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

合集下载

歌剧《白毛女》的审美艺术特征

歌剧《白毛女》的审美艺术特征

歌剧《白毛女》的审美艺术特征作者:李曼莉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4期摘要歌剧《白毛女》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深刻揭示了“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引导了解放区文艺的时代走向,实现了文艺作品的政治价值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歌剧《白毛女》其艺术审美性通过本身所特有的历史价值来塑造,通过人类审美意识,艺术的真善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三方面来表现。

关键词审美性:艺术创作:艺术欣赏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实现了文艺作品在政治价值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高度统一,该剧在秧歌剧创作的丰富经验上采用民歌素材和地方戏曲的音调加以创造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它继承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借鉴西洋歌剧形式技法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崭新道路。

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一)审美意识的特殊性及表现审美意识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在一定对象的作用下发生的,我们每经历一次审美的体验,就能获得一次审美意识的重建及审美经验的积累。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

而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

(二)歌剧《白毛女》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艺术美作为对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艺工作者创作:诗人邵子南写出一稿,后由贺敬之重写,丁毅写最后一幕的最后一场。

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偶,陈紫,刘炽等进行音乐创作。

自1944年冬至1945年4月,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于1945年4月首演。

之后,其剧本和音乐又经过多次修改。

(三)歌剧《白毛女》欣赏者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欣赏的过程,也就是作品对象引发产生审美主体的过程,这也决定了作品审美主体的活动应以作品为对象,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以及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的积累,主动地进行新的审美形象再创造。

《白毛女》[歌剧]新旧版大全

《白毛女》[歌剧]新旧版大全

《白毛女》[歌剧]新旧版大全歌剧《白毛女》《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

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加工改编而成。

《白毛女》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

歌剧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了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

该剧在歌剧民族文化上作了成功的尝试,名曲有《北风吹》、《扎红头绳》等。

剧本:贺敬之、丁毅,作曲: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白毛女》[歌剧] - 简要概述歌剧《白毛女》现代歌剧作品。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帜作曲。

1945年5月首演延安中央党校礼堂。

陕甘宁边区新华书店1946年出版。

剧本的创作和演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947年、1949年作过较大的修改,修改本于1952年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该剧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

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各庄。

一九三五年的农历除夕,佃农杨白劳因无法还债,在外面躲了几天回到家里来,准备和他唯一的女儿--喜儿一同过年。

亲家王大婶也来帮助他们料理过年的事情,不料恶霸地主黄世仁打发他的狗腿子穆仁智来到了杨家,逼着杨白劳去见地主。

当晚,在黄家,黄世仁强迫杨白劳用喜儿来抵债,尽管杨白劳苦苦哀求,黄世仁还是强迫他在闺女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然后被推出了黄家的大门。

杨白劳悲愤交加,晕倒在雪地里,被老友赵大叔发现将他送回家里。

当时,喜儿、王大春(喜儿的未婚夫)以及王大婶都在兴高采烈地准备过年,赵大叔在给他们讲述红军的故事。

只有杨白劳想着被迫卖女儿的心事,痛苦万分。

终于在喜儿入睡了之后,服了卤水,冲出门外,高喊着:"我死也要死到你黄家的大门口去!"就这样含恨惨死。

第二天清早,王大春到杨家来拜年,发现了杨白劳死在雪地上,赵大叔看见了杨白劳手中的那张卖身契,才知道了杨白劳自杀的原因。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

歌剧《白毛女》赏析《白毛女》的主题是“旧社会剥削阶级把人逼成鬼、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是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

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共产党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共产党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

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

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

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

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1945年5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向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取得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演出过程中,剧本又不断修改,日臻完美。

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白毛女》在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量,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浅析

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浅析

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浅析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的历史背景,对整个故事情节和内容做了详细阐述。

接着笔者又深入分析了《白毛女》这一经典名剧中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最后,针对其中舞蹈特色笔者进行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ﻭ关键词:著名歌剧《白毛女》历史背景内涵艺术特点舞蹈特色ﻭAbst ract: This paper analyzesthe country s faus ope ra White—Haired Girl,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thewhole storyand content made in detail。

Th en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White—Haired Girl c ontent and artistic featuresofthe classicnam es play。

Finally,the racteristics of which dance was theauthor discusses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ﻭKeywords:faus operaWhite-HairedGirl HistoricalBackground Art Features connot ation danceFeatures一、著名歌剧《白毛女》历史背景分析在一九三五年的冬天,全国的抗战即将要爆发,在北上所建立的根据地发生了喜儿的故事。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省的某个小村庄,有个地主叫,有一个佃户叫杨白劳,以及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之间的冤仇.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天空正下着大雪,在富人家的殿堂里摆着各种各样的供品,佣人来来回回的忙碌着,正在准备年夜饭,而在穷人家里却是冷清的很,两者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杨白劳背着二斤白面,那是用豆腐换来的,有气无力的走在雪地里,背景的音乐非常的暗淡与低沉。

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实录与评析

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实录与评析

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实录与评析湖南省慈利县一完小朱彩云教材版本:湘版义务教材第十二册教学内容: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曲教学目标:1、掌握音乐知识--------歌剧,了解我国歌剧的发展史。

2、通过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曲,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剧情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陈述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3、学会唱其中的《北风吹》和《扎红头绳》,并能跟着《扎红头绳》的音乐,模仿杨白劳和喜儿的表演动作。

教学重点:了解歌剧,感受它的魅力、教学难点:理解作品。

教学方法:听赏与谈话相结合,模仿与表演教学准备:CAI、二胡、红头绳、电子琴教学过程:一、音乐知识: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上一堂欣赏课,不过在欣赏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歌剧”?(CAI出示:歌剧的概念。

)1、请大家看大屏幕,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2、提问:歌剧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演员的歌唱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那如果一台戏它不是通过演员的歌唱来表现故事情节,而是通过演员的对话来表现得,你觉得那应该是什么剧?(舞剧)3、揭题:对!戏剧的种类很多,不过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三类:话剧、歌剧、舞剧。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歌剧方面的知识。

(板书:歌剧)4、自学音乐知识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①歌剧通常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教师解释:咏叹调、宣叙调)②中国歌剧的前身是什么?(引用外国人的话进一步证实:京剧是我国的早期歌剧)③中国歌剧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代表作品?小结:对!真正的歌剧要从“五四”说起,特别市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外国歌剧,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革命内容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

代表作品有:《江姐》、《洪湖赤卫队》……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歌剧《白毛女》选段。

(板书:《白毛女》选段)二、欣赏教学1、时代背景(CAI出示)歌剧《白毛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同志的哥们文艺路线指引下诞生的第一部新歌剧。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

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作者:徐航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2期【摘要】大量风格迥异、情感丰富的歌剧作品,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歌剧《白毛女》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其中《北风吹》选段更是极为经典。

本文将从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出发,基于对选段《北风吹》的音乐分析,浅析其艺术特征。

【关键词】歌剧;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822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01-0095-02【本文著录格式】徐航.浅析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特征——以《北风吹》选段为例[J].北方音乐,2020,01(02):95-96.一、创作背景这部1945年诞生于延安的大型歌剧《白毛女》,是在毛主席《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通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改编而创作的。

讲述的是杨白劳与女儿相依为命,却因高利贷被逼自杀,女儿喜儿因此被抢进恶霸黄世仁家,后逃入深山后头发全白,最终被八路军救出才得以申冤雪恨的故事。

《白毛女》发源于秧歌剧,而新秧歌剧的题材内容广泛,并且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斗争,同时赞颂了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和谐与完满。

从某种角度来说,《白毛女》是一部以歌剧思维来构建的极具“现代化”审美特点的“新秧歌剧”。

所以,歌剧《白毛女》在当时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

在之后的演出中剧本不断改进,日益完美这部作品后来也被改编成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咏叹调《北风吹》是整部歌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之一,每个知道《白毛女》歌剧的人,听到《北风吹》自然而然就能联想到“喜儿”这一勤劳淳朴的人物形象。

歌曲《北风吹》是由河北民歌《青阳传》改编而成的,虽然像一首地道的民歌,但这首作品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这部歌剧中显得贴合剧情,对主人公的角色塑造更加饱满、贴切和扎实。

白毛女是一部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歌剧1945年由马可

白毛女是一部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歌剧1945年由马可

《扎红头绳》,七声D 调式。4/4拍。曲 扎红头绳》 七声 调式。 拍 式为二段体。 式为二段体。紧密的节奏和欢快跳跃的 中速男中音与女声对唱, 中速男中音与女声对唱,刻画出了杨白 劳对女儿——喜儿的抚爱之情;生动地 喜儿的抚爱之情; 劳对女儿 喜儿的抚爱之情 表现了喜儿无限喜悦的心情。 表现了喜儿无限喜悦的心情。 调式。 拍 《哭爹》,五声 调式。4/4拍。曲式为变 哭爹》 化重复的乐句构成的单段体结构。 化重复的乐句构成的单段体结构。拉宽的 曲调下行级进,和带凄凉悲伤、疑惑的声 曲调下行级进,和带凄凉悲伤、 表达了喜儿哭爹时极度悲恸之情。 调,表达了喜儿哭爹时极度悲恸之情。
《太阳出来了》,交替调式。4/4拍。二部混 太阳出来了》 交替调式。 4 声合唱。歌曲中支声式合唱织体的运用和主、 声合唱。歌曲中支声式合唱织体的运用和主、 下属调性的转换, 下属调性的转换,以及两个声部间不同节奏型 的对比, 的对比,表现了翻身的农民从内心发出的喜悦 和激动的情绪。 和激动的情绪。
白毛女
《白毛女》是一部反映现代社会 生活的歌剧。1945年由马可等人创 作于延安。 该作品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以河 北、山西地方民歌为音乐素材,刻 画出了许多具有鲜明艺术形象的典 型人物。如喜儿、杨白劳等
主要人物——喜儿和杨白劳的唱段中选择的 喜儿和杨白劳的唱段中选择的 主要人物 五首独唱、对唱曲和一首合唱曲, 五首独唱、对唱曲和一首合唱曲,即: 北风吹》 十里风雪》 《北风吹》、《十里风雪》、《扎红头 我要活》 太阳出来了》 绳》、《我要活》和《太阳出来了》。 《北风吹》,七声D 调式。取材于河北名歌 北风吹》 七声 调式。 小白菜》 稍快的演唱速度, 《小白菜》,稍快的演唱速度,刻画了喜儿盼 过年、盼早点回家的喜悦和焦虑的心情。 过年、盼早点回家的喜悦和焦虑的心情。 《十里风雪》,七声D 调式。4/4拍。曲式为 十里风雪》 七声 调式。 拍 单乐段结构。在缓慢而低沉、充满压抑和暗淡 单乐段结构。在缓慢而低沉、 色彩的演唱中,刻画了一个倍受欺凌、 色彩的演唱中,刻画了一个倍受欺凌、心怀恐 百感交集的农民形象。 惧、百感交集的农民形象。

初中音乐_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歌剧欣赏《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第二课时《白毛女》选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低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

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

本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对于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乡镇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

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反思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感。

音乐课上,只有通过充分的体验,学生才能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理解作品,达到共鸣的效应。

这一节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歌剧的美,我把体验放在了整节课的核心地位,从听觉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维度展开全课,首先我借助课件让学生边看剧照边听,这样可以更好地体会歌曲的情绪,也避免了由于视频而分散了学生地听觉体验,因为音乐毕竟是一门听觉艺术。

在欣赏的过程中,我淡化了传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方式,而是采用了直接模仿唱段的方法,只是在难点处稍作指导,这样就很好的保护了学生欣赏的兴趣。

还有,在分析歌曲时,不讲大道理,而是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挖掘它的内涵,从最平常的语言、动作、表情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理解作品,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感受歌剧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欣赏----感受----参与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叠进,同事又营造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白毛女》四代传承感动70年
央视网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12月26日的北京,这首传唱了整整70年的《北风吹》再次被唱响,著名歌剧《白毛女》又一次回到了观众面前。

不同的是,这是它第一次以3D舞台艺术片的创新形式面世,开创了国内歌剧3D艺术片的先河。

在下午的3D影片首映式上,北风呼啸下的皑皑雪山,雷暴雨下的黑夜,一幕幕逼真的场景让现场观众对“白毛女”喜儿的故事更加感同身受。

经典重现促文艺繁荣
歌剧《白毛女》是歌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

它吸收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采用中国北方民歌的曲调,将中国的民族艺术与西方的歌剧艺术相结合,深刻揭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思想主题。

2015年是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70周年。

12月15日,复排歌剧《白毛女》首次登上北京舞台。

此前,它已经巡演过延安、太原、石家庄、广州、长沙、杭州、上海、济南、长春9个城市,总行程超过1万公里,共计演出19场,现场观众近3万人。

无论是在简朴的延安解放影剧院,还是在舞台设施一流的上海大剧院;无论是在炎热依旧的广州,还是在白雪皑皑的长春,此次复排《白毛女》每场演出,都是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12月26日在京举行的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全国首映式,再次掀起了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纪念活动的热潮。

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的推出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落实中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的部署。

针对当前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充分发挥了《白毛女》在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上的导向作用,引导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重温《白毛女》在革命年代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优秀艺术作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薪火相传”再创艺术精品
70年过去了,《白毛女》这部诞生于延安的经典歌剧,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凝聚了几代人的情感记忆,“薪火相传”的含义在这一次复排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由《白毛女》原作者贺敬之同志亲自为剧本把关。

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王昆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乔佩娟担任艺术顾问,彭丽媛教授担任艺术指导。

85岁高龄的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老师应邀专程从广州来到北京,辅导排练长达20余天;曾因饰演“喜儿”荣获我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彭丽媛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审看和指导剧目修改,并专门给主演上课,为他们排戏示范。

贺敬之、乔佩娟等老艺术家都数次到现场观看《白毛女》内部合成排演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做好3D舞台艺术片的制作工作,正月十五前后,文化部制作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领导小组组织剧组30余人赴“白毛女”原型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深入生活,其中不仅包括雷佳、侯克明、刘凤德、金卅等主创人员和演职人员,还包括曾参演过《白毛女》的78岁的王起飞和63岁的王静。

大家分散住在老乡家,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打柴、放羊、包饺子、贴饼子、点卤水豆腐……老乡们手把手地教给这些80后的青年演员。

切菜伤了手、饼子滑到了锅底,再加上洗澡不便、上露天茅厕等,让演员们对几十年前杨白劳、喜儿的困苦生活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通过实地考察白毛女洞、奶奶庙、黄家大院,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以及白毛女陈列馆,演员们也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悟。

与时俱进获观众点赞
新版歌剧《白毛女》巡演,受到了各地观众和同行的热烈赞扬和高度评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用“质朴的诗”来形容新版《白毛女》,“它保持了原作的情感、心理、个性,又随着时代发展带给观众新的阐述和理解,让观众感受到了大地、泥土、庄稼、空气本身的冲击和感染”。

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运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字立体电影技术和环绕立体声,极大拓展了《白毛女》的舞台空间,让观众能够在影院身临其境地感受舞台表演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舞台艺术精品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全片拍摄场景多达15个,特效镜头超过600个。

特别是摄制组使用的3D电影拍摄控制系统,实现了计算机实时调制和现场同步审看立体画面,在确保获得高质量3D影像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后期制作时间。

为使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既“原汁原味”,又具有时代气息,主创和演职人员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潜心创作,大胆创新。

为结合时代特征和演员特点进行艺术创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歌剧《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强调回归歌剧艺术本体,突出音乐性、歌唱性和旋律性。

比如对“赵大叔讲红军”“穆仁智强抢喜儿”
等几场戏进行再创作,把以前的对白和台词改成了唱段,增强了歌剧的感染力;“喜儿和大春在山洞相逢”一场,恢复了两人的二重唱,声情并茂,引人泪下。

全剧无论是剧情处理、演员表演,还是音乐编配、舞美设计,都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毛女》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不光是它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还蕴含着因时而变的艺术魅力。

从歌剧《白毛女》的复排巡演大受欢迎可以看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来自人
民、回报人民,这些一以贯之的艺术创作理念正是《白毛女》这样的艺术经典能够跨越近70年历史时空,历久弥新、常演常新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