频等,紧紧抓住学生兴趣,让他们紧跟思路,然后发现中国歌剧乃至中国优秀音乐的魅力所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歌剧《白毛女》,掌握代表唱段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理解歌剧《白毛女》的深层含义。
4教学过程
1【导入】一、导入
课前教师播放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洪湖水浪打浪》,
上课后提问:这是什么歌?选自哪部歌剧?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歌剧。
2【讲授】二、歌剧
歌剧
在说中国歌剧之前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歌剧
教师: 我想问一下大家所理解的歌剧是什么?
教师: 歌剧是集音乐、文学、戏剧、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发源地是16c末的佛罗伦萨。
(可举例,歌剧中运用到文学、戏剧、美术等等具体有哪些因素)。
《白毛女》

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思考:
北风吹 1.该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2.边听赏音乐边联想演唱者 是歌剧中的哪个角色?她是 怎样的一个人? 3.休止符对表现情感所起的 作用?这里不用休止好吗? 4.歌曲旋律进行的特点?这 种旋律进行的特点擅长表现 什么样的情绪?
《北风吹》
白毛女歌剧中的第一幕第一场的第一首歌曲。 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与《青羊传》创作而成 的。讲述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 里的情景。
扎红目 速 演唱形 表达情 音乐特 式 绪 点 度 《北风吹》 中 女声独 天真、 下行休 唱 期盼 止符运 用 《扎红头绳》 快 男女对 欢快、 旋律跳 唱 活泼 进、节 奏密集
小结:
请总结歌曲的基本演唱形式种类。 独唱 、 齐唱 、合唱 , 重唱、对唱、 轮 唱 、 领唱 、 无伴奏合唱 、 表演唱 、 儿童歌舞表演唱 、 儿童歌舞剧 、 清唱
歌剧的起源
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 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 的《奥菲欧》。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 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 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 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 为中国新歌剧的创作开了先河。
什么是歌剧
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 它不只呈现出音乐之美,同时它还结合 了文学、 戏剧、甚至于舞台设计、服装风潮等等,而歌 剧舞台上所呈现的,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 小缩影。歌剧舞台反应了我们的人生,而您在 歌剧情节中,说不定也因此 可以发现您浅意识 中的人格,幻化成剧中某一个人物角色,在舞 台上真实地呈现出来。
歌剧主要人物有:
喜儿,杨白劳——纯朴的农民,他们盼望用自己的双手劳动 来换取幸福的生活,然而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却把他们逼得 一个躲进山洞里像野兽似的过着非人的生活,一个自杀了。 黄世仁——地主阶级的代表,靠剥削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 他欺负百姓,使无数劳动人民生活在悲痛和绝望之中。 穆仁智——依靠地主为虎作伥的狗腿子形象。 王大春,张二婶——贫苦农民的代表。 整部歌剧的音乐都取自于民间音调,或是以民间音调为基础 而加以创作的。
人教版初中音乐 歌剧《白毛女》选段 课件

《扎红头绳》
根据山西民歌《拣麦根》改编,讲述: 漫天大雪,杨白劳回来后,喜儿高兴地接 过爹爹带回的二斤白面,惊喜地让爹爹给 她扎上红头绳,羞涩地和爹爹撒娇,故作 不知地打断爹爹谈她婚事的话头。爷俩处 于年的欢喜之中。
扎红头绳
1.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2.通常人在表达惊喜的时候语速和声调会是什么
什么是歌剧
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 它不只呈现出音乐之美,同时它还结合 了文学、 戏剧、甚至于舞台设计、服装风潮等等,而歌 剧舞台上所呈现的,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 小缩影。
它以歌唱为主,伴奏起烘托气氛,揭示剧情、 刻画人物性格、发展戏剧矛盾的作用 。
歌剧的起源
歌剧诞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世界上 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 的《奥菲欧》。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 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 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 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 为中国新歌剧的创作开了先河。
《北风吹》
白毛女歌剧中的第一幕第一场的第一首歌曲。 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与《青羊传》创作而成 的。讲述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 里的情景。
样的? 3.歌曲表现了什么故事情节? 4.该曲表达欢快情绪时速度和节奏音乐特点怎样? 5. 在这个唱段中,两个角色分别演唱的声音、旋
律的节奏有什么不同?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心 理? 6.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和上一首一样吗?分别是?
鉴赏对比
曲目
速度 力度 演唱形式 表达情绪 音乐特点
《北风吹》
《扎红头绳》
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思考:
北风吹
1.该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2.边听赏音乐边联想演唱者 是歌剧中的哪个角色?歌曲 表现了她怎样的矛盾心理? 3.休止符对表现情感所起的 作用?这里不用休止好吗? 4.歌曲旋律进行的特点?这 种旋律进行的特点擅长表现 什么样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戏剧改良、儿童歌舞剧、歌舞乐剧和音乐剧的百花齐放中走到发展中国歌舞剧位置的延安艺术家,应该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如何树立自己的歌舞剧风格?摆在当时延安创作团队面前可供参考的,主要是瓦格纳、普契尼等伟大歌剧大师及其作品。
一些人主张,要做中国新歌剧,就应该遵循经典歌剧的创作方法和美学原则,走国际化和专业化道路。
多数人认为,这是全盘西化,中华民族丰富的生活内容是西方歌剧语言无法表达的,所以,应该创造一种能真正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新歌剧。
于是,这些中国歌舞剧先驱们在创造新歌剧的理论旗帜下,实际上走上了以民间小戏为主要基础的民族歌舞剧的道路。
《白毛女》不仅是创造我国的民族歌舞剧的奠基石,也是中国民族歌舞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它在群众艺术实践的秧歌剧基础上,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创造民族歌舞剧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当周扬第一次把《白毛女》题材创作成歌剧的任务交给音乐和戏剧专家时,大家非常兴奋,同时也没有把握。
这样一个有着不同版本的真真假假故事,要搬到舞台上去,如何才能收到歌舞效果?据马可回忆,那时候大家根本没有创作歌舞剧的经验:将来在舞台上如何开口唱?唱些什么?要不要舞蹈起来?这些问题谁也没法确切回答。
直到创作成功,才真正明确了中国民族歌舞剧的创作方法。
首先在内容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白毛女》的思想性、革命性和艺术性,剧组一边演出一边深入群众,征求修改意见。
最大的修改有三次:1946年在张家口;1947年在东北;1949年在北京。
第一,最初的《白毛女》中的喜儿形象较多地保留了旧思想的痕迹。
如当喜儿受到黄世仁污辱并怀孕时,曾对黄世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通过征求意见,许多人指出,喜儿忘却杀父之仇而想委身黄世仁,这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贺敬之、丁毅在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后,将这段内容删去了,并通过加强喜儿反抗性的故事情节,使喜儿作为劳动人民坚贞不屈的反抗统治者的美德进一步得到展现。
在情节安排上,新增添的“深山生活”和“与黄世仁狭路相逢,用供果痛击黄世仁”等戏,都使喜儿的绝不屈服、绝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得到充分的表现。
第二,经过改编的《白毛女》进一步体现了党的影响故事情节。
如1946年在张家口演出中增添了大春大锁痛打穆仁智、赵老汉讲述红军故事、大春在赵老汉指点下投奔红军以及杨格村解放后,大春回到家乡开展反霸斗争等重要情节。
这样就把农民的反抗性进一步和党的影响联系了起来,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
第三,减少了原稿中的话剧味道,强化了歌舞剧色彩,同时将原先的六幕压缩为五幕,删除了表现喜儿在山洞里的生活细节的第四幕,使戏剧情节更加精炼紧凑。
此后《白毛女》虽然有几次修改,但都是以1949年的定稿本为蓝本的。
其次在戏剧上,“白毛仙姑”的传说,主要提供了一个离奇的情节,而使用这些情节以塑造出杨白劳、喜儿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这是剧作者们运用了自己农村生活的积累,在文学上所作出的贡献。
开头的一场戏充满了农村生活的情调,把杨白劳和广大受压迫农民的愿望做了充分的表现。
但是他的这种卑微的生活要求却不能得到满足,反而被逼上绝路,含恨而死。
这是因为他已经从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看到了“县长、财主、狼虫、虎豹”,却不敢有推翻他们、改变现实的念头,认为除了承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便没有其他的希望和出路,更谈不上起来抗争。
这是他的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因而这个形象始终受到广大观众的深切同情。
喜儿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与杨白劳迥然相异。
剧本在开头描写了她的天真淳朴,接着描写她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打击,最后才把她的反抗性推上了最高点。
当她受到黄世仁的污辱后,也曾喊着“爹呀!我要跟你去啦!”企图自尽,但在遇救后很快就抛弃了“不能见人”的思想,并决然地拒绝步父辈委曲求全,甚至忍受屈辱之后尘,表示“我就是再没有能耐,也不能再象我爹似的了。
”凭借着这种强烈的反抗性、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坚强的复仇愿望,她隐居深山数年,过着非人生活,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剧本还特意设计了一场她与黄世仁在奶奶庙窄路相逢的场面,让喜儿的满腔仇恨得到了一个喷发的机会。
剧本描写她见到仇人时,怒火突起,直扑黄世仁等,并把手里所拿的供献香果向黄世仁等掷去,如长嗥般地呼喊:“我要撕你们!我要掐你们!我要咬你们哪!”在这种极为鲜明突出的仇恨情节中,完成了喜儿形象的塑造。
第三,在音乐上,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但它既不是民间小戏的扩大,也不是传统的板腔戏或宫调戏。
它在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充分考虑歌舞剧民族化,因而大胆而又谨慎地采用了中国民间歌曲、戏曲唱腔与西洋歌剧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形式,使歌舞剧音乐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戏剧性。
为更好地表现剧中的主题和人物性格,创作者不仅成功地根据山西民歌“拾麦根”改编而成的主要唱腔“十里风雪”、“扎红头绳”、“廊檐下红灯照花眼”、“老天杀人不眨眼”等,将杨白劳这位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且,选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和河北梆子、秦腔等戏曲音乐作为塑造主人公喜儿音乐形象的音乐素材,在不同场合利用变体的手法将其发展变化,通过“北风吹”、“昨天黑夜爹爹回到家”、“进他家来几个月”、“刀杀我、斧砍我”和“我要活”等多个唱腔,给观众呈现出喜儿从天真浪漫到满腔仇恨再到宁死不屈的饱满形象。
作者恰如其分地将戏曲唱腔中的音乐元素融入到创作当中,例如,“小白菜”原是反抗后娘欺压的儿童歌谣,作者巧妙地利它来表现喜儿受黄母欺凌的情绪,由于调子比较幽怨,与喜儿在杨白劳抚爱下天真活泼的性格不相吻合,作者们就选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比较欢快轻扬的曲调,谱写了“北风吹,雪花飘”;在喜儿哭爹这场戏中,作曲家运用了秦腔唱腔中得戏曲元素,增强了这一唱腔的戏剧表现力,给人一种撕心裂肺、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答的悲情;到了喜儿进山和在奶奶庙与黄世仁相遇时,则采用了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曲调,来表现她怒不可遏的阶级仇恨。
因此,《白毛女》的音乐既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重要作用,又与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相结合,这是《白毛女》从音乐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四,在舞蹈上,与歌同时叙事,这是《白毛女》的显著特点,但被大家有意或者无意给遗忘了。
在创作和编排过程中,导演们认识到,在唱时,能舞的地方就舞起来,不能舞的,没必要太多舞的地方就不舞、少舞。
最早剧中第二幕有一段戏,表现喜儿打了砂锅,逃至黑虎堂里,不知不觉睡着了,梦见自己的父亲杨白劳。
导演决定在这时候采用舞蹈来表现这个梦境。
为区别于日常生活,他们决定融合陕北陇东跑花灯的碎步法和苏联舞剧电影《喷泉》中最后一场中公主从墓后出现的芭蕾舞姿和步法。
喜儿在第二幕送莲子汤,上场唱“进他家来几个月”那一段时,由于她所演唱的内容与正在发生的事情无关,只是反映一种她受压抑的一种情绪,所以,导演决定把其中所有歌所表演的动作完全去掉,从而把喜儿受尽折磨,欲反抗而不能的情绪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有些舞蹈则干脆去掉。
比如,原来剧本第五幕中,喜儿头发变白以后,有一段“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是……”的唱腔,导演从喜儿长长的白头发,想到某些旧剧中的胡子舞,同时想到人们在大祸临头时摘去纱帽,露出一缕长发的发舞来,所以要求演员每唱一句时就甩发,先向左甩,再向右甩,再甩两个圆圈,再从头甩到后脑去。
考虑到喜儿既不是青衣,也不是花旦或彩旦,而是现代人,不能把几百年以前或几十年前的古人的动作不加分析和批判地搬到现代人身上来,所以,这种很生硬的拼凑舞蹈,后来被废除。
对于能舞蹈之处则充分舞蹈起来。
比如,第二幕中,黄世仁提着灯笼到黄母房间去寻找喜儿的那一段唱,唱词中的心理和生理动作,都是正在发生发展的,导演就决定舞蹈起来。
再如,喜儿在暴风雨中下山寻食那一场,在风雨中跌跌爬爬,完全可以也应该舞蹈起来,但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还无法将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动作加以历练和节奏化,再舞蹈起来。
第五,在歌舞剧的表演上,他们从多次失败中摸索到一些规律,这就是:既然歌舞剧的表演不能拘泥于生活表面上的真实和不必要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写实,,那么,至少在从说到唱之间,应该接近朗诵调,就必须将动作和语调,加以洗练和夸张;既然是歌舞剧,就应该有歌曲和舞蹈;既然话可以唱出来,动作可以跳起来,那么演唱时动作就不能是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而应该舞起来,但不一定手舞足蹈,一定要在整个音乐的氛围中和在舞蹈的节奏中进行表演,从而有效地借鉴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和舞蹈相结合的歌舞剧传统。
喜儿的出场就是用歌唱叙了戏剧发生的特定情景:“爹出门去躲账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
”然后用独白向观众介绍了身世和家庭。
其他人物,如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场时,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
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同时注意学习戏曲中的道白。
在道白与歌舞的关系上,则运用歌舞来叙述事件,回忆历史,介绍人物,衬托气氛,并在感情需要爆发时,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由于转折比较自然,并不给人以话剧加歌舞的感觉。
第六,在表演唱法上,以王昆为代表,包括李波、孟于、唐荣枚等一批歌唱家,不仅保留了西洋唱法中较好的呼吸方法,而且,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民间唱法,并将传统戏曲唱腔的各种优点融为一体,从而初步发展初一种比较适合于民族歌舞剧的演唱形式—戏歌综合唱法。
这种唱法十分突出地表现在民歌演唱的亲切自然和戏曲演唱的行腔韵味两个美学层次上,风格独特的戏歌唱法启开了中国民族歌舞剧表演艺术的大门。
所以,“洋的”发声法,虽然嗓子不易于哑,但如果要表现民族的情绪和风格,就必须向民族的唱法学习;而“土的”唱法,虽然唱得好听,有情绪,但嗓子容易哑,就必须学习先进的发声方法。
第七,在整合上,《白毛女》强调群众路线,编剧、作曲、导演、演员与舞台美术设计联合工作,并力求为群众喜闻乐见,为大众服务。
例如,所有人物关系、戏剧情节直到人物名字,都是集体设计的。
大致方针确定以后,大家一场一场地拉戏,每谈好一场戏,贺敬之就去整理,结构好,写好歌词,交三位作曲家谱好曲子,再交相关演员去练唱。
甚至排练完成以后,还在内部几次征求意见,不断修改。
总之,《白毛女》不是西洋的歌剧,当时的主流西洋歌剧是忽视戏剧性而以音乐为主的,除了唱歌就是音乐,音乐以后还是歌唱,几乎没有台词,最多有很少的朗诵,舞蹈也不是很多。
观众主要不是用眼睛看歌剧,而是用耳朵听歌剧。
《白毛女》也与舞剧不同,不止是用舞蹈和身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情绪。
按当时的导演之一舒强的解释,《白毛女》“不但有歌有舞,还有剧,是三位一体的,用歌舞剧综合起来地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绪,而且剧的成分是很重的或者说是主要的。
”他甚至称新歌剧就是歌舞剧。
我们注意到,《白毛女》最早版本中第二幕有这样一段戏:喜儿打了砂锅,逃至黑虎堂里,不知不觉进入梦乡,梦见自己日思夜想的父亲杨白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