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_张海明

合集下载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发展到今日,或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感觉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本源与发展的不行磨灭的关系。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精髓加以借鉴弘扬,使之成为一种普通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诗词从遣辞造句,主题创造以及铺陈,感情掌握等方面,为现代流行歌曲的词创作者供给了好多好的思路和借鉴,它将会是流行歌曲词创作中一个不行舍弃的主题。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许多,最闻名的要算是《淡淡幽情》专辑,此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佳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昨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傍晚后)(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有《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味道),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加登台湾名望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堪称珠联璧合,相辅相成,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歌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合适在夜晚专心倾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闻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佳人》(“月下花前何时了,旧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出处王菲翻唱的《希望人长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的解说了。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印象最深的是在83、 84 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此后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它说了然经典诗词与音乐的交融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平常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巧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大家眼前,这也正说了然,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行超越之鸿沟,重点在于交融的手段了。

有关弘扬古诗的歌曲

有关弘扬古诗的歌曲

有关弘扬古诗的歌曲
弘扬古诗的歌曲有很多,它们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以全新的方式传承和演绎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歌曲:
1. 《在水一方》: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诗经·蒹葭》,经过邓丽君的演唱,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名曲。

2.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歌词是苏轼的《水调歌头》,经过梁弘志的作曲和王菲的演唱,成为了中秋佳节常常响起的歌曲。

3. 《虞美人》:这首歌的歌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经过多种不同版本的演唱,如邓丽君、费玉清等,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韵味。

4. 《别亦难》: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曲旋律优美,表达了离别时的难舍之情。

5. 《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以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为创作蓝本,经过安雯的演唱,展现了古典女性的柔情与哀怨。

6. 《新贵妃醉酒》:这首歌将京剧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歌词中融入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素,展现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7. 《琵琶行》: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经过奇然、沈谧仁的演唱,以及徒有琴的作曲和编曲,将琵琶女的哀怨与诗人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8. 《山鬼》: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屈原的《九歌·山鬼》,经过winky诗的演唱和作曲编曲,以神秘而悠扬的旋律展现了山鬼的形象和情感。

这些歌曲都以不同的方式弘扬了古诗的魅力,让人们在欣赏美妙旋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张海明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总页数】7页(P64-70)
【作者】张海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流行歌曲的经典化--以中国古典诗词为鉴 [J], 潘嶙玉;江奇
2.当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融合的意义及反思 [J], 童圆
3.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研究 [J], 王岩
4.浅析当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传承 [J], 牟春雪;舒耘华
5.古典诗词和现代流行歌曲的契合 [J], 石会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意蕴

浅析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意蕴

浅析当代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意蕴蔡静【摘要】本文通过大量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对照,发现流行歌曲通过吸收古典诗词的营养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提高了自己的整体水准和品位:同时又因为流行歌曲的广泛传唱,使人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古典诗词之魅力,为古典诗词增加了一种新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总之,古典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隽永的情感韵味影响了一批优秀的流行歌曲,而流行歌曲在古典诗词的传承发扬上,也功不可没.【期刊名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8)003【总页数】4页(P91-94)【关键词】流行歌曲;古典诗词;借鉴;传播【作者】蔡静【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东,深圳,518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广袤无边的历史长空中,中国古典诗词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夜空中熠熠生辉。

而流行歌曲,往往如划破天际的流星,稍纵即逝。

因此在许多人眼中,古典诗词就是阳春白雪,高雅端庄,高深晦涩,曲高和寡;而流行歌曲,则是下里巴人,通俗浅白,不能登大雅之堂,两者似乎毫不相干,很难引起共鸣。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许多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和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古典诗词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2008年的春节晚会,周杰伦一曲《青花瓷》掀起了中国风的热潮。

周杰伦在年轻人中的号召力当然不用说,但这首歌之所以流行,其古朴的意境、典雅的词句所起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

而这一切,都来自词作者方文山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此语出自宋徽宗对汝窑瓷定名的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而笔者认为整首歌意境最美的一句:“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出处就更广。

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写到雨打芭蕉的很多,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夜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徐凝《宿冽上人房》“觉后始知身是梦,更闻寒雨滴芭蕉”;蒋钧的残句“芭蕉叶上无愁雨,自是多情听断肠”;南唐后主李煜《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五代词人冯延巳《忆秦娥》“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还有“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夜来风雨西窗前,雨打芭蕉点点心”,等等,不胜枚举。

中国 当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研究

中国 当代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研究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绪论……………………………………………………….1一、选题背景依据与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三、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态界定……………………………4四、本文的研究范围………………………………………………………………5第一章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况及现状…………….7一、20世纪20年代一文革前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况…7(一)青主及其作品…………………………………………………………7(二)黄自及其作品…………………………………………………………8(三)陈田鹤及其作品………………………………………………………8(四)贺绿汀及其作品………………………………………………………8(五)谭小麟及其作品………………………………………………………9(六)江文也及其作品………………………………………………………9(七)冼星海及其作品………………………………………………………9二、文革期间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况………………….10三、改革开放至今以唐宋诗词为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况…………….10(一)罗忠镕及其作品…………………………………………………….11(二)黎英海及其作品…………………………………………………….11第二章词曲结合的形态分析…………………………………..13一、歌词内容与形式…………………………………………………………….13(一)歌词的内容………………………………………………………….13(二)歌词的形式………………………………………………………….15二、吟诵体、念白在唱腔中的运用…………………………………………….18三、音调语言相结合的形态分析……………………………………………….21(一)依字行腔…………………………………………………………….2l(二)以意行腔…………………………………………………………….23(三)词语描绘…………………………………………………………….25(四)拖腔的应用………………………………………………………….26第三章多声结构材料和形态分析……………………………….29一、音高材料…………………………………………………………………….29(一)五声性及其扩展调式音高材料…………………………………….29(三)其他调式音高材料………………………………………………….34(四)序列化音高材料…………………………………………………….35二、调性写作技术……………………………………………………………….37(一)单一、清晰的调性结构…………………………………………….38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急”字采用十六分音符作快速级进运动,生动的刻画出了作者此刻烦躁的心情(见谱例2)谱例2而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中,为了突出“愁”字,作曲家做了两个方面的处理:首先,旋律音调从小字一组的c逐渐上行至小字二组的a,又逐渐下行至小字一组的a,音高起伏变化很大。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选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选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选中国古代诗词源远流长,其优美的韵律与含蓄丰富的意境一直以来都是文艺精神的源泉。

古诗词艺术歌曲选将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以歌曲的方式演绎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精选:1.《山水》——根据唐代李白的《行路难》改编而成,歌曲表达了人在行进中所遭遇的艰难和挑战,旋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2.《夜宴花间》——歌曲改编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思念和追忆,旋律优美动听。

3.《静夜思》——这首歌曲改编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温馨的旋律讲述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4.《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改编自宋代苏轼的《蝶恋花》,以欢快的节奏描绘了桂花盛开时的美好景象。

5.《渔舟唱晚》——这首歌曲改编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搭配着波澜起伏的音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更深夜》——歌曲改编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缓慢的节奏打造出寂静夜晚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安详。

7.《菩萨蛮》——这首歌曲改编自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歌曲中有一种哀伤的氛围,让人深刻体会到失去的痛苦和对故乡的思念。

8.《长恨歌》——歌曲改编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展现了女主角对逝去的爱情的痛苦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9.《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曲改编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以温柔悠扬的旋律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祝福和依恋之情。

10.《春江花月夜》——歌曲改编自宋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旋律,展现了春江夜景的美丽和万物生光的壮丽景象。

11.《赏心悦目》——这首歌曲改编自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带着轻盈的旋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12.《秋日私语》——歌曲通过改编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青梅妆》——这首歌曲改编自唐代杜牧《秋夕》。

以柔和婉转的旋律,描绘了古代爱情的细腻,让人痴迷于其中。

14.《夜夜夜夜》——歌曲改编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以缓慢的节奏和轻柔的旋律,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深深眷恋。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

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

《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

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

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

”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

“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

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

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

“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

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

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

《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

《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

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

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漱玉古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漱玉古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漱玉古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丁文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13期摘要: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忆昔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经过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张宏光谱曲后,成为了优美动听的古词新唱艺术杰作。

本文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分析古词新唱的艺术形式,以提出美感教学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诗词意境;古词新唱古典诗词发展至今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呈现,更是一种艺术审美取向,因此,诸多的音乐艺术家为诗词谱曲,把这些作品演唱出来。

将中国的古诗词以歌曲艺术形式表达,已经成为音乐创作者的艺术审美追求,这既提升了传统文化意识,又带动了时代美感。

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张宏光就是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谱曲,并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上付诸演唱。

这为古诗词作品以歌唱形式进行教学提供了借鉴。

一、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解读古诗新唱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创作的忆昔词。

全文如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大致的意思是:当年郊游的时候,直到夜幕降临都不想回家,结果乘舟返回的时候,却迷途偶入藕花池的深处,要将船划出去,结果却将鸥鹭惊动。

李清照所回忆的场景在浅显的词句中都有所体现,可见其对少时生活的怀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加上其丰富的乐感,可以对诗词内容加以延伸。

这首词朗读的韵律可如下:“常记溪亭日暮,(平仄平平仄仄)沉醉不知归路。

(平仄仄平平仄)兴尽晚回舟,(仄仄仄平平)误入藕花深处。

(仄仄仄平平仄)争渡,争渡,(平仄,平仄)惊起一滩鸥鹭。

(平仄仄平平仄)”以张宏光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所谱之曲为例,歌曲旋律组成为四个乐句,落音都为“5、1、5、l”,乐句以“1”的高八度衔接,使上下两句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6-06-21[作者简介] 张海明(1957-),男,云南省昆明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张海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

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 [中图分类号] I20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209(2007)0120064207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

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

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

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

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

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乎只要是名篇便可谱曲演唱。

苏轼诚有好词,可是,除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之外,苏轼再无别的作品能够被今人广为传唱。

不错,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甚至《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上乐曲(也确实有人尝试过),请嗓音高亢浑厚的男歌手独唱或合唱,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能进入流行歌坛。

李清照词亦然。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是当今流行歌坛上最受欢迎的古典诗词之一,其传唱之广,大概只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李清照最有名的作品《声声慢》,此类尝试却少有成功。

究其原因,除了古今审美趣味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诗(词)毕竟有别。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① 李叔同的《送别》应当是个例外。

这首歌的曲子原为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ohn Pond Ordway 所作,原来的歌名为《梦见家和母亲》。

日本歌词作者犬童球溪依其旋律填写《旅愁》,发表时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受其影响,为之重新填词《送别》,一时传遍大江南北,影响至今。

一是还原型(拟古型),即还原古曲以保留其古音古韵的原貌。

这个工作,早年杨荫浏、傅雪漪等前辈曾经做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白石的词,如《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

近年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又将包括乐府、唐宋词、元曲在内的三百余首古乐曲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选择其中部分曲目请人演唱制成CD 。

与此相类的是仿照古曲风格由今人为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如台湾有一位叫蔡肇祺的老先生,就为不少古典诗词谱曲并亲自演唱;年轻一些的如范李彬的古琴曲专辑《关山月》,收入《关山月》、《蒹葭》、《秋风辞》、《阳关三叠》等十余首古琴曲。

范李彬本人是台湾台南艺术学院中国音乐系古琴教师,所以他的弹唱很有古人意味。

内地音乐人专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也有几位,如山东歌剧舞剧院指挥吕守贵也为不少古诗词谱过曲,出过两张专辑。

姜嘉锵、傅慧勤等人演唱的古诗词歌曲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古曲琴歌》等合辑行世。

另外还有一位叫张庄声(咪咪)的歌剧演唱家与他人合作,将白居易的两首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谱曲演唱。

不过说老实话,由于与现代人的欣赏趣味有较大的差异,这类还原型或拟古型的古典诗词歌曲欣赏者范围较窄,难以在大众中广泛流行。

二是普及型。

普及型的作曲主要为现代人,其初衷原在于借助音乐传播古典诗词,进而扩大古典诗词的影响。

这种情况主要见于为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典诗词配曲演唱,以吸引中小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同时也是方便记忆的一种手段。

如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曾出版过一套题为“诗叶新声”的盒带,该盒带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专题研究小组制作,为当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配乐演唱,但不以古典诗词为限,现代诗歌也包含在内。

制作者表示:“希望借这套录音带,对国中国文的韵文教学,做一次新的尝试。

同时,也为一般爱好我国新旧诗词的朋友,提供声情赏欣的新风貌”[1](P2)。

又如马来西亚为改进华文教学,近年也推出过一套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音乐CD ,包括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若干单元。

所选诗词均为最常见者,演唱也较为简单活泼,尤其适合少年儿童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以上两种除声音部分外,还配有文字部分,有讲有译,兼附曲谱,确实替一般初学者考虑得很周到。

此外,叶至善的《古诗词新唱》用外国歌曲的曲谱来配中国古典诗词,如苏联歌曲《小路》配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加拿大民歌《红河谷》配杜牧的《夜泊秦淮》等等,似乎也可以归入此类。

不过,用外国歌曲来配中国古典诗词,尽管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终觉得有些隔膜①。

三是融合型。

所谓融合,指古今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具体的融合方式则包含了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

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

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

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具特殊的意义,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

那种以为只要随便配首曲子便能演唱的想法是极其肤浅的,而动辄便为数十首甚至上百首古典诗词谱曲,不是狂妄,就是无知。

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

我们看《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均为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可知这些歌曲的成功确非偶然。

比较而言,第三种情况即融合型似更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和《绿蓑衣》可以说颇具代表性①。

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绿蓑衣》所收10首中有两首是诗,即《诗经・王风・采葛》、汉相和曲《江南・江南可采莲》,但均为乐诗。

这应该不是偶然。

也许专辑的制作者并非有意重词轻诗,但这样一种结果客观上表明,总体而言,词较诗更宜于进入流行歌坛。

① 《淡淡幽情》为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霑、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

共收入12首歌曲:1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2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31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41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51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61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71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81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91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101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相看泪眼);1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121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

《绿蓑衣》为内地歌手杨小琳演唱的古典诗词专辑,吴旋作曲,正大・雨果民族音乐精品制作中心出版。

共收入十首歌曲,其中三首与《淡淡幽情》相同,即《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留人醉)、《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相思意);余下的七首是:11《诗经・王风・采葛》(隔三秋);21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绿蓑衣);31汉代相和曲《江南・江南可采莲》(江南);41宋代晏殊的《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独徘徊);51唐代李端的《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吹裙带);61宋代张孝祥的《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心悠然);71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却上心头)。

值得注意的是,能够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并为大多数听众所接受的,主要是那些抒发离情别恨和表现男女恋情之作。

这在上述两张专辑中占了一多半的比重。

尽管其中不乏像张志和《渔歌子》、晏殊《浣溪沙》、张孝祥《西江月》、辛弃疾《丑奴儿》一类表现闲情逸致或抒发人生感概的诗词,但其被传唱的频度却远远低于那些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作品。

与此相关的是,有些古典诗词在进入流行歌坛的过程中,其本来的意蕴在一定程度上会被改变。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本是抒发亡国之恨的,但成为流行歌曲后,其情感指向发生了很大的偏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意象所指代的,已不再是对昔日故国的不堪回首,而更倾向于情场往事的无限惆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